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5詞典 1分類詞匯 24
《國語辭典》:燕山  拼音:yān shān
山脈名。位于北京市北緣,自西山一帶蜿蜒向東至河北省山海關(guān),山勢陡絕。主峰霧靈山,高二千一百一十六公尺。
《國語辭典》:紫微  拼音:zǐ wéi
三垣之一。包含以北極星為中心的天區(qū),不隨季節(jié)的變化而終年可見,所以包含對星占最重要的星官。宋。王應(yīng)麟《小學(xué)紺珠。卷一。天道類》:「上垣太微十星,中垣紫微十五星,下垣天市二十二星?!挂卜Q為「紫宮」。
《漢語大詞典》:紫微垣
星官名,三垣之一。 中國 古代為認識星辰和觀測天象,把若干顆恒星多少不等地組合起來,一組稱一個星官。眾星官中,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宿占有重要地位。紫微垣有星15顆,分兩列,以北極為中樞,成屏藩狀。見 唐 丹元子 《步天歌》。史記·天官書中亦有與之相當?shù)男枪?,惟名稱、星數(shù)不同。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東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環(huán)列,翊衛(wèi)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漢語大詞典》:漁陽(漁陽)
(1).地名。 戰(zhàn)國 燕 置 漁陽郡 , 秦 漢 治所在 漁陽 (今 北京市 密云縣 西南)。史記·陳涉世家:“ 二世 元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 漁陽 ,九百人屯 大澤鄉(xiāng) ?!?br />(2).地名。 唐玄宗 天寶 元年改 薊州 為 漁陽郡 ,治所在 漁陽 (今 天津市 薊縣 )。 唐 杜甫 《后出塞》詩之四:“ 漁陽 豪俠地,擊鼓吹笙竽?!?清 洪升 《長生殿·傳概》:“ 唐明皇 歡好霓裳讌, 楊貴妃 魂斷 漁陽 變?!?br />(3).即《漁陽參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鬧榭》:“《玉樹》難諧拍,《漁陽》不辨撾?!眳⒁姟?漁陽參撾 ”。
(4).復(fù)姓。 漢 有少府 漁陽鴻 。見通志·氏族三。
《漢語大詞典》:漁陽參撾(漁陽參撾)
鼓曲名。亦稱“ 漁陽摻撾 ”。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禰衡 被 魏武 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 衡 揚枹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座為之改容?!?聞一多 《時代的鼓手》:“用他那流著鮮血的手,搶過主帥手中的槌來擂出的鼓聲,是 禰衡 那噴著怒火的《漁陽摻撾》?!?/div>
分類:鼓曲
《國語辭典》:皇都  拼音:huáng dū
京都?!段倪x。班固。東都賦》:「嘉祥阜兮集皇都,發(fā)皓羽兮奮翹英。」
《漢語大詞典》:端明
(1).正直聰明。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 宋文帝 端明臨朝,鑒賞無昧。” 唐 元結(jié) 《呂公表》:“故名不異俗,跡不矯時,內(nèi)含端明,外與常規(guī),其大雅君子,全於始終者耶?!?br />(2).猶神明。 清 錢謙益 《〈古史談苑摘錄〉后記》:“昔者吾夫子授端明之命而作春秋?!?br />(3).古宮殿名。一為 后唐莊宗 同光 二年改 解卸殿 為 端明殿 ,設(shè)端明殿學(xué)士。二為 宋仁宗 明道 二年改 承明殿 為 端明殿 ,復(fù)設(shè)端明殿學(xué)士。因用作端明殿學(xué)士的代稱。 宋 蘇轍 《祭亡兄端明文》:“以家饌酒果之奠,致祭於亡兄端明 子瞻 之靈?!?/div>
《國語辭典》:渭城  拼音:wèi chéng
1.位于渭水北岸,本秦都咸陽,漢武帝時復(fù)置,改稱為「渭城」,約今陜西咸陽東北。
2.樂曲名。又稱〈渭城曲〉。本為唐。王維 送人使安西七言絕句:「渭城朝雨浥輕塵?!购笕霕犯?,遂以「渭城」名曲。它描寫一種最普遍性的離別,具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適合大多數(shù)離別宴席演唱而成為流行、傳唱最久的古曲。
《國語辭典》:善于(善於)  拼音:shàn yú
在某方面具有特長。如:「善于烹飪」。
《漢語大詞典》: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當時疆土之北,因謂之北京。《文選·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為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詩》:“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蒞南服也?!?br />(2).指 京口 。在今 江蘇 鎮(zhèn)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發(fā)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稱之為北京。《宋書·文帝紀》:“朕違北京,二十餘載,雖云密邇,瞻途莫從?!?br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東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遷都 洛陽 ,因稱舊都 平城 為北京。《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北魏〈鄭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span id="0cuhcqn" class="book">《魏書·袁翻傳》:“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俢草創(chuàng),以意良多。事移化變,存者無幾,理茍宜革,何必仍舊?!?br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晉源鎮(zhèn)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晉 、 漢 都發(fā)祥于此,因謂之 北京 。 唐 錢起 《送鮑中丞赴太原軍營》詩:“將略過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span id="4yfxo5s" class="book">《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劉崇 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縣 。因 宋真宗 曾經(jīng)駐蹕于此。宋史·仁宗紀三:“﹝ 慶歷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為 北京 ?!?br />(6). 金 天眷 元年改 遼 上京 臨潢府 為 北京 。故址在今 內(nèi)蒙古 巴林左旗 波羅城 。見金史·熙宗紀。
(7). 金 貞元 元年遷新都于 中都 大興府 (今 北京市 ),以舊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稱 北京 。故址即今 內(nèi)蒙古 寧城縣 西北 大明城 。見金史·海陵紀。
(8). 明 初指 開封府 。即今 河南 開封市 。明史·太祖紀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應(yīng)天 為 南京 , 開封 為 北京 。”
(9). 明 永樂元年 , 成祖 將他做 燕王 時的封地 北平府 改為 順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樂 十九年,自 應(yīng)天 (今 江蘇 南京市 )遷都 順天 ,改 北京 為 京師 。 洪熙 元年,擬還都 應(yīng)天 ,復(fù)改 京師 為 北京 。 正統(tǒng) 六年,定 北京 為國都,又改稱 京師 。歷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習(xí)慣上自 明 永樂 以后都稱 北京 。參見“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北京市
簡稱 京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首都,中央直轄市。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在 華北平原 北端,當 東北 和 華北 等地區(qū)聯(lián)系的樞紐。古代稱 薊 , 春秋 、 戰(zhàn)國 時為 燕 國都。 秦 漢 為 右北平郡 地, 晉 隋 為 北平郡 地, 唐 屬 河北道 。 遼 以為陪都,改稱 南京 ,亦稱 燕京 。 金 正式建都于此,稱 中都 。 元 稱 大都 。 明 清 稱 京師 ,通稱 北京 。 民國 初年亦都于此,1928年改為 北平市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建為首都,改設(shè)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薇垣
(1). 唐 開元 元年改稱中書省為紫微省。簡稱微垣。 元 代稱行中書省為薇垣。 明 洪武 九年改 元 代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司,亦沿稱為薇省或薇垣。 清 初也稱布政司曰薇垣或薇署。故 明 清 時常以薇垣稱相當于中書省的中樞機構(gòu)或布政司。 明 吳承恩 《賀思翁受封障詞》:“昔年蘭省,已頒錦軸之榮;今日薇垣,又捧綸音之盛?!?清 趙翼 《戲為迭字體寄邵耐亭》詩:“憶昔與君初結(jié)交,儤值薇垣情最密?!?br />(2).紫微垣的省稱。 明 王猷定 《軍山看日出》詩:“長鯨鼓浪吼天門,北斗薇垣辨不得?!?清 吳偉業(yè) 《思陵長公主挽詩》:“婺宿明河澹,薇垣太白芒?!?/div>
《漢語大詞典》:少尹
(1).官名 唐 初諸郡皆置司馬, 開元 元年改為少尹,是府州的副職。 唐 杜甫 有《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詩。至 宋 ,名存實亡。后為州縣輔佐官如縣丞、典史、吏目、巡檢之類的別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三二回:“﹝ 黎鴻甫 ﹞是 福建 的一個巡檢,署過兩回事……這位 黎鴻甫 少尹明知不得了,他便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帶了一妻兩妾三個兒子,逃了出來。”
(2).官名。指少詹事。新唐書·百官志四上“詹事府”原注:“ 隋 廢詹事府。 武德 初復(fù)置。 龍朔 二年曰端尹府,詹事曰端尹,少詹事曰少尹。 武后 興宅 元年改曰宮尹府,詹事曰宮尹,少詹事曰少尹?!?/div>
《漢語大詞典》:陵臺(陵臺)
(1).即陵署。 唐 開元 十三年改陵署為陵臺。新唐書·禮樂志四:“ 貞元 四年,國子祭酒 包佶 言:‘歲二月、八月,公卿朝拜諸陵,陵臺所由導(dǎo)至陵下,禮略無以盡恭?!眳⒁姟?陵署 ”。
(2).陵墓。宋史·禮志二五:“陵臺三層正方,下層每面長九十尺?!?明 張居正 《孝恪皇太后遷祔挽歌》之六:“綵云偏有意,來去遶陵臺。”
《漢語大詞典》:陵署
典守天子陵園的官署。新唐書·禮樂志四:“二十年詔: 建初 、 啟運 、 興寧 、 永康陵 ,歲四時、八節(jié),所司與陵署具食進……陵司舊曰署,十三載改 獻 、 昭 、 乾 、 定 、 橋 五陵署為臺,令為臺令,陞舊一階,是后諸署皆稱臺。”
《漢語大詞典》:大明宮
唐 代宮名。 貞觀 八年建 永安宮 ,九年改名 大明宮 。 龍朔 二年增建,改名 蓬萊宮 , 長安 元年復(fù)稱 大明宮 。亦謂之東內(nèi)。內(nèi)有 麟德 、 含元 、 宣政 、 紫宸 等殿。 宣政殿 左右為中書、門下二省。自 高宗 以后,皇帝常居?xùn)|內(nèi)。故址在今 陜西 長安縣 東。參閱 宋 王溥 唐會要·大明宮、舊唐書·地理志一
《漢語大詞典》:文部
吏部。 唐玄宗 天寶 十一年改吏部為文部, 至德 初復(fù)舊。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一。
《漢語大詞典》:太極宮(太極宮)
唐 宮名。即 隋 大興宮 。 唐 武德 元年改稱。 龍朔 后,皇帝常居 大明宮 ,或遇大禮大事,則居 太極宮 。以其在西,故曰西內(nèi)。故址在今 陜西省 長安縣 北故宮城內(nèi)。參閱 宋 王溥 唐會要·大內(nèi)。
《國語辭典》:正陽門(正陽門)  拼音:zhèng yáng mén
1.宋代汴京宮城門名,即宣德門,明道元年改稱為「正陽門」。
2.今北平內(nèi)城的正南門,俗稱前門,即元代的麗正門,明正統(tǒng)年間改稱為「正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