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代人。孝文帝時隨員外散騎常侍朱長生出使高車,高車主阿伏至羅欲屈之拜,拒之。脅之降,又不從。積三年得還。孝文帝嘉其守節(jié),拜為隴西太守,賜爵五等男。
元提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宗室,鮮卑族。臨淮王拓跋譚子。襲爵。為梁州刺史。以貪縱削爵徙配北鎮(zhèn)。孝文帝時,提子穎請免職代父戍邊,不許。后帝詔提從駕南伐,至洛陽,參與遷都之議,尋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Ratnamati 一譯作寶意。中天竺僧人。北魏永平元年來洛陽。與菩提流支、佛陀扇多共譯世親《十地經論》。另有《毗耶婆羅門問經》、《寶積經論》等共五部二十三卷。被尊為地論師相州南派之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華言寶意。天竺人也。正始五年。譯十地寶積論等。大部二十四卷于洛都。又善開華嚴。神理標異。領牒魏辭。偏盡隅奧。一日正處高座。忽有持笏通刺。如大官者。云奉天帝命來請。勒那辭以今比法席未散。難于從命。且謂都講維那。法事所資??上日埗ā<榷漳嵌贾v維那。同時皆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6 【介紹】: 即菩提達摩?;蜃鬟_磨。高僧。南朝梁時南天竺國王子。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師從般若多羅尊者,為西土禪宗二十八世傳人。梁武帝大通元年泛海至廣州。普通中迎至金陵與談佛理。談不契合,乃渡江入魏傳布佛教。居嵩山少林寺面壁參禪九年,人莫測其玄妙。傳《楞伽經》及其心法于慧可,于是禪宗得流傳中國。世稱中土禪宗初祖。
全后魏文·卷六十
菩提達磨姓剎帝利,天竺王子。梁大通元年(即普通八年)。來至東土,與梁武語,機緣不契,度江來歸,止嵩山少林寺,明年終(大通二年即孝莊建義元年)。梁武帝追慕為碑,昭明為祭文,是為初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 傳宗科
南天竺香至國王之季子也。剎帝利種。資性開朗。神慧無方。志存大乘本名菩提多羅。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游化其國。受王供養(yǎng)。以神通力。知其密跡。使與二兄月凈多羅功德多羅。辨所施珠。而磨才智無礙。二兄不能屈。尊者因謂之曰。汝于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以承統(tǒng)寄。磨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迨尊者順世。遂躬行闡導。破伏六宗。然觀震旦。有大乘氣象。故附舶東來。閱三寒暑。達于南海。時梁大通元年也。廣州既備禮迎接。即驛奏武帝。帝詔至。慰勞勤渥。問曰。朕自御極以來。造寺寫經度僧。有何功德。答曰。人天小果耳。上曰。何謂大乘功德。答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上曰。如何是圣諦第一義。答曰。廓然無圣。上曰。對朕者誰。答曰不識。上終無所領悟。乃北抵魏。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危坐。終日嘿然。人競以壁觀婆羅門稱之。時則孝明帝武泰元年也。帝欽磨道德。三詔不起。就賜摩衲袈裟。金缽銀水瓶。以致供養(yǎng)。 俄有沙門惠可道副道育尼總持者。從其誨勵九年。乃命之曰。時至矣。汝等宜各言其所得乎。副曰。如我所見。不執(zhí)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磨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磨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磨曰。汝得吾骨?;劭啥Y拜后。依位而立。磨曰。汝得吾髓。于是顧謂慧可曰昔如來。以王法眼藏。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以至于吾。我今付汝。汝當護持。拜授袈裟。以表信。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又曰吾觀震旦。惟楞伽經。可以印心。汝等宜加勉。乃往禹門千圣寺。端坐示滅。即太和十九年丙辰歲。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之定林寺。塔其上焉。后三歲。奉使宋云自西域回。遇磨蔥嶺手??只履。翩然獨邁。問之曰。西天去云歸以聞。詔啟。壙視之。僅只履而已。唐代宗朝追謚圓覺禪師。塔曰空觀。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禪初
菩提達摩。南天竺婆羅門種。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數定學高之。悲此邊隅以法相導。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隨其所止誨以禪教。于時合國盛弘講授。乍聞定法多生譏謗。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門。年雖在后而銳志高遠。初逢法將知道有歸。尋親事之經四五載。給供咨接。感其精誠誨以真法。如是安心謂壁觀也。如是發(fā)行謂四法也。如是順物教護譏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然則入道多途。要唯二種。謂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蛪m障故。令舍偽歸真。疑住壁觀。無自無他凡圣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萬行同攝。初報怨行者。修道苦至當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對。經云。逢苦不憂。識達故也。此心生時與道無違。體怨進道故也。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苦樂隨緣??v得榮譽等事。宿因所構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違順風靜冥順于法也。三名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道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三界皆苦誰而得安。經曰。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也。四名稱法行。即性凈之理也。摩以此法開化魏土。識真之士從奉歸悟。錄其言誥卷流于世。自言年一百五十馀歲。游化為務不測于終。
神僧傳·卷第四
菩提達磨。南天竺婆羅門種。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數定學高之。梁武帝普通初至廣州。刺史表聞。武帝遣使詔迎至金陵。帝親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舍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師曰。并無功德。帝曰。何以并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師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問。如何是圣諦第一義。師曰。廓然無圣。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帝不省玄旨。師知機不契。十九日遂去梁。折蘆一枝渡江。二十三日北趨魏境。尋至雒邑。初止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而坐九年。遂逝焉。葬熊耳山。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師于蔥嶺。見手攜只履翩翩獨逝。云問何去。曰西天去。又謂云曰。汝主已厭世。云聞之茫然別師。東邁暨復命明帝已登遐矣。迨孝莊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起壙。惟空棺一只革履存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7—540 【介紹】: 名或作挺。北魏隴西狄道人,字神俊。小名提。李柬弟。少以才學知名。累官荊州刺史。孝明帝孝昌初,南朝梁將曹敬宗來攻,圍城甚急,神俊戮力固守,援至始解。孝明帝末,除鎮(zhèn)軍將軍,行相州事,懼葛榮南逼,故意墜馬傷足,得還。孝莊帝時累官吏部尚書。東魏孝靜帝初,官至侍中。
全后魏文·卷三十六
神俊名挺,以字行,小名提,沖兄子。釋褐奉朝請,轉司徒祭酒、從事中郎,拜驍騎將軍、中書侍郎、太常少卿。出為前將軍、荊州刺史,徵拜大司農。孝昌末,除鎮(zhèn)軍將軍、行相州事。未之任。孝莊即位,拜散騎常侍、殿中尚書。封千乘縣侯,轉中書監(jiān)、吏部尚書。以忤爾朱榮,除衛(wèi)將軍、右光祿大夫。孝武即位,拜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孝靜初,行并州事。尋除肆州刺史。入為侍中。興和二年卒,贈都督雍秦涇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尚書左仆射、司徒、雍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僧人。一作菩提留支,意譯道希。北天竺人。學宗世親大乘瑜伽,通三藏,工咒術。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北魏宣武帝永平初至洛陽,住永寧寺,率領七百梵僧,主持翻譯佛經。后隨東魏遷鄴城,繼續(xù)譯經,前后近三十年。有《入楞伽經》等三十部,一百零一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華言道希。遍通三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永平初。東臻洛都。宣武皇帝處之永寧大寺。時梵僧七百。推為元匠。初翻十地。帝親筆受。及孝靜帝。遷都漳鄴。歷天平二十馀年。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密等經。勝思惟大寶積法華涅槃等論。沙門僧朗道湛侍中崔光等筆受。凡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時信士李廓撰眾經目錄。其標擬流支尤悉。嘗謂其所居之室。經論梵夾殆盈萬。所翻藁本。滿一間屋。 然而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妙工祝術。嘗漱灌。人無為汲者。因作梵語。以柳指并。才數遍。水上涌井欄。就酌用之。
續(xù)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初
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遍通三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廣流視聽。遂挾道宵征遠蒞蔥左。以魏永平之初。來游東夏。宣武皇帝。下敕。引勞。供擬殷華。處之永寧大寺。四事將給七百梵僧。敕以留支為譯經之元匠也。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在宮前閶闔門南御道之東。中有九層浮圖。架木為之。舉高九十馀丈。上有金剎復高十丈。出地千尺。去臺百里已遙見之。初營基日掘至黃泉。獲金像三十二軀。太后以為嘉瑞。奉信法之徵也。是以飾制瑰奇窮世華美。剎表置金寶瓶。容二十五斛。承露金盤一十一重。鐵鎖角張。盤及鎖上皆有金鐸。如一石甕。九級諸角皆懸大鐸。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其塔四面九間。六窗三戶。皆朱漆扉扇。垂諸金鈴。層有五千四百枚。復施金鐸鋪首。佛事精妙。殫土木之工。繡柱金鋪驚駭心目。高風永夜鈴鐸和鳴。鏗鏘之音聞十馀里。北有正殿。形擬太極。中諸像設金玉珠繡。作工巧奇冠絕當世。僧房周接千有馀間。臺觀星羅參差間出。彫飾朱紫繢以丹青。栝柏楨松異草叢集。院墻周匝皆施椽瓦。正南三門樓開三道三重。去地二百馀尺狀若天門。赫奕華麗。夾門列四力士四師子。飾以金玉莊嚴煥爛。東西兩門例皆如此。所可異者。唯樓兩重北門通道但路而置。其四門外樹以青槐。亙以淥水。京師行旅多庇其下。路斷飛塵不由渰云之潤。清風送涼豈藉合歡之發(fā)。乃詔中書舍人常景制寺碑。景河內人。敏學博通知名海內。太和十九年。高祖擢為修律博士。有詔令刊定條格。永成通式。景乃商攉今古。條貫科猷。即魏律二十篇是也。歷官中書舍人黃門侍郎秘書監(jiān)幽州刺史。居室貧儉事若農家。唯有經史盈車。所著文集百馀篇。給事中封煒伯。作序行世。寺既初成。明帝及太后共登浮圖。視宮中如掌內。下臨云雨上天清朗。以見宮內事故。禁人不聽登之。自西夏東華游歷諸國者。皆曰。如此塔廟閻浮所無孝昌二年。大風撥屋拔樹。剎上寶瓶隨風而墮入地丈馀。復命工人更安新者。至永熙三年二月。為天所震。帝登淩云臺望火。遣南陽王寶炬錄尚書長孫稚。將羽林一千來救。于斯時也。雷雨晦冥霰雪交注。第八級中平旦火起。有二道人不忍焚燼投火而死。其焰相續(xù)經馀三月。入地剎柱乃至周年。猶有煙氣。其年五月。有人從東萊郡至云。見浮圖在于海中光明儼然。同睹非一。俄而云霧亂起失其所在。至七月。平陽王為侍中斛斯椿所挾。西奔長安。至十月。而洛京遷于漳鄴。先時流支奉敕。創(chuàng)翻十地。宣武皇帝命章一日親對筆受。然后方付沙門僧辯等。訖盡論文。佛法隆盛英俊蔚然。相從傳授孜孜如也。帝又敕清信士李廓。撰眾經錄。廓學通玄素條貫經論。雅有標擬。故其錄云。三藏流支自洛及鄴。爰至天平二十馀年。凡所出經。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經。勝思惟大寶積法華涅槃等論是也。并沙門僧朗道湛。及侍中崔光等筆受。具列唐貞觀內典錄。廓又云。三藏法師流支房內經論梵本。可有萬甲。所翻新文筆受藁本。滿一間屋。然其慧解與勒那相亞。而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兼工咒術則無抗衡矣。嘗坐井口。澡罐內空。弟子未來無人汲水。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密加誦咒才始數遍。泉水上涌平及井欄。即以缽酌用之盥洗。傍僧具見莫測其神。咸共嘉嘆大圣人也。流支曰。勿妄褒賞。斯乃術法。外國共行此方不習。謂為圣耳。懼惑世網遂秘不宣。于時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魏云寶意。博瞻之富理事兼通。誦一億偈。偈有三十二字。尤明禪法意存游化。以正始五年初屆洛邑。譯十地寶積論等大部二十四卷。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魏言覺定。從正光元年。至元象二年。于洛陽白馬寺及鄴都金華寺。譯出金剛上味等經十部。當翻經日。于洛陽內殿。流支傳本。馀僧參助。其后三德乃徇流言。各傳師習不相詢訪。帝以弘法之盛。略敘曲煩。敕三處各翻訖乃參校。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時兼異綴。后人合之共成通部。見寶唱等錄。初寶意沙門神理標異。領牒魏詞偏盡隅隩。帝每令講華嚴經。披釋開悟精義每發(fā)。一日正處高座。忽有持笏執(zhí)名者。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來請法師講華嚴經意曰。今此法席尚未停止。待訖經文當從來命。雖然法事所資獨不能建。都講香火維那梵唄咸亦須之??烧埩疃?。使者即如所請見講諸僧。既而法事將了。又見前使。云奉天帝命故來下迎。意乃含笑熙怡告眾辭訣。奄然卒于法座。都講等僧亦同時殞。魏境聞見無不嗟美。時又有沙門法場于洛陽譯辯意長者問經一卷。雖闕傳對而是正文。見法上錄。又熙平元年。有南天竺波羅柰城婆羅門。姓瞿曇氏。名般若流支。魏言智希。從元年至興和末。于鄴城。譯正法念圣善住回諍唯識等經論。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沙門曇林僧昉等筆受。當時有沙門菩提流支與般若流支前后出經。而眾錄傳寫率多輕略。各去上字但云流支。而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錄譯目相涉難得詳定。又期城郡守楊衒之。撰洛陽伽藍記五卷。故其序略云。三墳五典之說。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區(qū)而義非天外。至如一乘二諦之言。六通三達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若夫頃日感夢滿月流光。陽門飾毫眉之象。夜臺圖紺發(fā)之形。爾來奔競其風遂廣。至如晉室永嘉寺。惟有四十二?;饰菏軋D嵩洛京寺出馀千數。皆帝王士庶篤信經營。名僧異瑞紛綸間起。今采摘祥異者。具以注之。文多不載。時西魏文帝大統(tǒng)中。丞相宇文黑泰。興隆釋教崇重大乘。雖攝總萬機而恒揚三寶。第內常供百法師。尋討經論講摩訶衍。又令沙門曇顯等。依大乘經。撰菩薩藏眾經要及百二十法門。始從佛性終盡融門。每日開講。即恒宣述以代先舊。五時教跡迄今流行。香火梵音禮拜唱導。咸承其則。雖山東江表乃稱學海。儀表有歸未能逾矣。至周文帝二年。有波頭摩國律師攘那跋陀羅。周言智賢。共耶舍崛多等。譯五明論。謂聲醫(yī)工術及符印等。并沙門智仙筆受。建武帝天和年。有摩勒國沙門達摩流支。周言法希。奉敕為大蒙宰晉陽公宇文護。譯婆羅門天文二十卷。又令摩伽陀國禪師阇那耶舍。周言藏稱。共弟子阇那崛多等。于長安故域四天王寺。譯定意天子問經六部。沙門圓明道辯。及城陽公蕭吉等筆受。
那連提黎耶舍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華言尊稱。北竺烏傷國人。弱冠出家。備聞正教。既登具足。遍訪圣蹤。天梯石臺之奇。龍廟寶塔之勝。并躬頂禮。無所遺逸。嘗有異尊者。見舍而謂之曰。茍能靜脩。當證道果。游涉徒勞。終無所成舍不從艱關諸國。乃屆齊境。則文宣皇帝。天寶七年。也。時舍齒方強仕。氣貌雄雅。物議憚之。詔安置天平寺。號翻經三藏。禮遇隆至。內出梵本千馀夾。為建道場。以示尊崇。帝躬拜伏。顧謂群臣曰。此三寶洪基也。故宜偏敬。初譯眾經五十馀卷。詔昭玄大統(tǒng)沙門法上等。二十馀人監(jiān)掌。沙門法智。居士萬天懿。度語。未幾詔授舍昭玄統(tǒng)。俄為都。 及齊歷告終。教亦隨替。避地東南。不遑寧處。綿歷四載。有隋御宇。光復大法。開皇二年。七月。奉璽書。偕弟子道密等入京。居大興善寺。冬十二月。即事翻譯。前后出菩薩見寶月藏日藏法勝毗曇像頭精舍大乘總持等經論一十七部。并沙門法纂僧琛明芬。給事李道寶等筆受。昭玄統(tǒng)沙門曇延。昭玄都沙門靈藏等二十馀人。監(jiān)護。 舍年邁行厲。每以舍利弗陀羅尼自課。夢身作佛。境界殊妙。后住廣濟寺。為外國僧主。撫存羈旅。得其歡心焉。久之不疾而化。適滿百齡。開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篇二
那連提黎耶舍。隋言尊稱。北天竺烏場國人。正音應云鄔荼。荼音持耶反。其王與佛同氏。亦姓釋迦。剎帝利種。隋云土田主也。由劫初之時先為分地主。因即號焉。今所謂國王者是也。舍年十七發(fā)意出家。尋值名師備聞正教。二十有一得受具篇。聞諸宿老嘆佛景跡。或言。某國有缽。某國有衣。頂骨牙齒神變非一。遂即起心愿得瞻奉。以戒初受須知律相。既滿五夏發(fā)足游方。所以天梯石臺之跡。龍廟寶塔之方。廣周諸國。并親頂禮僅無遺逸。曾竹園寺一住十年。通履僧坊多值明德。有一尊者深識人機。見語舍云。若能靜修應獲圣果。恐汝游涉終無所成。爾日雖聞情無領悟。晚來卻想悔將何及。耶舍北背雪山。南窮師子。歷覽圣跡仍旋舊壤。乃睹烏場國主真大士焉。自所經見罕儔其類。試略述之。安民以理民愛若親。后夜五更先禮三寶。香花伎樂竭誠供養(yǎng)。日出升殿方覽萬機。次到辰時香水浴像。宮中常設日百僧齋。王及夫人。手自行食。齋后消食習諸武藝。日景將昳寫十行經。與諸德僧共談法義。復與群臣量議治政。暝入佛堂自奉燈燭。禮拜讀誦各有恒調。了其常業(yè)乃還退靜。三十馀年斯功不替。王有百子。誠孝居懷。釋種馀風胤流此國。但以寺接山阜。野火所焚。各相差遣四遠投告。六人為伴。行化雪山之北。至于峻頂。見有人鬼二路。人道荒險鬼道利通。行客心迷多尋鬼道。漸入其境。便遭殺害。昔有圣王。于其路首。作毗沙門天王石像。手指人路。同伴一僧錯入鬼道。耶舍覺已。口誦觀音神咒。百步追及。已被鬼害。自以咒力得免斯厄。因復前行。又逢山賊。專念前咒便蒙靈衛(wèi)。賊來相突對目不見。循路東指到芮芮國。值突厥亂西路不通。反鄉(xiāng)意絕。乃隨流轉。北至泥海之旁。南岠突厥七千馀里。彼既不安遠投齊境。天保七年屆于京鄴。文宣皇帝極見殊禮偏異恒倫。耶舍時年四十。骨梗雄雅物議憚之。緣是文宣禮遇隆重。安置天平寺中。請為翻經。三藏殿內梵本千有馀夾。敕送于寺。處以上房。為建道場供窮珍妙。別立廚庫以表尊崇。又敕昭玄大統(tǒng)沙門法上等二十馀人。監(jiān)掌翻譯。沙門法智居士萬天懿傳語。懿元鮮卑。姓萬俟氏。少出家?guī)熎帕_門。而聰慧有志力。善梵書語工咒符術。由是故名預參傳焉。初翻眾經五十馀卷。大興正法。弘暢眾心。宣帝重法殊異。躬禮梵本顧群臣曰。此乃三寶洪基。故我偏敬。其奉信推誠為如此也。耶舍每于宣譯之暇。時陳神咒。冥救顯助立功多矣。未幾授昭玄都。俄轉為統(tǒng)。所獲供祿不專自資。好起慈惠樂興福業(yè)。設供飯僧施諸貧乏。獄囚系畜咸將濟之。市廛鬧所多造義井。親自漉水津給眾生。又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依泉旁谷制極山美。又收養(yǎng)厲疾男女別坊。四事供承務令周給。又往突厥客館。勸持六齋。羊料放生受行素食。又曾遇病百日不起。天子皇后躬問起居。耶舍嘆曰。我本外客。德行未隆。乘輿今降。重法故爾。內撫其心慚懼交集。健德之季周武克齊。佛教與國一時平殄。耶舍外假俗服。內襲三衣。避地東西不遑寧息。五眾彫窘投厝無所。儉餓溝壑者。減食施之。老病扶力者。隨緣濟益。雖事力匱薄。拒諫行之而神志休強。說導無倦。此負留難便歷四年。有隋御寓。重隆三寶。開皇之始。梵經遙應。爰降璽書。請來弘譯。二年七月。弟子道密等。侍送入京。住大興善寺。其年季冬草創(chuàng)翻譯。敕昭玄統(tǒng)沙門曇延等三十馀人。令對翻傳。主上禮問殷繁。供奉隆渥。年雖朽邁行轉精勤。曾依舍利弗陀羅尼。具依修業(yè)。夢得境界。自身作佛。如此靈祥雜沓。其例非一后移住廣濟寺。為外國僧主。存撫羈客。妙得物心。忽一旦告弟子曰。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及今明了誡爾門徒。佛法難逢宜勤修學。人身難獲慎勿空過。言訖就枕。奄爾而化。時滿百歲。即開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初耶舍先逢善相者云。年必至百。亦合登仙。中壽果終。其言驗矣。登仙冥理猶難測之。然其面首形偉特異常倫。頂起肉髻聳若云峰。目正處中上下量等。耳高且長輪埵成具。見人榮相未比于斯。固是傳法之碩德也。法主既傾哀驚道俗。昭隆之事將漸墜焉。凡前后所譯經論。一十五部。八十馀卷。即菩薩見實月藏日藏法勝毗曇等是也。并沙門僧深明芬給事李道寶等度語筆受。昭玄統(tǒng)沙門曇延昭玄都沙門靈藏等二十馀僧。監(jiān)護始末。至五年冬??本毦懔?。并沙門彥琮制序具見齊周隋二經錄。尋耶舍游涉四十馀年。國五十馀。里十五萬。瑞景靈跡勝寺高僧。駛水深林山神海狩。無非奉敬。并預懲降。事既廣周未遑陳敘。沙門彥琮為之本傳。具流于世。時又有同國沙門毗尼多流支。隋言滅喜。不遠五百由旬。來觀盛化。開皇二年。于大興善。譯象頭精舍大乘總持經二部。給事李道寶傳沙門法纂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姚菩提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吳興武康人。任高平令。以多病而留心醫(yī)藥。梁武帝召與討論方術,言多合旨,以是頗得禮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5—571 【介紹】: 北周滎陽開封人,字子直,小名阇提。鄭先護子。善騎射,膽力過人。自梁歸魏,起家通直散騎侍郎。魏孝武帝西遷,歸里不仕。西魏文帝大統(tǒng)三年,獨孤信攻拔洛陽,偉亦糾合州里,克梁州,率眾歸西魏。拜北徐州刺史,封武陽縣伯。從戰(zhàn)河橋,解玉壁圍,常先鋒陷陣。錄前后功,除中軍將軍、滎陽郡守,進爵襄城郡王。武帝天和中官至華州刺史。性忍暴,以威猛為治。卒謚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77 【介紹】: 北齊漢陽人,本姓駱。父以謀反罪死,隨母陸令萱入宮為奴。以母得寵,入侍后主。寵遇彌隆,官至侍中、尚書左仆射、領軍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城陽郡王。其母又養(yǎng)穆昭儀為女,立為皇后,是以提婆改姓穆氏。武平間,母子勢傾內外,亂政害國。齊軍敗于晉陽,提婆降周,為宜州刺史。齊亡,以謀反被殺。
陳山提 朝代:北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周潁川人。本高歡蒼頭,隨之驅馳,頗蒙恩遇。文宣帝、武成帝時漸貴盛。后主時官至開府,東兗州刺史,封謝陽王。入周,拜大將軍,封浙陽郡公。第八女為周宣帝皇后,靜帝大象元年進封鄅國公,除大宗伯。
扈志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29—594 【介紹】: 隋魏郡內黃人,字須提。初仕西魏,出身殿內監(jiān)軍,入監(jiān)御食。北周時,累遷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從伐北齊,破高延宗于并州,進修武縣公。武帝建德六年,除鄭州刺史。洛州人邢流水聚眾據康城,志討平之。隋初,授太子右宗衛(wèi)率,封城皋郡公。文帝開皇七年,除商州刺史。卒謚容。
穆提波 朝代:北周

人物簡介

全后周文·卷十九
提婆本姓駱,漢陽人。高齊時,以母陸令萱為后主乾阿你,奏引入侍。武平初稍遷儀同三司,加開府,授武衛(wèi)大將軍,尋除侍中,累遷尚書左右仆射、領軍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城陽郡王,改姓穆,與高阿那肱、韓長鸞號三貴,齊亡入周,為柱國、宜州刺史,謀反誅。
馮提伽 朝代:北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周北平人。善畫山川草木。官散騎常侍兼禮部侍郎。后避周末之亂,賣畫于并、汾間。山川草木,宛然塞北。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華言善吉。于揚州至敬寺。譯大乘寶云經八卷。較之梁世曼陀羅所出七卷。少差耳。并見隋三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