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74詞典 1分類詞匯 73
《國語辭典》:陳武帝(陳武帝)  拼音:chén wǔ dì
帝號。指南朝陳開國君主陳霸先。參見「陳霸先」條。
《國語辭典》:明治天皇  拼音:míng zhì tiān huáng
帝號。(西元1852~1912)名睦仁,生于日本京都,為日本皇帝。在位初期,日本開始維新運動,推翻幕府統(tǒng)治,建立天皇專權(quán)制度。并實行義務(wù)教育、公布日本憲法、取消西方人治外法權(quán)等多項政策。死后葬于京都伏見桃山。
《國語辭典》:梁簡文帝(梁簡文帝)  拼音:liáng jiǎn wén dì
帝號。(西元503~551)姓蕭名綱,字世纘,南蘭陵人(今江蘇省武進縣)。南朝梁皇帝。為武帝第三子,昭明太子弟。自幼聰慧,讀書一目十行。工詩文,辭藻綺艷,當時號稱宮體。即位二年,為侯景所殺。卒謚簡文,廟號太宗。著有《昭明太子傳》、《易林》、《棋品》等,后人輯有《梁簡文帝集》。
《國語辭典》:遼天祚帝(遼天祚帝)  拼音:liáo tiān zuò dì
帝號。(西元1101~1125)姓耶律,名延禧,字延寧。遼亡國之主?;杳翢o能,國勢漸弱,保大五年,遂為金俘擄,降封海濱王,因而抑郁病死。在位二十四年。
《國語辭典》:漢光武帝(漢光武帝)  拼音:hàn guāng wǔ dì
帝號。指東漢中興之主劉秀。參見「劉秀」條。
《國語辭典》:北魏孝文帝  拼音:běi wèi xiào wén dì
帝號。姓拓跋名宏,后改姓元,崇尚中國文化,實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并禁止歸葬,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死后廟號高祖。也稱為「魏孝文帝」。
《國語辭典》:查理曼大帝  拼音:chá lǐ màn dà dì
Charlemagne Emperor
帝號。(西元742~814)日耳曼人,法蘭克王國國王,統(tǒng)一大部分西歐。西元八○○年受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獎勵農(nóng)工,振興學(xué)術(shù),又廣行封建,歐洲封建制度由此而盛。史稱為「查理大帝」。
《國語辭典》:魏道武帝  拼音:wèi dào wǔ dì
帝號。(西元371~409)姓拓跋,名圭。在位二十三年(西元386~409)。武功頗盛,建立北魏。使鮮卑人分地定居、從事耕種,并任用漢人。晚年因服食寒食散,性情大變、猜忌多疑,并誅戮大臣,后為次子紹所殺,廟號太祖。
《國語辭典》:魏孝文帝  拼音:wèi xiào wén dì
帝號。指北魏孝文帝。參見「北魏孝文帝」條。
分類:帝號
《國語辭典》:漢靈帝(漢靈帝)  拼音:hàn líng dì
帝號。(西元156~189)姓劉名宏。在位二十二年(168~189)。東漢章帝的玄孫,繼桓帝立。在位時寵信宦官,戮殺忠臣,朝政日壞。最終引發(fā)黃巾之亂,東漢走向衰亂的局面。
《國語辭典》:漢景帝(漢景帝)  拼音:hàn jǐng dì
帝號。(西元前188~前141)姓劉名啟,字開。在位十六年(前157~前141)。是漢文帝的長子。在位時采用黃老治術(shù),實行無為政治,節(jié)儉愛民。后因采用晁錯的主張,削奪諸侯王封地,引起七國之亂,幸賴太尉周亞夫平定,自此中央權(quán)力鞏固,諸王毫無實力。
《國語辭典》:漢和帝(漢和帝)  拼音:hàn hé dì
帝號。(西元79~105)姓劉名肇。在位十七年(88~105)。東漢章帝之子。十歲即位,朝政把持于外戚竇憲等人手中,政局頗為不定。但竇憲出擊漠北成功,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脅,并有效地控制了對西域的統(tǒng)治。漢和帝不滿竇氏跋扈,與宦官鄭眾聯(lián)手鏟除竇氏,卻也開啟東漢宦官涉政之始。和帝親理政事后,不失為一代賢君。
《國語辭典》:漢桓帝(漢桓帝)  拼音:hàn huán dì
帝號。(西元132~167)姓劉名志。在位二十一年(146~167)。東漢章帝曾孫,繼漢質(zhì)帝后即位,任用宦官單超等人,朝政頹廢,忠臣李膺、陳蕃等人上書懇諫,卻遭禁錮,史稱為「黨錮之禍」。
《國語辭典》:元太宗  拼音:yuán tài zōng
帝號。指元代皇帝窩闊臺。參見「窩闊臺」條。
分類:帝號帝王
《國語辭典》:元太祖  拼音:yuán tài zǔ
帝號。指元開國君主鐵木真。參見「鐵木真」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