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基源
猶本源。后漢書·西域傳:“川河領(lǐng)障之基源,氣節(jié)涼暑之通隔……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div>
分類:本源
《國語辭典》:飲水知源(飲水知源)  拼音:yǐn shuǐ zhī yuán
比喻不忘本。參見「飲流懷源」條。明。張居正〈答上師相徐存齋并附與諸公書〉三三則之三○:「凡正今日之所蒙被,孰匪師翁教育所及,飲水知源,敢忘所自?!?/div>
《國語辭典》:飲水思源(飲水思源)  拼音:yǐn shuǐ sī yuán
比喻不忘本。參見「飲流懷源」條?!秲号⑿蹅鳌返诙寤兀骸阜钪@等二位恩情備至的翁姑,伴著這等一個才貌雙全的夫婿;飲水思源,打算自己當日受了八兩,此時定要還她半觔?!埂豆賵霈F(xiàn)形記》第二八回:「小侄這個官兒,還是軍門所保,小侄飲水思源,豈有坐視之理?」
分類:不忘本
《國語辭典》:元元  拼音:yuán yuán
1.人民、百姓?!稇?zhàn)國策。秦策一》:「今欲并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nèi),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元。黃鎮(zhèn)成城西紀事〉詩:「我聞增慘愴,無策拯元元?!?br />2.善意的,可憐愛的?!稘h書。卷四。文帝紀》:「結(jié)兄弟之義,以全天下元元之民?!固?。顏師古。注:「元元,善意也。」
3.事物的本源。唐。李咸用 大雪歌:「暫反元元歸太素。歸太素,不知歸得人心否?」
《國語辭典》:源流  拼音:yuán liú
1.水的本源和支流。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鮑丘水》:「登梁山以觀源流,相?水以度形勢?!?br />2.事物的本末、起源和發(fā)展。宋。劉克莊 還黃鏞詩卷詩:「源流不亂知歸趣,篇什無多見苦心?!埂度辶滞馐贰返谒乃幕兀骸刚垎柖幌壬?,這郭璞之說,是怎么個源流?」
《國語辭典》:大宗  拼音:dà zōng
1.大族世家?!对娊?jīng)。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埂段簳?。卷七五。爾朱彥伯傳》:「仲遠天性貪暴,大宗富族,誣之以反,歿其家口?!?br />2.周代宗法體系中,以始祖的嫡長為大宗,其他為小宗?!抖Y記。大傳》「有百世不遷之宗」句下唐。孔穎達。正義:「有百世不遷之宗者,謂大宗也?!笞谑沁h祖之正體?!?br />3.大批。如:「大宗郵件」、「這一大宗貨物,將運往美國外銷?!?/div>
《漢語大詞典》:清源
亦作“ 清原 ”。
(1).清理本源。謂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漢書·刑法志:“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刪定律令,籑二百章,以應(yīng)大辟?!?清 林則徐 《體察洋面堵截情形折》:“第既經(jīng)開動,其為畏憚可知,亟應(yīng)宣示天威,乘勢盡行驅(qū)逐,以為清源之計。”
(2).清澈的水源。《楚辭·遠游》:“軼迅風於清源兮,從 顓頊 乎增冰?!?蔣驥 注:“清源,水源。謂 北海 也。”后漢書·張衡傳:“旦余沐於清原兮,晞余髮於朝陽?!?唐 賈島 《南池》詩:“蕭條微雨絶,荒岸抱清源?!?/div>
《國語辭典》:太初  拼音:tài chū
1.天地元氣之始。《列子。天瑞》:「太初者,氣之始也。」三國魏。曹植 魏德論:「在昔太初,玄黃混并,渾沌濛鴻,兆朕未形?!?br />2.道家指天道、自然的本源?!肚f子。列禦寇》:「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br />3.上古時代。如:「太初之民,茹毛飲血?!?br />4.漢朝武帝的年號(西元前104~前101)。
《漢語大詞典》:真源
謂本源,本性。 南朝 梁 劉潛 《和昭明太子鐘山解講》詩:“廻輿下重閣,降道訪真源?!?唐 趙元一 《奉天錄序》:“緬尋太古之初,真源一味,自然樸略,不同浮華,雖垂不載?!?宋 蘇軾 《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之四:“真源未純熟,習氣餘陋劣。譬如已放鷹,中夜時掣紲?!?明 李贄 《答鄧石陽書》:“於倫物上加明察,則可以達本而識真源?!敝袊焚Y料叢刊《太平天囯·太平救世歌》:“故往古之時,人性尤明,真源未失,皆知敬拜天父上主皇上帝?!?/div>
分類:本源
《漢語大詞典》:無本(無本)
(1).沒有樹根。參見“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
(2).沒有本源,沒有本始。禮記·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宋 朱熹 《答董叔重書》:“ 伊川 所謂其道充大是也,非無本而漸生之謂?!?br />(3). 唐 詩人 賈島 初為浮圖,法號 無本 。 唐 韓愈 《送無本師歸范陽》詩:“ 無本 於為文,身大不及膽?!?宋 蘇轍 《贈張?zhí)枭饺恕?/a>詩之一:“故人相見不相識,空怪解吟 無本 詩。”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賈島》:“ 島 字 浪仙 , 范陽 人。初為浮圖,名 無本 ?!?/div>
《漢語大詞典》:化源
(1).教化的本源。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昭室化源,發(fā)揚大號?!?唐 李翱 《再請停率修寺觀錢狀》:“其論釋氏之害於人者,尚列為高等,冀感悟圣明,豈不欲發(fā)明化源,抑絶小道?!?span id="imnd83k" class="book">《舊唐書·李絳傳》:“陛下思廣天聰,親覽國史,垂意精頤,鑒於化源,實天下幸甚。”
(2).指掌教化之位。舊唐書·李渤傳:“若言不行,計不從,順奉身速退,不宜尸素於化源?!?br />(3).中醫(yī)學指六氣的生化之源。《醫(yī)宗金鑒·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中〉》“炙甘草湯方”集解引 張璐 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預(yù)防二便秘濇之虞,麥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span id="md3ocaa" class="book">《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大人口破》“大人口破分虛實”注:“如口瘡乾黃硬作渴者,宜服加減八味丸,以滋化源,俱禁水漱?!?/div>
《漢語大詞典》:玄牝
(1).道家指孳生萬物的本源,比喻道。老子:“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蘇轍 解:“玄牝之門,言萬物自是出也,天地自是生也。” 唐 黃滔 《課虛責有賦》:“囊括玄牝,箕張混元,暗造無為之域,潛臻不死之根?!?宋 陸游 《寄方瞳胡先生》詩:“安枕存玄牝,齋居養(yǎng)絳陵?!?清 魏源 《天臺紀游》詩:“廓然還虛無,舒卷嗟玄牝。”
(2).老子:“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河上公 注:“玄,天也,於人為鼻;牝,地也,於人為口。”后因以玄牝指人的鼻和口。 唐 李白 《北山獨酌寄韋六》詩:“于焉摘朱果,兼得養(yǎng)玄牝?!?span id="mab2ndj" class="book">《云笈七籤》卷五九:“原其所稟之時,伏母臍下,混沌三月,玄牝具焉?!弊ⅲ骸靶蛘撸诒且?。”
《漢語大詞典》:玄元
(1).謂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一體之氣。亦泛指天宇,天空。《淮南子·本經(jīng)訓》:“當此之時,玄元至碭而運照?!?高誘 注:“玄,天也;元,氣也。碭,大也。”一本作“ 玄玄 ”。
(2).道家所稱為天地萬物本源的道。《晉書·李玄盛傳》:“涉至虛以誕駕,乘有輿於本無,稟玄元而陶衍,承景靈之冥符?!?唐 李白 《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詩:“玄元包橐籥,紫氣何逶迤?!?br />(3).指 老子 。 唐 初追號 老子 為“太上玄元皇帝”,簡稱“玄元”。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伏惟太上皇帝陛下,道繼 玄元 ,業(yè)纘皇極?!?元 史九敬先 《莊周夢》第二折:“若能參透詩中意,盡在 玄元 一卷書。” 清 金農(nóng) 《老子祠李花》詩:“玉鈿霧縠休輕比,恐污 玄元 七葉孫?!眳⒁姟?玄元皇帝 ”。
《漢語大詞典》:玄元皇帝
唐 奉 老子 為始祖,于 乾封 元年二月追號為“太上玄元皇帝”, 天寶 二年正月加尊號“大圣祖”三字, 天寶 八載六月又加尊號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見舊唐書·高宗紀下《禮儀志四》。 唐 杜甫 《喜聞盜賊總退口號》詩之五:“ 大歷 三年調(diào)玉燭, 玄元皇帝 圣云孫?!?唐 李紳 《贈毛仙翁》詩:“憶昔我祖神仙主, 玄元皇帝 周 柱史?!?/div>
《國語辭典》:正本  拼音:zhèng běn
1.根究本源?!痘茨献?。主術(shù)》:「不正本而反自然,則人主逾勞,人臣逾逸?!埂稘h書。卷五六。董仲舒?zhèn)鳌罚骸钢^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br />2.書籍或文件的原本,相對于副本而言?!段簳?。卷六二。李彪傳》:「正本蘊之麟閣,副貳藏之名山?!顾巍9籼摗秷D畫見聞志。卷一。敘國朝求訪》:「選三館正本書萬卷?!?br />3.還本、夠本?!抖鲙肪硪唬骸竷蛎魅找娝麜r分,把可憎的媚臉兒飽看了一頓,便做受了這恓惶也正本?!?/div>
《國語辭典》:反本  拼音:fǎn běn
回到根本?!抖Y記。禮器》:「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
《漢語大詞典》:三本
(1).三個根本。禮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師。荀子·禮論:“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明主賢君必於其信,是故肅慎三本?!?凌曙 注引《大戴禮》:“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宗祀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br />(2).三個根本。治國之三本。指德、功、能。管子·立政:“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
(3).古時內(nèi)府藏書,圖籍各備正本、副本、貯本,合稱三本。北史·刑邵傳:“ 炎漢 勃興,更修儒術(shù)。故 西京 有六學之義, 東都 有三本之盛?!?span id="jzqoeuc" class="book">《新唐書·百官志二》:“祕書郎三人,從六品上。掌四部圖籍。以甲乙丙丁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貯。凡課寫功程,皆分判?!?br />(4).三個本源。 姚華 《論文后編·目錄上》:“于是賦有三本:其一承,其次擬《荀》,其次宗《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