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6187,分1746頁顯示  上一頁  121  122  123  124  125  127  128  129  130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韋許(深道 湖陰居士 )
薛道光(式、道原、道源 太源、太原 紫賢 毗陵禪師 )
朱缶(悠然居士 )
左知微(隱庵 )
黃伯思(長睿、霄賓、長孺 云林子 )
釋道震(別稱 黃龍震 道震 山堂 )
釋守珣(別稱 佛燈珣 守珣 佛燈、郡之施氏子也 )
王次翁(慶曾 兩河、兩河先生 )
王愈(原道 北山老人 悰 )
翁彥深(養(yǎng)源 鐘離子 )
宇文虛中(叔通 國師、龍溪老人 肅憫 黃中 )
本明道人(明室 )
高世則(仲貽 忠節(jié) 無功 )
韓駒(子蒼 陵陽先生、牟陽、北憲居士 )
和詵(子美 鳳凰弓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太平蕪湖人,字深道,號湖陰居士。不事科舉,志尚矯潔。筑室榜曰“獨樂”,陳瓘為作記。哲宗元祐黨禁,有過江上者,許傾心款接,通其緩急。高宗紹興初授以官,拜命而不署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陜府雞足山人,一名式,又名道原,字太源。嘗為僧,法號紫賢,又號毗陵禪師。云游長安,留開福寺。后為道士。徽宗崇寧五年寓郿,遇石杏林傳授口訣真要,乃注解《悟真篇》,作《復(fù)命篇》及《丹髓歌》。高宗紹興中壽至一百十四歲卒。
全宋詩
薛道光(一○七八~一一九一),一名式,一名道源,雞足山(今河南陜縣西南)人。一云閬州(今四川閬中)人,字太原。嘗為僧,法號紫賢,又號毗陵禪師。留長安開福寺,參長老修嚴(yán)及僧如環(huán),因桔槔頓悟?;兆诔鐚幬迥辏ㄒ灰弧鹆?,于郿縣遇道人石泰,遂棄佛入道。據(jù)說壽一百十四歲,光宗紹熙二年卒。事見《道藏》冊五《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Φ拦庠姡瑩?jù)《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所收,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二一八
薛道光(一○七七——一一九一),名式,又名道源,字太原,陜府雞足山(今屬河南陜縣)人,一云閬州(治今四川閬中)人。嘗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陵禪師。云游長安,因觀桔槔有感,念談禪不能長生,遂志向金丹大道,得《悟真篇》,知性命雙修術(shù)。后遇石泰,乃棄僧伽,致力修道。著《復(fù)命篇》及《丹髓歌》行世。道光為南宗第三祖,道稱紫賢真人。見《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道藏》第五冊,文物出版社)。
朱缶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邵武人,號悠然居士?;兆诖笥^三年進士。累知柳州。恥出秦檜之門,以母老乞歸,屢召不起。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左知微,臨海(今屬浙江)人?;兆谡桶四辏ㄒ灰灰话耍┻M士(清康熙《臨??h志》卷五),官宣州教授。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全宋文·卷三九二二
左知微,號隱庵,臨海(今浙江臨海)人。重和元年進士,終宣州教授。見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9—1118 【介紹】: 宋邵武人,字長睿,別字霄賓,號云林子。哲宗元符三年進士。官至秘書郎。縱觀冊府藏書,以學(xué)問淵博聞。好古文奇字,能辨正古器款識,曾糾正王著所輯之續(xù)正法帖。亦擅各體書法,工詩文。有《東觀余論》、《法帖刊誤》等。
全宋詩
黃伯思(一○七三~一一一二),字長睿,別號霄賓,自號云林子,邵武(今屬福建)人。哲宗時以銓試高等調(diào)磁州司法參軍。元符三年(一一○○)進士。改通州司戶,河南戶曹參軍。曾為秘書郎?;兆谡投曜洌晁氖?。有《東觀馀論》二卷、《法帖刊誤》一卷傳世。事見《梁溪集》卷一六八《故秘書郎黃以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三有傳。
全宋文·卷三三五六
黃伯思(一○七九——一一一八),字長睿,又字長孺,自號云林子,別字霄賓,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履孫。以祖任補官,又登元符三年進士第,歷州縣官。西都留守鄧洵武辟為右軍巡院,除詳定《九域圖志》所編修官,遷秘書省校書郎、秘書郎。政和八年二月卒,年四十。伯思自幼嗜讀書,所學(xué)汪洋浩博,經(jīng)史諸子雜說,無不精詣。學(xué)問慕揚子云,文章慕柳子厚,詩篇慕李太白。尤精研金石書畫,或考其圖文,或論其得失,或辨其真贗,多所發(fā)明;又工于書法,有魏晉風(fēng)氣。著《東觀文集》一百卷(佚)、《法帖刊誤》二卷(存)等,其子?輯其金石書畫題跋為《東觀馀論》十卷(存)。見《梁溪全集》卷一六八《黃公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三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震(一○七九~一一六一),俗姓趙,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少依覺印英禪師,再謁丹霞淳禪師,先后參海內(nèi)有名尊宿十七人。初住曹山,后遷廣壽、黃龍。稱黃龍道震禪師,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禪師法嗣。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a target='_blank'>僧寶正續(xù)傳》卷六、《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今錄詩五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震號山堂。金陵趙氏子也。垂髫依覺印英禪師為童子。英遷泗之普照得度。久之辭謁丹霞淳。與論曹洞宗旨。震呈以偈曰。白云深覆古寒巖。異草靈花彩鳳銜。夜半天明日當(dāng)午。騎牛背面著靴衫。次依草堂。日取藏經(jīng)讀之。一夕聞晚參鼓步出經(jīng)堂。舉頭見月忽大悟亟趨方丈。堂望見即曰。子徹矣。遂為印可。尋出三遷而至百丈道顯著。紹興己巳有律師妄踞黃龍。衲子散子散去。主事者走錢塘。求王承宣繼先書。達洪師張如瑩?,摴鹨詮谋娡?。而主事者請致書謝王。震讓曰。王公為護佛法。何謝之有。況我與之素昧平生。于是主事恧退。故仲溫曰。彼交結(jié)權(quán)貴倚為藩垣者聞其言亦足顏汗。噫紹興以來宗師言行相應(yīng)而與秋霜爭嚴(yán)。舍震其誰哉。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六
師諱道震。金陵趙氏子。少依保寧覺印禪師。為童子。覺印住泗洲普照。遇淑妑閤。擇童行。守戒律者施度牒。師在選中。得度具戒。久之辭覺印。謁丹霞淳禪師與聞曹洞宗旨。因有頌曰。白云深覆古寒巖。異草靈花彩鳳?。夜半天明日當(dāng)午。騎牛背面著靴衫。淳見而異之。游湖湘。抵大溈。作插鍬井頌曰。盡道溈山父子和。插鍬猶自帶干戈。至今一井如明鏡。時有無風(fēng)匝匝波。最后至黃龍。草堂清禪師一見契合。絕意他往。日取藏教讀之。一夕聞晚參鼓。步出經(jīng)堂。舉頭見月。忽有省。亟趨方丈。陳所悟。草堂深可之。自此履踐獲大通徹。紹興初。草堂避地曹山。遷疏山。師皆在焉。居第一座。分座接衲。五年臨川守給事程公命出世曹山。唱草堂之道。僧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云。黑漆昆崙穿市過。進云。如何是奪境不奪人。答云。賣扇婆子手。遮曰。如何是人境俱奪。答曰?;绎w煙滅后。怕你絕音容。問。如何是人境俱不奪。答曰。當(dāng)年獨坐雄峰事。今日分明說向君。進云。只如向上宗乘。又作么生。師以拂子擊禪床。僧云。烹凡煉圣有玄功。萬古叢林作標(biāo)格。便禮拜。嘗示眾曰。曹山門下有鵝王擇乳句。若人會得凡圣染凈迷悟生死無二無別。若也不會。則凡圣染凈迷悟生死。謾他一點不得。久之。退隱疏山之山堂??な厝~公夢齡請居廣壽。未幾洪帥李公迨移居百丈。師力叢林矩范。僧到必勘辯。一日僧展坐具禮拜。師轉(zhuǎn)身背卻。僧收坐具便去。師乃喚回。僧進前。師便歸方丈。明日僧問訊云。某甲昨蒙和尚慈悲。有個省處。師云。作么生。僧近師邊。作聽勢。師取拂子打之。僧大笑而去。若此類甚多。衲子翕然推服。晚遷黃龍。是為積翠直下子孫。授道之處。院燼于兵火。師慨然有興復(fù)之志。閱數(shù)年。堂殿廊廡。迄抵于成。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示微疾。集眾告曰。老僧參見海內(nèi)有名尊宿十有七人。泊見草堂。始到不疑之地。汝等當(dāng)究本法。儻透脫無滯礙。隨力量興作。利益眾生。無虛棄光陰。左右固請留頌。命筆書曰。吾年八十三。隨順世言談。不落思量句。誰人共我參。翌日聞鐘聲。奄然而寂。端坐三日。支體柔和。顏皃如生。阇維日。云慘風(fēng)悲。草木變色。煙焰所及。悉綴舍利。道俗取之。旬日不竭。塔于寺之西崦。師為人剛正強力。甘枯淡。務(wù)精進。跡未嘗造檀越之門。近代宏法。唯師有古尊宿風(fēng)韻。議者比之常庵崇禪師云。 贊曰。演出關(guān)。棲遲妙喜之門。久甚。及開法出世。不忘圜悟。有道者固應(yīng)如此。震天資耿介。草堂晚居。泐潭道大盛。時有厚奉香信請法語法衣者。草堂將與之。震驟諫以為不可。草堂不允。震遂拂衣遁他境。嗚呼使異時主法宗師之門。震之志得行焉。其規(guī)正竊昌。陰翊化權(quán)。豈淺淺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震,字山堂,金陵趙氏子也。垂髫依覺印英禪師,英遷泗之普照得度,久之辭。謁丹霞淳與論曹洞宗旨,震呈以偈曰:“白云深覆古寒巖,異草靈花彩鳳銜。夜半天明日當(dāng)午,騎牛背面著靴衫?!贝我啦萏?,日取藏經(jīng)讀之。一夕,聞晚參鼓,步出經(jīng)堂,舉頭見月,忽大悟,亟趨方丈,堂望見即曰:“子徹矣?!彼鞛橛】?。尋出,三遷而至百丈,道甚顯著。紹興己巳,有律師妄踞黃龍,衲子散去,黃龍主事走錢塘,求王承宣繼先,書達洪帥張如瑩,瑩公命震以從眾望。而主事者請致書謝王,震讓曰:“王公為護佛法,何謝之有?況我與之素昧平生?!庇谑?,主事恧退。其嚴(yán)正如是。故仲溫曰:“彼交結(jié)權(quán)貴,倚之為藩垣者,聞其言亦足顏汗,諒哉?!?/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珣(一○七九~一一三四),俗姓施,安吉州(今浙江吳興)人。初與佛鑒在蔣山分座說法。出住廬陵之禾山。退藏故里,道俗迎居天圣。后徙安吉何山及天寧。稱佛燈守珣禪師,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勤禪師法嗣。高宗紹興四年卒,年五十六?!?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四十二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守珣號佛燈。即郡之施氏子也。初參廣鑒瑛和尚不契。遂謁佛鑒。隨眾咨請。邈無所入。乃封其衾曰。今生若不徹去。誓不展此。于是晝夜霄立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珣聞頓悟。鑒曰??上б活w明珠被這風(fēng)顛漢拾得也。乃詰曰。靈云道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處。珣曰。莫道靈云不疑。只今覓個疑處了不可得。鑒曰。玄沙道諦當(dāng)甚諦當(dāng)。敢保老兄未徹在。那里是他未徹處。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鑒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guān)即便休。鑒囑令護持。是夕展衾厲聲曰。這回珣上座穩(wěn)睡去也。圓悟聞竊疑其未然乃曰。我須勘過始得。令人召至。因與游山。偶到一水潭。圓悟推珣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珣曰。潭深魚聚。曰見后如何。珣曰。樹高招風(fēng)。曰見與未見時如何。珣曰。伸腳在縮腳里。圓悟大稱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寧。紹興甲寅謂居士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鑒先師忌日。吾時至矣。乞還障南。至十月四日續(xù)遣弟僧道如訊之。珣曰。汝來正其時也。吾雖與佛鑒同條生。終不同條死。明早可與我尋一只小船來。道如曰。要長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許。越三日雞鳴端坐如平時。侍者請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訖而逝。阇維舌根不壞。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佛燈。即郡之施氏子也。初參廣鑒瑛和尚。不契。遂謁佛鑒。隨眾咨請。邈無所入。乃封其衾曰。今生若不徹去。誓不展此。于是晝坐宵立。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珣聞頓悟。鑒曰可惜一顆明珠。被這風(fēng)顛漢拾得也。乃詰曰。靈云道。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處。珣曰。莫道靈云不疑。只今覓個疑處。了不可得。鑒曰。玄沙道。諦當(dāng)。甚諦當(dāng)。敢保老兄未徹在。那里是他未徹處。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鑒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guān)即便休。鑒囑令護持。是夕展衾。厲聲曰。這回珣上座。穩(wěn)睡去也。圓悟聞。竊疑其未然。乃曰。吾須勘過始得。令人召至。因與游山。偶到一水潭。圓悟推珣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珣曰。潭深魚聚。曰見后如何。珣曰。樹高招風(fēng)。曰見與未見時如何。珣曰。伸腳在縮腳里。圓悟大然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從何山。及天寧。紹興甲寅。謂居士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鑒先師忌日。吾時至矣。迄還鄣南。至十月四日??兦驳苌廊缬嵵+懺?。汝來正其時也。吾雖與佛鑒同條生。終不同條死。明早可與我尋一只小船來。道如曰。要長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許。越三日雞鳴。端坐如平時。侍者請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訖而逝。阇維舌根不壞。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守珣。號佛燈。安吉施氏子。初參廣鑒瑛禪師。不契。遂造太平。隨眾咨請。邈無所入。乃封衾自誓曰。不徹不展此。于是岌立宵晝。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師聞頓悟。鑒曰??上б活w明珠。被這風(fēng)顛漢拾得也。因舉靈云悟桃語詰之。了無疑滯。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guān)即便休。入眾厲聲曰。這回珣上座。穩(wěn)睡去也。圓悟聞之。疑其未然。乃曰。須我勘過始得。令人召至。拉與游山。偶到一水潭。忽推師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隨聲應(yīng)曰。潭深魚聚。曰。見后如何。曰。樹高招風(fēng)。曰。見與未見時如何。曰。伸腳在縮腳里。悟大稱賞之。師出世凡四坐道場。聲光赫奕。后歿于天寧。將化。謂雙槐居士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鑒先師忌辰。吾將至矣。乞還鄣南。四日。鄭公遣弟僧道如訊之。師曰。汝來正其時也。吾雖與佛鑒同條生。不與同條死。明早為我覓一只小船子來。高五尺足矣。越三日雞鳴。端坐如平時。侍者請偈。師曰。不曾作得。言訖而逝?;鹪?。舌根不壞。郡人陳師顏。寶函藏于家。痊骨于普應(yīng)院之側(cè)。師法貌清整。舉揚宗旨。綽有祖父之風(fēng)。有時謂眾曰。兄弟如有省悟處。不拘時節(jié)請來。露個消息。忽雪夜一僧叩方丈門。師喚入。震威喝曰。雪深夜半。求訣疑情何為。威儀不具。僧顧視衣裓。師喝出。機鋒嚴(yán)峻類如此。其住何山也。因歲旱??な卣埗\于師。師勉從為升座。怒目瞪天罵曰。阿誰教爾強為天。雨應(yīng)聲而至。人呼為珣罵天。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一
禪師名守珣。號佛燈。出吉安州施姓巨族。早歲棄家。得道于太平佛鑒勤公。珣初參廣鑒瑛不契。竟謁佛鑒。佛鑒孤硬難入。珣乃封其衾而矢曰。此生不悟。不展此也。于是晝坐宵立。逾七七日。憊甚。適佛鑒垂語曰。森羅萬象一法所印。珣踴躍便出法堂。即投靈云。見桃花頌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guān)即便休。佛鑒曰。如何是靈云不疑處。對曰。只今覓個疑處。了不可得。曰玄沙道未徹在。那里是未徹處。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佛鑒喜之。會佛果至。鑒稱珣見處穩(wěn)實。且曰。此子自治。嚴(yán)刻密室。如對大賓。后當(dāng)有造。佛果佯諾。乃私招珣游山。偶到一潭。佛果推珣落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珣對曰。潭深魚聚。見后如何。珣曰。樹高招風(fēng)。見與未見時如何。珣曰。伸腳在縮腳里。佛果乃大笑。宣和改元。詔佛鑒住蔣山。佛果移書與鑒。必以珣首蔣山眾。由是湖海知名。建炎間。住天圣。開堂時。內(nèi)翰王公問。三圣逢人則出話。珣笑曰。公曾閱詩否。曰館務(wù)之暇何所不覽。珣曰。詩云。湖光瀲滟晴遍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王公乃大稱。珣于朝待制潘良貴。嘗以南泉斬貓話。請益于珣。珣曰。如今士夫說禪說道。秖依著義理便快活。似將錢買油糍。吃了便不饑。其馀便道。是瞞他亦可笑也。貴領(lǐng)旨后。以居士身。弘珣之道。珣遷何山。晚居天寧。每憐學(xué)者根器不妙。委曲援引。如瓶瀉秋河。間有竊議。不遑恤也。嘗舉婆子燒庵話曰。大凡扶宗立教。須是其人。你看他婆子。雖是個女人。宛有丈夫作略。二十年蓰油費醬。固是可知。一日向百尺竿頭做個失落。直得用盡平生腕頭氣力。自非個俗漢。知幾洎乎巧盡拙出。然雖如是。諸人要會么。雪后始知松柏操。事難方見丈夫心。又舉溈山一日見野火。乃問道吾。還見火么。曰見。溈曰。從何處起。曰除卻經(jīng)行坐臥。請師別致一問來。溈山休去。乃曰。連天野火了無涯。起處猶來辨作家。眼里瞳人雙翳盡。面前遍界絕空花。道吾老也堪誇。且道畢竟從甚處起。汲水僧歸林下寺。待船人立渡頭沙。有僧問賓中賓。珣答??吐啡缣爝h(yuǎn)。候門似海深。賓中主。珣答。長因送客處。憶得別家時。主中賓。答相逢不必問前程。主中主。答一朝權(quán)祖令。誰是出頭人。僧曰。向上宗乘又如何。珣曰。大海若知足。百川應(yīng)倒流。又嘗謂眾曰。兄弟若有省悟處。不拘時節(jié)。須來露個消息。會雪夜有僧。直扣丈室。珣起秉燭。震威喝曰。雪深夜半。求決疑情。因甚威儀不具。僧顧衣裓。珣便逐出。紹興甲寅。從天寧歸鄣南告寂。侍者請遺偶。珣曰。不曾做得。即逝火浴。舌根不壞。塔于寶應(yīng)院。珣初在廬山日。有僧彥威。冬月用荻花絮紙衣。珣見大瞋曰。你少年輒求溫?zé)溔绱恕XM有心學(xué)道耶。威大驚。退問兄弟。時堂中有荻花衣者。才三四人。皆年七十馀矣。 贊曰。佛燈于七七之際。頓了大事。圓悟尚剝啄之。何也。如海底珊瑚。不以鐵綱舉而出之。焉得珍灼于人間世哉。然佛燈以清簡之風(fēng)震一世。足徵其源。亦不愧也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守珣,字佛燈,姓施氏,安吉人也。初參廣鑒瑛不契,遂謁佛鑒,隨眾咨請,亦無所入,乃對其衾曰:“今生若不徹去,誓不展此。”于是,晝夜峭立,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珣聞頓悟。鑒曰:“可惜一顆明珠,被這風(fēng)顛漢拾得也。”乃詰曰:“靈云道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處?”珣曰:“莫道靈云不疑,只今覓個疑處了不可得?!辫b曰:“玄沙道諦當(dāng)甚諦當(dāng),敢保老兄未徹在,那里是他未徹處?”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辫b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guān)即便休。”鑒囑令護持。是夕,展衾厲聲曰:“這回珣上座穩(wěn)睡去也?!眻A悟聞之,竊疑其未然,乃曰:“我須勘過始得。”令人召至,因與游山隅,到一水潭,圓悟推珣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珣曰:“潭深魚聚?!痹唬骸耙姾笕绾危俊鲍懺唬骸皹涓哒酗L(fēng)。”曰:“見與未見時如何?”珣曰:“伸腳在縮腳里?!眻A悟大稱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寧。紹興甲寅,謂居士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鑒先師忌日,吾時至矣。乞還障南。至十月四日,績遣弟僧道如訊之,珣曰:“汝來正其時也,吾雖與佛鑒同條生,終不同條死,明早可與我尋一只小船來?!钡廊缭唬骸耙L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許?!痹饺眨u嗚端坐如平時,侍者請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訖而逝。阇維,舌根不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9—1149 【介紹】: 宋濟南人,字慶曾,號兩河?;兆诔鐚幦赀M士。曾知道州。后依附秦檜,力主和議。任御史中丞,劾罷宰相趙鼎。任參知政事,與秦檜合謀罷韓世忠、張俊、岳飛兵權(quán)。為奉迎扈從禮儀使,堅拒償韋太后為犒從者而向金使所貸金,帝欲誅之,為檜所救。尋奉祠歸。有《兩河集》。
全宋詩
王次翁(一○七九~一一四九),字慶曾,濟南(今屬山東)人。早年聚徒授業(yè),號兩河先生。后入太學(xué),禮部別頭試第一,授恩州司理參軍。歷知道州、處州,廣西轉(zhuǎn)運判官。諂附秦檜,高宗紹興十年(一一四○)除御史中丞,七月拜參知政事。十二年,太后回鑾,為奉迎扈從禮儀使,忤太后。十三年,以資政殿學(xué)士提舉洞霄宮,居明州。十四年致仕。十九年卒,年七十一?!?a target='_blank'>寶慶四明志》卷八、《宋史》卷三八○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三四六
王次翁(一○七九——一一四九),字慶曾,濟南府(治今山東濟南)人。入太學(xué),禮部別頭試第一,授恩州司理參軍,歷知道、處州。秦檜居朝,以為吏部員外郎,遷秘書少監(jiān)、起居舍人,除工部侍郎兼侍講,改御史中丞。希檜意,論罷趙鼎。紹興十年,擢參知政事。后以資政殿學(xué)士奉祠,引年歸,居明州。十九年卒,年七十一。見《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五、一六,《寶慶四明志》卷八,《宋史》卷三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歙州婺源人,字原道,晚號北山老人。哲宗紹圣元年進士。為建昌令。后守信州,適方臘起事,與戰(zhàn)有功,進官職二等。官至朝請大夫、秘閣修撰。有《二堂先生文集》。
全宋文·卷三五○五
王愈(?——一一三六),字原道,初名悰,徽宗改賜今名,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紹圣元年登第,調(diào)建昌令。政和中提舉京西路給地牧馬。宣和二年守信州,縱兵擊敗方臘,詔除秘閣修撰。王黼諷御史論罷之。紹興二年起知無為軍。以老疾歸,六年卒。有《二堂先生文集》。見《宋會要輯稿》兵一二之二五,《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三,《雙溪集》卷三,洪焱祖《王修撰愈傳》(《新安文獻志》卷七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9—1141 【介紹】: 宋建州崇安人,字養(yǎng)源。翁彥約弟。哲宗紹圣元年進士?;兆谛统鯙橛宜締T外郎,上書宰相,言不應(yīng)與金人夾擊遼邦。除國子祭酒,徙秘書監(jiān),不肯造謁提舉秘書省之內(nèi)侍梁師成,時論高之。官至太常少卿。有《唐史評》、《忠義列傳》、《皇朝昭信錄》、《鐘離子自錄》及文集。
全宋詩
翁彥深(一○七九~一一四一),字養(yǎng)源,自號鐘離子,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初補太廟齋郎,哲宗紹圣元年(一○九四)進士,官福州侯官主簿,攝閩清令?;兆诔鐚庨g為濠州鐘離令。入為詳定《九域志》所編修官,遷秘書丞(《忠惠集》卷三《九域志編修官翁彥深除秘書丞制》)。出提點淮東、湖南、京西路刑獄。宣和初,授秘書少監(jiān),除國子祭酒,徙秘書監(jiān)。出知濟南府,忤宦官,提舉南京鴻慶官。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為太常少卿。紹興二年,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十一年卒,年六十三。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事見《斐然集》卷二六《右朝奉大夫集英殿修撰翁公神道碑》、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八。
全宋文·卷三三四六
翁彥深(一○七九——一一四一),字養(yǎng)源,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彥約弟。紹圣元年進士。宣和初,授右司員外郎。四年八月,以朝奉大夫、秘書監(jiān)除集英殿修撰。建炎間為太常少卿,以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十一年五月卒,年六十三。著有《皇朝昭信錄》、《忠義列傳》、《唐史評》等書及文集十五卷。見《右朝奉大夫集英殿修撰翁公神道碑》(胡寅《斐然集》卷二六),《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七、選舉三三之三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9—1146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叔通。徽宗大觀三年進士。累遷中書舍人。宣和間,以上疏諫阻引金攻遼,降集英殿修撰。高宗建炎二年,使金被留。仕金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兼太常卿,號為國師。金人每欲南下,輒飾辭諫阻。后被誣謀反,全家焚死。孝宗淳熙間,贈謚肅憫。有《宇文肅憫公文集》。
全宋詩
宇文虛中(一○七九~一一四五),原名黃中,字叔通,別號龍溪老人,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兆诖笥^三年(一一○九)進士。政和五年(一一一五),除起居舍人、國史院編修官,六年遷中書舍人,出為河北河?xùn)|陜西宣撫使司參謀事。宣和間帥慶陽,尋罷知亳州。宣和末為翰林學(xué)士,多次奉使至金軍營談判。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以祈請使金,被留,后仕金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紹興十五年,因以蠟書與宋通消息,并謀奪兵仗南奔被察覺,全家被害。年六十七。事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一四、二一五,《宋史》卷三七一有傳?!∮钗奶撝性娂焉⒇駨摹?a target='_blank'>北窗炙輠錄》《中州集》等書中所錄,輯為一卷。
中州集
虛中,字叔通,成都人。宋黃門侍郎,以奉使見留,仕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皇統(tǒng)初,上京諸虜俘謀奉叔通為帥,奪兵仗南奔,事覺,系詔獄。諸貴先被叔通嘲笑,積不平,必欲殺之,乃鍛鍊所藏圖書為反具。叔通嘆曰:死自吾分。至于圖籍,南來士大夫家例有之。喻如高待制士談,圖書尤多于我家,豈亦反邪?有司承風(fēng)旨,并寘士談極刑,人至今冤之。
全宋文·卷三三五三
宇文虛中(一○七九——一一四六),初名黃中,字叔通,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登大觀三年進士第,歷官州縣,入為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宣和中,童貫等議結(jié)金人以攻契丹,虛中力言不可,遂忤權(quán)臣,降集英殿修撰。會金人南侵,徽宗悔不用虛中言,虛中即請下罪己之詔,革除弊端,帝嘉納之。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為軍前宣諭使,數(shù)往金營議和。金兵退,言者以議和為罪,罷知青州,竄韶州。建炎二年,應(yīng)詔使金,遂為金人所留。金人重其才藝,加以官爵,累至金紫光祿大夫,號國師。恃才傲物,為金貴人達官所不平,誣以謀反,全家被焚,時紹興十六年,年六十八。淳熙間,宋廷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肅憫。著有《宇文肅憫公文集》,又與其兄粹中合纂《綸言集》三十一卷。見《宋史》卷三七一本傳,《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一四、二一五《行狀》。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本明道人(?~一一四○),號明室。自機契天寧克勤禪師,遍參名宿,皆蒙印可。為南岳下十五世,天寧克勤禪師法嗣。高宗紹興十年卒?!?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亳州蒙城人,字仲貽。高公紀(jì)子。以恩補左班殿直。累遷康州防御使,知西上閣門事。欽宗靖康間使圍城金軍,還擢知東上閤門使。高宗艱難時常在左右,及即位,除保靜軍承宣使。詔令編類元帥府事跡付史館,召為樞密都承旨兼提舉京畿監(jiān)牧。紹興初拜感德軍節(jié)度使,充萬壽觀使,進開府儀同三司。以景靈宮使判溫州,時皇族居溫者多恣橫,乃以勛戚重望鎮(zhèn)之,民賴以安。卒年六十五,謚忠節(jié)。
全宋詩
高世則(一○八○~一一四四),字仲貽,號無功,蒙城(今屬安徽)人。英宗后高氏之族,幼以恩補左班殿直,至內(nèi)殿崇班,知西上閣門事。高宗為康王時,曾曾隨從使金,后為元帥府參議官。高宗即位,提舉萬壽觀。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除保靜軍承宣使、溫州供職(《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四)。六年,充萬壽觀使(同上書卷一○一)。九年,進開封府儀同三司(同上書卷一二七),奉朝請,賜第臨安。十年,再判溫州(同上書卷一三六),尋以病罷,復(fù)為萬壽觀使。十四年召入覲,卒,年六十五,謚忠節(jié)。《宋史》卷四六四有傳。
全宋文·卷三四○○
高世則(一○八○——一一四四),字仲貽,亳州蒙城(今安徽蒙城)人,公紀(jì)子。幼以恩補官,累遷康州防禦使,知西上閤門事。高宗即位,除保靜軍承宣使,提舉萬壽觀,以感德軍節(jié)度使充萬壽觀使,進開府儀同三司。紹興十四年卒,年六十五,謚忠節(jié)?!?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四《高遵裕傳》有附傳,又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二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5 【介紹】: 宋仙井監(jiān)人,字子蒼,號陵陽先生?;兆谡统酰垣I頌補假將仕郎,召試,賜進士出身,除秘書省正字。累官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與三館士分撰親祠明堂、圓壇、方澤等樂曲。遷中書舍人,尋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制詞簡重,為時所推。高宗即位,知江州。卒于撫州。嘗從蘇轍學(xué),詩似儲光羲。有《陵陽集》。
全宋詩
韓駒(一○八○~一一三五),字子蒼,蜀仙井監(jiān)(今四川仁壽)人。早年從蘇轍學(xué)?;兆谡统跻垣I賦召試舍人院,賜進士出身,除秘書省正字。旋因曾為蘇氏學(xué),謫監(jiān)蒲城市易務(wù),遷知分寧縣。召為著作郎。宣和五年(一一二三),除秘書少監(jiān)。六年,遷中書舍人兼修國史,擢權(quán)直學(xué)士院。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由知應(yīng)天府移知黃州,尋又因蘇氏學(xué)提舉江州太平觀。高宗即位,知江州。紹興五年卒于撫州,年五十六(明弘治《撫州府志》卷二四)。蘇轍稱其詩如儲光羲,呂本中亦引之入江西詩派。有《陵陽集》四卷傳世。《宋史》卷四四五有傳。 韓駒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蕭山王氏十萬卷樓舊藏抄本(簡稱王本,今藏南京圖書館),清宣統(tǒng)二年沈曾植仿宋刊本(簡稱沈本)。新輯集外詩編為第五卷。
全宋文·卷三五○八
韓駒(一○八二——一一三五),字子蒼,號牟陽,又號北憲居士,世稱陵陽先生,陵井監(jiān)(治今四川仁壽)人。少有文稱,大觀四年以獻頌補假將仕郎。召試舍人院,賜進士出身,除秘書省正字。尋坐為蘇軾學(xué),謫監(jiān)華州蒲城縣市易務(wù),知洪州分寧縣,召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除秘書少監(jiān),遷中書舍人,兼修國史,尋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制詞簡重,為時所推。坐鄉(xiāng)黨曲學(xué),以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觀。靖康元年再除中書舍人,左遷應(yīng)天尹,謫黃州。高宗即位,知江州。紹興元年寓居洪州。五年,卒于撫州。有《陵陽集》十五卷,今存詩四卷。見《題王元之文集后》(《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卷一九一),牟巘《跋韓子蒼帖》(《陵陽集》卷一六),《宋史》卷四四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濮州鄄城人,字子美。和斌子。以蔭補官,為河北副將。累官威州刺史、知雄州。上制勝強遠(yuǎn)弓式,能破堅于三百步外,邊人號為鳳凰弓。童貫攻燕,詵預(yù)取燕之謀,從種師道進軍。見勢不利,復(fù)以為不宜出師。敗歸,貶濠州團練副使,筠州安置。平燕后以其曾議不戰(zhàn),獨未赦。后復(fù)官正奉大夫、宣州觀察使。
全宋文·卷二九一二
和詵(?——一一二四),字子美,鄄城(今山東鄄城)人,斌子。以蔭為河北副將,累官至右武大夫、威州刺史、知雄州。宣和中歷河北路沿邊安撫使、相州觀察使,以童貫劾,貶濠州團練副使、筠州安置。六年復(fù)官正侍大夫、宣州觀察使,卒。見《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之二六,《東都事略》卷一○五,《宋史》卷三五○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