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6187,分1746頁顯示  上一頁  149  150  151  152  153  155  156  157  158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何坦(少平、一叟、韋軒 西疇 文定 )
洪遵(景嚴(yán) 小隱 文安 )
林外(豈塵 克齋 )
劉完素(守真 通元處士 世稱 寒涼派 )
劉迎(無黨 無凈居士、無諍居士、山林長語 )
釋清顯(見堂叟 )
釋曇密(混源 盧 )
釋有權(quán)(別稱 華藏權(quán) 有權(quán) 伊庵 祁 )
汪大猷(仲嘉 適齋 莊靖、文忠 )
虞詔(可齋 )
喻樗(子才、子材 湍石、玉泉 )
葛郯(謙問 信齋、信齋居士 )
何稱(德?lián)P 玉雪 )
釋德光( 佛照、佛照禪師 普惠宗覺禪師 拙庵 )
釋子猷(修仲 笑云老人、壯剎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昌軍廣昌人,字少平,號西疇。孝宗淳熙五年進(jìn)士。歷官靖州、江陵府教授,知將樂縣。擢知連州,以善治聞。累遷寶謨閣學(xué)士,出為廣東提刑,杜絕請托,洗冤澤民,以清廉為嶺南首稱。卒謚文定。有《西疇常言》。
全宋詩
何坦,字一叟,一字韋軒(《石洞貽芳集》卷一),東陽(今屬浙江)人。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進(jìn)士,授宜黃尉,與知縣不協(xié),罷歸象山。事見清道光《東陽縣志》卷一七。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六五二二
何坦,字少平,號西疇,建昌軍廣昌(今江西廣昌)人。少貧好學(xué),淳熙中登進(jìn)士第,歷靖州、徽州、江陵府學(xué)教授,知將樂縣,擢知連州,以善治聞。累遷寶謨閣學(xué)士,出為廣東提刑,以清廉為嶺南稱首。卒謚文定。著有《西疇常言》一卷(存)。見《文溪存稿》卷三《西疇常言序》,弘治《徽州府志》卷四,正德《建昌府志》卷一五、一六,《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七九,《宋詩紀(jì)事》卷五六,《宋詩紀(jì)事小傳補(bǔ)正》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0—1174 【介紹】: 宋饒州鄱陽人,字景嚴(yán),號小隱。洪適弟。以蔭補(bǔ)承務(wù)郎。高宗紹興十二年中博學(xué)宏詞科。擢為秘書省正字。南宋詞科中選即入館,自遵始。父皓自金還,為秦檜貶謫,遵亦外放,通判常、婺、越三州。檜死,復(fù)入為正字,累官翰林學(xué)士。孝宗隆興元年,拜同知樞密院事。累進(jìn)資政殿學(xué)士。卒謚文安。好收藏歷代錢幣,通曉本朝翰苑故實(shí)。有《泉志》、《翰苑群書》、《小隱集》等。
全宋詩
洪遵(一一二○~一一七四),字景嚴(yán),號小隱,鄱陽(今江西鄱陽)人。皓次子、適弟。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中博學(xué)宏詞科,賜進(jìn)士出身,為秘書正字。通判常、婺、越三州。二十八年,拜起居舍人,累遷翰林學(xué)士兼吏部尚書。三十一年,知平江府。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拜同知樞密院事,以端明殿學(xué)士提舉太平興國宮。乾道六年(一一七○),起知信州,徙知太平州,建康府、江東安撫使兼行宮留守。淳熙元年卒,年五十五,謚文安。有《小隱集》,已佚。清勞格所輯《小隱集》一卷,有文無詩。事見清洪汝奎《洪文安公年譜》,《宋史》卷三七三有傳。今錄詩十九首。
全宋文·卷四八五五
洪遵(一一二○——一一七四),字景嚴(yán),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皓次子,適弟。紹興十二年試中博學(xué)宏詞科,賜進(jìn)士出身,授秘書省正字。南宋詞科中選即授館職,實(shí)自遵始。出通判常、婺、越三州,復(fù)入為正字,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拜起居舍人,遷起居郎。二十九年,拜中書舍人。次年,遷翰林學(xué)士兼吏部尚書。又次年,出知平江府。孝宗即位,拜翰林學(xué)士承旨兼侍讀,同知樞密院事。為言者所劾,解官奉祠。乾道六年,起知信州,徙知太平州,復(fù)徙知建康府,為江東安撫使兼行宮留守,累進(jìn)資政殿學(xué)士。淳熙元年卒,年五十五,謚文安。其著述有《訂正史記真本》(存)、《翰苑遺事》(存)、《翰苑群書》(存)、《泉志》(存)、《譜雙》(存)、《洪氏集驗(yàn)方》(存)、《小隱集》等。見《宋史》卷三七三《洪皓傳》附子遵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豈塵。高宗紹興三十年進(jìn)士。為興化令。工詩詞,豪于酒,曾于西湖酒肆飲酒斗余,復(fù)題詩壁間,人皆驚異以為神。有《懶窠類稿》。
全宋詩
林外,字豈塵,晉江(今福建泉州)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jìn)士。知興化縣。有《懶窠類稿》,已佚。事見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五一。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五四一五
林外,字豈塵,號克齋,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游太學(xué),紹興三十年第進(jìn)士。仕至興化令。詞翰瀟爽,談譎不羈,飲酒無算。著有《懶窠類稿》。見《齊東野語》卷一三,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四八,《宋人佚事匯編》卷一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0—1200 【介紹】: 金河間人,字守真,號通元處士。行醫(yī)不仕。治病好用涼劑,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為金元四家之一,人稱寒涼派。有《運(yùn)氣要旨論》、《精要宣明論》和《素問玄機(jī)原病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0 【介紹】: 金東萊人,字無黨,號無凈居士。世宗大定十四年進(jìn)士。除豳王府記室,改太子司經(jīng)。有《山林長語》。
中州集
迎,字無黨,東萊人。初以蔭試部掾,大定十三年,用薦書對策,為當(dāng)時(shí)第一。明年,登進(jìn)士第,除豳王府記室,改太子司經(jīng),顯宗特親重之。二十年,從駕涼陘,以疾卒。章宗即位,錄舊學(xué)之勞,賜其子國樞進(jìn)士第。無黨自號無諍居士,有詩文樂府,號山林長語,詔國學(xué)刊行。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八六二
清顯,號見堂叟。紹興三十年主福州九峰山寺。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曇密(一一二○~一一八八),號混源,俗姓盧,天臺(今屬浙江)人。年十二去家,師資福道榮。十六圓具,習(xí)臺教,棄依大慧于徑山。后歷訪名宿,無省發(fā)。之泉南教忠求決于晦庵。偶舉香嚴(yán)擊竹因緣,豁然契悟。即往梅陽,參見妙喜,歷四載。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出住苕溪上方,次遷臺城、紫籜、鴻福、萬年。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詔居凈慈。十五年示寂,年六十九。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晦庵彌光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十五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曇密號混源。天臺盧氏子也。生即英敏穎異匪凡。幼失蔭天志懷高邁。初依邑之資福道榮研窮竺教。十六圓具足戒登大僧籍。大小律部瑩無瑕疵。精習(xí)天臺教觀。而于頓漸偏圓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諸掌。一日嘆曰。教乘之妙無得而稱。但未離于名言終非見性。不若更衣從別傳之學(xué)。倘有隙見足快生平。聞大慧唱道徑山。腰包禮謁。又訪雪巢一此庵元諸公。皆無省發(fā)。于是從閩而之泉南。投教忠光和尚。俾職維那。聞忠舉香嚴(yán)擊竹因緣?;砣黄跷虺寿?。忠詰玄沙未徹之語。對酬無滯。始囑曰。子此后方可見大慧也。于是受教辭往梅陽。服勤四載?;蹏L登座焉。出世奉詔住持凈慈大弘教忠之道。戶外之履常滿。示寂塔于本山之西北隅。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曇密,字混源,天臺盧氏子也。生即英敏,穎異匪凡。幼失所天,志懷高邁。初依邑之資福道榮,研窮竺教。十六圓具,登大僧籍。大小律部,瑩無瑕疵,精習(xí)天臺教觀,而于頓漸偏圓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諸掌。一日,嘆曰:“教乘之妙無得而稱,但未離于名言,終非見性,不若更衣從別傳之學(xué),倘有隙見,足快生平。”聞大慧唱道徑山,頂笠謁之。又訪雪巢一、此庵元諸公皆無省發(fā),于是從閩而之泉南,投教忠光。因職維那,聞忠舉香嚴(yán)擊竹因緣,豁然契悟,呈偈,忠詰玄沙未徹之語,對酬無滯,始囑曰:“子此后方可見大慧也?!庇谑鞘芙剔o往梅陽,服勤四載,慧嘗命分座。出住凈慈,大宏教忠之道,戶外履常滿。示寂,塔于寺西北隅。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有權(quán)(?~一一八○),號伊庵,俗姓祁,臨安昌化(今浙江臨安西)人。年十四得度,首禮靈隱佛智裕禪師,為無庵法全禪師器重,密付心印。后游歷湖湘江浙幾十年,依應(yīng)庵于歸宗,參大慧于徑山。法全住道場,招分座說法,自是聲播諸方。孝宗淳熙七年示寂。為南岳下十七世,道場法全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四有傳。今錄詩十四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有權(quán)號伊庵。臨安昌化祁氏子也。髫齡出家十四得度。篤志勤勵博究群章。十八知有向上一著殫力參求。首禮佛智裕公于靈隱。時(shí)無庵和尚充第一座。權(quán)入室請益。庵以從無住本建一切法問之。權(quán)久而有省答曰。暗里穿針耳中出氣。庵可之遂密付心印。既有所得精進(jìn)益堅(jiān)。一夕危坐深入禪那至于達(dá)旦雖行粥至忘乎展缽。鄰僧以手觸之。頓然大悟偈曰。黑漆昆崙把釣竿。古帆高掛下驚湍。蘆花影里弄明月。引得盲龜上釣船。佛智深加稱賞。一日問權(quán)。心包太虛量廓沙界時(shí)如何。對曰。大海不宿死尸。佛智撫其座曰。此子他日據(jù)此訶佛罵祖去在。權(quán)于是深自韜晦寄跡湖湘江浙之間十年。然后或依應(yīng)庵或見大慧。凡明眼宿德躬往禮謁。無庵出主道場。召權(quán)分座說法。自是聲播諸方。未久有華藏之命。開堂云。禪禪無黨無偏。迷時(shí)千里隔。悟在口皮邊。所以僧問石霜。如何是禪。霜曰。?磚僧。問睦州。如何是禪。州曰。猛火著猛油煎。僧問首山。如何是禪。山曰。猢猻上樹尾連顛。師曰。道無橫徑立處孤危。然此三大老而行聲前活路用劫外靈機(jī)。若以衲僧正眼檢點(diǎn)將來不無優(yōu)劣。一人如張良入陣。一人如項(xiàng)羽用兵。一人如孔明料敵。若人辨白得出??膳c佛祖齊眉。雖然如是。忽有個(gè)出來道長老話作兩橛了也。適來說道。道無橫徑無黨無偏。而今又分許多優(yōu)劣。且作么生秖對。還委悉。么把手上山齊著力咽喉出氣自家知。淳熙庚子秋示微疾書偈而逝。荼毗齒舌不壞。舍利五色者無數(shù)。而建塔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禪師名有權(quán)。臨安祁氏子也。號伊庵。雖機(jī)契無庵全首座。而權(quán)益自砥礪。常兀坐如木石。因過堂忘展缽。鄰僧以手觸之。有偈曰。黑漆昆崙把釣竿。古帆高掛下驚湍。蘆花影里弄明月。引得盲龜上釣船。佛智大稱賞之。乃召權(quán)問曰。心包大虛。量廓沙界時(shí)如何。權(quán)對曰。大海不宿死尸。智拊其座曰。此子他日當(dāng)據(jù)此。訶佛罵祖去在。于是諸山請權(quán)出世。不就。以竿木隨身。游戲湖江。來往應(yīng)庵妙喜之庭。會全公歿。華藏虛席。物色求權(quán)。權(quán)仍卻之?;蛟弧o庵老人法道寧不在公乎。公今拘小節(jié)。樂林泉。即潔如巢由。信如尾己。何足貴也。權(quán)感起就之。次遷萬年。諸剎常隨萬指。肅如公府。日與眾均其勞逸?;蛟?。住持安坐演法。何自苦耶。權(quán)曰。法末憍慢。未得謂得。借位自恣。身帥之且不從。敢自逸乎。淳熙庚子秋。示寂。茶毗。齒舌不壞。舍利無數(shù)。塔于橫山。又分諸不壞塔萬年山寺。權(quán)為人剩剛毅。法不容私。有貴人入寺施財(cái)。衣冠不整。權(quán)終不受。又僧充化主。歸納厚疏。頗有矜色。權(quán)叱還之。故門下不易出入。俱以氣節(jié)自化。權(quán)暮年法令森嚴(yán)益甚。有語曰。今朝結(jié)卻布袋口。明眼衲僧莫亂走。心行滅處解翻身。噴嚏也成獅子吼。栴檀林任馳驟。剔起眉毛頂上生。剜肉成瘡露家丑。 贊曰。佛智三代。以穩(wěn)實(shí)起家。當(dāng)時(shí)禪風(fēng)為之一轉(zhuǎn)。觀其前后垂跡。如蟲書鳥篆。體勢雖殊。諦理則一。使非亞圣大人。曷克臻此。矧止啼饒黃葉之方。而濟(jì)譏絕懸沙之秘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有權(quán),字伊庵,姓祁氏,昌化人也。髫齡出家,十四得度,篤志勤勵,博究群章。年十八,知有向上,殫力參求,首禮佛智裕于靈隱,時(shí)無庵充首座。權(quán)入室請益,庵以從無住本建一切法問之,權(quán)久而有省,答曰:“暗里穿針,耳中出氣?!扁挚芍?,遂密付心印。既有所得,精進(jìn)益堅(jiān)。一夕,危坐深入禪那,至于達(dá)旦,雖行粥至,忘乎展缽,鄰僧以手觸之,頓然大悟,偈曰:“黑漆昆崙把釣竿,古帆高掛下驚湍。盧花影里弄明月,引得盲龜上釣船?!狈鹬巧罴臃Q賞。一日問權(quán):“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時(shí)如何?”對曰:“大海不宿死尸?!狈鹬菗崞渥?,曰:“此子他日據(jù)此,訶佛罵祖?!睓?quán)于是深自韜晦,寄跡湖湘江浙之間十年。然后或依應(yīng)庵,或見大慧,凡明眼宿德躬往禮謁。無庵出主道場,召權(quán)分座說法,自是聲播諸方。未久,有華藏之命,開堂云:“禪、禪,無黨無偏。迷時(shí)千里隔,悟在口皮邊。所以僧問石霜如何是禪,霜曰?磚。僧間睦州如何是禪,州曰猛火著猛油煎。僧問首山如何是禪,山曰猢猻上樹尾連顛。乃知道無橫徑,立處孤危。然此三大老而行聲前活路,用劫外靈機(jī)。若以衲僧正眼檢點(diǎn),將來不無優(yōu)劣,一人如張良入陣,一人如項(xiàng)羽用兵,一人如孔明料敵。若人辨白得出,可與佛祖齊眉。雖然如是,忽有個(gè)出來道,長老話作兩橛了也。適來說道,道無橫徑,無黨無偏,而今又分許多優(yōu)劣,且作么生秪對?還委悉么?把手上山齊著力,咽喉出氣自家知。”淳熙庚子秋示微疾,書偈而逝,荼毗齒舌不壤,舍利五色者無數(shù)。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0—1200 【介紹】: 宋慶元鄞縣人,字仲嘉,號適齋。汪思溫子。高宗紹興十五年進(jìn)士。歷官禮部員外郎。兼莊文太子侍講,多寓規(guī)戒。遷秘書少監(jiān),修五朝會要。兼崇政殿說書、給事中,孝宗每訪以政事,多所建議。權(quán)刑部侍郎,以新舊刑法相抵牾,請降詔編纂,書成上進(jìn)。出使金國,還改權(quán)吏部尚書。后知泉州,改隆興府、江西安撫使。卒謚莊靖,一謚文忠。有《適齋存稿》等。
全宋詩
汪大猷(一一二○~一二○○),字仲嘉,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以父蔭授江山尉。十五年,第進(jìn)士。歷婺州金華、嚴(yán)州建德縣丞,知昆山縣。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累官權(quán)刑部侍郎。七年,奉祠。起知泉州,改知隆興府。以事落職,南康軍居住。光宗紹熙二年致仕。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進(jìn)敷文閣學(xué)士,六年卒,年八十一。有《適齋存稿》,已佚。事見《攻愧集》卷八八《敷文閣學(xué)士宣奉大夫致仕贈特進(jìn)汪公行狀》,《宋史》卷四○○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四八六一
汪大猷(一一二○——一二○○),字仲嘉,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紹興七年,以父恩補(bǔ)官,授衢州江山縣尉。登十五年進(jìn)士第,授金華縣丞,遷知昆山縣。入朝為大宗丞兼吏部郎官,又兼吏部侍郎、太子左諭德、侍講,遷秘書少監(jiān),修五朝會要。孝宗每訪以政事,大猷多所建白,甚為孝宗所稱,累遷兼吏部尚書。后出知泉州,改知隆興府,為江西安撫使。因事罷職,后復(fù)為敷文閣待制,升學(xué)士。慶元六年卒,年八十一,謚文忠。著有《適齋存稿》、《備忘》、《訓(xùn)鑒》等書,惜皆不傳。見周必大所撰《汪公神道碑》(《文忠集》卷六七),《宋史》卷四○○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虞詔,號可齋。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jìn)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0 【介紹】: 宋嚴(yán)州人,祖籍南昌,字子才,一作子材,號湍石,又號玉泉。高宗建炎二年進(jìn)士。趙鼎都督川陜、荊襄,辟為僚屬。紹興中,以趙鼎薦授秘書省正字兼史館??薄R蚍磳εc金議和,忤秦檜,出知舒州懷寧縣,通判衡州,已而致仕。檜死,起為大宗正丞,轉(zhuǎn)工部員外郎,出知蘄州。孝宗立,提舉浙東常平。生平慕伊洛之學(xué),受業(yè)于楊時(shí),常謂“六經(jīng)”之義,不外“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十字。有《中庸大學(xué)論語解》等。
全宋文·卷四五八二
喻樗(?——一一八○),字子才(一作材),號湍石,又號玉泉。其先南昌人,后徙嚴(yán)州(治今浙江建德)。少慕伊洛之學(xué)。中建炎三年進(jìn)士第,為信州玉山尉。趙鼎都督川陜荊襄,辟為屬。紹興初,勸鼎起用張浚。以鼎薦,援秘書省正字兼史館???。出知舒州懷寧縣,通判衡州,已而致仕。檜死,起為大宗正丞,轉(zhuǎn)工部員外郎,出知蘄州。孝宗立,提舉浙東常平。淳熙七年卒。著有《大學(xué)解》一卷、《玉泉論語學(xué)》四卷、《豐公逸事》一卷及《玉泉語錄》、《紹興甲寅奏對錄》等。見《宋史》卷四三三本傳、卷二○二、二○三《藝文志》一、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1 【介紹】: 宋鎮(zhèn)江丹陽人,徙居吳興,字謙問。葛立方子。高宗二十四年進(jìn)士。歷官常州通判,擢守臨川。有《信齋詞》。
全宋詩
葛郯(?~一一八一),字謙問,號信齋,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立方子。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jìn)士(《嘉泰吳興志》卷一七)。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通判常州(清康熙《常州府志》卷一三)。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知撫州,八年卒(《五燈會元》卷二○)。今錄詩二首。
詞學(xué)圖錄
葛郯(?-1181) 字謙問,號信齋。吳興人。葛立方子。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jìn)士,孝宗乾道七年通判常州,淳熙六年知撫州。少擢上第,志慕禪宗。曾曰:"即心即佛眉拖地,非心非佛雙眼橫。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guī)枝上月三更。"淳熙六年守臨川,八月感微疾,索筆大書曰:"大洋海里打鼓,須彌山上聞鐘。業(yè)鏡忽然撲破,翻身跳出虛空。"召僚屬曰:"生之與死,如晝與夜,無足怪者。若以道論,安得生死?若作生死會,則去道遠(yuǎn)矣。"語畢端坐而化。贊曰:"曾天游久參圓悟父子,葛信齋久參無庵和尚,卻于佛海會下打失鼻孔。要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
全宋文·卷四八七○
葛郯(?——一一八一),字謙問,號信齋居士,鎮(zhèn)江府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徙湖州(今浙江湖州)。勝仲孫,立方侄。紹興二十四年進(jìn)士。歷轉(zhuǎn)運(yùn)司干辦公事,乾道中官常州通判。淳熙六年知撫州,八年卒。有《信齋詞》一卷。見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一七一,《五燈會元》卷二○,嘉靖《江陰縣志》卷一四,《全宋詞》第三冊第一五四二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何稱(一一二一~一一七八),字德?lián)P,號玉雪,龍泉(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jìn)士。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為太常博士。二年,提舉福建常平茶事。淳熙五年卒,年五十八。有《玉雪集》,已佚。事見《續(xù)括蒼金石志》卷一《太師鄭國公神道碑》,光緒《龍泉縣志》卷一○有傳。今錄詩六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1—1203 【介紹】: 宋僧。臨江軍新喻人,俗姓彭。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諸地寶寺求法。孝宗淳熙三年,詔居臨安靈隱。召對論佛法,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賜號佛照,因進(jìn)《宗門直指》一篇。寧宗慶元元年,歸老東庵。嘉泰間別眾書偈,坐寂而逝。謚普惠宗覺禪師。
全宋詩
釋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號拙庵,賜號佛照,俗姓彭,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年十五,依本郡東山光化寺吉禪師落發(fā)。高宗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禪師南遷,望見而慕之。后二年,謁月庵果、應(yīng)庵華、百丈震等,終不自肯。二十六年,聞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徹。杲歸徑山,光奉事益虔。杲入寂,光分座仰山。后住鴻福、光孝二寺。孝宗多次召對。淳熙七年(一一八○),歸老育王廣利寺。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遷徑山。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還育王。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謚普慧宗覺大禪師。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有《語錄》傳世,見《續(xù)藏經(jīng)》所收《古尊宿語錄》卷四八《佛照禪師奏對錄》、《續(xù)古尊宿語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語》?!?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二○、《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號拙庵,俗姓彭,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敏悟好學(xué),成年始出家,遍訪名師,得大徹悟,名公貴卿多從之游。孝宗皇帝雅聞其名,淳熙三年召住靈隱寺,應(yīng)對稱旨,賜號佛照禪師。丐閒山林,處以育王,紹熙中改蒞徑山。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賜謚普慧宗覺大禪師。見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圓鑒塔銘》。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德光賜號佛照。臨江軍彭氏子也。志學(xué)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發(fā)受具。一日入室吉問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gè)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復(fù)登方丈請?jiān)弧W蛎珊蜕写箚?。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這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在。拈棒劈脊打出。于是有省。次謁月庵杲應(yīng)庵華百丈震。皆無所入。適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鱗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光擬對。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從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價(jià)降詔命住靈隱。一日召問對答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后示寂。塔全身于東庵。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德光。臨江彭氏子。彭氏故舊族。母袁。夢異僧入室。驚窹而娠。既生。其祖曰。吾家世積德。此子必光吾門。因是命名。九歲值寇擾。辟地于袁之木平寺。有妙應(yīng)大師伯華善相曰。是子。伏犀貫頂。出家必作法門梁棟。俄失恃怙歸伯氏。年二十一。聞人誦金剛經(jīng)。有省。自伯母曰。適聞?wù)b經(jīng)。身心歡喜。世間萬事。真如幻夢。兒愿出家。即散家貲與其族。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足庵?jǐn)y之入閩。語師曰。是行。為子擇所依。東禪月庵果公。具衲僧眼。子依之。時(shí)復(fù)有吾足矣。見月庵。機(jī)語相契。是時(shí)老宿。多集閩中。如妙湛佛心圓覺。望重叢林。師無不參叩。遍歷五十馀員善知識。最后見大惠于育王。為舉竹篦話。師儗對。痛棒隨之。遂大悟。從前所得。為之冰釋。惠曰。爾這回始徹也。說偈以頂相付之。隨過蔣山。謁應(yīng)庵。庵稱賞不已。謂人曰。光兄插翅虎。吾當(dāng)避之。乾道丁亥。住臺之鴻福。徙光孝。臺守李侍郎浩。延之也。孝宗。雅聞師名。淳熙三年。被旨住靈隱。入對選德殿。問佛法大意曰。朕心佛心。是同是別。對曰。直下無第二人。曰。如是則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耶。對曰。成一切性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又問。釋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對曰。將謂陛下忘卻。上悅。賜號佛照禪師。自是召見無虛歲。至留內(nèi)觀堂。五宿而出。恩遇異常。紹熙改元。孝宗御重華宮。稱壽皇。而徑山命下。師力辭。壽皇曰。欲頻相見耳。何以辭為。慶元初。請老許歸育王。師之在內(nèi)觀堂也。上時(shí)乘小輦過堂。至則促席而坐?;蛞否嵌?。歡如平生。宣賜金玉器用繒?。計(jì)緡三萬馀。及王臣長者所施。悉以置育王贍眾之田。國史陸游。詳記其事。自創(chuàng)數(shù)椽。曰東庵。掩關(guān)自娛。以休世焉。以嘉泰癸亥三月。告眾曰吾世緣將盡。未幾問左右曰。今日月半耶。對曰然。即索紙作遺書。與平昔所厚者。集眾敘別。皆法門之旨要。無半語及他事。索浴更衣。大書云。八十三年。彌天罪過。末后殷勤。盡情說破。泊然而逝。弟子塔全身于庵后。僧臘六十。謚普慧宗覺大禪師。塔曰圓鑒。 明河曰。南渡后宗師。唯妙喜老子。得人為多。開堂說法。顯然為天人師者。不下數(shù)十人。然皆不數(shù)傳寂寂矣。能使道脈長永。枝葉繁茂。不忝師門傳受。唯師一人而已。古稱妙喜。能大圓悟之門。愚謂。妙喜之得師。猶圓悟之得妙喜。續(xù)燈舉妙喜之嗣。契悟廣大者。九人。師不與焉。已失其鑒。至謂弟子之超卓者。又蚤世不使久開法。俾法嗣廣布。然則師豈非超卓。而夭者耶。噫。所謂瞋目而不見泰山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德光,賜號佛照,臨江彭氏子也。志學(xué)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發(fā),受具。一日,入室,吉問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gè)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復(fù)登方丈,請?jiān)唬骸白蛎纱箚?,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這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拈棒劈脊一擊。于是有省。次謁月庵杲、應(yīng)庵華、百丈震皆無所入,適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鱗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光擬對,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從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價(jià),降詔命住靈隱,一日召問,對答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后示寂,塔于東庵。
釋子猷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子猷法師。字修仲。晚自號笑云老人。出陳氏。亦山陰人。七歲為童子。十二祝發(fā)受具。習(xí)華嚴(yán)經(jīng)論于廣福院擇交得其學(xué)。又游錢唐。見會因院師會。博盡所疑。二師。皆自以為勿迨。遂還山陰。說法于城東妙相院。僅二十年。學(xué)者嘗百馀人。師厭其近城市。思居山林。乃舍眾。遁于梅山上方。學(xué)者不肯散去。而院隘不能容。相與言于府。愿延師還妙相。于是。法席加盛于昔。所著書。大行于世。院亦益葺。號為壯剎。大慧杲過而異之。為留偈壁間。然師竟棄去。學(xué)者猶不舍。又說法者三。最后住姜山。閱三年。喟然嘆曰。老矣。將安歸耶。亟橐書。歸梅市。結(jié)庵以老。淳熙十六年八月二十有六日。忽命舟。遍別平日所往來者。明日晨起。說法遂坐逝。壽六十有九。又三日火化。得舍利五色粲然。弟子。即庵之西建塔。奉靈骨及舍利以葬。師宏材博學(xué)。高行達(dá)識。卓然出一世之表。雖華嚴(yán)其宗。而南之天臺。北之慈恩。少林之心法。南山之律部。莫不窮探。歷討取其妙。以佐吾說。至于百家之書。無所不讀。聞名儒賢士。雖在千里之遠(yuǎn)。必往交焉。篤行義勵風(fēng)操。嚴(yán)取與。一得喪。接物簡而峻。不屈于富貴。有以供施及門者。茍禮不足。雖累百金。輒拒不取。于虖賢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