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仇由
亦作“ 仇猶 ”。亦作“ 仇繇 ”。 春秋 時國名。故地在今 山西 孟縣 東北。韓非子·說林下:“ 智伯 將伐 仇由 ,而道難不通?!?span id="bxtjtvv" class="book">《淮南子·精神訓》:“夫 仇由 貪大鐘之賂而亡其國?!?高誘 注:“ 仇由 ,近 晉 之狄國也?!?span id="7v757rf" class="book">《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 知伯 之伐 仇猶 ,遺之廣車。” 裴骃 集解:“ 許慎 曰:‘ 仇猶 ,夷狄之國?!?span id="xbxdljz" class="book">《戰(zhàn)國策》曰:‘ 智伯 欲伐 仇猶 ,遺之大鐘,載之廣車?!?span id="xz5jv57" class="book">《通志略·氏族略二》:“ 韓子 云: 仇吾國 為 智伯 所滅,因氏焉?;蜃?仇繇 ?!?/div>
分類:故地山西
《漢語大詞典》:狼牙脩
亦作“ 狼牙須 ”。亦作“ 狼牙修 ”。 古國名。故地在今 泰國 南部 馬來半島 北大年 及附近一帶。北史·赤土傳:“又行二三日,西望見 狼牙須國 之山,於是南達 雞籠島 ,至於 赤土 之界?!?span id="nz7blxf" class="book">《明史·外國傳七·錫蘭山》:“ 錫蘭山 ,或云即古 狼牙修 。 梁 時曾通中國。自 蘇門答剌 順風十二晝夜可達?!?/div>
《漢語大詞典》:吳根越角
原指 吳越 故地之邊陲,后多泛指 江 浙 一帶。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谿山侵 越 角,封壤盡 吳 根?!?元 陳樵 《北山別業(yè)三十八詠·越觀》:“ 吳 根 越 角兩茫茫, 石傘峰 頭俛大荒。” 清 錢謙益 《西湖雜感》詩序:“登登版筑,地斷 吳 根;攘攘煙塵,天分 越 角?!?柳亞子 《次韻和謝老》:“ 吳 根 越 角兵猶動, 沅 芷 湘 蘭意早傾?!?/div>
《漢語大詞典》:佛羅安國(佛羅安國)
古國名。故地或以為在今 馬來半島 西岸。地當東西方水陸交通要沖,貿(mào)易繁盛。亦譯作 佛來安 。 宋 周去非 嶺外代答·三佛齊國:“ 三佛齊國 ,在 南海 之中,諸蕃水道之要衝也……其屬有 佛羅安國 ,國主自 三佛齊 選差。地亦產(chǎn)香,氣味腥烈,較之下岸諸國,此為差勝。”
《漢語大詞典》:皋鼬
古地名。 春秋 時 鄭 地。故地在今 河南省 臨潁縣 。春秋·定公四年:“五月,公及諸侯盟于 皋鼬 ?!币槐咀鳌案搠?。”
《漢語大詞典》:胡荼辣國(胡荼辣國)
古國名。故地在今 印度 卡提阿瓦半島 (KathiawarPen.)。國境甚大,物產(chǎn)富饒,沿海港口為古代東西方商舶所經(jīng)。 宋 趙汝適 諸蕃志有專條記述。 意大利 旅行家 馬可·波羅 于1292年離 中國 西行后,曾到此。
《漢語大詞典》:盤盤國(槃槃國)
古代南海古國名。故地一般以為在今 泰國 南 萬倫灣 沿岸一帶。南史·宋紀中·孝武帝:“﹝ 孝建 二年七月﹞己酉, 槃槃國 遣使朝貢。”南史·夷貊傳上·闍婆達國:“ 槃槃國 …… 梁 中大通 元年、四年、其王使使奉表累送佛牙及畫塔,并獻沉檀等香數(shù)十種?!?/div>
《漢語大詞典》:豕韋氏(豕韋氏)
古部落名。 彭 姓。為 商湯 所滅。故地在今 河南省 滑縣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在 商 為 豕韋氏 ?!?杜預 注:“ 豕韋 ,國名,東郡 白馬縣 東南有 韋城 ?!?span id="bnvzxbp" class="book">《國語·晉語八》:“自 虞 以上為 陶唐氏 ,在 夏 為 御龍氏 ,在 商 為 豕韋氏 ,在 周 為 唐杜氏 ?!?韋昭 注:“ 商 謂 武丁 之后為 豕韋氏 。” 漢 應劭 《風俗通·皇霸·五伯》:“及 殷 之衰也, 大彭氏 豕韋氏 復續(xù)其緒,所謂王道廢而霸業(yè)興者也?!?清 陳夢雷 《解介士傳》:“性躁而多言,且自負其先世,以為在 豕韋氏 之上?!?/div>
《漢語大詞典》:狼牙修(狼牙脩)
亦作“ 狼牙須 ”。亦作“ 狼牙修 ”。古國名。故地在今 泰國 南部 馬來半島 北大年 及附近一帶。北史·赤土傳:“又行二三日,西望見 狼牙須國 之山,於是南達 雞籠島 ,至於 赤土 之界?!?span id="zb5xd5n" class="book">《明史·外國傳七·錫蘭山》:“ 錫蘭山 ,或云即古 狼牙修 。 梁 時曾通中國。自 蘇門答剌 順風十二晝夜可達。”
因水火風動故地動
【三藏法數(shù)】
經(jīng)云:此閻浮提地,南北闊二萬一千由旬,東西闊七千由旬,厚六萬八千由旬。地下有水,厚八萬四千由旬。水下有火,厚八萬四千由旬?;鹣掠酗L,厚六萬八千由旬。風下有金剛輪,過去諸佛舍利,咸在其中。或有時大風忽動,火亦隨動?;鸺葎右?,水復隨動。水既動已,地即隨動。故云因水火風動故地動。(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梵語由旬,華言限量,或四十里,或六十、八十里也。)
菩薩處母胎故地動
【三藏法數(shù)】
經(jīng)云:菩薩從兜率天降神來處母胎,是時地亦大動。(梵語兜率,華言知足。佛在兜率天時,稱為菩薩。)
菩薩出母胎故地動
【三藏法數(shù)】
經(jīng)云:菩薩出母胎時,是時地亦大動。
菩薩成道故地動
【三藏法數(shù)】
經(jīng)云:菩薩出家學道,成無上正覺,即名為佛,是時地亦大動。
佛入涅槃故地動
【三藏法數(shù)】
梵語涅槃,華言滅度,是時地亦大動。
比丘欲現(xiàn)神通故地動
【三藏法數(shù)】
梵語比丘,華言乞士。經(jīng)云:有大神通比丘,欲現(xiàn)多種變化,或分一身為千百身,還復為一。飛行虛空,山石無礙,涌沒自由,是時地亦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