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0—? 【介紹】: 元徽州路歙縣人,字中全。方回子。泰定帝泰定元年知鹽官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河南通許人,字中山。通《春秋》,洪武二十三年舉人。授上??h學(xué)教諭,數(shù)遷為邵武府學(xué)教授。主考浙江、江西,時稱得人。改江津教諭。年七十致仕。

人物簡介

維基
方中(1434年—?),字大本,浙江嚴(yán)州府淳安縣人。同進士出身。景泰四年(1453年)癸酉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五十三名。天順元年(1457年)丁丑科會試第十四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一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28 【介紹】: 明浙江德清人,徙居京師,字中涵。萬歷十一年進士。屢遷國子祭酒,請告家居,久不出。四十一年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獨相七年,無所匡正。以參與封鄭貴妃、舉李可灼進紅丸,遭廷臣彈劾。天啟初進中極殿大學(xué)士。去職。
維基
方從哲(?—1628年),字中涵,直隸大興縣(今北京市)人,錦衣衛(wèi)籍,祖籍浙江德清縣,萬歷癸未進士,仕至內(nèi)閣首輔。萬歷十一年(1583年)登癸未科進士,曾官國子監(jiān)司業(yè)、祭酒,請罷礦稅。得罪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田義,放歸。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葉向高舉薦方從哲出任禮部右侍郎。同年九月,與吳道南同加禮部尚書、東閣大學(xué)士,多次上書言事,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號后金國汗,建元天命。方從哲疏請曰:“今缺餉至于數(shù)月,諸軍饑不得食,寒不得衣?!怂侔l(fā)內(nèi)帑數(shù)十萬,先盡該鎮(zhèn),次及九邊,用以抒燃眉之憂?!钡褡诓患{。從哲獨相七年,雖然不乏上疏力言國事,但往往只著重于名義上的爭取,實將順從皇帝的意思,終庸庸無所匡救。光宗時,方從哲任內(nèi)閣首輔,將李可灼帶進宮內(nèi)任鴻臚寺丞,進呈紅丸,皇帝吃了一丸之后,直呼“忠臣!忠臣!”下午三時復(fù)進一丸,九月一日五更時暴斃,在位僅二十九天。這是明朝著名的紅丸案。禮部尚書孫慎行聲討方從哲與李可灼。方從哲為了脫罪,說「李可灼沒有罪,給皇帝治病就該賞銀?!苟ㄕ{(diào)為「進藥不效,但亦臣愛君之意」。泰昌元年(1620年)十一月三、二十日,連續(xù)兩次上書乞休。熹宗慰留之。十二月二十八日,批準(zhǔn)。李可灼發(fā)戍邊疆。天啟年間,徐大化請起從哲,但從哲不出。崇禎元年(1628年)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南桐城人,字田伯。父方以智出亡,偕諸弟徒步追尋。隱居不仕,年八十猶讀書不輟。有《古事比》。
人物簡介
方中德,字田伯,號依巖,桐城人,有《遂上居集》。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方中發(fā),字有懷,號鹿湖,桐城人,康熙諸生,著《白鹿山莊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南桐城人,字素伯。幼隨父方以智于方外,備嘗險阻。晚筑稻花齋于湖上,殫力著述。有《汗青閣集》、《古今釋疑》。
人物簡介
方中履,字素伯,自號小愚,桐城人,有《汗青閣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南桐城人,字位伯,號陪翁。明末隨父方以智宦京邸,克承家學(xué)。集諸家之說,精算術(shù)。有《數(shù)度衍》、《易經(jīng)深淺說》、《心學(xué)宗續(xù)編》等。
人物簡介
方中通,字位伯,號陪翁,桐城人。諸生,考授州同。著《省親集》。
《國語辭典》:藥引子(藥引子)  拼音:yào yǐn zi
即引經(jīng)藥,能引導(dǎo)方中的作用藥物到達疾病的部位或經(jīng)脈,發(fā)揮藥劑的效力。為方劑中君、臣、佐、使之使藥?!堆θ寿F征遼事略》:「臣有藥料,缺藥引子?!?/div>
《國語辭典》:夾心餅乾(夾心餅乾)  拼音:jiá xīn bǐng gān
1.一種餅乾。在兩塊餅乾中間涂奶油或其他材料而成。
2.戲稱在對立雙方中間的人。如:「爭執(zhí)的兩方,一邊是表親,一邊是我的換帖兄弟,我便成了夾心餅乾了?!?/div>
《國語辭典》:移情別戀(移情別戀)  拼音:yí qíng bié liàn
凡男女戀愛,一方中途變卦,改變愛戀對象,稱為「移情別戀」。
《國語辭典》:吟游詩人(吟游詩人)  拼音:yín yóu shī rén
西方中世紀(jì)末期一種流浪詩人吟唱詩歌、彈奏豎琴的傳統(tǒng)。上自貴族王公,下至販夫走卒,皆以欣賞為樂。
《漢語大詞典》:自治區(qū)
中國民族自治地方中相當(dāng)于省的行政區(qū)域。有五個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藏自治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