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78詞典 2分類詞匯 676
共678,分46頁顯示  上一頁  36  37  38  39  40  42  43  44  45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吹彈鼓板
吹簫散楚
砌末
蹺工
黔劇
祁劇
瓊劇
取諢
全武行
全套
曲劇
切末
俏頭
清客串
南雜劇
《漢語大詞典》:吹彈鼓板(吹彈鼓板)
謂吹竹、彈弦擊鼓、拍板。亦泛指戲曲演奏技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鬧榭》:“[浄扮 蘇崑生 ,吹彈鼓板,坐船上。]”
《漢語大詞典》:吹簫散楚(吹簫散楚)
傳統(tǒng)戲曲(如 明沉采 《千金記》)搬演: 楚霸王 項羽 被困 垓下 , 漢 軍師 張良 令 漢 軍于高阜上吹唱 楚 歌,引發(fā) 楚 軍的思鄉(xiāng)之情。 楚 子弟兵感鄉(xiāng)音而悲,卸甲四散, 項羽 敗亡。吹奏 楚 歌或用簫、笛,因以“吹簫散楚”謂瓦解敵軍。 張震 《英明的預(yù)見,正確的戰(zhàn)役方針》:“有一處陣地上,還采用‘吹簫散楚’的辦法,組織火線音樂隊,在風(fēng)雪怒吼的黑夜里,向敵人演奏《白毛女》等歌曲。”
《國語辭典》:砌末  拼音:qiè mò
1.戲劇舞臺上所使用的道具和布景。元。白樸《梧桐雨》第一折:「正末引宮娥挑燈拿砌末上?!埂锻ㄋ拙帯Y絻?yōu)》:「凡出場所應(yīng)有特設(shè)零雜,統(tǒng)謂砌末。如東堂老、桃花女以銀子為砌末,兩世姻緣,以鏡畫為砌末?!挂沧鳌盖心?。
2.雜物、小東西。元。李伯瑜〈小桃紅。木胎氈觀要柔和〉曲:「兀的般砌末,守著個粉臉兒色末,諢廣笑聲多?!乖?。無名氏〈耍孩兒。昨朝有客來相訪套。六煞〉:「鵝脯兒砌末包裹,羊腿子花簍里忙收?!?br />3.小動作。元。曾瑞〈紅繡鞋。實鏝的剮皮割肉〉曲:「乾遇訕喬敷演幾時休,妝砌末招人謗?!?/div>
《漢語大詞典》:蹺工(蹺工)
亦作“蹻工”。 戲曲、舞蹈演員踩著高蹺訓(xùn)練步法的基本功。《九尾龜》第二七回:“第五齣上,方是 小喜鳳 的《武十回》。手鑼響處, 小喜鳳 嬝嬝婷婷走將出來,那幾步蹺工,真如楊柳隨風(fēng),春云出岫?!?李劼人 《大波》第二部第四章:“路 廣鍾 綽號 路小腳 ,就因為腳小,走起路來很像蹻工不好的小旦。”
《國語辭典》:黔?。ㄇ瓌。 ?span id="bumo5mu" class='label'>拼音:qián jù
流行于貴州省貴陽、畢節(jié)、安順、遵義等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由曲藝文琴(一種用揚琴伴奏的說唱形式)發(fā)展而成。初期稱為「文琴戲」,西元一九五八年始定名為「黔劇」。
《國語辭典》:祁?。ㄆ顒。 ?span id="ia16hor" class='label'>拼音:qí jù
流行于湖南衡陽、邵陽,廣西桂林、全州等地的劇種。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包括高腔、皮黃、昆腔等唱腔,以高亢激邁著稱。分為永河、寶河兩大派。
《國語辭典》:瓊劇(瓊?。 ?span id="lip5i6o" class='label'>拼音:qióng jù
流行于廣東省海南島及雷州半島部分地區(qū)的地方戲曲。由潮劇、閩南梨園戲結(jié)合海南島當(dāng)?shù)氐恼Z言、民間小調(diào)等演變而成。受粵劇影響頗多。也稱為「海南戲」。
《漢語大詞典》:取諢(取諢)
猶打諢。戲曲演出時,演員(多指丑角)即興說些可笑的話以逗樂。 明 陳霆 兩山墨談:“今讀《龍門子》,知優(yōu)之取諢,乃倣竊其餘意也?!?/div>
《國語辭典》:全武行  拼音:quán wǔ háng
整場戲都是武打場面的表演。也比喻武力暴行或爭斗場面。如:「會議氣氛火爆,幾乎演變成全武行?!?/div>
《國語辭典》:全套  拼音:quán tào
全部、整組。如:「公司決定購買最新的全套設(shè)備,以提高產(chǎn)品產(chǎn)量?!?/div>
《漢語大詞典》:曲?。ㄇ鷦。?/div>
由曲藝發(fā)展而成的新型戲曲,有 北京 曲劇、 河南 曲劇、 安徽 曲子戲等。亦專指 北京 曲劇。
《國語辭典》:切末  拼音:qiè mò
戲劇舞臺上使用的道具和布景。《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甚么叫作賓白合套,切末排場,平日一概不會留過這番心?!挂沧鳌钙瞿?。
《國語辭典》:俏頭(俏頭)  拼音:qiào tou
1.烹飪時加入的香菜、木耳、辣椒等配料,可增加菜肴的美味或色澤,稱為「俏頭」。
2.在戲曲或評書中令人喜愛的身段、道白等。
《漢語大詞典》:清客串
票友,非職業(yè)的戲曲演員。《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回:“我的少爺,我們在這里唱戲,你老倒在這里做清客串了。”按,此指客串而完全不取報酬者。
《國語辭典》:南雜劇(南雜?。 ?span id="uxaiucu" class='label'>拼音:nán zá jù
一種戲曲形式。明代時,南曲盛行,某些劇作家以南曲或兼用南北曲編寫雜劇,篇幅較短,一至十馀折不等。有分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劇本數(shù)量較少,著名的戲劇有《中山狼》、《四聲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