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5849,分1724頁顯示  上一頁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王肅(恭懿 昌國縣侯 宣簡 平南將軍 )
劉氏
僧寶唱( 義林、續(xù)法輪論 )
杜曇永(元老 金闕先生 )
劉靈助( 燕郡公 燕王 )
張僧皓(山容、山客 征君 )
徐摛(士秀 士繢、宮體 貞子 )
僧曇鸞(別稱 曇?guī)n 神鸞、玄簡大士 )
封津(丑漢 機悟 )
劉慧斐(文宣、宣文 離垢園 )
薛修義(公讓 黃鉞大將軍 汾陰縣侯、藍田縣公 )
僧烏瓊(烏瓊 )
蕭推(智進 東宮四友 南浦侯 )
魏氏
蕭靜(安仁 宗室后進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4—501 【介紹】: 北魏瑯邪臨沂人,字恭懿。王導后人。仕南齊為秘書丞。孝文帝太和十七年,父兄為齊武帝所殺,乃奔魏。在魏甚得孝文帝器重,授大將軍長史。以破齊將裴叔業(yè)功,進號鎮(zhèn)南將軍。孝文帝死,受遺命為尚書令,依江南制度定九品官制。宣武帝時,累封昌國縣侯,官至散騎常侍、都督淮南諸軍事、揚州刺史。卒謚宣簡。
全后魏文·卷四十六
肅字恭懿,瑯邪臨沂人。齊左仆射、雍州刺史奐子。永明中,歷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以父及兄弟皆坐罪誅,來奔。孝文以為輔國將軍、大將軍長史,進號平南將軍。除豫州刺史、揚州大中正,進號鎮(zhèn)南將軍,封汝陽縣子。坐劉藻等敗降、號平南將軍。宣武即位,以遺詔進尚書令,拜車騎將軍,封昌國縣侯。出為揚州刺史,鎮(zhèn)壽春。景明二年卒,贈侍中、司空公,謚曰宣簡。
劉氏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平原人。劉叔宗姊,梓潼太守茍金龍妻。宣武帝時梁人圍城,金龍疾病,劉率城民修戰(zhàn)具登城拒戰(zhàn)。經百余日士卒死傷過半,戍副高景圖謀降,劉殺景及其黨羽。城中水絕,俄雨,懸布匹衣服以取水儲之,人心益固。會傅豎眼兵至,梁人乃退。具狀奏聞,宣武帝嘉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僧。吳郡人,俗姓岑。年十八,投僧祐出家,住莊嚴寺。梁武帝天監(jiān)中為新安寺主。掌華林園寶云殿經藏,博學能文,名冠當時,后不知所終。著有《經律異相》、《飯圣僧法》、《華林佛殿經目》、《續(xù)法輪論》、《名僧傳》、《比丘尼傳》等。
全梁文·卷七十四
寶唱俗姓岑,吳郡人。師事僧祐,齊建武中入閩,天監(jiān)中還京,往新安寺,又住莊嚴寺,有《名僧傳》三十卷。
續(xù)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初
釋寶唱。姓岑氏。吳郡人。即有吳建國之舊壤也。少懷恢敏清貞自蓄。顧惟只立勤田為業(yè)。資養(yǎng)所費終于十畝。至于傍求。傭書取濟。寓目流略便能強識。文采鋪贍義理有聞。年十八。投僧祐津師而出家焉。祐江表僧望多所制述。具如前傳紀之。唱既始陶津。經律咨稟。承風建德有聲宗嗣。住莊嚴寺。博采群言酌其精理。又惟開悟土俗。要以通濟為先。乃從處士顧道曠呂僧智等。習聽經史莊易。略通大義。時以其游涉世務。謂有俗志。為訪家室執(zhí)固不回。將及三十天蔭既崩。喪事云畢。建武二年擺撥常習。出都專聽。涉歷五載又中風疾。會齊氏云季。遭亂入東。遠至閩越。討論舊業(yè)。天監(jiān)四年便還都下。乃敕為新安寺主。帝以時會云雷遠近清晏。風雨調暢百谷年登。豈非上資三寶中賴四天下藉神龍。幽靈葉贊方乃福被黔黎歆茲厚德。但文散群部難可備尋。下敕。令唱總撰集錄以擬時要。或建福禳災?;蚨Y懺除障?;蝠嫿由窆??;蚣漓臊埻酢2款悈^(qū)分近將百卷。八部神名以為三卷。包括幽奧詳略古今。故諸所祈求帝必親覽。指事祠禱多感威靈。所以五十許年。江表無事兆民荷賴。緣斯力也。天監(jiān)七年。帝以法海浩汗淺識難尋。敕莊嚴僧旻。于定林上寺。纘眾經要抄八十八卷。又敕開善智藏纘眾經理義。號曰義林。八十卷。又敕建元僧朗。注大般涅槃經七十二卷。并唱奉別敕。兼贊其功。綸綜終始緝成部帙。及簡文之在春坊。尤耽內教。撰法寶聯(lián)璧二百馀卷。別令寶唱綴紕區(qū)別。其類遍略之流。帝以佛法沖奧近識難通。自非才學無由造極。又敕唱自大教東流。道門俗士。有敘佛理著作弘義。并通鳩聚。號曰續(xù)法輪論。合七十馀卷。使夫迷悟之賓見便歸信。深助道法無以加焉。又撰法集一百四十卷。并唱獨斷專慮。纘結成部。既上親覽。流通內外。十四年。敕安樂寺僧紹。撰華林佛殿經目。雖復勒成未悏帝旨。又敕唱重撰。乃因紹前錄。注述合離甚有科據(jù)。一帙四卷。雅悏時望。遂敕掌華林園寶云經藏。搜求遺逸皆令具足。備造三本以用供上。緣是又敕撰經律異相五十五卷。飯圣僧法五卷。帝又注大品經五十卷。于時佛教隆盛。無德稱焉。道俗才筆互陳文理。自武帝膺運。時三十有七。在位四十九載。深以庭癊早傾。常懷哀感。每嘆曰。雖有四海之尊。無由得申罔極。故留心釋典。以八部般若為心良。是諸佛由生。又即除災滌累故。收采眾經躬述注解。親臨法座講讀敷弘。用此善因崇津靈識。頻代二皇。舍身為僧給使。洗濯煩穢仰資冥福。每一舍時地為之震。相繼齋講不斷法輪。為太祖文皇。于鐘山北澗。建大愛敬寺。糺紛協(xié)日臨睨百丈。翠微峻極流泉灌注。鐘鯨遍嶺??鳳乘空。創(chuàng)塔包巖壑之奇。宴坐盡林泉之邃。結構伽藍同尊園寢。經營彫麗奄若天宮。中院之去大門。延袤七里。廊廡相架檐霤臨屬。旁置三十六院。皆設池臺周宇環(huán)繞。千有馀僧四事供給。中院正殿有栴檀像。舉高丈八。匠人約量晨作夕停。每夜恒聞作聲。旦視輒覺功大。及終成后乃高二丈有二。相好端嚴色相超挺。殆由神造屢感徵跡。帝又于寺中龍淵別殿。造金銅像舉高丈八。躬伸供養(yǎng)每入頂禮。歔欷哽噎不能自勝。預從左右無不下泣。又為獻太后。于青溪西岸建陽城門路東。起大智度寺。京師甲里爽塏通博。朝市之中途。川陸之顯要。殿堂宏壯寶塔七層。房廊周接華果間發(fā)。正殿亦造丈八金像。以申追福。五百諸尼四時講誦。寺成之日。帝顧謂群后曰。建斯兩寺。奉福二皇。用表罔極之情。以達追遠之思。而不能遣蓼莪之哀。復于中宮起至敬殿景陽臺。立七廟室。崇宇嚴肅郁若卿云。粉壁珠柱交映相耀。設二皇座。具備諸禮冠蘊奩篋。舉目興慕晨昏如在。衣服輕暖隨時代易。新奇芳旨應時日薦。帝又曰。雖竭工匠之巧。殫世俗之奇。水石周流華樹雜沓。限以國務不獲朝夕侍食。惟有朔望親奉饋奠。而無所瞻仰。內心崩潰如焚如灼。又作聯(lián)珠五十首。以明孝道。又制孝思賦。廣統(tǒng)孝本。至于安上治民移風易俗。度越終古無德而稱。故元帝云。伏尋我皇之為孝也。四運推移。不以榮枯遷貿。五德更用。不以貴賤革心。臨朝端默。過隙之思彌軫。垂拱巖廊。風樹之悲逾切。潔齋宗廊虔事郊禋。言未發(fā)而涕零。容不改而傷慟。所謂終身之憂者是也。蓋虞舜夏禹周文梁帝。萬載論孝。四人而已。廣如繹所撰金樓子述之。又以大通元年。于臺城北。開大通門。立同泰寺。樓閣臺殿擬則宸宮。九級浮圖回張云表。山樹園池沃蕩煩積。其年三月六日。帝親臨幸。禮懺敬接。以為常準。即舍身之地也。雖億兆務殷。而卷不輟手。披閱內外經論典墳。恒以達曙為則。自禮記古文周書左傳莊老諸子論語孝經。往哲所未詳悉。皆為訓釋。又以國學員限隔于貴賤。乃更置五館。招引寒俊。故使孔釋二門榮茂峙列帝前后集百有馀卷。著通史書苑數(shù)千卷。唱當斯盛世。頻奉璽書預參翻譯。具如別傳。初唱天監(jiān)九年先疾復動。便發(fā)二愿。遍尋經論使無遺失。搜括列代僧錄創(chuàng)區(qū)別之。撰為部帙。號曰名僧傳三十一卷。至十三年。始就條列。其序略云。夫深求寂滅者。在于視聽之表。考乎心行者。諒須丹青之工。是萬象森羅立言之不可以已者也。大梁之有天下也。威加赤縣功濟蒼生。皇上化范九疇神游八正。頂戴法橋伏膺甘露。竊以外典鴻文布在方冊。九品六藝尺寸罔遺。而沙門凈行獨亡紀述。玄宗敏德名絕終古。擁嘆長懷靡茲永歲。律師釋僧祐。道心貞固高行超邈。著述集記振發(fā)宏要。寶唱不敏。預班二落。禮誦馀日捃拾遺漏。文廣不載。初以腳氣連發(fā)。入東治療。去后敕追。因此抵罪謫配越州。尋令依律以法處斷。僧正慧超任情乖旨擯徙廣州。先懺京師大僧寺遍方徙嶺表永棄荒裔。遂令鳩集為役多闕。晝則伏懺。夜便纘錄。加又官私催遍惟日弗暇。中甄條流文詞墜落。將發(fā)之日遂以奏聞。有敕停擯令住翻譯。而此僧史方將刊定。改前宿繁更加芟定。故其傳后自序云。豈敢謂僧之董狐。庶無曲筆耳。然唱之所撰。文勝其質。后人憑據(jù)揣而用之。故數(shù)陳賞要。為時所列。不測其終。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岑。吳郡人。少懷恢敏。勤田為業(yè)。至于傍求。傭書取濟。寓目疏略。便能強識。年十八。投僧祐律師。而出家焉。經律咨稟。有聲宗嗣。住莊嚴寺。博采群言。酌其精理。又惟開悟士俗。要以通濟為先。乃從處士顧道曠。呂僧智等。習聽經史莊易。會齊氏云季。遭亂入東。遠至閩越。討論舊業(yè)。天監(jiān)四年。便還都下。乃敕為新安寺主帝以時會云雷。遠近清晏。風雨調暢。百谷年登。上資三寶。福被黔黎。下敕令唱。總撰集錄。以擬時要。或建福禳災。或禮懺除障?;蝠嫿由窆?。或祭祀龍王。部類區(qū)分。近將百卷。八部神名。以為三卷。包括幽奧。詳略古今。故諸所祈求。帝必親覽。天監(jiān)七年。帝以法海浩浣淺識難尋。敕莊嚴僧旻。于定林上寺。纘眾經要抄。八十八卷。又敕開善智藏。纘眾經理義。號曰義林。八十卷。又敕建元僧朗。注大般涅槃經。七十二卷。并唱兼贊其功。綸綜終始。緝成部帙。及簡文之在春坊。尤耽內教。撰法寶聯(lián)璧。二百馀卷。令寶唱綴比區(qū)別其類遍略之流。帝以佛法沖奧。近識難通。又敕唱詳敘佛理弘義。號曰續(xù)法輪論。合七十馀卷。又撰法集。一百三十卷。上既親覽。流通內外。十四年。敕安樂寺僧紹。撰華林佛殿經目。未愜帝旨。又敕唱重撰。遂敕掌華林園寶云經藏。搜求遺逸。備造三卷。以用供上。又敕撰。經律異相五十五卷。飯圣僧法五卷。帝又注大品經五十卷。于時佛教隆盛。無得稱焉。自武帝應運。時年三十有七。在位四十九載深以太后早傾。常懷哀感嘆曰。雖有四海之尊。無由得申罔極。故留心釋典。以八部般若。為心良田。是諸佛由生。又即除災滌累。收采眾經。躬述注解。親臨法座。講讀敷弘。用此善因。崇津靈識。頻代二皇舍身為僧給使。每一舍時。地為之震。相繼齋講不斷法輪。為太祖文皇于鐘山竹澗。建大愛敬寺。經營雕麗。奄若天宮。周宇環(huán)繞。千有馀僧。四事供給。中院正殿。有栴檀像。舉高丈八。又于寺中龍淵別殿。造金銅像舉高丈八。躬申供養(yǎng)。每入頂禮。歔欷哽噎。不能自勝。預從左右。無不下泣。又為獻太后。于青溪西岸。建陽城門。路東起大智度寺。京師夾里。爽塏。通博。朝匝之中途。川陸之顯要。殿堂宏敞。寶塔七層。正殿亦造丈八金像。以申追福。五百諸尼。四時講誦。寺成之日。帝顧謂群后曰。建斯兩寺。奉福二皇。用表罔極之情。以達追遠之思。而不能遣蓼莪之哀。復于中宮。起至敬殿。景陽臺。立七廟室。設二皇座。具備諸禮。冠蘊奩篋。舉目興慕。晨昏如在。衣服輕煖。隨時代易。斯奇芳旨。應時日薦。帝又以國務。不獲朝夕侍食。惟有朔望。親奉饋奠。而無所瞻仰。內心崩潰。如焚如灼。又作聯(lián)珠五十首。以明孝道。又制孝思賦廣統(tǒng)孝本。至于安上治民移風易俗度越終古。無得而稱。故元帝云。伏尋我皇之為孝也。四運推移。不以榮枯。遷貿五德。更用不以貴賤革心。臨朝端默。過隙之思彌軫。垂拱巖廊。風樹之悲逾切。潔齋宗廟。虔事郊禋。言未發(fā)而涕零。容不改而傷慟。所謂終身之憂者是也。蓋虞舜。夏禹。周文。梁帝。萬載論孝四人而已。又以國學員限。隔于貴賤。乃更置五館。招引寒俊。故孔釋二門。榮茂峙列。唱當斯世。頻奉璽書預參翻譯。
杜曇永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臨江人。號元老。有道術。梁武帝天監(jiān)中乘舟載家南上玉笥山,駐清虛館,構清真宮。帝賜號金闕先生。后相傳于太白峰頂白日升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1 【介紹】: 北魏燕郡人。師事劉弁,好陰陽占卜?;蚴仑撠溄俦I。自代至秀容,事爾朱榮,為榮所親信。從榮至洛陽,又從鎮(zhèn)壓葛榮,累封燕郡公,為幽、平、營、安四州行臺。及孝莊帝死,自謂方術能動眾,遂自號燕王,妄說圖讖,言劉氏當王,民多信之。節(jié)閔帝普泰初,率眾至博陵之安國城,與叱列延慶等戰(zhàn),兵敗被擒死。
張僧皓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531 【介紹】: 北魏清河東武城人,字山容,或作山客,張烈弟。屢征不赴,號為征君。好營產業(yè),藏鏹巨萬。自供儉約,車馬瘦弊,衣布裳而婢妾著紈綺。尤好蒲弈,戲不擇人。節(jié)閔帝時,同崔祖螭舉兵攻東陽城,事敗,死于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4—551 【介紹】: 南朝梁東海郯人,字士秀,一字士繢。幼好學,及長遍覽經史,屬文好為新變,春坊盡學之,號為宮體。初為晉安王蕭綱侍讀,及綱為太子,累官至太子左衛(wèi)率。侯景亂,摛獨侍簡文帝。簡文被幽閉,摛氣忿而死。
全梁文·卷五十
摛字士秀,一字士繢,東悔郯人。天監(jiān)中為太學博士,遷左衛(wèi)司馬,選為晉安王侍讀,補云麾府記室參軍,轉平西府中記室,轉安北中錄事參軍,帶郯令,除秣陵令,隨府遷咨議參軍肌寧蠻府長史,王入為皇太子,轉家令,出為新安太守,還為中庶子,加戎昭將軍,除太子左衛(wèi)率,簡文帝即位,授左衛(wèi)將軍,不拜,卒年七十八,謚曰貞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6—542 【介紹】: 亦作曇?guī)n。北魏僧。雁門人。少于五臺山出家,通內外經籍。后從菩提流支受《觀無量壽經》,宏揚凈土。魏主重之,號為神鸞。晚年住汾州玄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徒講經,后人稱其處為鸞公巖。為中國凈土宗祖師。有《禮凈土十二偈》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或為鸞。史失載姓氏。世居五臺。靈蹤圣跡。習于見聞。年未志學。即出家。陶冶內外典籍。研究四論佛性之指。嘗以大集經。詞義深密。欲為注解。所作將半。而遽感氣疾。周行求醫(yī)。至汾州秦陵之故墟。登東門城。仰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復。由是疾愈。將就前業(yè)。念以為人命幾何。佛法無盡。乃聞江南陶隱居。治長生久視之方。茍得之。以遂厥志。誠未晚也。大通中。南謁梁武皇帝于重云殿。詔有司。引巒從千迷道入。時帝服僧伽黎。著納帽屏坐繩床殿隅。巒至殿遙見。意其必帝也。然四顧略無幾席。獨其中設一高座。巒竟升而坐之。豎佛性義焉。遽三呼大檀越。帝始前禮。巒因顧之曰。佛性義深。今略標序。有疑賜問。帝即脫帽。稍加質難。且曰今日向晚。明當相見。巒下座出。所歷詰曲。馀二十門。無少差謬。帝嘆訝以為此道雖老侍從。數(shù)往來者。猶或誤。而其人才至。便爾。豈易欺哉。 翌日詔入太極殿帝降接聽造隱居勾曲山中。獲仙方十卷。遂東游海上。路沮浙江波濤之險。傳者以有鮑郎子神。靈甚。禱之可濟。巒許為奏帝起祠宇。神復現(xiàn)形謝。及辭帝北歸。果如所許云。時菩提流支方闡化魏境。巒悉出所獲方。示之曰。吾佛法中。亦有勝此者乎。流支即授以觀經。且謂茍依以脩治。當證無生。況長生乎。唾去其方。弗一省覽。巒并舉以投之火中。俄居并州大寺。徙居汾洲北山石壁玄中寺?;蚓弁浇樯?。蓋今所謂巒公巖者是也。興和四年終于平遙山寺。壽六十有七。終之日。人咸見幡華幢蓋。香氣樂音遍布。其著述。有調氣論。禮凈土偈。安樂集等。行世。自號玄簡大士。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曇鸞。或為巒。未詳其氏。雁門人。家近五臺山。神跡靈怪逸于民聽。時未志學。便往尋焉備覿遺蹤。心神歡悅便即出家。內外經籍具陶文理。而于四論佛性彌所窮研。讀大集經。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注解。文言過半便感氣疾。權停筆功周行醫(yī)療。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東門上望青宵。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復歷然齊睹。由斯疾瘉。欲繼前作。顧而言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本草諸經具明正治。長年神仙往往間出。心愿所指修習斯法。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承江南陶隱居者方術所歸。廣博弘贍海內宗重。遂往從之。既達梁朝。時大通中也。乃通名云。北國虜僧曇鸞故來奉謁。時所司疑為細作。推勘無有異詞。以事奏聞。帝曰斯非覘國者??梢胫卦频?。仍從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卻坐繩床。衣以袈裟覆以納帽。鸞至殿前顧望無承對者。見有施張高座上安幾拂正在殿中傍無馀座。徑往升之豎佛性義。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義深。略已標敘。有疑賜問。帝卻納帽便以數(shù)關往復。因曰。今日向晚明須相見。鸞從座下仍前直出。詰曲重沓二十馀門。一無錯誤。帝極嘆訝曰。此千迷道。從來舊侍往還疑阻。如何一度遂乃無迷。明旦引入太極殿。帝降階禮接。問所由來。鸞曰。欲學佛法限年命促減。故來遠造陶隱居求諸仙術。帝曰。此傲世遁隱者。比屢徵不就任往造之。鸞尋致書通問。陶乃答曰。去月耳聞音聲。茲辰眼受文字。將由頂禮歲積。故使應真來儀。正爾整拂藤蒲具陳花水。端襟斂思佇耹警錫也。及屆山所接對欣然。便以仙經十卷。用酬遠意。還至浙江。有鮑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無由得度。鸞便往廟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請當為起廟。須臾神即見形。狀如二十。來告鸞曰。若欲度者明旦當?shù)?。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濤猶鼓怒。才入船里帖然安靜。依期達帝具述由緣。有敕為江神更起靈廟。因即辭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國三藏菩提留支。鸞往啟曰。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法??v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回三有耳。即以觀經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shù)媒饷撋?。鸞尋頂受。所赍仙方并火焚之。自行化他流靡弘廣。魏主重之號為神鸞焉。下敕令住并州大寺。晚復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徒蒸業(yè)。今號鸞公巖是也。以魏興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遙山寺。春秋六十有七。臨至終日。幡花幢蓋高映院宇。香氣??勃音聲繁鬧。預登寺者并同矚之。以事上聞。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營建?塔并為立碑。今并存焉。然鸞神宇高遠機變無方。言晤不思動與事會。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用為方軌。因出調氣論。又著作王邵。隨文注之。又撰禮凈土十二偈。續(xù)龍樹偈后。又撰安樂集兩卷等。廣流于世。仍自號為有魏玄簡大士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雁門人。家近五臺山。神跡靈怪。時未志學。便往尋焉。備覿遺蹤。心神歡悅。便即出家。讀大乘經。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注解。文言過半。便感氣疾。停筆醫(yī)療。行至汾州。秦陵故墟。入城東門。上望青霄。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復。歷然齊睹。由斯疾愈。前作尅眼。方崇佛教。承江南陶隱居者。方術所歸。廣博弘贍。海內宗重。遂往從之。既達梁朝。時大通中。通名云北國番僧曇鸞奉謁。時所司疑為細作。推勘無有異詞。以事奏聞。帝曰斯非覘國者。可引入重云殿。仍從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卻坐繩床。衣以袈裟。覆以納帽。鸞至殿前。顧望無承對者。見有施張高座。上安幾拂。正在殿中。傍無馀座。徑往升之。豎佛性義。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義深。略已標敘。有疑賜問。帝卻納帽。便以數(shù)關往復。因曰今日向晚。明須相見。鸞從座下仍前直出。詰曲重沓。二十馀門。一無錯誤。帝極嘆訝。曰此千迷道。從來舊時往還疑阻。如何一度。遂乃無迷。明旦引入太極殿。帝降階禮接。問所由來。鸞曰。欲學佛法。恨年命促減。故來遠造陶隱居。求諸仙術。帝曰此傲世遁隱者。比屢徵不就。任往造之。鸞尋致書通問。及屆山所。接對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遠意。還至浙江。有鮑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無由得渡。鸞便往廟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請。當為起廟。須臾神即見形。告鸞曰。若欲渡者。明旦當?shù)?。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濤猶鼓怒。才入船里。帖然安靜。依期達帝。具述由緣。有敕為江神。更起靈廟。因即辭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國三藏菩提留支。鸞往啟曰。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v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回三有耳。即以觀經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shù)媒饷撋酪?。鸞尋頂受。所赍仙方。并火燒之。自行化他郡。流靡弘廣。魏主重之。號神鸞。興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遙山寺。
封津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7—538 【介紹】: 北魏渤海蓨人,字丑漢。少以連坐受刑,給事宮掖。累官至中侍中。胡太后命津侍孝明帝書,遷常山太守。善候時情,號為機悟。東魏孝靜帝元象初,為中侍中、大長秋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8—536或537 【介紹】: 南朝梁彭城人,字文宣,一作宣文。少博學,能為文,起家安成王法曹行參軍。有隱逸志。嘗居廬山東林寺。于山北構園一所,號曰離垢園,時人因稱為“離垢先生”。
薛修義 朝代: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8—554 【介紹】: 北齊河東汾陰人,字公讓。世為北魏大官。少輕財重氣。魏北海王元顥鎮(zhèn)徐州,引為墨曹參軍。北魏孝明帝正光末,義兵四起,遂還河東,聚得七千余人,又招降同鄉(xiāng)陳雙熾所部,拜龍門鎮(zhèn)將。旋與宗人鳳賢等聚眾起兵,自號黃鉞大將軍。后降,封汾陰縣侯。高歡起兵,從至晉陽,隨平爾朱兆,招降薛崇禮,破樊子鵠。東魏孝靜帝天平中除衛(wèi)將軍,帶汲郡太守,頓丘等五郡都督。沙苑之敗,高歡欲棄晉州,力諫止之。歡以為晉州刺史。北齊文宣帝天保初,以功封藍田縣公,拜太子太保。
僧烏瓊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陳僧。少與彭城寺寶瓊(白瓊)共學,號烏瓊,兩人聲德齊揚。梁武帝大通年間在建初寺弘揚《成實論》。后封為僧正。相傳白瓊圓寂日,神人預報烏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8 【介紹】: 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字智進。蕭機弟。少清敏,好屬文,深為蕭綱所親賞,與蕭曄等并預密宴,號東宮四友。梁武帝普通六年,以王子封南浦侯。歷寧遠將軍,遷淮南、吳郡太守,所臨常赤地大旱,人號“旱母”。侯景之亂,守東府,城陷被害。
魏氏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鉅鹿人。魏悅女,王椿妻。隨夫在華州,兄魏子建在洛遇患,聞而星夜馳赴,膚容虧損,親戚感嘆。孝莊帝永安中詔以為南和縣君。家富裕,存拯親屬,所在周給。椿名位榮顯得始終,魏氏有力焉。
蕭靜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9 【介紹】: 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字安仁。蕭恭子。號為宗室后進,有文才,篤志好學。多聚經史,手自讎校。然好戲笑,輕論人物。歷官太子舍人,給事黃門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