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0分類詞匯 20
共20,分2頁顯示  上一頁  1
分類詞匯(續(xù)上)
祁劇
瓊劇
師公戲
樂平腔
呂劇
《國語辭典》:祁?。ㄆ顒。 ?span id="cp9we1f" class='label'>拼音:qí jù
流行于湖南衡陽、邵陽,廣西桂林、全州等地的劇種。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包括高腔、皮黃、昆腔等唱腔,以高亢激邁著稱。分為永河、寶河兩大派。
《國語辭典》:瓊?。ō倓。 ?span id="80b00gb" class='label'>拼音:qióng jù
流行于廣東省海南島及雷州半島部分地區(qū)的地方戲曲。由潮劇、閩南梨園戲結(jié)合海南島當?shù)氐恼Z言、民間小調(diào)等演變而成。受粵劇影響頗多。也稱為「海南戲」。
《漢語大詞典》:師公戲(師公戲)
戲曲劇種。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亦稱“木臉戲”,流行于 廣西 的 河池 、 宜山 、 貴縣 一帶。 清 同治 年間在巫師跳神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成。最初的劇目內(nèi)容以驅(qū)鬼酬神為主,后來出現(xiàn)以神話和現(xiàn)實生活為題材的劇目。舞蹈豐富,原來是唱,后也有念白。又 安徽 、 陜西 等地的師公戲與端公戲以及 貴州 、 四川 等地流行的師道戲、師公臉殼戲、慶壇戲等,均屬同一類型,在藝術(shù)上則各有特色,大都用漢語演唱。
《漢語大詞典》:樂平腔(樂平腔)
戲曲劇種。弋陽腔的一個支派, 明 末同青陽腔齊名。流行于 江西 東北部。 清 代逐漸衰亡。
《國語辭典》:呂劇(呂?。 ?span id="g8cbfhe" class='label'>拼音:lǚ jù
一種地方戲曲。從說唱形式的山東琴書發(fā)展而成,以墜琴、揚琴、二胡、三弦為主要伴奏樂器,因演奏時在琴弦上捋上捋下,所以惠民地區(qū)人稱為「捋戲」,用文字書寫,便定名為「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