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8詞典 1分類詞匯 27
《國語辭典》:遠水不救近火(遠水不救近火)  拼音:yuǎn shuǐ bù jiù jìn huǒ
比喻緩不濟急?!俄n非子。說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挂沧鳌高h水不解近渴」、「遠水難救近火」、「遠水救不得近渴」、「遠水救不了近火」。
《國語辭典》:扶急持傾(扶急持傾)  拼音:fú jí chí qīng
拯救急難。漢。劉向〈戰(zhàn)國策書錄〉:「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quán),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div>
《國語辭典》:扶危拯溺  拼音:fú wéi zhěng nì
扶助危難,拯救溺者。比喻救助別人的急難。《北史。卷一二。隋本紀。恭帝》:「相國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東征西怨??偩藕嫌谝豢铮瑳Q百勝于千里。」唐。崔祐甫〈故常州刺史獨孤公神道碑銘〉:「常州之義,篤于朋友,用之有恒,行之可久,扶危拯溺,爾身我手?!?/div>
《國語辭典》:公共救助  拼音:gōng gòng jiù zhù
依《社會救助法》,社會救助內(nèi)容包括生活扶助、醫(yī)療補助、急難救助及災(zāi)害救助;為照顧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及救助遭受急難或災(zāi)害者,并協(xié)助其自立,各級主管機關(guān)應(yīng)設(shè)專責單位或置專責人員,執(zhí)行有關(guān)社會救助業(yè)務(wù)。也稱為「社會救助」。
《國語辭典》:公益慈善團體(公益慈善團體)  拼音:gōng yì cí shàn tuán tǐ
為急難救助、扶弱濟貧等公共利益服務(wù)而成立的社會團體。
《國語辭典》:緊急醫(yī)療救護網(wǎng)(緊急醫(yī)療救護網(wǎng))  拼音:jǐn jí yī liáo jiù hù wǎng
當急難發(fā)生時,由接受報案、通報有關(guān)單位、現(xiàn)場搶救、緊急送醫(yī)、醫(yī)院連系等行動串接起來的有組織的救助行動系統(tǒng)。其中的搶救、送醫(yī)都需有專業(yè)人員的參與。
《國語辭典》:拯溺救焚  拼音:zhěng nì jiù fén
援救人于急難困頓中。唐。高祖〈即位告天冊文〉:「某守晉陽,馳心魏闕,援手濡足,拯溺救焚,大舉義兵,式寧區(qū)宇?!埂杜f五代史。卷七五。晉書。高祖本紀一》:「況萬機不可以暫廢,大寶不可以久虛,拯溺救焚,當在此日?!?/div>
《國語辭典》:周急繼乏(周急繼乏)  拼音:zhōu jí jì fá
救濟他人的急難窮困?!度龂?。卷一六。魏書。任峻傳》:「于饑荒之際,收恤朋友孤遺,中外貧宗,周急繼乏,信義見稱。」
《國語辭典》:憂患意識(憂患意識)  拼音:yōu huàn yì shì
處于安定中仍不忘思慮急難處境的危機感。如:「唯有對自己的國家前途懷有憂患意識,才能避免民族走向衰敗的命運?!?/div>
《漢語大詞典》:避殿損膳(避殿損膳)
古代國家有災(zāi)異急難之事,帝王避離正殿,并損減常膳,表示責罰自己的過失,以期消災(zāi)除難。 宋 李綱 《貼黃奏議》:“避殿損膳,告于天地宗廟社稷,所以畏天戒也?!?宋 趙升 朝野類要·典禮:“避殿損膳:昔時水旱祈禱未應(yīng),并天變星象,邊鄙未寧,則圣上有避正殿、減常膳之謙禮?!?span id="bshk5vj" class="book">《宋史·徽宗紀二》:“﹝ 崇寧 五年﹞乙巳,以星變避殿損膳,詔求直言闕政。”
《漢語大詞典》:避宮殿
謂古代國家有災(zāi)異急難之事,帝王避離正殿,表示自我貶責,以期消災(zāi)彌難。 漢 劉向 說苑·辨物:“ 晏子 曰:‘君誠避宮殿暴露,與靈山、 河伯 共憂,其幸而雨乎!’”參見“ 避正殿 ”。
《漢語大詞典》:避正殿
古代國家有災(zāi)異急難之事,帝王避離正殿,表示自我貶責,以期消災(zāi)彌難。史記·吳王濞列傳:“今 卬 等又重逆無道,燒宗廟,鹵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將軍其勸士大夫擊反虜?!?span id="bnve95h" class="book">《后漢書·鍾離意傳》:“ 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宮, 意 詣闕免冠上疏曰:‘伏見陛下以天時小旱,憂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責,而比日密云,遂無大潤,豈政有未得應(yīng)天心者邪?’”新唐書·姚璹傳:“ 證圣 初,加秋官尚書。明堂火,后欲避正殿,應(yīng)天變。” 宋 沈括 夢溪筆談·藝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當蝕四月朔,上為徹膳,避正殿?!币喾Q“ 避正堂 ”、“ 避正寢 ”。漢書·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過分而未至,三辰有災(zāi),百官降物,君不舉,避移時’……降物,素服也;不舉,去樂也,避移時,避正堂,須時移災(zāi)復(fù)也?!?span id="ghtcmae" class="book">《隋書·禮儀志三》:“ 隋 制,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寢,撤膳三日?!?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宋史·文苑傳四·蘇舜欽》:“陛下當降服、減膳、避正寢,責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罷非業(yè)之作,拯失職之民?!?宋 劉攽 《為馮參政久旱待罪表》:“陛下憂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寢而不居,貶常珍而弗御?!?/div>
《漢語大詞典》:避朝變服(避朝變服)
古代國家有災(zāi)異急難之事,帝王避離正殿,罷朝賀,變服飾,表示責罰自己的過失,以期消災(zāi)除難。宋史·食貨志上六:“ 仁宗 、 英宗 ,一遇災(zāi)變,則避朝變服,損膳徹樂。”
《漢語大詞典》:肉燎
猶心焦。謂焦急難過。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你説,這娘兒四位這一分手,大爺大奶奶心里該怎么難受!太太心里該怎么難受!叫咱們這作奴才的旁邊瞅著肉燎不肉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