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guó)語辭典》:十戒  拼音:shí jiè
佛教沙彌和沙彌尼所受的十條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涂飾香鬘、不聽視歌舞、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shí)食、不蓄金銀財(cái)寶。〈沙彌十戒法并威儀〉:「汝今已受沙彌十戒竟,當(dāng)盡形壽頂戴奉持?!?/div>
《漢語大詞典》:律僧
持守戒律的僧人。 唐 白居易 《醉后戲題》詩:“自知清冷似冬凌,每被人呼作律僧?!?唐 賈島 《贈(zèng)友人》詩:“不同狂客醉,自伴律僧齋?!?/div>
《國(guó)語辭典》:犯戒  拼音:fàn jiè
違犯佛家戒條。如:「偷盜殺人都是犯戒的?!?/div>
分類:違犯戒律
《漢語大詞典》:奉齋(奉齋)
因奉行宗教戒律而持齋吃素。《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 劉公 舉目看時(shí),只見他把小菜下酒,那盤牛肉,全然不動(dòng)。問道:‘長(zhǎng)官父子想都是奉齋么?’”
《漢語大詞典》:講律(講律)
講宣佛教戒律。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明律·智稱:“遇 穎公 於 興皇 講律, 稱 諮決隱遠(yuǎn),發(fā)言中詣?!?唐 道宣 續(xù)高僧傳·義解三·法朗:“就 大明寺 寶誌禪師 受諸禪法,兼聽此寺 彖律師 講律本文?!?唐 柳宗元 《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 乾元 元年,又命 衡山 立‘毗尼藏’,詔選講律僧七人,師應(yīng)其數(shù)?!?/div>
《國(guó)語辭典》:戒刀  拼音:jiè dāo
舊時(shí)僧人所佩的刀?!抖鲙肪矶骸秆g戒刀,是舊時(shí)斬虎誅龍劍,一從殺害的眾生厭,掛在壁上,久不曾拈?!埂段饔斡洝返诙兀骸肝蚩眨〗涞秮?,與他落發(fā)?!?/div>
《漢語大詞典》:律院
僧徒講解戒律的房舍。泛指寺院。 唐 歐陽詹 有《同諸公過福先寺律院宣上人房》詩。 明 馮夢(mèng)龍 《智囊補(bǔ)·上智··張文懿公》:“ 張文懿公 時(shí)為 廣東路 都曹,請(qǐng)?jiān)唬骸妓拷愿F困,乞以最上律院改充?!?/div>
《漢語大詞典》:科法
(1).法令;宗教戒律。三國(guó)志·魏志·明帝紀(jì)“ 諸葛亮 圍 陳倉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guó) 魏 魚豢 《魏略》:“ 亮 圍 陳倉 ,使 昭 鄉(xiāng)人 靳詳 於城外遙説之, 昭 於樓上應(yīng) 詳 曰:‘ 魏 家科法,卿所練也,我之為人,卿所知也,我受國(guó)恩多而門戶重,卿無可言者,但有必死耳?!?唐 趙璘 因話錄·角:“ 衡山 周混沌 ……自幼入道,科法清嚴(yán),今為 南岳 首冠?!?br />(2).指科舉取士之法。宋史·選舉志一:“若謂科法已善,則未也。今以少壯時(shí),正當(dāng)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學(xué)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xí),此科法敗壞人材,致不如古?!?/div>
《漢語大詞典》:禁殺(禁殺)
由于奉行宗教戒律或其他原因,于特定的日期,禁止宰殺動(dòng)物。 明 沈德符 野獲編·列朝·禁殺怪事:“乃禁殺更有可笑者,如 正德 己卯, 武宗 南巡,禁宰豬,則民間將所畜無大小俱殺以醃藏?!?/div>
《漢語大詞典》:謹(jǐn)律(謹(jǐn)律)
謹(jǐn)守戒律。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三·慧遠(yuǎn):“既而謹(jǐn)律息心之士,絶塵清信之賓,并不期而至,望風(fēng)遙集?!?/div>
《漢語大詞典》:佛律
佛門的戒律。隋書·經(jīng)籍志四:“ 太武帝 西征 長(zhǎng)安 ,以沙門多違佛律,羣聚穢亂,乃詔有司,盡坑殺之,焚破佛像?!?/div>
分類:佛門戒律
《國(guó)語辭典》:律宗  拼音:lǜ zōng
中國(guó)佛教宗派之一。以研習(xí)及傳持戒律為主的宗派。可分成三系:一是道宣所傳的南山宗。二是法礪所傳的相部宗。三是懷素所傳的東塔宗。后來相部、東塔兩系逐漸衰微,只南山一系傳承獨(dú)盛,所以后來所謂的律宗,多指南山律宗。
《漢語大詞典》:犯律
違犯戒律。法苑珠林卷一一二:“寧盡身命,無容犯律?!?宋 陸游 《跋南堂語》:“予入 蜀 時(shí), 南堂 入滅已久,獨(dú)有一二弟子在,然皆破齋犯律,諸禪皆詆訾之?!?/div>
分類:違犯戒律
《漢語大詞典》:科戒
修道的戒律、法規(guī)。 宋 趙彥衛(wèi) 《云麓漫鈔》卷二:“ 后魏 嵩山 道士 寇謙之 修 張道陵 之術(shù),以其教太冷淡無所得,自言遇 老子 降授以辟穀輕身之法及科戒二十卷?!?/div>
《漢語大詞典》:制教
(1).佛教語。即戒律。戒律用以制止邪非之教,故謂“制教”。 唐 道宣 《四分律隨機(jī)羯磨疏》卷一之上:“教由制興,故名制教?!?br />(2).謂教育感化。 宋 曾鞏 《為人后議》:“罔極之重,非制教之所裁;昔日之名,非一朝之所去。此出后之身所以有服本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