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6187,分1746頁顯示  上一頁  98  99  100  101  102  104  105  106  107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劉幾(伯壽 玉華庵主 )
蘇舜欽(子美 滄浪翁 )
趙抃(閱道、悅道 知非子 清獻 )
釋紹銑( 紹銑 崇辯大師 )
蘇洵(明允 老泉 )
朱臨(正夫 少翁 )
釋守常(懺悔上人 曹 )
王說(應(yīng)求 桃源 世稱 桃源先生 )
陳寶之( 矸軒 )
劉牧(先之、牧之 長民 )
邵雍(世稱 邵子雍、百源先生 堯夫 安樂先生、伊川翁 康節(jié) )
釋處謙(終倩 沖悟大師 神悟 世稱 神炤之門 )
釋普莊(圓照大師 )
釋守芝( 守芝 別稱 大愚芝 廣智 )
釋元凈( 無象 辯才 回頭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8—1088 【介紹】: 宋河南洛陽人,字伯壽。劉燁子。登進士第。歷知邠州,時儂智高犯嶺南,幾上書自請,從狄青擊敗之。神宗即位,知保州,治狀為河北第一。還為秘書監(jiān)致仕。元豐三年,以知曉音律,召至太常定雅樂。自去官后,筑室嵩山玉華峰下,號玉華庵主,養(yǎng)生以終。
全宋詩
劉幾(一○○八~一○八八),字伯壽,號玉華庵主(《鳳月堂詩話》),洛陽(今屬河南)人。仁宗朝進士(清雍正《河南通志》卷四五)。通判邠州,知寧州。英宗時為秦鳳總管。神宗時以秘書監(jiān)致仕,隱居嵩山玉華峰下。哲宗元祐三年卒,年八十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八九○
劉幾(一○○八——一○八八),一作幾,字伯壽,洛陽(河南洛陽)人,燁子。進士及第,通判邠州。以孫沔薦,換如京使、知寧州。加本路兵馬鈐轄,知寧州。儂智高犯嶺南,幾為廣東、西捉殺,以功進皇城使,知涇州。遷西上閤門使。歷為太原、涇原、鄜州、秦鳳總管。神宗即位,轉(zhuǎn)四方館使、知保州,治狀為河北第一。還為秘書監(jiān)致仕。元豐三年祀明堂,詔詣太常定雅樂。元祐三年卒,年八十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二《劉溫叟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8—1049 【介紹】: 宋綿州鹽泉人,字子美,號滄浪翁。蘇舜元弟。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少有大志,當(dāng)天圣中,學(xué)者為文多病偶對,獨其與穆修好為古文歌詩,一時豪杰多從之游。初以父蔭補官,累遷大理評事。慶歷中,范仲淹薦其才,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岳父杜衍與仲淹主新政,多遭讒陷,舜欽坐售故紙錢召妓樂會賓客除名。流寓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以自適。工詩文,其體豪放,時發(fā)憤于歌詩中。又善草書,每酣酒落筆,為時人所傳。后為湖州長史卒。有《蘇學(xué)士集
全宋詩
蘇舜欽(一○○八~一○四九),字子美,原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東南),自曾祖起移家開封(今屬河南)。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進士(《隆平集》卷六),歷任蒙城、長垣縣令,入為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時杜衍、富弼、范仲淹執(zhí)政,主持“慶歷新政”。蘇舜欽為杜衍婿,因進奏院祠神,以出售廢紙公錢宴會,為人所劾,以監(jiān)守自盜罪削職為民,閑居蘇州。后復(fù)為湖州長史,慶歷八年(一○四八)十二月卒(《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年四十一。有《蘇學(xué)士文集》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二有傳?!√K舜欽詩,以沈文倬點?!短K舜欽集》為底本。沈氏點校本以清康熙中宋犖校定徐惇復(fù)刊印本為底本,曾參校清黃丕烈過錄何焯校本(簡稱黃本)、陳乃乾過錄何焯校本(簡稱陳本)、清光緒中李星根等重編??肀荆ê喎Q李本)、黃丕烈過錄顧廣圻校記(簡稱顧校)、陳乃乾過錄錢泰吉校記(簡稱錢校)等。此次據(jù)《全宋詩》體例,對底本校語作若干刪節(jié)、調(diào)整,并據(jù)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蘇學(xué)士集》(簡稱四庫本)予以補正。輯錄所得集外詩,另編一卷
詞學(xué)圖錄
蘇舜欽(1008-1048) 字子美。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遷居開封。蘇易簡孫。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慶歷革新,見嫉于守舊黨,罷職閑居蘇州。后復(fù)起為湖州長史,不久病故。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xué)士文集》,有詞見《花庵詞選》。
全宋文·卷八七四
蘇舜欽(一○○八——一○四八),字子美,綿州鹽泉(今四川綿陽東南)人。舜元弟。少慷慨有大志,以父蔭補太廟齋郎,調(diào)滎陽縣尉。景祐元年舉進士中第,改光祿寺主簿,知蒙城縣。丁父憂,居喪于長安。服除,知長垣縣,遷大理評事,監(jiān)在京店宅務(wù)。慶歷四年,以范仲淹薦,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以岳父杜衍與仲淹、富弼主新政,為人傾陷,坐用鬻故紙公錢召 妓樂會賓客被劾除名。寓居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益讀書,時發(fā)憤懣于詩文。八年,復(fù)官為湖州長史,同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一。詩文豪健,善草書。有集十六卷。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蘇君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傳》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8—1084 【介紹】: 宋衢州西安人,字閱道,號知非子。仁宗景祐間進士。仕州縣,以治績召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辟權(quán)幸,人稱“鐵面御史”。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轉(zhuǎn)運使,改益州路。召為右司諫,以言事罷知虔州,歷度支副使、河北都轉(zhuǎn)運使。英宗時改知成都府。所至以寬簡為治,以奉儉聞。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因反對新法,出知杭州,徙青州,再知成都府,復(fù)知越州、杭州,致仕。卒謚清獻。有《清獻集》。
全宋詩
趙抃(一○○八~一○八四),字閱道(一作悅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是士,除武安軍節(jié)度推官。歷知崇安、海陵、江原三縣,通判泗洲。至和元年(一○五四),召為殿中侍御史。嘉祐元年(一○五六),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轉(zhuǎn)運使,旋改益州。召為右司諫,因論事出知虔州。英宗即位,奉使契丹,還,進河北都轉(zhuǎn)運使。治平元年(一○六四),出知成都。神宗立,以知諫院召還,秋,擢參知政事。熙寧三年(一○七○),因反對青苗法去位。歷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復(fù)徙杭州。元豐二年(一○七九)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于衢。七年卒,年七十七。謚清獻。有《清獻集》十卷。事見《東坡集》卷三八《趙清獻公抃愛直之碑》,《宋史》卷三一六有傳?!≮w抃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獻集》(十卷,其中詩五卷)為底本,校以宋景定元年陳仁玉刻元明遞修十六卷本(其中詩七卷,簡稱陳本,書藏北京圖書館)、明成化七年閻鐸刊本(簡稱閻本,藏上海圖書館)、明嘉靖四十一年楊準(zhǔn)序汪旦刊本(簡稱楊本,藏華東師大圖書館)、一九二二年趙氏仿宋重刊本(簡稱趙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六卷。
全宋文·卷八八二
趙抃(一○○八——一○八四),字閱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景祐進士,累官至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quán)倖,京師目為「鐵面御史」。請知睦州,移梓州路轉(zhuǎn)運使,改益州。召為右司諫,因彈奏陳旭奸邪,罷知虔州。召為侍御史知雜事,改度知副使、河北都轉(zhuǎn)運使。治平中知成都。神宗立,召知諫院,未幾擢參知政事。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熙寧三年罷,出知杭州。歷知青州、成都府、越州,再知杭州,以太子少保致仕。元豐七年卒,謚清獻。施政寬簡,為世稱道。纂《成都古今集記》三十卷等,著文集十六卷。見蘇軾《趙清獻公神道碑》(《東坡集》卷三八),《宗統(tǒng)編年》卷二一,《宋史》卷三一六有傳。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八
禪師名紹銑。泉州人也。住潭州興化禪寺。開法嗣北禪賢禪師。銑有度量。牧千眾。如數(shù)一二三四。長沙俗樸質(zhì)。初未知飯僧供佛之利。銑作大會以誘之。恣道俗赴。謂之結(jié)緣齋。其后效而作者。月月有之。殆今不絕。荊湖之民。向仰之篤。波及蠻俗。章丞相惇。奉使荊湖。開梅山。與銑偕往。蠻父老聞銑名。欽重愛戀。人人合爪。聽其約束。不敢違。梅山平。銑有力焉。湘南八州之境。歲度僧?dāng)?shù)百。開壇俱集。以未為大僧。禪林皆推擠。銑榜其門曰。應(yīng)沙彌皆得赴飯。自其始至。以及其終。三十馀年不易。人以為難。時南禪師道價。方增荊湖。衲子奔趨。入江南者。出長沙百里。無托宿所。多為盜劫掠。路因不通。銑半五十為館。請僧主之以接納。使得宿食而去。諸方高其為人。晚得風(fēng)痹疾。左手不仁。然猶領(lǐng)住持事。日同僧眾。會粥食不懈。銑以精進為佛事。公卿禮敬。以為古佛。元豐三年辛酉九月二十一日。右脅累足。以手屈枕而化。阇維收舍利。兩目睛不壞。腸二亦不壞。益以油火焚之。如鐵帶屈折。色鮮明。并塔之。閱世七十二。坐六十四夏。號崇辯大師。 贊曰。云門臨濟兩宗。特盛于天下。而湖湘尤多。云門之裔。皆以宗旨自封。互相詆訾。北禪賢公。銑之師也。賢于云門為四世孫。而銑獨能以公為心。中涂設(shè)館。以待求道。他宗之輩。非特矚理甚明。亦抑其中。有異于人。故其火化之日。二腸雙睛。皆不壞。此其驗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9—1066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明允,號老泉。年二十七始發(fā)憤為學(xué),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遂閉門苦讀,精通六經(jīng)、百家之說。仁宗嘉祐元年,攜子蘇軾、蘇轍赴試京師。歐陽修上其所著文二十二篇,士大夫爭相傳閱。除試秘書省校書郎。以文安縣主簿參與修纂建隆以來禮書,名《太常因革禮》,書成而卒。擅長古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子軾、轍合稱三蘇。有《謚法》、《嘉祐集》。
全宋詩
蘇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號老泉,眉山(今屬四川)人。與其子軾、轍合稱三蘇。年二十七,始發(fā)憤為學(xué),舉進士,茂才異等皆不第。仁宗嘉祐間,得歐陽修推譽,遂知名。為秘書省校書郎,灞州文安縣主簿。與姚辟同修禮書,成《太常因革禮》一百卷。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五十八。著有文集二十卷,傳世有《嘉祐集》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四《蘇君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三有傳?!√K洵詩,以明嘉靖太原府刻《重刊嘉祐集》十五卷為底本(存詩一卷),校以《四部叢刊》影印宋巾箱本《嘉祐集》(簡稱四部叢刊本)、清康熙邵仁泓刻《蘇老泉先生全集》(簡稱康熙本)等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詞學(xué)圖錄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北宋文學(xué)家,與子軾、轍合稱"三蘇",均列"唐宋八大家"。洵長于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
全宋文·卷九一八
蘇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fā)憤為學(xué)。歲馀舉進士不中,又舉茂材異等不中,遂絕意于科舉,閉戶讀書為文辭。至和二年,知益州張方平訪知其人,嘉祐元年薦于歐陽修。修上其書于朝,召試舍人院,辭不至。五年八月命為秘書省試校書郎,六年七月為霸州文安縣主簿,編纂太常禮書。治平二年九月修成《太常因革禮》一百卷。三年四月卒,年五十八。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存)、《謚法》三卷(存)、《易傳》十卷。見歐陽修《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載《歐陽文忠公集》卷三四),《宋史》卷四四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湖州烏程人,字正夫。從胡瑗學(xué)《春秋》。瑗著《春秋辨要》,惟臨所得為精。晚年好唐陸淳之學(xué)。以薦入官,歷光祿寺丞,以著作佐郎致仕。有《春秋說》、《春秋通例》等。
全宋文·卷一○三一
朱臨,字正夫,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一說后遷浦陽(今浙江浦江)?;实v元年進士及第,歷宣德郎、守光祿寺丞、大理寺丞。年未四十即致仕里居,自號少翁。后遷殿中丞、著作佐郎。臨少穎悟,從胡瑗學(xué)《春秋》。晚年好唐陸淳之學(xué)。著有《春秋統(tǒng)例》二十卷、《春秋私記》一卷、《春秋外傳》十卷。見方勺《泊宅編》卷下、鄭獬《鄖溪集》卷二、葛勝仲《丹陽集》卷一三、《浦陽人物記》卷下、《吳興備志》卷二二。
釋守常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守常,號懺悔上人,明所志也。姓曹氏,新安人。幼攻外典,學(xué)逐年進,文采煥發(fā),有聲閭里,而性耽恬靜,不慕浮榮,因詣六聘山,以鐵頭陀為師。年十九受具,就學(xué)無方,經(jīng)明行修,譽流自遠(yuǎn)。學(xué)侶數(shù)十人相從講說,顧以力行誦持,為倡導(dǎo)主席上方,幾四十年。日課《大悲》無所間斷,弘法傳戒,已十馀輩,新徒累千,津梁后學(xué)孳孳不倦。以咸雍六年遷化茲山,春秋六十一,夏臘四十二。其年三月望日,塔于上方山院。大安六年三月,弟子王海溫述其遺躅,乞乾文閣直學(xué)士王虛中為之志,文具山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0—1085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應(yīng)求,號桃源。受學(xué)從父王致。教授鄉(xiāng)里三十余年。神宗熙寧九年以特恩補將仕郎,為州長史。無田以食,無桑麻以衣,怡然自得。卒,敕建桃源書院。子孫世其學(xué)。有《五經(jīng)發(fā)源》。
全宋詩
王說(一○一○~一○八五),字應(yīng)求,鄞(今浙江寧波)人,致從子(《宋元學(xué)案》卷六)。師事楊適(《延祐四明志》卷四)。建桃源書院,教授鄉(xiāng)里三十馀年,人稱桃源先生(《甬上宋元詩略》卷一)。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特奏名補將仕郎,為明州長史(《寶慶四明志》卷八)。元豐八年卒,年七十六。有遺稿十卷(《甬上宋元詩略》),已佚。清光緒《鄞縣志》卷二六有傳。
全宋文·卷九三三
王說(一○一○——一○八五),字應(yīng)求,號桃源先生,明州鄞縣(今浙江鄞縣)人,鄞江先生王致從子。慶歷進士。隱居鄉(xiāng)里教授生徒三十馀年。熙寧中以特恩補州長史。家貧,恬然處之,子孫世其學(xué)。元豐八年卒,年七十六,著有《五經(jīng)發(fā)源》五十卷。見《深寧文鈔摭馀編》卷一,《寶慶四明志》卷八,《延祐四明志》卷二,《宋元學(xué)宋》卷六,《宋詩紀(jì)事補遺》卷二一、卷二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陳寶之,名瓘,以字行,號矸軒,永嘉(今浙江溫州)人。仁宗皇祐間登賢良方正科,官大理寺丞(清光緒《永嘉縣志》卷一一)。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1—1064 【介紹】: 宋衢州西安人,字先之,一作牧之,號長民。舉進士。嘗從孫復(fù)習(xí)《春秋》,又以范仲淹為師。以仲淹薦,為兗州觀察推官。累官至太常博士。有《易解》、《卦德通論》等。
全宋詩
劉牧(一○一一~一○六四),字先之,號長民(《宋元學(xué)案》卷二),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仁宗初第進士,為饒州軍事推官。改兗州觀察推官,知大名府館陶縣。通判建、青、廬諸州,歷廣南西路、荊湖北路轉(zhuǎn)運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卒,年五十四。有《卦德通論》一卷、《鉤隱圖》三卷等(同上書),已佚。事見《臨川集》卷九七《劉君墓志銘》。
全宋文·卷九八八
劉牧(一○一一——一○六四),字先之(一作牧之),號長民。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舉進士第,起家饒州軍事推官。為范仲淹薦舉,除兗州觀察推官,改大理寺丞,歷知大名府館陶縣,通判建州、青州、廬州。除廣西路轉(zhuǎn)運判官,移湖北路轉(zhuǎn)運判官。治平元年卒,年五十四。從孫復(fù)學(xué)《春秋》,又從范諤昌受《》。著有《新注周易》十一卷、《卦德通論》一卷、《先儒遺論九事》一卷、《易數(shù)鉤隱圖》三卷。見王安石《劉君墓志銘》(《臨川集》卷九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1—1077 【介紹】: 宋范陽人,后遷河南,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少有志,讀書蘇門山百源上。北海李之才攝共城令,以《河圖》、《洛書》及象數(shù)之學(xué)授之。妙悟神契,多所自得。富弼、司馬光、呂公著退居洛中,恒相從游。雍歲時耕稼,僅給衣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寧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創(chuàng)“先天學(xué)”,以為萬物皆由“太極”演化而成,而社會時在退化。卒謚康節(jié)。有《觀物篇》、《先天圖》、《伊川擊壤集》、《皇極經(jīng)世》等。
全宋詩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堯夫。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早年隨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輝縣)蘇門山下,筑室蘇門山百源上讀書,學(xué)者稱百源先生。與周敦頤、程頤、程顥齊名,以治《》、先天象數(shù)之學(xué)著稱。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陽,以教授生徒為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五代節(jié)度使安審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間,為雍新居,名安樂窩,因自號安樂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寧初,曾兩度被薦舉,均稱疾不赴。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等退居洛陽時,恒相從游。熙寧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賜謚康節(jié)。有《伊川擊壤集》二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七有傳?!∩塾涸?,以張蓉鏡,邵淵耀跋明初刻《伊川擊壤集》為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縣宋墓出土之《邵堯夫先生詩全集》九卷(簡稱宋本)、蔡弼重編《重刊邵堯夫擊壤集》六卷(簡稱蔡本),及元刻本(簡稱元本)、明隆慶元年黃吉甫刻本(簡稱黃本)、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底本編末之集外詩與新輯得之集外詩合編為第二十一卷。
全宋文·卷九八六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堯夫,范陽(今河北涿州)人,隨父徙共城(今河南輝縣)。少為學(xué)堅苦刻厲。周游南北,從李之才受《河圖》、《洛書》及象數(shù)之學(xué),探賾索隱,多所自得,著書十馀萬言行于世。后至洛,富弼、司馬光、呂公著退居洛中,雅敬之,為市園宅,遂歲時耕種,名其居曰「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嘉祐及熙寧中,先后被召,授將作監(jiān)主簿,補潁州團練推官,皆稱疾不赴。熙寧十年卒,年六十七,元祐中賜謚康節(jié)。著《皇極經(jīng)世》、《觀物內(nèi)外篇》、《漁樵對問》及詩集《伊川擊壤集》等。建立先天象數(shù)學(xué),為宋代著名道學(xué)家。見程顥《邵堯夫先生墓志銘》(《明道集》卷四),《宋史》卷四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九九○
處謙(一○一一——一○七五),字終倩,俗姓潘,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年九歲依常寧契能出家,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覃恩得度,出參諸名師,歸繼契能法席。住白蓮院,號沖悟大師。前后十坐道場,賜號神悟,終住南屏。熙寧八年四月卒,年六十五。著有《法華玄記十不二門顯妙》一卷(存)。見《釋門正統(tǒng)》卷六,《嘉定赤城志》卷三五,《補續(xù)高僧傳》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六。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處謙。生永嘉潘氏。處胞三年。九歲出家。謁神炤。大明圓頓之旨。然三指供佛祈妙悟。未幾。擢居第一座。炤以止觀一帙。授之曰。汝當(dāng)建大法幢。恨吾不之見耳。后屢主大剎。道化隆振。旨署神悟之號。丞相王安石。與一時朝賢。競為歌詩。以贊其德??ご蠛?。師至龍湫。為龍語。忽大風(fēng)黑云從湫起。驟雨如注。師四十年中。十坐道場。講唱無倦。登門受法者。三千人。熙寧乙卯四月。集眾諷普賢行法阿彌陀經(jīng)。乃曰。吾得無生。日用久矣。今以無生。而生凈土。遂寂。弟子塔其全身。楊無為。為之銘。師與咸。同出神炤。人稱神炤之門。二處一身云。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一
釋處謙,姓潘氏,永嘉人也。母感異兆,見瑞云入懷,娠三年而生。九歲依常寧契能出家。能得教旨于昱法師,講道不倦。天臺自智者以來,以爐拂傳授為信,至能已四十世。乃慨然曰:“得法在心,豈在器乎?”乃藏之。天臺道場,遂不復(fù)傳。宋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詔天下寺觀得度一人。謙遭際覃恩,乃得度牒,往學(xué)于天竺慈云。復(fù)謁神照,大明圓頓之旨,然三指供佛,用祈妙悟。末幾,擢居首座,神照以止觀一帙授之。已而言歸鄉(xiāng)邑,卒繼契能之席。道不在器,斯言乃驗。后遷慈云妙果赤城,講道益振。少師李端愨請主白蓮。北??ね踝嘀t高行,詔錫號為“神悟禪師”。王丞相安石與朝賢,競為歌詩,以贊其德??ご蠛?,謙至龍湫祈雨。俄而大風(fēng)黑云從湫起,驟雨如注。后十馀年將歸永嘉,郡守士庶固留,乃于巾子山慧林精舍講小般若。時趙內(nèi)翰、陳舍人,與杭之無擇禪師,以寶閣凈住南屏天竺諸勝,前后相乞請者不絕。遂十坐道場,歷四十年,講演無間,登其門者三千人。宋熙寧乙卯四月丙,晨興沐浴更衣,集眾諷《普賢行法》、《阿彌陀經(jīng)》,乃曰:“吾得無生,日用久矣,今以無生而生凈土?!奔慈攵湃弧K谀掀林?,無為揚杰為之銘,詞甚清潔,見于別集。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九三○
普莊,皇祐間江寧(今江蘇南京)長干寺僧人,號圓照大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芝,太原(今屬山西)人,俗姓王。為汾陽昭禪師法嗣,南岳下十世,住端州大愚山。仁宗嘉祐初卒(《嘉泰普燈錄》卷二,《宗統(tǒng)編年》作景祐元年卒)。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二、《禪林僧寶傳》卷一六、《補續(xù)高僧傳》卷七。今錄詩五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六
禪師名守芝。太原王氏子也。少棄家。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試法華經(jīng)得度。為大僧。講金剛般若經(jīng)。名滿三河。學(xué)者追崇之。時昭禪師出世汾水。芝疑之往觀焉。投誠入室。特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升座揭香合子曰。明頭來明頭合。暗頭來暗頭合。若道得。天下橫行。道不得。且合卻。僧問。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真實事請師舉。芝曰。兩叚不同。向下文長。又問。滿身是眼??谠谑裁刺?。芝曰。三跳。進曰。不會。芝曰。章底詞秋罷。歌韻向春生。大眾僧俗中。皆有奇人。且如本朝楊大年。偈曰。八角磨盤空里走。金毛師子變作狗。擬欲藏身北斗中。應(yīng)須合掌南辰后。要會么。一偈播諸方。塞斷衲僧口。又曰。魯祖見僧來。便面壁。南泉曰。我尋常向師僧道。未具胞胎已前會取。尚不得一個半個。大愚即不然。未具胞胎前會得。打折你腰。密諫李公守南昌。請住西山翠巖。開堂祝圣曰。睿算增延。法輪常轉(zhuǎn)。且道法輪如何轉(zhuǎn)。會么。須彌頂上笑翻身。卻來堂中疊足坐。阿呵呵。是什么。飯籮里坐卻受餓。和泥合水。且與么過。上士聞之熙熙。下士聞之肯可。思量卻成口過。要會么。一六三四二。直言曲七一。桃李火中開。黃昏后日出。芝譏呵學(xué)者。寡聞得少為足。曰。汾陽有十智同真法門。鍛佛祖鉗錘。今時禪者。姿質(zhì)不妙。莫有成器者。僧問。如何是十智同真。芝曰。先師言。夫說法者。須具十智同真。若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緇素不分。不能與人為眼目。決斷是非。如鳥飛空而折翼。如箭射的而斷弦。弦斷故射的不中。翼折故空不可飛。弦壯翼牢??盏木銖?。作么生是十智同真。如今一切點出。一同一質(zhì)。二同大事。三總同參。四同真智(或云志)。五同遍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殺。九同音吼。十同得入。先師又曰。與什么人同得入。與誰同音吼。作么生是同生殺。什么物同得失。阿那個同具足。是什么同遍普。何人同真志(或作智)。孰能總同參。那個同大事。何物同一質(zhì)。有點得出底么。點得出者。不吝慈悲。點不出者。未有參學(xué)眼在。切須辯取。要識是非。面目見在。芝曰。先師曰。要識是非。面目見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學(xué)。刺頭向言句里。貪著義味。如驢舐尿處。棒打不回。蓋為不廣求知識。遍歷門風(fēng)。多是得一言半句。便點頭咽唾。道已了辦。上座大有未穩(wěn)當(dāng)處在。先師有十五家宗風(fēng)歌。號曰廣智。其詞曰。大道不說有高低。真空那肯涉離微。大海吞流同增減。妙峰高聳總擎持。萬派千溪皆渤澥。七金五岳盡須彌。玉毫金色傳燈后。二三四七普聞知。信衣息。廣開機。諸方老宿任施為。識心是本從頭說。迷心逐物卻生疑。芝曰。此敘宗旨也?;蛑敝?。或巧施。解道前綱出后機。旨趣分明明似鏡。盲無慧目不能窺。明眼士。見精微。不言勝負(fù)墜愚癡。物物會同流智水。門風(fēng)逐便示宗枝。即心佛。非心佛。歷世明明無別物。即此真心是我心。猶是機權(quán)出。芝曰。此敘馬祖宗派也。或五位?;蛉贰J┰O(shè)隨根巧回互。不觸當(dāng)今是本宗。展手通玄無佛祖。芝曰。此敘洞上宗派也?;蚓肌;蚋缸?。量器方圓無彼此。士庶公侯一道平。愚智賢豪明漸次。芝曰。此敘石霜宗派也。有時敲。有時唱。隨根問答談諦當(dāng)。應(yīng)接何曾失禮儀。淺解之流卻生謗?;螂p明?;騿握f。只要當(dāng)鋒利禪悅。開權(quán)不為斗聰明。舒光只要辯賢哲。有圓相。有默論。千里持來目視瞬。萬般巧妙一圓空。爍迦羅眼通的信。芝曰。此敘溈仰宗派也?;蛉?。或全用。萬象森羅實不共。青山不礙白云飛。隱隱當(dāng)臺透金鳳。芝曰。此敘石頭藥山宗派也。象骨鏡。地藏月。玄沙崇壽照無闕。因公致問指歸源。旨趣來人明皎潔。芝曰。此敘雪峰地藏宗派也。或稱提?;蚰槎?。本色衲僧長擊發(fā)。句里明人事最精。好手還同楔出楔。或抬薦?;虼故?。切要心空易開口。不識先人出大悲。管燭之徒照街走。芝曰。此敘云門宗派也。德山棒。臨濟喝。獨出乾坤解橫抺。從頭誰管亂區(qū)分。多口阿師不能說。臨機縱。臨機奪。迅速機鋒如電掣。乾坤只在掌中持。竹木精靈腦劈裂?;蛸e主?;蛄蠏?。大展禪宗辯正眼。三玄三要用當(dāng)機。四句百非一齊鏟。勸同袍。莫強會。少俊依前或窒礙。不知宗脈莫漫汗。永劫長沈生死海。難逢難遇又難聞。猛烈身心快通泰。芝曰。此敘德山臨濟宗派也。慈明有善侍者。號稱明眼悅。聞芝之風(fēng)。自石霜至大愚入室。芝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芝俯取履。善輒踏倒。芝起面壁。以手點津。連畫其壁三。善瞠立其后。芝旋轉(zhuǎn)以履打。至法堂。善曰。與么為人。瞎卻一城人眼在。又有僧。稱講金剛經(jīng)。問曰。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如何。時有狗臥繩床前。芝趯之。狗起去。問僧解么。僧曰不解。芝曰。若解即成法相。作偈曰。沙里無油事可哀。翠巖嚼飯喂嬰孩。一朝好惡知端的。始覺從前滿面灰。嘉祐之初示寂。塔于西山。 贊曰。大愚翠巖皆余故園。少時往來兩山之間。有老衲大父友也。言芝無恙時事曰。眾未嘗登三十輩。屋老常以木拄將傾處。過者疑將壓焉。芝提笠日走。城郭村落。寺如傳舍。粥飯亦有不繼時。追繹其高韻。作偈曰。廬山殿閣如生成。食堂處處禪床折。我此三門如冷灰。盡日長廊卷風(fēng)葉。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禪師。名守芝。太原王氏子。少棄家。于潞州承天寺試法華得度。為大僧。講金剛般若。名滿三河。時汾陽禪望大振。竊疑之往觀焉。同參者。慈明瑯琊等數(shù)人。服誠陽室。遂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上堂。嘗舉汾陽十智同真話曰。先師云要識是非面目現(xiàn)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學(xué)刺頭。向言句里。貪著義味。如驢舐尿處。棒打不回。蓋為不廣求知識。遍歷門風(fēng)。多是得一言半句。便點頭咽唾。道已了辦上座。大有未穩(wěn)當(dāng)處在。上堂大眾集定乃曰。現(xiàn)成公案也。是打揲不辦便下座。慈明。有善侍者。號稱明眼。聞師之風(fēng)。自石霜至大愚入室。師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師俯取履。善輒踏倒。師起面壁。以手點津。連畫其壁三。善瞠立其后。師旋轉(zhuǎn)以履打。至法堂。善曰。與么為人瞎卻一城人眼在。會中有僧。日誦金剛經(jīng)一百遍。師令侍者喚至。問曰。聞汝日誦金剛經(jīng)一百遍。是否。曰不敢。師曰。汝曾究經(jīng)意否。汝但日誦一遍。參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飲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誦至應(yīng)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處。遂以白師。師遽指床前狗子云。狗子聻。僧無語。師便打出。作偈曰。砂里無油事可哀。翠巖嚼飯喂嬰孩。一朝好惡知端的。始覺從前滿面灰。稱者謂。師作偈絕精峭。此蓋其一斑云。嘉祐初示寂。塔于西山。云峰悅公。師之真子。別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1—1091 【介紹】: 宋僧。于潛人,俗姓徐,字無象。博通諸典,精于止觀。曾主持杭州上下二天竺,學(xué)徒逾萬人。神宗元豐中,賜紫衣及辨才大師之號。趙抃、蘇軾、秦觀等皆與唱和。后退居龍井圣壽院。
全宋詩
釋元凈(一○一一~一○九一),字無象,于潛(今浙江臨安西)人,俗姓徐。年十歲出家,十八學(xué)于天竺慈云師,二十五歲賜紫衣及辯才號,后退居龍井壽圣院。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一。事見《咸淳臨安志》卷七○、《欒城后集》卷二四《龍井辯才法師塔銘》。今錄詩十八首。
全宋文·卷九八八
元凈(一○一一——一○九一),字無象,俗姓徐,杭州于潛(今屬浙江臨安)人。年十歲出家,十八就學(xué)于天竺慈云遵式。年二十五賜紫衣,法號辯才。與呂溱、趙抃、蘇軾等為方外友。祖無擇起制獄,元凈預(yù)逮焉,居其間泰然,擬《金剛篦》撰《圓事理說》。后歸龍井圣壽院,以天臺教傳生徒。元祐六年九月卒,年八十一。見蘇轍《龍井辯才法師塔碑》(《欒城后集》卷二四),《補續(xù)高僧傳》卷二。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元凈。字無象。于潛徐氏。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條。八十一日乃滅。父嘆曰。是宿世沙門也。自幼出家。受業(yè)于慈云。日夜精勤。慈云沒后。復(fù)事明智。年二十五。賜紫衣及辨才號。太守沈公遘謂上天竺觀音道場以音聲懺悔為佛事。非禪那居。請師以教易之。師至。吳越競來。鑿山增室。幾至萬礎(chǔ)。學(xué)者數(shù)倍。十七年。有利而奪之者。逾年奪者敗。復(fù)以??師。趙清獻公贊之云。師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師歸。道場光輝。越二年謝去。老于南山龍井之上。平生精修凈業(yè)。行成力具。著應(yīng)非一。嘗與僧熙仲同食。仲視師眉間有光如螢。攬之得舍利。后常有于臥起處得舍利者。元祐八年示寂。壽八十一。果符初生肩痕之徵。塔成。東坡志其行事。潁濱為銘。 贊曰。 法苑將興  棟梁攸屬  揮麈白云  雨花飄馥 維趙及蘇  式是高躅  龍井風(fēng)清  過者必肅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元凈。字無象。杭州于潛徐氏子。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絳。八十一日乃沒。十歲出家。十八就學(xué)于慈云。不數(shù)年而齒高第。嗣謁明智。嘗于講次。聞法感悟。泣下如雨。代述。十五年。杭守呂溱。請住大悲閣。奏賜紫衣辨才之號。嘉祐中。中翰沈遘撫杭。以上竺宜講宣奉師居之。學(xué)徒大集。鑿山增室。幾至萬礎(chǔ)。熙寧三年。杭守祖無擇。坐獄于??李。師以鑄鐘例被追辯。既而得釋還山。又有利山門。施資之厚者。倚權(quán)以奪之。眾亦隨散。逾年其人以敗。聞朝廷復(fù)??師。眾復(fù)集。趙清獻公。與師為方外友。為之贊曰。師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師歸。道場重輝。未幾。謝居南山之龍井。其后間一出。應(yīng)南屏與靈山祖場。俯就眾誠耳。皆坐席未暖而還。元祐四年。東坡治杭。嘗問師曰。北山如師道行者幾人。師曰。沙門多密行。非可盡識。坡子迨生四歲。不能行。請師落發(fā)。摩頂數(shù)日即善步。嘉興令陶彖有子。得魅疾。師適至秀。彖袖香虔請。因杖策隨至其家。兒病方劇。師趺坐。引而問曰。汝居何地。而來至此。答曰。會稽之東。卞山之陽。是吾之宅。古木蒼蒼。曰。汝姓誰氏。答曰。吳王山上無人處。幾度臨風(fēng)學(xué)舞腰。曰。汝柳姓乎。乃囅然而笑。師良久呵曰。汝無始以來。迷己逐物。為物所轉(zhuǎn)。溺于淫邪。流浪千劫。不自解脫。入魔趣中。橫生災(zāi)害。延及無辜。汝今當(dāng)知魔即非魔。魔即法界。我今為汝。宣說首楞嚴(yán)秘密神咒。汝當(dāng)諦聽。痛自悔恨。訟既往過愆。返本來清凈。示訖。遂號泣不復(fù)有云。自是兒帖然。凡人病患魔祟。師咒水灑之。無不立愈。是皆道德淳厚所致也。將示寂。乃入方圓庵宴坐。謝賓客止言語飲食。至七日。出偈告眾。即右脅吉祥臥。奄然而逝。時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壽八十一。適符絳沒之?dāng)?shù)。塔于本山。東坡。命子由為之銘。師講說不間晝夜。嘗曰。鬼神。威德不具者。晝不得至。夜中人靜。庶幾能聽。焚指供佛。左三右二。有欲效之者。師止之曰。如我乃可修西方凈業(yè)。未嘗須臾廢?;蚨\大士求放光。光隨現(xiàn)。沙門熙仲對食。視師眉間有光。遽起攬之。得舍利數(shù)粒。后人常于師臥處得之。有李生辯而無行。欲從師出家。東坡為之請。未言其名。力拒不許。若先知然。秀州狂僧號回頭。以左道惑眾。宣言欲建大塔。為吳人植福。施者云委。以師不可欺。憚于入杭。先遣使愿以錢十萬供僧。師答曰。承以建塔凈財欲飯僧。教有明文。不許互用??袢舜髴M。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