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心王心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心心數(shù))
心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心所有法之略。為心王之所有,而有貪瞋等別作用之心法也。小乘俱舍有四十四法。大乘唯識有五十一法。(參見:五位)
【佛學常見辭匯】
心所有法的簡稱,也就是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xiàn)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別境五,善心所十一,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
┌遍行(觸、作意、受、想、思)────────────────五┐
│別境(欲、勝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  │
所─┤    行舍、不害)───────────────────十一├五
法 │隨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六│十
│  ?。ǚ?、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 │一
│    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廿│
└不定(睡眠、惡作、尋、伺)─────────────────四┘
五位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有種種之五位。
【佛學常見辭匯】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2。唯識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
心所法
【佛學大辭典】
(術語)常略曰心所。
別境心所
【佛學大辭典】
(術語)遍行心所之對,于一切之心不遍起。對于各各別別之境而起之心所也。例如向所樂之境,則欲之心所起,向決定之境,則勝解之心所起是也。
心所有法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心所)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謂心所有法者,亦名心數(shù),與心相應,如臣隨王,如仆隨主,故名心所也。此應甚多,今略明六位五十一者,舉相用之最著者言耳。
心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心所有法之略。為心王之所有,而有貪瞋等別作用之心法也。小乘俱舍有四十四法。大乘唯識有五十一法。(參見:五位)
【佛學常見辭匯】
心所有法的簡稱,也就是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xiàn)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別境五,善心所十一,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
┌遍行(觸、作意、受、想、思)────────────────五┐
│別境(欲、勝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  │
所─┤    行舍、不害)───────────────────十一├五
法 │隨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六│十
│  ?。ǚ蕖⒑?、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 │一
│    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廿│
└不定(睡眠、惡作、尋、伺)─────────────────四┘
善心所
【佛學常見辭匯】
百法中的心所有法,簡稱心所。有的心所,起此念,則今世他世,皆受其益,故名為善。善心所有十一種,即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若五識心王,任運起善,則此十一善心所,皆與之相應。
心所俱起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心所俱起者:
一、五法五俱起 謂于遍行中,有隨一起,馀四亦必俱起也。
二、九法必六俱 謂于別境五不定四中,有隨一起,必與遍行五數(shù)俱起也。
三、九法定十四 謂無門與八大隨惑,必得俱起,于是遍行五數(shù),亦必俱起也。
四、二十一十五 謂除輕安,馀十善,除無明瞋,馀八本惑,小隨惑中諂誑憍三,謂之二十一。善十俱起,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五。本惑八中有隨一起,無明八大隨惑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五。諂誑憍中,有隨一起,無明八大隨惑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五也。
五、三法起十六 謂輕安及無慚無愧,謂之三法。輕安若起,馀十善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六。無慚無愧必得俱起,于是無明八大隨惑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六。
六、八法十七俱 謂瞋及除誑諂憍馀七小隨惑,謂之八法。隨一若起,無明八大隨惑,中隨二惑,遍行五亦必俱起,故云十七。
心所等法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心所四十六 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煩惱地法十,不定地法八。
十地法十 愛、乃至三摩地。
大善地法十 信、乃至勤。
大煩惱地法六 癡、乃至掉舉。
大不善地法二 無慚、無愧。
小煩惱地法十 忿、乃至憍。
不定地法八 尋、乃至疑。
心所五十一 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
遍行五 作意、觸、受、想、思。
五受 苦、樂、憂、喜、舍。
別境五 欲、勝解、念、三摩地、慧。
善十一 信、乃至不害。
煩惱六 貪、乃至不正見。
隨煩惱二十 忿、乃至散亂。
不定四 睡眠、惡作、尋、伺。
不相應行法十四 得、乃至句身。
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 得乃至不和合性。
無為法三 擇滅、非擇滅、虛空。
無為法五 虛空、乃至真如。
心所有法位
【三藏法數(shù)】
心所有法五十一種,謂遍行五法:一作意,(能警覺為性。心未起,能警令起;心已起,能引趣于境也。)二觸,(對境也。)三受,(領納前境也。)四想,(于境取像也。)五思,(起心造作諸業(yè)也。)由此五法,起則同起,故遍行也。別境五法:一欲,(希望樂境也。)二勝解,(于理明了無礙也。)三念,(明記不忘也。)四等持,(離昏沉、掉舉曰等,令心專注不散名持。)五慧,(揀擇名慧,能揀擇善惡法也。)由此五法,起時各起,故名別境也。善有十一法:一信,(于善法深樂不疑也。)二慚,(恥己無德也。)三愧,(羞為惡行也。)四無貪,(于五欲境心生厭離也。)五無瞋,(于違情境不起怒心也。)六無癡,(于事于理明解決了也。)七精進,(于諸善法精勤修習也。)八輕安,(遠離昏亂也。)九不放逸,(于不善法心不染著也。)十舍,(遠離掉舉也。)十一不害,(于有情之所,不加損惱也。)煩惱有六法:一貪,(引取無厭也。)二瞋,(忿怒不息也。)三慢,(自恃陵他也。)四無明,(于事于理,無所明了也。)五見,(即邪見也。)六疑,(猶豫不決也。)由此六者,皆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故名煩惱也。隨煩惱有二十法:一忿,(暴怒也。)二恨,(怨恨也。)三覆,(令人不知己過也。)四惱,(外境違情不自安隱也。)五嫉,(心懷妒忌也。)六慳,(于一切財,不能慧施也。)七誑,(詭詐不實也。)八諂,(媚悅人意也。)九害,(損惱有情也。)十憍,(矜己傲他也。)十一無慚,(不知羞恥也。)十二無愧,(陰為不善也。)十三掉舉,(內心動搖也。)十四昏沉,(心神迷惑也。)十五不信,(邪見多疑也。)十六懈怠,(身心不勤也。)十七放逸,(縱恣欲境也。)十八失念,(遺失正念也。)十九散亂,(心常放逸也。)二十不正知,(以妄為真也。)由此煩惱,隨逐前煩惱六法而起,故名隨煩惱也。不定法有四:一惡作,(或作惡事,心生追悔;或不作善事,心生追悔。故屬不定法。)二睡眠,(識神昏昧也。夢中見境,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故屬不定法。)三尋,(尋即尋思心中所起之念也。所起之念,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故屬不定法。)四伺,(伺即伺察心中所起之念也。尋思之心粗而浮,伺察之心沉而細。此心亦有善惡,不善不惡,故屬不定法。)如是諸法,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心而起,與心俱轉相應,是名心所有法位也。
唯心所現(xiàn)
【三藏法數(shù)】
謂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唯是真心所現(xiàn)。然法唯心現(xiàn),全法是心,心既圓融,法亦無礙。經(jīng)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是也。
心所緣無盡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心之所緣,即是智慧所照之境,無有盡故,是名心所緣無盡。
心所有法四十六
【三藏法數(shù)】
心所有法者,以對意識心王而言之也。此四十六合為六位,遍大地有十:一、受,(領納前境也。)二、想,(于境取像也。)三、思,(起心造作諸業(yè)也。)四、觸,(對境也。)五、欲,(希望樂境也。)六、慧,(揀擇善惡法也。)七、念,(記憶不忘也。)八、作意,(能警覺者為性。心未起,能警令起;心已起,能引趣境也。)九、勝解,(于理明了無礙也。)十、三摩地,(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離沉掉曰等,令心專注不散曰持。)此之十法,通善通惡,遍一切心,故云遍大地也。大善地有十:一、信,(于善法深樂不疑也。)二、勤,(于諸善法精進修習也。)三、舍,(遠離掉舉也。)四、慚,(恥己無德也。)五、愧,(羞為惡行也。)六、無貪,(于五欲境心生厭離也。)七、無瞋,(于違情之境,不起忿怒也。)八、不害,(于諸有情,不加損惱也。)九、輕安,(遠離昏亂也。)十、不放逸,(于不善法,心不染著也。)此之十法,不通于惡,唯是善業(yè),能通至無漏圣道。故云大善地也。(無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大煩惱有六:一、癡,(于事理迷惑不了也。)二、放逸,(縱恣欲境也。)三、懈怠,(身心不勤也。)四、不信,(邪見多疑也。)五、昏沉,(心神迷惑也。)六、掉舉,(內心搖動也。)此之六法,依五識、第六識、第七識而起,不通于善,唯是惡法,故云大煩惱也。大不善有二:一、無慚,(不知羞恥也。)二、無愧,(陰為不善也。)此之二法,謂人無慚愧,則無惡不造。故云大不善也。小煩惱有十:一、忿,(暴怒也。)二、覆,(不令人知己過也。)三、慳,(于一切財不能惠施也。)四、嫉,(心懷妒忌也。)五、惱,(外境違情不自安忍也。)六、害,(損惱有情也。)七、恨,(怨恨也。)八、諂,(媚悅人意也。)九、誑,(詭詐不實也。)十、憍,(矜己傲他也。)此之十法,但依第六識而起,故云小煩惱也。不定法有八:一、悔,(或作惡事,或不作善事,心皆追悔也。)二、睡眠,(謂人睡眠,神識昏昧,夢中見境,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也。)三、尋,(尋即尋思,即心中所起之念,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也。)四、伺,(伺即伺察,亦心中所起之念也。心粗而浮曰尋,心細而沉曰伺。二者皆是心念,但分粗細耳。亦通善惡,不善不惡也。)五、貪,(引取無厭也。)六、瞋,(忿怒不息也。)七、慢,(自恃陵他也。)八、疑,(猶豫不決也。)此之八法,通于善、惡、無記三性,故云不定法也。(無記者,謂不善不惡,無所記錄故也。)
心所有法五十一
【三藏法數(shù)】
心所有法者,以對八識心王而言之也。此五十一合為六位。遍行法有五:一、作意,(能警覺者為性,心未起,能警令起;心已起,能引趣境也。)二、觸,(對境也。)三、受,(領納前境也。)四、想,(于境取像也。)五、思,(起心造諸業(yè)也。)此五種法,起則同起,故云遍行也。別境法有五:一、欲,(希望樂境也。)二、勝解,(于理明了無礙也。)三、念,(于曾習境,記憶不忘也。)四、等持,(離昏沉掉舉曰等,令心專注不散曰持也。)五、慧,(揀擇善惡法也。)此五種法,起時各起,故云別境也。善法有十一:一、信,(于諸善法,深樂不疑也。)二、慚,(恥己無德也。)三、愧,(羞為惡行也。)四、無貪,(于五欲境,心生厭離也。)五、無瞋,(于違情之境,不起怒心也。)六、無癡,(于事理明,解決了也。)七、精進,(于諸善法,精勤修習也。)八、輕安,(遠離昏亂也。)九、不放逸,(于不善法,心不染著也。)十、舍,(遠離掉舉也。)十一、不害,(于有情不加損惱也。)此十一種法,皆是善法,故總云善也。煩惱法有六:一、貪,(引取無厭也。)二、瞋,(忿怒不息也。)三、慢,(自恃陵他也。)四、無明,(于事理無所明了也。)五、見,(即邪見也。)六、疑,(猶豫不決也。)此六種法,能惱亂眾生,故總云煩惱也。隨煩惱法有二十:一、忿,(暴怒也。)二、恨,(怨恨也。)三、覆,(不令人知己過也。)四、惱,(如境違情,不自安隱。)五、嫉,(心懷妒忌也。)六、慳,(于一切財不能惠施也。)七、誑,(詭詐不實也。)八、諂,(媚悅人意也。)九、害,(損惱有情也。)十、憍,(矜己傲人也。)十一、無慚,(不知羞恥也。)十二、無愧,(陰為不善也。)十三、掉舉,(內心搖動也。)十四、昏沉,(心神迷惑也。)十五、不信,(邪見多疑也。)十六、懈怠,(身心不勤也。)十七、放逸,(縱恣欲境也。)十八、失念,(遺失正念也。)十九、散亂,(心常放逸也。)二十、不正知,(以妄為真也。)此二十法,隨逐前六種煩惱而生,故云隨煩惱也。不定法有四:一、惡作,(或已作惡事,因循;或不作善事,心皆追悔也。)二、睡眠,(謂人睡眠,識神昏昧,夢中見境,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也。)三、尋,(尋即尋思,心中所起之念,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也。)四、伺,(伺即伺察,心中所起之念也。尋思之心,粗而浮;伺察之心,沉而細。二者皆是心念,但分粗細耳。亦通善惡與不善不惡也。)此四種法,于善、惡、無記三性,不定而起,故云不定也。如是諸法,從阿賴耶藏識種子所生,依心所起,與心俱轉相應,故皆名心所有法。(無記者,謂不善不惡,無所記錄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