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34詞典 3分類詞匯 131
《國語辭典》:方內(nèi)(方內(nèi))  拼音:fāng nèi
四方之內(nèi),即國內(nèi)?!妒酚?。卷一○。孝文本紀(jì)》:「方內(nèi)安寧,靡有兵革?!谷龂骸?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5911' target='_blank'>鐘會 檄蜀文:「今邊境又清,方內(nèi)無事,蓄力待時,并兵一向?!?/div>
《國語辭典》:方法  拼音:fāng fǎ
為達(dá)到某種目的所行的方式和步驟?!度辶滞馐贰返谝痪呕兀骸冈趺床恢?,他也想在這里面發(fā)幾個錢的財(cái),只是沒有方法。」《老殘游記》第一回:「別的病是神農(nóng)黃帝傳下來的方法,只有此病是大禹傳下來的方法。」
《漢語大詞典》:銅斗(銅斗)
(1).亦作“ 銅枓 ”。銅制的方形有柄的器具,用以盛酒食。史記·趙世家:“﹝ 襄子 ﹞請 代王 ,使廚人操銅枓以食 代王 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 代王 及從官,遂興兵平 代 地。” 唐 孟郊 《送淡公》詩之三:“銅斗飲江酒,手拍銅斗歌。” 宋 王觀國 學(xué)林·銅斗:“ 孟東野 當(dāng)時適有銅器,其狀方如斗,而 東野 特以貯酒而飲,又擊之以和歌聲,故自形于詩句?!?清 陳維嵩 《水調(diào)歌頭·贈西陵周勿庵》詞:“拍手唱銅斗,蹋地舞迴波。”
(2).銅制的量器。隋書·趙煚傳:“ 冀州 俗薄,市井多姦詐, 煚 為銅斗鐵尺,置之於肆,百姓便之。”隋書·律歷志上:“ 后周 玉斗并副金錯銅斗及 建德 六年金錯題銅斗實(shí),同以秬黍定量。”
(3).指作為厭勝之器的威斗。 唐 蘇颋 《壠上記·銅斗》:“有人開 玄武湖 ,於古冢得一銅斗,有柄。 文帝 以訪朝士。 何承天 謂此亡 新 威斗, 莽 三公亡者,賜之,一在冢外,一在冢內(nèi)?!?宋 王觀國 學(xué)林·銅斗:“前漢·王莽傳曰:‘鑄威斗,以銅為之。’蓋廚人操銅斗者,食器也,威斗者,厭勝之器也,皆非飲酒之器?!?br />(4).形容富足而牢固。 明 破慳道人 《一文錢》第二折:“自來不曾見這樣財(cái)主,家私銅斗般,氣量芝蔴大?!?顧學(xué)頡 王學(xué)奇 《元曲釋詞·銅斗兒》引 童斐 元曲選注:“銅斗, 元 時俗語,蓋謂美富且牢固也?!?/div>
《漢語大詞典》:方田
(1).古九章算術(shù)之一。即以邊線長短求田地面積的方法。《周禮·地官·保氏》“六曰九數(shù)” 漢 鄭玄 注:“九數(shù),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span id="1e2iw2v" class="book">《隋書·律歷志上》:“所謂率者,有九流焉:一曰方田,以御田疇界域?!?br />(2).指 宋 初所行之屯田守邊制。其田方形,故稱。 宋 王禹偁 《故商州團(tuán)練使翟公墓志銘》:“上方考古道,興方田,俾封疆之臣,修耕戰(zhàn)之備?!?span id="2vo2lik"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寧宗開禧元年》:“ 王阮 有文武干略,嘗知 濠州 ,請復(fù) 曹瑋 方田、 種世衡 射法,日夜守備?!卑?,玉海卷一七六:“﹝ 端拱 二年﹞內(nèi)出手詔諭邊將曰:‘朕今立法令,緣邊作方田,已頒條例,量地里之遠(yuǎn)近,列置塞柵。此可以限其戎馬,而大利我之步兵也。’”
(3).指 宋 王安石 所行之方田法。宋史·王安石傳:“﹝ 王安石 ﹞參知政事……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參見“ 方田法 ”。
《漢語大詞典》:方田法
宋 王安石 所行新法之一。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為一方,根據(jù)土質(zhì)肥瘠分等定稅。宋史·食貨志上二:“ 神宗 患田賦不均, 熙寧 五年重修定方田法……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dāng)四十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歲九月,縣委令、佐分地計(jì)量,隨陂原平澤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壚而辨其色;方量畢,以地及色參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稅則?!?/div>
《漢語大詞典》:方領(lǐng)(方領(lǐng))
(1).方形衣領(lǐng)。《禮記·深衣》“曲袷如矩以應(yīng)方” 漢 鄭玄 注:“袷,交頸也。古者方領(lǐng),如今小兒衣領(lǐng)。” 夏炘 學(xué)禮管釋·釋深衣對襟:“深衣之領(lǐng)為四角,每角二寸,四角共八寸……四角成矩形,故曰方領(lǐng)。”后漢書·馬援傳:“ 勃 衣方領(lǐng),能矩步。” 李賢 注引《前書音義》:“頸下施衿領(lǐng)正方,學(xué)者之服也?!?br />(2).因以指儒者或儒者之服。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廟碑》:“將使圓冠方領(lǐng),再行 鄒 魯 之風(fēng)?!?裘廷梁 《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文言之害,靡獨(dú)商受之,農(nóng)受之,工受之,童子受之,今之服方領(lǐng)、習(xí)矩步者皆受之矣。”
《國語辭典》:圖記(圖記)  拼音:tú jì
銅質(zhì)的方形印章。清代官府頒授給領(lǐng)隊(duì)大臣及八旗佐領(lǐng)等官使用。由禮部鑄印局按一定的規(guī)制鑄造,后來民間的書籍帳冊也使用圖記,但不拘形式,也不一定以銅為質(zhì)地。
《漢語大詞典》:筐筥
筐與筥的并稱。方形為筐,圓形為筥。亦泛指竹器。詩·周頌·良耜:“或來瞻女,載筐及筥?!?鄭玄 箋:“筐筥,所以盛黍也。”左傳·隱公三年:“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宋 蘇軾 《雨后行菜圃》詩:“霜根一蕃滋,風(fēng)葉漸俯仰。未任筐筥載,已作杯盤想?!?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六》:“凡民以有易無,使市官平之,皆以稻、麥、百穀、竹、木、漆、陶、鐵、筐筥……鹽酒、筆楮使相當(dāng);其名田者賦於官亦用是?!?/div>
《漢語大詞典》:方足
(1).方形的腳。常與“圓首”連用,表示人的特征。亦借指人。 南朝 宋 顏延之 《重釋何衡陽達(dá)性論》:“夫陰陽陶氣,剛?cè)豳x性,圓首方足,容貌匪殊。”參見“ 圓首方足 ”。
(2).指馬之類動物的腳。亦借指馬之類動物。 南朝 梁簡文帝 《馬寶頌》:“圓蹄方足,躑躅在郊,風(fēng)嘯電奔,聲遨處囿?!?/div>
《國語辭典》:圓首方足(圓首方足)  拼音:yuán shǒu fāng zú
人皆頭圓足方,故用以代稱人類?!侗笔贰>砥咭?。隋宗室諸王傳。煬帝三子傳》:「圓首方足,稟氣食毛,莫不盡入提封,皆為臣妾?!埂端鍟>硪?。高祖紀(jì)上》:「八極九野,萬方四裔,圓首方足,罔不樂推?!挂沧鳌阜街簣A顱」。
分類:人類緒言
《漢語大詞典》:方空
(1).方形的孔。 宋 黃伯思 《東觀馀論·漢漏壺說》:“ 漢 器有丞相府漏壺與此形製同,而上有蓋,蓋有方空。”
(2).即方空縠。 宋 王安石 《和祖仁晚過集禧觀》:“妍暖聊隨馬首東,春衫猶未著方空。” 清 吳偉業(yè) 《再觀打冰洞》詩:“河伯娶婦三日眠,霜紈方空張輕煙?!眳⒁姟?方空縠 ”。
分類:方空方形
《漢語大詞典》:方空縠
古代絲織物名。后漢書·章帝紀(jì):“癸巳,詔 齊 相省冰紈、方空縠、吹綸絮?!?李賢 注:“方空者,紗薄如空也。或曰:空,孔也,即今方目紗。”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四節(jié):“ 漢元帝 時,三服官擴(kuò)大到各有織工數(shù)千人……專制冰紈、方空縠、吹綸絮等精細(xì)絲織物?!?/div>
分類:織物
《漢語大詞典》:水方
木制的方形盛水器。 唐 陸羽 茶經(jīng)·四之器:“水方,以椆木,槐楸等合之,其里并外縫漆之,受一斗?!?/div>
《國語辭典》:篋衍(篋衍)  拼音:qiè yǎn
竹制的長方形箱子?!肚f子。天運(yùn)》:「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div>
分類:方形竹箱
《國語辭典》:方鼎  拼音:fāng dǐng
方形的鼎。鼎的原始用途為炊具,古時餐具不齊全,飯菜煮熟了就著鼎吃,所以也用為盛食器。后來又常用鼎祭祀死者,作為祭器,以及用為宗廟中和朝會歃盟大典時的禮器。到了周代,鼎又有象徵國家權(quán)力的作用,視為傳國重器。天子多以鼎賞記功臣的勛業(yè),也常有人鑄鼎銘述祖先的德善、傳給子孫。鼎多為體圓、腹大、三足與兩耳的容器,也有四足的方鼎。
《國語辭典》:欂櫨(欂櫨)  拼音:bó lú
柱上承梁的短木?!痘茨献?。本經(jīng)》:「標(biāo)枺欂櫨,以相支持?!固?。韓愈〈進(jìn)學(xué)解〉:「欂櫨侏儒,椳闑扂楔?!挂卜Q為「斗拱」。
《漢語大詞典》:方底
盛書簡的袋子。因底呈方形,故稱。《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中黃門 田客 持詔記,盛緑綈方底,封御史中丞印。” 顏師古 注:“綈,厚繒也。緑,其色也。方底,盛書囊,形若今之算幐耳?!?span id="kxcii9p" class="book">《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光武 崩,大行在前殿, 荊 哭不哀,而作飛書,封以方底?!?李賢 注:“方底囊,所以盛書也?!?清 陳康祺 郎潛紀(jì)聞卷三:“﹝ 田山薑 ﹞比督學(xué) 江 南,舁以肩輿,從兩驢,載衣裳一箱,五經(jīng)子史兩方底?!?/div>
《國語辭典》:方格  拼音:fāng gé
1.正方格子。如:「我們在地上畫了方格,準(zhǔn)備用來玩跳房子的游戲。」
2.品格方正?!逗鬂h書。卷五八。虞傅蓋臧列傳。傅燮》:「由是朝廷重其方格,每公卿有缺,為眾議所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