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187,分1746頁顯示
上一頁 143 144 145 146 147 149 150 151 152 下一頁
其它辭典
釋慧溫(號 蘿庵 鄭 )釋元妙(號 癡禪 王 )孫松壽(字 巖老 號 牧齋 世稱 牧齋先生 )陳田夫(字 耕叟 號 蒼野子 )黃仁榮(字 釋之、擇之 號 堅叟 )林之奇(字 少穎 號 拙齋 世稱 三山先生 文昭 )釋智深(號 湛堂 沈 慈行 )王十朋(字 龜齡 號 梅溪 忠文 )王重陽(別稱 王哲、王哲、重陽真人 名 中孚 字 允卿、世雄、知明 德威 號 重陽子 )王灼(字 晦叔 號 頤堂 )曾協(xié)(字 同季 號 云莊 )鄧深(字 資道、紳伯 號 大隱居士 )李舜臣(字 子思 號 隆山 崇國公 )彭郁(字 文蔚 號 薌山漫叟 )釋安永(號 木庵 吳 )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慧溫,號蘿庵,俗姓鄭,福州(今屬福建)人。年二十,禮靈鳳主僧,落發(fā)受具。偏參諸老,晚依竹庵于東林寺,又謁高庵悟、南華炳、草堂清。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冬,住宣城寶勝寺,晚住通州狼山寺。為南岳下十六世,龍翔士圭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七首。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四釋慧溫,字蘿庵,福州鄭氏子,與升同依竹庵。未幾,因竹庵謝事,自以胸次尚未灑然,又謁高庵悟、南華炳、草堂清諸耆宿,俱承賞許。會竹庵遷閩乾元,溫復歸省,竹庵曰:“情生智隔,想變體殊,不用停因長智,道將一句來!”溫釋然悟入,呈偈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罵雨訶風。昨夜前村猛虎,咬殺南山大蟲?!敝疋挚现:笞⊥ㄖ堇巧?,與升共樹竹庵赤幟,為一方良道。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元妙(一一一一~一一六四),號癡禪,俗姓王,雙溪東陽(今屬浙江)人。年十二出家,依寂室于國清。辭謁西禪凈禪師,詔補靈隱,擢為第一座。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因足疾退居槜李李氏庵,二年卒,年五十四。為青原下十五世,瑞巖寂室慧光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詩四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1—?
【介紹】:
宋泗州郫縣人,字巖老,號牧齋。高宗紹興五年進士。守漢嘉,有惠愛。范成大、趙雄言其賢,詔轉一官,除直秘閣,不就。孝宗淳熙五年,授利州路轉運判官,時年六十六,乞致仕。
全宋詩孫松壽(一一一一~?),字巖老,號牧齋(《宋元學案》卷五○),郫縣(今屬四川)人。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士,曾知嘉州。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時年六十六,直秘閣致仕。年九十馀卒。事見民國《郫縣志》卷三。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四五九五孫松壽(一一一一——?),字巖老,人稱牧齋先生,成都府郫縣(今四川郫縣)人。紹興五年類試進士,歷官州縣。淳熙三年除利州路轉運判官,時年六十六,遂乞致仕。見嘉慶《四川通志》卷一四四,《宋元學案》卷五○。
人物簡介
全宋詩陳田夫,字耕叟,號蒼野子。高宗紹興中居衡山紫蓋峰下九真洞老圃庵,往來七十二峰間三十馀年。輯《南岳總勝集》,有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自序(《沅湘耆舊集》前編卷三一)。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邵武人,字釋之,號堅叟。黃孝先玄孫。以恩補丞務郎。薦知金溪縣,議諸鬻州縣閑田,得錢五百萬緡,高宗嘉之,除度支郎。歷浙東提刑、兩浙轉運副使,兩知臨安府。移知贛州卒。
全宋文·卷四二六二黃仁榮,字擇之,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以祖實蔭假承務郎,為泰和主簿。建炎中,任杭州錄事參軍,歷知金溪縣、廣德軍,入浙西安撫司幕,遷提舉浙西常平茶鹽。為人所誣,罷歸奉祠。后知信州。紹興二十六年為江南東路轉運判官,知衢州、溫州,遷直秘閣、行度支員外郎,又出為兩浙東路提點刑獄,尋改知秀州,為兩浙轉運副使。紹興三十年,升直敷文閣、知臨安府。尋丁母憂。服闕,起提點坑冶鑄錢公事。隆興二年,再知臨安府,未幾又坐不獲盜賊罷。起知贛州,卒。有《永嘉集》三卷。見道光《福建通志》卷一七四《黃好謙傳》附《黃仁榮傳》,又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六、二七、二九、三○,《乾道臨安志》卷三,《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一五六、七一之九,《宋史·藝文志》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2—1176
【介紹】:
宋福州侯官人,字少穎,號拙齋,世稱三山先生。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累官校書郎。時朝廷欲令學者參用王安石《三經(jīng)義》之說,之奇言此書為邪說。后由宗正丞提舉閩舶,奉祠家居。呂祖謙曾從之學。卒謚文昭。有《尚書集解》、《拙齋集》、《觀瀾集》等。
全宋詩林之奇(一一一二~一一七六),字少穎,自號拙齋,學者稱三山先生(《拙齋文集》附錄《行實》),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從呂本中學。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調莆田主簿、長汀尉。二十六年,為秘書省正字。二十九年,守校書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四、一八二)。以疾由大宗正丞提舉福建路市舶司。遂以祠祿家居。孝宗淳熙三年卒,年六十五。有《拙齋文集》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作二十二卷)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三有傳?!×种嬖?,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拙齋文集》為底本,與從他書輯得之集外詩合編一卷。
全宋文·卷四六○一林之奇(一一一二——一一七六),字少穎,號拙齋,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呂本中入閩,之奇甫冠,從本中學。聲名益重,士類歸仰,呂祖謙嘗受學門下。紹興二十一年奏名,賜進士出身,調莆田簿,改尉長汀。二十六年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在館三年,以疾乞外,由宗正丞提舉福建市舶,參帥幕,奉祠家居。淳熙三年卒,年六十五。著有《尚書集解》(存)、《周禮》、《論語》、《孟子》、《揚子講義》、《通鑒論斷》、《兌齋錄》、《拙齋文集》,又編有《觀瀾文集》(存)。見姚同《拙齋林先生行實》,《南宋館閣錄》卷八,《宋史》卷四三三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智深,號湛堂,武林(杭州之別稱)人。住常州華藏寺,為南岳下十六世,護國此庵景元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十三首。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釋智深,姓沈氏,嘉禾人。初出家,依海月辯學教。既成,歸嘉禾崇福西寺,建光明懺會,二十年如一日。行業(yè)上聞,賜號慈行。平居專志凈土,勸人誦佛。從其教者,往往得顯驗。政和五年六月示疾,客至,談論如常,客方出,已坐脫矣。共見紫云向西而沒,荼毗異香襲人,舍利無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2—1171
【介紹】:
宋溫州樂清人,字龜齡,號梅溪。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第一。官秘書郎。曾數(shù)次建議整頓朝政,起用抗金將領。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陳抗金恢復之計。歷知饒、夔、湖、泉諸州,救災除弊,有治績,時人繪像而祠之。卒謚忠文。有《梅溪集》等。
全宋詩王十朋(一一一二~一一七一),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初添差紹興府僉判,三十年,除秘書省校書郎,尋兼建王府小學教授。三十一年,遷著作佐郎、大宗正丞,得請主管臺州崇道觀。孝宗即位,除司封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官,累遷國子司業(yè)、起居舍人,改兼侍講、侍御史。隆興二年(一一六四),知饒州。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知夔州。三年,知湖州。四年,知泉州。七年,除太子詹事,以龍圖閣學士致仕。七月卒,年六十。謚忠文。有《梅溪前后集》及奏議等五十四卷。事見本集附錄《龍圖閣學士王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八七有傳。 王十朋詩,以明正統(tǒng)劉謙刊《梅溪先生文集》(即《四部叢刊》影印本)為底本,此本刊印粗陋,但后來各刊本均出此本。校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并參校清雍正唐傳鉎重編《宋王忠文公全集》五十卷本(簡稱雍正本)和光緒重刊本(簡稱光緒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黃鶴樓志·人物篇王十朋(1112~1171) 宋代詩文家、學者。字龜齡,號梅溪。浙江溫州樂清人。家境清寒,初在家梅溪聚徒講學,紹興二十七年(1157)狀元,歷官紹興府僉判、侍講、侍御史,后出知夔州、湖州。1171年被授予太子詹事,因病力辭,以龍圖閣學士致仕,卒謚忠文。有《梅溪集》及《杜陵詩史》《東坡詩集注》等。赴任夔州和轉任湖州途中曾兩度游武昌、江夏,觀南樓,登黃鶴樓,作五絕《黃鶴樓》、五古《一覽亭》、七絕《登壓云亭》、七律《南樓》等。
全宋文·卷四六一四王十朋(一一一二——一一七一),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今浙江樂清)人。資性敏悟,強記覽,素有文行。紹興二十七年以進士第一及第,授紹興府簽判。除秘書省校書郎,兼建王府小學教授。輪對,上言朝政弊端數(shù)事,陳禦邊之策。遷大宗正丞,奉祠。孝宗即位,起知嚴州,召為司封員外郎,累遷國子司業(yè)。隆興初,除起居舍人,升侍講,改侍御史。張浚兩淮之師失利,主和者橫議蜂起,十朋自以先前力主起用張浚,故而上章待罪。出知饒州,歷知夔、湖、泉州。召除太子詹事。乾道七年七月卒,年六十。后謚「忠文」。十朋立朝剛直,歷官多有政聲。為文崇尚理致,不務浮靡虛麗之辭,著有《梅溪前后集》五十卷;其《尚書》、《春秋》、《論語》、《孟子》講義,尚未成書。事見汪應辰《有宋龍圖閣學士王公墓志銘》(《梅溪先生后集》附錄),《宋史》卷三八七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2—1170
【介紹】:
金咸陽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應武舉,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學道,改名,字知明,號重陽子。倜儻尚義,不拘小節(jié),好屬文,才思敏捷。學道后往來終南山一帶,曾在終南縣南鑿穴而居。后至山東崳山全真庵。所創(chuàng)教派名全真道。馬丹陽、丘長春、王玉陽、郝廣陵、譚處端皆其弟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遂寧人,字晦叔,號頤堂。高宗紹興中嘗為幕職。有《頤堂集》、《糖霜譜》、《碧雞漫志》。
全宋詩王灼,字晦叔,號頤堂,遂寧(今四川潼南西北)人(清乾隆《遂寧縣志》卷六)。南渡前曾入太學(本集卷二《次韻子春》“念昔走京師,啖蔗入佳境”),后轉輾各地為幕僚,仕宦不顯。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寓成都碧雞坊妙勝院時,著《碧雞漫志》(《碧雞漫志》自序)。有《頤堂文集》五十七卷(《宋史·藝文志》),已佚。傳世有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由其侄傅編刊《頤堂先生文集》五卷,及《糖霜譜》、《碧雞漫志》?!⊥踝圃?,以《四部叢刊》三編影印宋乾道本《頤堂先生文集》為底本,其中詩四卷。另從《永樂大典》輯得集外詩十九首,編為第五卷。
全宋文·卷四二二七王灼,字晦叔,號頤堂,遂寧(今四川遂寧)人。紹興、乾道間曾任夔州鈐轄、四川總領所幕職、四川宣撫司干辦公事。。著有《頤堂文集》、《糖霜譜》一卷(存)、《碧雞漫志》一卷(存)、《頤堂詞》一卷(存)。見《畫繼》卷八,《郡齋讀書附志》卷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及所撰《李教授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73
【介紹】:
宋建昌軍南豐人,字同季。曾肇孫。高宗紹興中,舉進士不第。以蔭仕長興丞,累擢臨安通判。孝宗乾道中,歷知吉、撫、永州。有《云莊集》。
全宋詩曾協(xié)(?~一一七三),字同季,號云莊,南豐(今屬江西)人。肇孫。早年應試不第,以蔭入仕,歷長興、嵊縣丞,鎮(zhèn)江、臨安通判。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知吉州,改撫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一之五四、五五),終知永州。九年卒。有集二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云莊集》五卷。事見本集有關詩文及所附傅伯壽序?!≡鴧f(xié)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云莊集》為底本,參?!?a target='_blank'>永樂大典》殘本及《豫章叢書》本(簡稱豫章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五○曾協(xié)(一一一九——一一七三),字同季,建昌軍南豐(今江西南豐)人,徙家湖州之德清。肇孫。紹興中舉進士不第,以蔭仕為長興縣丞,移嵊縣丞,擢鎮(zhèn)江府通判,又為臨安通判。乾道間歷知吉州、撫州、永州。九年卒。見本集卷四《上張同知書》,傅伯壽《云莊集序》(四庫本《云莊集》卷首),《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一之五四、六一之五五,《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潭州湘陰人,字資道,一字紳伯。高宗紹興間進士。歷太府丞、提舉廣西市舶。以親老求便郡,改知衡州。擢潼川路轉運使,請除鹽酒虛額,以去民害,得蠲川引四十七萬。守令貪虐,即劾奏。后以朝散大夫終于家。有《鄧紳伯集》。
全宋詩鄧深,字資道,一字紳伯,湘陰(今屬湖南)人。高宗紹興中進士。十七年(一一四七),以從政郎通判郴州(明萬歷《郴州志》卷二)。入為太府丞。二十七年,以輪對稱旨,提舉廣西市舶(《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七)。三十年,知衡州(《永樂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圖經(jīng)志》)。擢潼川路轉運使。晚年居家,構軒曰大隱,因號大隱居士。有文集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大隱居士詩集》二卷。事見《永樂大典》鄧字韻引《古羅志》(《四庫全書·大隱居士詩集提要》引),《萬姓統(tǒng)譜》卷一○九、《宋史翼》卷二一有傳?!∴嚿钤?,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大隱居士詩集》為底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隆州井研人,字子思。孝宗乾道二年進士。歷知德興縣,專尚風化,常詣學講說,邑人稱為“蜀先生”。遷宗正寺主簿。精于《易》,曾著《本傳》三十三篇,為朱熹所稱道。有《群經(jīng)義》、《書小傳》、《鏤玉余功錄》及文集等。
全宋文·卷五八五四李舜臣,字子思,號隆山,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人。登乾道二年進士第,調邛州安仁縣主簿,歷成都府學教授。改宣教郎、知饒州德興縣,遷宗正寺主簿。卒。后以其子道傳位至宰輔,贈太師,追封崇國公。舜臣通古今,慨然有志于天下。紹興末,著《江東勝后之鑒》十篇上之。長于《易》學,著有《易本傳》三十三卷及《易解》、《四書辨證》、《文集》、《家塾編次論語》、《鏤玉馀功錄》等,皆佚,唯《江東十鑒》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彭郁,字文蔚,號薌山漫叟,廬陵(今江西吉安)人。預高宗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解試。事見宋林表民《天臺續(xù)集別編》卷三、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安永(?~一一七三),號木庵,俗姓吳,閩縣(今福建福州)人。弱冠為僧,未幾謁懶庵于云門。懶庵徙怡山,命為首座。后繼席。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居乾元,遷黃檗。又三年,移住福州鼓山寺。乾道九年卒。為南岳下十七世,西禪懶庵鼎需禪師法嗣。有《木庵永和尚語》,收入《續(xù)古尊宿語要》卷五?!?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續(xù)燈正統(tǒng)》卷一○有傳。今錄詩四十六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四釋安永號木庵。閩縣吳氏子也。永生具道質行止肅然。身汩愛纏心懷遐舉。弱冠薙發(fā)高標物外。聞有別傳之道。乃謁懶庵禪師于云門。入室之際庵顧而問曰。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不得向世尊良久處會。隨后便喝。永倏然契悟。諸人未得個入處須得個入處。既得個入處不得忘卻老僧。永曰。恁么說話面皮厚多少。木庵則不然。諸人未得個入處須得個入處。既得個入處直須揚下入處始得。凡所說法簡明如此。時有安分庵主。少與永共隸業(yè)于安國。后永偕依懶庵不契。辭謁大慧于徑山。行次錢塘江干。仰瞻宮闕忽聞街司喝侍郎來。分忽大悟偈曰。幾年個事掛胸懷。問盡諸方眼不開。肝膽此時俱裂破。一聲江上侍郎來。竟回西禪。懶庵迎之付以伽梨衣。自爾不規(guī)所寓。后庵居劍門?;粠X表。學者從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五釋安永,字木庵,姓吳氏,閩人也。永生具道質,行止肅然,身泊愛纏,心懷遐舉。弱冠薙發(fā),高標物外,聞有別傳之道,乃謁懶庵于云門。入室之際,庵顧而問曰: “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不得向良久處會?!彪S后便喝,永倏然契悟,作禮曰:“不因今日問,幾喪目前機。”懶庵許之。辛卯住當山,上堂舉“睦州示眾云,諸人未得個入處,須得個入處。既得個入處,不得忘郤老僧?!庇涝唬骸绊ッ凑f話,面皮厚多少?木庵則不然,諸人未得個入處,須得個入處,既得個入處,直須飏下個入處始得?!狈菜f法,簡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