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55—220 【介紹】: 即魏武帝。東漢末沛國譙人,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名阿瞞。曹嵩子。少有權術。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遷頓丘令。拜騎都尉,參與鎮(zhèn)壓黃巾軍,遷濟南相。獻帝初平三年,任兗州牧,分化誘降黃巾軍,編其精銳為青州兵。建安元年,迎獻帝都許,用獻帝名義發(fā)號施令。先后破呂布、袁術、袁紹,逐漸統(tǒng)一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丞相,率軍南下,在赤壁為孫權、劉備聯(lián)軍所敗。封魏王。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強集權,興修水利,以利于社會經(jīng)濟之恢復與發(fā)展。精通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善詩文,多抒發(fā)政治抱負,反映東漢末人民苦難,辭氣慷慨。卒謚武,魏文帝黃初時追尊武帝,廟號太祖。今存《曹操集》。全三國文·卷一
帝姓曹諱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人,漢相國參之后。靈帝時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徵拜議郎。光和末拜騎都尉,遷濟南相,征為東郡太守,不就,尋徵為典軍校尉。獻帝初,董卓表為驍騎校尉,逃歸。起兵,行奮武將軍,尋領兗州牧。建安元年拜建德將軍,遷鎮(zhèn)東將軍,封費亭侯,假節(jié)、錄尚書事,尋為大將軍,封武平侯,進司空,行車騎將軍。九年領冀州牧,十三年為丞相,十八年策命為魏公,加九錫,二十一年進爵魏王,二十五年薨,謚曰武王。文帝受禪,追尊曰武皇帝,廟號太祖。有《孫子略解》一卷,《兵書接要》十卷,《兵法接要》三卷,《兵書要略》九卷,《兵法》一卷,集三十卷,逸集十卷。
人物簡介
【生卒】:187—226 【介紹】: 即魏文帝。三國魏皇帝。沛國譙人,字子桓。曹操次子。漢獻帝延康元年,操死,嗣為魏王,繼任丞相。行九品中正制,確立士族門閥政治特權。尋廢漢獻帝為山陽公,代漢稱帝,改元黃初,建立魏王朝,都洛陽,曾兩次率軍攻吳,無功而返。性好文學,有《魏文帝集》。所作《典論·論文》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重要著作。在位七年。全三國文·卷四
帝諱丕,字子桓,武帝長子。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二十五年正月嗣魏王位,改建安為延康,十一月受禪,改元黃初。在位七年,謚曰文皇帝,廟號高祖。有《典論》五卷,《列異傳》三卷,集二十三卷。
人物簡介
【生卒】:205—239 【介紹】: 即三國魏明帝,字元仲。曹丕子,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即位后,用曹真、司馬懿等,多次與蜀諸葛亮交戰(zhàn)。孫權攻合肥,親征救之,敗吳軍。又遣司馬懿攻遼東殺公孫淵。好治宮室,奪百姓農(nóng)時。能詩文,原有集,已佚,后人輯有散文及樂府詩。在位十三年。全三國文·卷九
帝諱睿,字元仲,文帝太子。黃初七年五月即位,改元三:太和、青龍、景初,在位十三年,謚曰明皇帝,廟號烈祖。有集七卷。(《唐志》作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