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津主
古代設在渡口的負責檢察的官吏。隋書·食貨志:“又都西有 石頭津 ,東有 方山津 ,各置津主一人,賊曹一人,直水五人,以檢察禁物及亡叛者?!?/div>
《漢語大詞典》:專門人民檢察院(專門人民檢察院)
我國在特定部門設置的檢察機關。對其所管轄的范圍行使檢察權。如軍事檢察院等。因軍隊既高度集中而又分駐各地或隨時換防,并有高度機密性,故在軍隊系統(tǒng)內分設各級軍事檢察院。
《漢語大詞典》:知情不報
知道情況而不報告,特指沒有犯罪的人主動地或被動地對檢察當局隱匿別人的叛逆罪或重罪的行為。例如:對叛逆罪的知情不報者。
《國語辭典》:法務部(法務部)  拼音:fǎ wù bù
中央政府行政院的一部。掌理全國檢察行政、犯罪防治、犯罪矯正、司法保護、廉政、行政執(zhí)行、法規(guī)咨商、行政院之法律事務及司法人員養(yǎng)成教育業(yè)務。
《國語辭典》:追訴權(追訴權)  拼音:zhuī sù quán
指檢察機關對犯罪事實之有無,于法定期間內依法代表國家追訴犯罪之權利。在非告訴乃論之罪,不論是否有人提起告發(fā),檢察官知有犯罪嫌疑者,應即開始偵查;在告訴乃論之罪,須由被害人或利害關系人,于知悉犯人之時起六個月內提出告訴,檢察官才能啟動偵查程序。
《漢語大詞典》:覆逴
亦作“ 覆坼 ”。 突擊檢查。亦謂檢察探視。 唐 顏師古 匡謬正俗卷六:“按 晉 令 成帝 元年四月十七日甲寅詔書云:火節(jié)度七條云:火發(fā)之日,詣火所赴救,御史蘭臺令史覆逴,有不以法隨事録坐。又云:交互逴覆,有犯禁者,依制罰之。逴者,謂超踰不依次第。令所云‘覆坼’,亦謂‘乍檢乍否’,不依次歷履行之,以出其不意耳?!?章炳麟 《檢論·訂文》《正名雜義》:“ 晉 令有‘覆逴’,而 唐 人謂檢察探視為‘覆坼’?!?/div>
《漢語大詞典》:干警(幹警)
公安、檢察、司法部門的干部和警察。《人民日報》1981.8.5:“ 南充 地區(qū)受災縣的公安機關,組織了628名干警參加抗洪救災?!?span id="xqi5egy" class="book">《人民日報》1984.5.27:“但是目前檢察機關人員不足,工作條件較差,檢察隊伍的政治素質和業(yè)務素質同形勢和任務的要求還有差距,極少數(shù)檢察干警還有違法亂紀行為?!?/div>
《漢語大詞典》:逴覆
查勘,檢察。 唐 顏師古 匡謬正俗·拆:“《晉令》, 成帝 元年四月十七日甲寅詔書云:‘火節(jié)度七條云:火發(fā)之日,詣火所赴救。御史、蘭臺令史覆逴,有不以法,隨時録坐?!衷疲骸换ミO覆,有犯禁者,依制罸之?!?/div>
分類:查勘檢察
《國語辭典》:起訴書(起訴書)  拼音:qǐ sù shū
檢察官要求法院對刑事訴訟案件,有所判決時所提出的文書。內載明被告者的姓名、公訴事實和罪名等。
《漢語大詞典》: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
我國的國家檢察機關。主要職權是批準逮捕,決定起訴,出庭支持公訴,以及監(jiān)督國家機關、機關工作人員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等。
《漢語大詞典》:檢革(檢革)
檢察,糾正。新唐書·崔珙傳:“時 徐州 以 王智興 后,軍驕,數(shù)犯法,節(jié)度使 高瑀 未能制。天子思材望威烈者檢革其弊?!?/div>
分類:檢察糾正
《漢語大詞典》:檢察廳(檢察廳)
舊 中國 檢察機關的通稱。 清 朝末年規(guī)定設總檢察廳及高等、地方、初級檢察廳,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北洋軍閥政府沿用。
《漢語大詞典》:檢察員(檢察員)
我國各級人民檢察院擔任檢察職務的人員。其任免依法律規(guī)定。
《漢語大詞典》:檢察長(檢察長)
檢察機關的領導人,領導檢察院的工作。有權列席本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對提起公訴的案件,由檢察長或由他指定檢察員以國家公訴人的資格出席法庭,支持公訴,并監(jiān)督審判活動是否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