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42—1811 【介紹】: 清僧。遵化直隸州豐潤人,字徹悟,一字訥堂,別號夢東,俗姓馬。少通經(jīng)史,出家后遍歷講席,博通性相二宗。后習天臺教法,繼參廣通、粹如,提倡禪凈雙修。未幾,退居紅螺山資福寺,一心弘宣凈土。一時受其化者,遍于南北。后世尊為凈土第十二祖。有《徹悟禪師語錄》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七
際醒,字徹悟,一字訥堂,又號夢東,豐潤人,本姓馬。歷主京師廣通、覺生寺、紅螺山資福寺。有《夢東禪師遺集》。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七
釋際醒,字徹悟,一字訥堂,別號夢東。姓馬氏,豐潤人也。幼通經(jīng)史,薙染后,褊歷講席,博貫性相,而于法華三觀、十乘之旨,尤為心得。參廣通粹如純明向上事,師資道合,乃心印焉。后粹如遷萬壽,醒遂繼席。廣通策勵后學,每謂“永明延壽禪門宗匠尚歸心凈土,期生安養(yǎng),況今末代,尤宜遵承。”于是專主蓮宗。尋遷覺生寺,未幾,退居紅螺山資福寺,衲子依戀追隨甚眾。醒率性真實,為法為人中心誠懇,始終無厭,平昔示眾,一以凈土為教。每當講演辨析兩土圣賢苦折樂攝之思,或至淚隨聲落,而聽受之者,亦未嘗不涕泗沾襟也。嘗云“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行愿,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難免墮落。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劫后未脫鴿身。畜道時長已極,鬼獄時長尤倍。久經(jīng)長劫,何了何休,萬苦交煎,無歸無救?!泵恳谎灾旅控Q,故當痛念生死,發(fā)大菩提心也。且示八事:“一、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行愿,持佛名號,是凈土正宗。三、攝心專注而念,是下手方便。四、折伏現(xiàn)行煩惱,是修心要務(wù)。五、堅持四重戒法,是入道根本。六、種種苦行,是修道助緣。七、一心不亂,是凈行歸宿。八、種種靈瑞,是往生驗證。此八事,修凈業(yè)者,不可不知也。心能造業(yè),心能轉(zhuǎn)業(yè)。心不能轉(zhuǎn)業(yè)即為業(yè)縛,業(yè)不隨心轉(zhuǎn)即能縛心。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zhuǎn)業(yè)。心隨常分,任連作受,即為業(yè)縛。一切現(xiàn)前境界,一切當來果報,皆唯業(yè)所感,唯心所現(xiàn)。唯業(yè)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yè)能縛心也。唯心所現(xiàn),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zhuǎn)業(yè)也。若前境未報,一定之時,忽發(fā)廣大心,修其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zhuǎn)業(yè),前境未報,定而不定。又若前境來報,不定之時,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yè)能縛心,即前境未報,不定而定。蓋吾人生死關(guān)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yè)力也。業(yè)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yè)無自性,全依于心,故心重能使業(yè)強。今以重心而修凈業(yè),故凈業(yè)強,心重業(yè)強,唯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盡命終,定往西方,不生馀處矣。何為重心信深愿切,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zhuǎn)。如古德時臨命終,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專心待佛,后佛見乃曰佛來也,遂合掌而逝。夫時臨命終,四大分張此何時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茍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堅固,當此時此境而能強作主宰乎?如古德可為修凈業(yè)之金鑒矣?;蛑^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同是一夢,修之何益,不知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眠未開之時,苦樂宛然,但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夢之又夢,展轉(zhuǎn)沈迷。極樂之夢,從夢入覺,覺之又覺,漸至于大覺。所以永明云:‘有禪無凈土,十人九錯路。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此真實語也,學者幸勿忽諸?!奔螒c十五年二月,預知時至,辭諸檀護,曰:“幻緣不久,虛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凈土相見也?!迸R寂前旬日示微疾,命眾相助號佛,見空中幢幡無數(shù),自西而來告眾曰:“凈土示相,吾將西歸?!敝疗诿嫖鞫俗险?,凝睇曰:”稱一聲洪名,見一分好相?!笔纸Y(jié)彌陀,安詳而逝。眾聞異香,浮空供奉七日,面貌如生。茶毗獲舍利甚多,以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示寂,世壽七十。拈花寺沙門體寬為之傳,所著有《念佛伽陀》一卷,《語錄》二卷,中多開示念佛法門。武林錢伊庵居士得之,于其友陳復齋重刻于浙中,其道遂南,讀其書而起發(fā)其行愿者不少,蓋蓮池、思齊后,一人而已。
《國語辭典》:徹悟(徹悟)  拼音:chè wù
澈底明白了解。宋。陸游 初歸雜詠詩七首之六:「老入鹓行方徹悟,一官何處不徒勞?!挂沧鳌赋何颉?。
《漢語大詞典》:真解
(1).猶徹悟。 南朝 梁 蕭統(tǒng) 《解二諦義令旨》:“世俗心中所得空解,為是真解,為是俗解?!?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七篇:“《后西游記》六卷四十回,不題何人作。中謂 花果山 復生石猴,仍得神通,稱為小圣,輔 大顛和尚 賜號 半偈 者,復往西天,虔求真解?!?br />(2).獨到而確切的見解。 清 包世臣 《再與楊季子書》:“貴鄉(xiāng) 汪容甫 頗有真解,惜其騖逐時譽,耗心餖飣,然有至者,固足為后來先路矣?!?/div>
《漢語大詞典》:超悟
穎悟;徹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王敬仁 是超悟人?!?span id="yfb99m1" class="book">《晉書·藝術(shù)傳·鳩摩羅什》:“大師聰明超悟,天下無二?!?明 歸有光 《與沈敬甫書》:“謂 欽甫 經(jīng)學多超悟,文字未能卓然得古人矩度耳?!?span id="t1wfyf6" class="book">《紅樓夢》第一○三回:“始知老先生超悟塵凡,飄舉仙境。” 茅盾 《幻滅》十一:“ 慧 的剛毅有決斷、而且通達世情的話語,使她豁然超悟,生了勇氣?!?/div>
分類:穎悟徹悟
《漢語大詞典》:善覺(善覺)
容易覺悟;徹悟。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南朝 梁 劉孝綽 《答云法師書》:“皇上自茲善覺,降跡 閻浮 ?!?/div>
《國語辭典》:達道(達道)  拼音:dá dào
1.人類遵行、永不變易的道理?!抖Y記。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br />2.通達其道。唐。杜甫 遣興詩五首之三:「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
《漢語大詞典》:貫道(貫道)
(1).謂徹悟至理。《關(guān)尹子·五鑒》:“勿以我心揆彼,當以彼心揆彼,知此説者,可以周事,可以行德,可以貫道,可以交人,可以忘我?!?span id="dvlykva" class="book">《三國志·吳志·顧譚傳》:“ 薛綜 為選曹尚書,固讓 譚 曰:‘ 譚 心精體密,貫道達微,才照人物,德允眾望,誠非愚臣所可越先。’”
(2).猶載道。 唐 李漢 《〈昌黎先生集〉序》:“文者,貫道之器也。不深於斯道,有至焉者不也?” 宋 劉本 《〈初學記〉序》:“《樂》之文,隨世而存亡,不見其大全,惟是垂世,煥乎其可觀者,皆貫道之器,非特雕章繢句以治聾俗之耳目者也。” 清 錢謙益 《〈蘇州府重修學志〉序》:“ 朱伯原 之文曰:‘為文足以貫道,為經(jīng)足以通理?!渚w言具在也?!?/div>
分類:徹悟至理
《漢語大詞典》:了達(了達)
(1).佛家語。徹悟;通曉。《壇經(jīng)·宣詔品》:“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唐 顧況 《從江西道中寄齊相公》詩:“能依二諦法,了達三輪空?!?元 李壽卿《度柳翠》第四折:“法座下有甚麼不能了逹?釘嘴鐵舌,銅頭鐵額,火眼金睛,都來問禪。” 梁啟超 《湖南時務(wù)學堂學約》:“度數(shù)年之力, 中國 要籍一切大義,皆可了達?!?br />(2).超脫。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后集·陶靖節(jié)》:“ 淵明 自作挽辭, 秦太虛 亦效之。余謂 淵明 之辭了達, 太虛 之辭哀怨?!?br />(3).“了身達命”之略語。謂了悟人生,通達事理。 元 無名氏 《猿聽經(jīng)》第二折:“俺這師父是個了達的祖師,在此山內(nèi)修行了數(shù)十餘年也?!?/div>
《漢語大詞典》:化道
(1).謂受道的教化,徹悟于道。荀子·勸學:“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楊倞 注:“為學則自化道,故神莫大焉;修身則自無禍,故福莫長焉。”
(2).教化之道。 漢 劉向 《〈戰(zhàn)國策〉序》:“﹝ 秦二世 ﹞惠不下施,刑不上達,君臣相疑,骨肉相疏?;罍\薄,綱紀壞敗。民不見義,而懸於不寧?!?晉 桓溫 《薦譙元彥表》:“夫旌德禮賢,化道之所先;崇表殊節(jié),圣哲之上務(wù)?!?/div>
分類:教化徹悟
《漢語大詞典》:道岸
佛教語。菩提岸;徹悟的境界。 明 沈鯨《雙珠記·元宵燈宴》:“道岸先登,天街思陟?!?清 沈起鳳 《諧鐸·荊棘里》:“俗傳菩提善岸,即儒家所謂道岸。”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張孟詞貢士:“誓余登道岸,度汝上層天。蒼昊如求士,呼空首薦賢。”
《漢語大詞典》:向上一路
佛教禪宗謂不可思議的徹悟境界。《碧巖錄》卷二:“向上一路,千圣不傳。學者勞形,如猿如影?!币喾褐父叱木辰纭?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緒論外編》:“八家中,唯 歐陽永叔 無此三病,而無能學之者。要之,更有向上一路在?!?/div>
《漢語大詞典》:決徹(決徹)
洞曉,徹悟。景德傳燈錄·令尊禪師:“夫沙門應(yīng)決徹死生,玄通佛理,若乃孜孜卷軸,役役拘文,悉數(shù)海沙,徒勞片心。”
分類:徹悟
《國語辭典》:明心見性(明心見性)  拼音:míng xīn jiàn xìng
洞明心性的本源?!对贰>矶?。仁宗本紀三》:「明心見性,佛教為深;修身治國,儒道為切?!埂段饔斡洝返谝灰换兀骸副菹旅餍囊娦?,是必記了,傳與陽間人知。這喚做『六道輪回』。」
徹悟
【佛學大辭典】
(人名)清代乾嘉時人。名際醒,字徹悟。一字訥堂。京東豐潤縣人。俗姓馬氏。投三圣庵榮池老宿薙發(fā)。于性相二宗三觀十乘之旨,靡不通達。乾隆三十三年冬參廣通粹如純翁,乃印心焉。是為臨濟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也。嘗慕永明延壽禪師之為人,遂棲心凈土,主張蓮宗。日限尺香晤客,過此惟禮拜持念而已。師每當說法,如瓶瀉云興,辯才無礙,蓮宗之風大扇。當時為法門第一人。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西向合掌,端坐念佛,見佛垂引而化。年七十歲。所著有示禪教律,念佛伽陀行于世。見徹悟語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