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愚癡  拼音:yú chī
愚笨癡蠢。如:「他看似愚癡,其實才智過人?!?/div>
《漢語大詞典》:諸漏(諸漏)
佛教語。各種煩惱。漏,指貪欲、瞋恨、愚癡帶來的煩惱。正法華經·光瑞品:“無有諸漏,無所不入。” 宋 王安石 《平甫游金山同大覺見寄相見后次韻》之二:“獨往便應諸漏盡,相逢未免故情深。” 梁啟超 《公祭康南海先生文》:“事已則宜返其鄉(xiāng),諸漏已盡不受后有,奚戀乎末次報身之一皮囊。”
《國語辭典》:癡?! ?span id="pnqifrk" class='label'>拼音:chī fú
愚者不自奮勉,而有好的機緣?!段鍩魰?。卷一一。首山省念禪師》:「穴曰:『汝作許多癡福作么?何不體究言句?!弧?/div>
分類:愚癡
《漢語大詞典》:貪瞋癡(貪瞋癡)
佛教語。貪欲、瞋恚與愚癡三種煩惱。此三者毒害人最劇,故稱三毒。 南朝 齊 蕭子良 《凈住子·發(fā)愿莊嚴門》:“原眾惡所起,皆緣意地貪瞋癡也?!?/div>
《漢語大詞典》:癡水(癡水)
佛教語。指愚癡煩惱。《楞嚴經》卷八:“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div>
《國語辭典》:癡傻  拼音:chī shǎ
愚癡憨傻的樣子。如:「他永遠是那副癡傻的模樣。」
分類:癡傻愚癡
《漢語大詞典》:槁杌
愚拙貌;愚癡貌。 晉 郭璞 《客傲》:“ 梁生 吟嘯而矯跡, 焦先 混沌而槁杌?!?清 唐孫華 《次韻酬宮恕堂》:“君才固雄騫,吾困慚槁杌?!?/div>
分類:愚拙愚癡
《漢語大詞典》:煩惱業(yè)(煩惱業(yè))
佛教語。謂因愚癡而造下的罪孽。 唐 孟浩然 《還山貽湛法師》詩:“煩惱業(yè)頓捨,山林情轉殷?!?/div>
貪欲瞋恚愚癡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即三毒之煩惱也。
【佛學常見辭匯】
即三毒。
愚癡
【佛學常見辭匯】
三毒之一。(參見:三毒)
三毒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曰三根:一、貪毒,引取之心,名為貪。以迷心對于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為瞋。以迷心對于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癡毒,迷闇之心名為癡。心性闇鈍,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無明。此有二種,癡毒獨起,名為獨頭無明。與貪毒共起,名為相應無明。貪毒等,必與癡毒相應而起也。智度論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癡,三毒為一切煩惱根本。」大乘義章五本曰:「此三毒通攝三界一切煩惱,一切煩惱能害眾生,其猶毒蛇,亦如毒龍,是故喻龍名為毒?!怪褂^五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雇唬骸感钠鹑荆疵??!怪嵌日撌旁唬骸敢磺腥鐭o常,為三衰三毒火所燒?!鼓鶚劷浽唬骸付局兄緹o過三毒。」
【佛學常見辭匯】
貪、瞋、癡。貪是貪愛五欲,瞋是瞋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因貪瞋癡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名三毒。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對于種種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
一、貪 對于順境,所感樂受,而起貪欲之想,是謂之貪,貪者染著為性。
二、瞋 對于違境,所感苦受,而起瞋恚之想,是謂之瞋,瞋者憎恚為性。
三、癡 對于違順諸境,苦樂諸受,而起與道理相違愚癡之想,是謂之癡,癡者迷暗為性。
此三謂之毒者,毒以沉毒為義,從喻得名。如毒蛇毒藥,觸必傷人,服必傷命。此三亦爾,能害眾生,壞其善心,故名為毒也。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毒者毒害也。謂貪瞋癡皆能破壞出世善心,故名毒也。
〔一、貪毒〕,引取之心,名之為貪。若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是名貪毒。
〔二、瞋毒〕,忿怒之心,名之為瞋。若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瞋毒。
〔三、癡毒〕,迷惑之心,名之為癡。若于一切事理之法無所明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是名癡毒。
三種發(fā)相──愚癡三種發(fā)相
【三藏法數(shù)】
(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一、計斷常癡相〕,謂行人于修定時,忽然發(fā)邪思惟,分別我及諸法,為過去滅而有現(xiàn)在我耶?為過去不滅而有現(xiàn)在我耶?因是思惟,見心即發(fā),推尋三世。若謂是滅,即墮斷見;若謂不滅,即墮常見。如是癡覺,念念不住,以此智辯,諍競戲論,作諸惡行,障于正定出世之法,是為計斷常癡相也。
〔二、計有無癡相〕,謂行人于修定時,忽爾思惟分別,謂我及陰等諸法,為定有耶?為定無耶?如是推尋,見心即發(fā),隨見生執(zhí);障于正定,是為計有無癡相也。(陰者,五陰也。)
〔三、計世性癡相〕,謂行人于修定時,忽作是念,因有五陰,便有四大,與夫假名眾生及諸世界。如是思惟,念念不住,即發(fā)智辯,能問能說,是非諍競,離真實道,但執(zhí)計世間之性,而不能發(fā)諸禪定,是名計世性癡相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愚癡僧
【三藏法數(shù)】
謂其雖在阿蘭若處,諸根不利,闇鈍愚魯,經律論藏不能解了;于諸弟子,或犯禁戒,亦不能教令清凈懺悔,是名愚癡僧也。(梵語阿蘭若,華言閑靜處。)
血途對愚癡
【三藏法數(shù)】
血途即畜生道也。謂其處受苦眾生,強者伏弱,互相吞啖,飲血食肉。故四解脫經稱為血途,蓋因眾生無智慧心,愚癡不了,致感斯報。故云血途對愚癡。
愚癡眾生因緣觀
【三藏法數(shù)】
謂愚癡不了之人,當以因緣觀治之。因緣觀者,即觀十二因緣也。以其迷倒,撥無因果,執(zhí)著斷常二見。故令觀此十二因緣,三世相續(xù),不斷不常,以破愚癡之心。故云愚癡眾生因緣觀。(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世者,過去、未來、現(xiàn)在也。)
舍愚癡心
【三藏法數(shù)】
謂佛弟子當以智慧之心照了諸法,通達無礙,不為惑業(yè)之所覆蔽;設有愚癡之心,悉當除去,是為舍愚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