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9詞典 1分類詞匯 28
《國語辭典》:菩薩(菩薩)  拼音:pú sà
1.佛教用語。梵語bodhisattva的音譯,全名為「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dá)多太子。《修行本起經(jīng)。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zhuǎn)相吞,慈心憫傷,即于樹下得第一禪?!苟⒅妇邆渥岳?、利他的大愿,追求無上覺悟境界,并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斗鹫f十地經(jīng)》卷二:「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舍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zhuǎn)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埂冻蹩膛捏@案奇》卷八:「弟子虔誠拜禱,伏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使夫妻得相見?!?br />2.尊稱樂善好施的好人。《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小的送他到廣東家里,他家親戚、本家有百十人,都望空謝了老爺?shù)亩鞯?;又都磕小的頭,叫小的是『菩薩』?!?/div>
《國語辭典》:菩提  拼音:pú tí
從污染迷惑中體悟四圣諦。梵語bodhi的音譯。南朝梁。蕭衍〈游鐘山大愛敬寺〉詩:「菩提圣種子,十力良福田?!埂段饔斡洝返诙兀骸肝驈仄刑嵴婷罾?,斷魔歸本合元神?!?/div>
《國語辭典》:菩提樹(菩提樹)  拼音:pú tí shù
植物名:(1)??崎艑伲髥棠尽H~卵圓形或三角狀卵形,先端長尾狀銳尖,邊緣波狀。隱頭果扁圓形。也稱為「覺樹」、「思惟樹」。(2)田麻科菩提樹屬,落葉喬木。葉為不等邊心臟形或廣三角形,先端尖,下面密生帶白色茸毛。七月葉腋生細(xì)長苞,苞中央出花梗,分枝開黃褐色花?;ê蠼Y(jié)圓形果實(shí)。核果可做念佛珠,植株供觀賞。
《國語辭典》:皇極(皇極)  拼音:huáng jí
1.皇帝所建立的準(zhǔn)則、規(guī)范。《晉書。卷三。武帝紀(jì)》:「應(yīng)受上帝之命,協(xié)皇極之中。」
2.帝位或王室之位。《文選。干寶。晉紀(jì)總論》:「名器崇于周公,權(quán)制嚴(yán)于伊尹。至于世祖,遂享皇極?!?/div>
《漢語大詞典》:皇極殿(皇極殿)
明 宮殿名。本名 奉天殿 , 清 改名 太和殿 ,為皇帝視朝之所。在今 北京市 故宮 內(nèi)。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大內(nèi)規(guī)制紀(jì)略:“ 皇極殿 ,即 奉天殿 也,金磚玉瓦?!?清 黃宗羲 《明司馬澹若張公傳》:“ 皇極殿 工已抵八九,止用銀壹百伍拾萬兩?!?span id="4u0yqoe" class="book">《日下舊聞考·宮室·明一》:“上曰 皇極殿 ,中曰 中極殿 ,后曰 建極殿 ,所謂三大殿也?!?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 崇禎 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晚上,月亮剛升上 皇極殿 的琉璃觚棱。”
《國語辭典》:平等  拼音:píng děng
1.彼此同等、相等?!段拿餍∈贰返谝话嘶兀骸笩o論他是什么人,我等皆當(dāng)平等相看,把他引而進(jìn)之,豈宜疏而遠(yuǎn)之?」
2.縣名。在河南省洛陽縣西南,位于伊河之西。
《漢語大詞典》:真一
(1).道教名詞。本指保持本性,自然無為。后多用以指養(yǎng)生的方法。鬼谷子·本經(jīng)陰符:“信心術(shù),守真一而不化。” 晉 葛洪 抱樸子·地真:“割嗜慾所以固血?dú)?,然后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卻焉,年命延矣?!?明 劉基 《淮南王》詩:“收拾真一歸中圓,化為五色黃金丸?!?br />(2). 中國 伊斯蘭教名詞。指真主獨(dú)一無偶,為天地萬物的主宰。這是 中國 伊斯蘭教著述中闡明真主根本特征的第一個(gè)概念。
(3).指真一酒。 宋 蘇軾 《真一酒歌》:“釀為真一和而莊,三杯儼如侍君王?!?宋 蘇軾 《真一酒》詩:“人間真一 東坡 老,與作 青州 從事名?!眳⒁姟?真一酒 ”。
《漢語大詞典》:真一酒
酒名。 宋 蘇軾 居 嶺南 時(shí)自釀酒。其《真一酒》詩引:“米、麥、水三一而已。此 東坡先生 真一酒也?!庇肿宰⑵湓姡骸罢嬉簧?,頗類予在 黃州 日所醖蜜酒也?!?/div>
《國語辭典》:佛性  拼音:fó xìng
成佛的潛能?!段鍩魰>砥?。長生皎然禪師》:「僧問:『古人有言,無明即佛性,煩惱不須除?如何是無明即佛性?』」
《漢語大詞典》:佛性禪心(佛性禪心)
謂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水滸傳》第四五回:“那眾僧都在法壇上看見了這婦人,自不覺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時(shí)間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馬?!?span id="82g2oam" class="book">《金瓶梅詞話》第八回:“那眾和尚見了 武大 這個(gè)老婆,一個(gè)個(gè)都昏迷了佛性禪心?!?/div>
《漢語大詞典》:少林
指 少林寺 。亦泛指佛教名寺。 宋 陸游 《東窗偶書》詩:“屏風(fēng)疊邃思 廬阜 ,冠子峯高憶 少林 ?!?span id="cwsygk2" class="book">《西游記》第二六回:“ 少林 別有真滋味,花果馨香滿樹紅?!痹敗?少林寺 ”。
《國語辭典》:少林寺  拼音:shào lín sì
位于河南省登封縣西北二十五里少室山北麓的佛寺。后魏太和二十年建,寺右有面壁石,西北三里有面壁庵,相傳即達(dá)摩面壁九年處。為佛教禪宗和少林派拳術(shù)發(fā)源地。見《清一統(tǒng)志。卷二○七。河南府三。寺觀。少林寺》。
《國語辭典》:共相  拼音:gòng xiàng
物與物的共同特徵。
《國語辭典》:結(jié)集(結(jié)集)  拼音:jié jí
匯集、聚集。如:「結(jié)集成冊」、「結(jié)集兵力」。
《漢語大詞典》:佛界
(1).佛教名詞。十界之一。諸佛的境界。梵網(wǎng)經(jīng)上:“現(xiàn)無量身無量口無量意,説無量法門,而能轉(zhuǎn)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br />(2).借指寺院。 宋 黃庭堅(jiān) 《顯圣寺庭枸杞》詩:“仙苗壽日月,佛界承露雨。”
《漢語大詞典》:闡教(闡教)
(1).見“ 闡校 ”。
(2).小說《封神演義》中的宗教名。兼包佛道二教。以助 周 滅 殷 為己任。《封神演義》第四七回:“道兄,你乃闡教 玉虛 門下之士;我乃截教門人。你師,我?guī)?,總是一師秘授,了道成仙,共為教主。?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八篇:“此后多説戰(zhàn)爭,神佛錯(cuò)出,助 周 者為闡教即道釋,助 殷 者為截教。”
《漢語大詞典》:闡校(闡校)
闡揚(yáng)教化。 南朝 宋 謝靈運(yùn) 《宋武帝誄》:“制規(guī)作訓(xùn),闡校修經(jīng)?!币槐咀鳌?闡教 ”。
《國語辭典》:羯磨  拼音:jié mó
僧團(tuán)依照戒律的規(guī)定,處理僧侶個(gè)人或僧團(tuán)事務(wù)的各種活動。為梵語Karma的音譯。意譯為「業(yè)」或「辦事」。羯磨和業(yè)梵語雖同一字,但在漢譯佛典中不只是音譯和意譯的差別,用法也不同。如:「懺悔羯磨」、「受戒羯磨」。
《漢語大詞典》:尋尋(尋尋)
(1).無邊無際。 馬王堆 漢 墓帛書老子甲本:“尋尋呵不可名也,復(fù)歸于無物?!敝T本《老子》俱作“繩繩”。說文通訓(xùn)定聲·升部引 梁簡文帝 注:“無涯際之皃?!?br />(2).古宗教名,見通典·邊防九引 唐 杜環(huán) 《經(jīng)行記》?;蛞詾楣糯?大食 人稱祆教徒為“尋尋”(zemzem的音譯)。一說,指今 蘇丹 境內(nèi) 尼羅河 以東到 紅海 之濱以游牧為生的 貝賈 人所崇奉的原始拜物教。參閱 沈福偉 《中西文化交流史》第四章五。
《漢語大詞典》:佛母
(1).佛教名詞。大乘佛教稱“般若”(意為“智慧”)為諸佛之母。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佛母品:“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 前蜀 貫休 《賀雨上王使君》詩之二:“玄妙久聞?wù)劮鹉?,感通今日見神明?!痹ⅲ骸肮门c 東村 大愿和尚 談般若。般若者,佛母也?!?br />(2). 釋迦牟尼 之母,即 摩耶 夫人?;蚍Q佛之姨母 大愛道 。因 摩耶 夫人早逝, 釋 尊自幼為姨母所鞠育。參閱《大愛道般泥洹經(jīng)》。
(3).佛從法生,故以法為佛母。大方便佛報(bào)恩經(jīng)卷六:“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div>
《漢語大詞典》:中乘
(1).兩匹馬駕的車。左傳·哀公十七年“ 良夫 乘衷甸,兩牡” 唐 孔穎達(dá) 疏:“甸即乘也……衷,中也。蓋以四馬為上乘,兩馬為中乘。大事駕四,小事駕二,為等差故也?!?br />(2).中等的馬。 明 劉基 《郁離子·千里馬》:“北土純色者為上乘,居 天閑 ,以駕王之乘輿。其厖為中乘,居內(nèi)廄,以備乘輿之闕?!?br />宗教名詞。佛家以“緣覺乘”為“中乘”,道家以“洞玄部”為“中乘”。詳“ 三乘 ”。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語。梵語tri-yāna的意譯。謂三種能使眾生獲得證悟,息滅煩惱的途徑。即從他人聽聞佛法而悟道的聲聞乘;自己觀察自然現(xiàn)象而悟道的獨(dú)覺乘,和以成佛為目標(biāo)的佛乘。獨(dú)覺乘也稱為「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稱為「大乘」、「菩薩乘」。《大乘莊嚴(yán)經(jīng)論》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埂段饔斡洝返诙兀骸该钛萑私?,精微萬法全?!?/div>
《漢語大詞典》:三乘
(1).佛教語。一般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和大乘(菩薩乘)。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亦泛指佛法。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俢六度。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jìn)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yuǎn),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潘飛聲 《甘露寺》詩:“荒苔佛座參三乘,老樹僧房坐六朝。”
(2).道教語。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屬洞真部;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屬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屬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詳觀四輔?!?/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