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惡性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性之一。(參見:三性)
【佛學常見辭匯】
三性之一。(參見:三性)
【三藏法數(shù)】
謂第六識所起一切惡法之性也。五逆、十惡等法,皆由意根所緣,生成法則,故名惡性。(五逆者,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惡者,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三性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善惡無記之三。遍依圓之三。
【佛學常見辭匯】
1。唯識宗把宇宙萬法分為三種性質,即遍計所執(zhí)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普遍計度一切法,然后顛倒迷執(zhí),認為或有或無者,名遍計所執(zhí)性;萬法皆無自性,不能單獨生起,須靠眾緣俱備,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諸法的本體,名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滿十方,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之性,名圓成實性。此中遍計為妄有,依他為假有,圓成為實有。2。善性、惡性、無記性。善性是現(xiàn)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益處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惡性是于現(xiàn)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害處者,如貪等惡心及惡心所起一切的惡業(yè)是;無記性是非善非惡,不可記別之法。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一切心法,分別有三種性,謂善性、惡性、無記性。
一、善性 與一切善法相應曰善性。
二、惡性 與一切惡法相應曰惡性。
三、無記性 不記善,不記惡,故謂之無記性。又分為二:
一、有覆無記 為惑障之極微弱者,惑障隱覆圣道,故謂之有覆。不感苦果時所受之惡性,故謂之無記。又名染無記,如俱生之我見是也。
二、無覆無記 離惑障之無記法也,又名凈無記。依宿世之業(yè)力,感五蘊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報是也。
【三藏法數(shù)】
(出楞嚴經(jīng))
〔一、善性〕,謂第六識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間、出世間不同。世間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間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眾善法,皆由意根所緣,生成法則,故名善性。(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謂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二、惡性〕,謂第六識所起一切惡法之性也。五逆、十惡等法,皆由意根所緣,生成法則,故名惡性。(五逆者,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惡者,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三、無記性〕,謂第六識所具一切不善不惡之性也。亦不屬善,亦不屬惡,初無記憶,皆由意根所緣,生成法則,故名無記性。
惡性須菩提
【佛學大辭典】
(人名)(參見:須菩提)附錄。
佛滅度后,惡性車匿,云何共???
【三藏法數(shù)】
佛答言:車匿比丘,其性鄙惡。我滅度后,汝當依我教法,調(diào)伏其心,舍本惡性,不久自當?shù)米C道果。(車匿無翻。西域記云:正音闡釋迦,亦釋種。太子出家,令車匿牽揵陟。揵陟馬名,譯云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