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820,分188頁顯示  上一頁  128  129  130  131  132  134  135  136  137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李師道
釋克文(真凈 云庵 真凈大仙、真凈大師 鄭 )
釋宗正( 文慧大師 )
釋祖心(寶覺、晦堂、雙塔、雙塔云 祖心、其堂 寶覺禪師、寶覺大師 世稱 晦堂禪師 )
源禪師
朱師道
黃師旦
趙師望
陳景元(太虛 真靖 別稱 碧虛子 真人、真靖大師 )
杜默(師雄 )
賈師訓(xùn)(公范 )
釋凈端( 丘、邱 明表、表明 安閑和尚、端師子、安閒和尚、回頭和尚 世稱 端獅子 )
解師錫
周師厚(敦夫 )
釋大通( 善本 大通 大通禪師 別稱 大本、小本 )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李師道,英宗治平中知明州(《宋詩紀(jì)事補(bǔ)遺》卷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102 【介紹】: 宋僧。陜府閿鄉(xiāng)鄭氏子,字云庵。年二十五入道,通內(nèi)外學(xué),初謁黃龍南不契,去依香城順,始悟黃龍用處,乃還依住。南寂,首眾仰山。高安守錢戈請住洞山,后遷隆興寶峰。神宗元豐中賜號真凈大仙。有《云庵語錄》。
全宋詩
釋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鄭,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西北)人。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年二十五受戒,神宗元豐中賜號真凈大師。歷住洞山、圣壽、定林、泐潭,退居云庵?;兆诔鐚幵曜洌昶呤?。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三○《云庵真凈和尚行狀》,《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六
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鄭,陜府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人,黃龍南禪師嫡嗣,臨濟(jì)宗第九世。年二十六受戒,游京洛,歷參大師,一時(shí)名公禮之。歷住筠州圣壽寺、洞山普和禪院、鐘山定林庵。元豐末賜號真凈大師。后退居投老庵、凈名庵。崇寧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其徒輯有《云庵真凈禪師語錄》六卷(存)。事跡見釋惠洪《云庵真凈和尚行狀》(《石門文字禪》卷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三
真凈和尚。出于陜府閿鄉(xiāng)鄭氏。鄭族世多名卿。師生而杰異。幼孤。事后母至孝。失愛于母。數(shù)困辱之。父老悲之。使游學(xué)四方。至復(fù)州北塔。聞耆宿廣公說法。感泣裂縫掖。而師事之。故北塔以克文名之。年二十五。試所習(xí)。剃發(fā)受具足戒。學(xué)經(jīng)論無不臻妙。奪京洛講席。自為主客。而發(fā)奧義者數(shù)矣。經(jīng)行龍門殿廡間。見塑比丘像。冥目如在定。師幡然自失。謂其伴曰。我所負(fù)者。如吳道子??人物。雖盡妙。然非活者。于是棄去曰。吾將南游觀道焉。所至辯論傾其坐。人指目以為飽參。治平二年夏。坐于大溈。夜聞僧誦云門語。曰。佛法如水中月。是否。曰。清波無透路?;砣淮笪?。時(shí)南禪師在積翠。師造焉。南公問。從什么處來。對曰。溈山。南曰。恰值老僧不在。進(jìn)曰。未審向什么處去。南曰。天臺普請。南岳云游。曰。若然者。學(xué)人亦得自在去也。南公曰。腳下鞋是何處得來。曰。廬山七百錢唱得。南公曰。何曾自在。師指曰。何曾不自在耶。南公駭異之。于時(shí)洪英首座。機(jī)鋒不可觸。與師齊名。英邵武人。眾中號英邵武。文關(guān)西。久之辭去。寓止翠巖順禪師。順曰。子種性邁往。而契悟廣大。臨濟(jì)欲仆。子力能支之。厚自愛。南公住黃龍。師復(fù)往焉。南公曰。適令侍者捲簾。問。渠捲起簾時(shí)如何。曰。照見天下。放下簾時(shí)如何。曰。水泄不通。不卷不放時(shí)如何。侍者無語。汝作么生。師曰。和尚替侍者。下涅槃堂始得。南公厲曰。關(guān)西人果無頭腦。乃顧旁僧。師指之曰。只這僧也未夢見。南公大笑。自是門下號偉異博大者。見之詟縮。南公入滅。南游衡岳。還首眾僧于仰山。熙寧五年。至高安。太守錢公弋。先候之。師復(fù)謁。有獒逸出屏間。師方趨逆之。少避乃進(jìn)。錢公嘲曰。禪者固能教誨蛇虎。乃畏狗乎。師曰。易伏隈嵓虎。難降護(hù)宅龍。錢公嘆曰。人不可虛有名。住洞山圣壽兩剎。十有二年。謝事東游三吳。至金陵。時(shí)舒王食官使祿。居定林。聞師至。倒屣出迎。王問。諸經(jīng)皆首標(biāo)時(shí)處。圓覺經(jīng)獨(dú)不然。何也。師曰。頓乘所演。直示眾生。日用現(xiàn)前。不屬今古。只今老僧與相公。同入大光明藏。游戲三昧?;橘e主。非干時(shí)處。又問。經(jīng)曰。一切眾生皆證圓覺。而圭峰以證為具。謂譯者之訛。如何。對曰。圓覺如可改。維摩亦可改也。維摩豈不曰。亦不滅受。而取證。夫不滅受蘊(yùn)。而取證者。與皆證圓覺之意同。蓋眾生現(xiàn)行無明。即是如來根本大智。圭峰之言非是。舒王大悅。稱賞者累日。施其第為寺。以延師為開山第一祖。舒王以師道行。聞 神考。詔賜號真凈。未幾厭煩阓。還高安。庵于九峰之下。名曰投老。學(xué)者自遠(yuǎn)而至。六年而移住歸宗。又二年。張丞相時(shí)由左司。謫金陵酒官。起帥南昌。過廬山。見師康強(qiáng)。盡禮力致之。以居泐潭。俄退居云庵。以崇寧元年十月旦日示疾。十五日疾愈。料理平生玩好道具。件件疏之。散諸門弟子。十六日中夜。沐浴更衣跏趺。眾請說法。師笑曰。今年七十八。四大相離別?;痫L(fēng)既分散。臨行休更說。遺誡皆宗門大事。不及其私。言卒而寂。又七日阇維。五色成??。白光上騰。煙所及。皆成舍利。道俗千馀人。皆得之。分建塔于泐潭。寶蓮峰之下。洞山留云洞之北。 贊曰。云庵以天縱之姿。不由師訓(xùn)。自然得道。特定宗旨于黃龍而已。其沮壞義學(xué)。剖發(fā)幽翳。以樂說之辨。洗光佛日。使舒王敬誠心服。至獻(xiàn)名于 天子。施第為寶坊。道顯著矣。然猶掉頭不顧。甘自放于萬壑千巖之間。究觀施設(shè)。其心不肯。后??山曹溪。蓋一代宗師之典型。后來衲子???。
釋宗正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五二五
宗正,天臺宗僧,寶云義通之重法孫,賜號文慧大師。治平中住明州延慶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100 【介紹】: 宋僧。南雄州始興人,俗姓鄔。少為書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復(fù)明。往依黃檗南公,繼其法席,住隆興黃龍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黃庭堅(jiān)曾師事之。賜號寶覺禪師。
全宋詩
釋祖心(一○二五~一一○○),號晦堂,俗姓鄔,南雄始興(今屬廣東)人。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年十九出家,初依龍山寺沙門惠全,后謁云峰悅禪師,留止三年,往依黃檗南公。后繼席黃龍。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一七、《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祖心(一○二五 — 一一○○),號晦堂,俗姓鄔。南雄始興人。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少為儒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忽復(fù)明,乃依龍山寺沙門惠全。后參云峰悅禪師,三年無所得。往依黃檗南禪師,四年不大發(fā)明。復(fù)上云峰,會悅謝世,就止石霜,因閱《傳燈》,自此開悟,徑回黃檗,后繼席黃龍。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卷一七、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鄔,或云姓郭,南雄州始興(今廣東始興)人。本儒生,年十九出家,歷訪名師。入南昌黃龍山依臨濟(jì)宗大師慧南,終得其法。后繼慧南主講席十有二年,法門大興。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嘗以「晦」名其堂,人稱晦堂禪師。黃庭堅(jiān)曾師事之。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大師。著有《宋鏡會要》二卷(存)、《寶覺禪祖心禪師語錄》一卷(存)。見《豫章文集》卷二四《黃龍心禪師塔銘》,《禪林僧寶傳》卷二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三
禪師出于鄔氏。諱祖心。南雄始興人也。少為書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輒復(fù)見物。乃往依龍山寺沙門惠全。明年試經(jīng)業(yè)。而公獨(dú)獻(xiàn)詩。得奏名。剃發(fā)繼住受業(yè)院。不奉戒律。且逢橫逆。于是棄之。入?yún)擦?。謁云峰悅禪師。留止三年。難其孤硬。告悅將去。悅曰。必往依黃檗南公。公至黃檗四年。知有而機(jī)不發(fā)。又辭而上云峰。會悅謝世。因就止石霜。無所參決。試閱傳燈。至僧問多福禪師曰。如何是多福一叢竹。福曰。一莖兩莖斜。僧曰不會。福曰。三莖四莖曲。此時(shí)頓覺親見二師。徑歸黃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公亦踴躍自喜。即應(yīng)曰。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百計(jì)搜尋。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即埋沒汝也。公從容游泳。陸沉眾中。時(shí)時(shí)往決云門語句。南公曰。知是般事便休。汝用許多工夫作么。公曰。不然。但有纖疑在。不到無學(xué)。安能七縱八橫。天回地轉(zhuǎn)哉。南公肯之。已而往翠巖真禪師。真與語大奇之。依止二年。而真歿。乃還黃檗。南公使分座令接納。后來南公遷住黃龍。公往謁。泐潭月禪師。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聞諸方同列笑之。以謂政不自歇去耳。乃下喬木入幽谷乎。公曰。彼以有得之得。護(hù)前遮后。我以無學(xué)之學(xué)。朝宗百川。中以小疾醫(yī)寓漳江。轉(zhuǎn)運(yùn)判官夏倚公立。雅意禪學(xué)。見楊杰次公。而嘆曰。吾至江西。恨未識南公。次公曰。有心上座。在漳江。公能自屈。不待見南也。公立見公劇談。神思傾豁。至論肇論會萬物為自己者。及情與無情共一體。時(shí)有狗臥香卓下。公以壓尺擊狗。又擊香卓曰。狗有情即去。香卓無情自住。情與無情。如何得成一體。公立不能對。公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何曾會萬物為自己哉。又嘗與僧論維摩曰。三萬二千師子寶座。入毗耶小室。何故不礙。為是維摩所現(xiàn)神力耶。為別假異術(shù)耶。夫難信之法。故現(xiàn)此瑞。有能信者。始知本來自有之物。何故復(fù)令更信。曰。若無信入。小必妨大。雖然既有信法。從何而起耶。又作偈曰。樓閣門前才斂念。不須彈指早開。扄善財(cái)一去無消息。門外春來草自青。其指法親切。方便妙密。多類此。南公入滅。公繼住持十有二年。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于務(wù)。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而學(xué)者益親。謝景溫師直。守潭州。虛大溈以致公。三辭不往。又囑江西轉(zhuǎn)運(yùn)判官彭汝礪器資。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公曰。愿見謝公。不愿領(lǐng)大溈也。馬祖百丈已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于空閑寂寞之濱而已。其后雖有住持。王臣尊禮。為天人師。今則不然。掛名官府。如有戶藉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豈可復(fù)為也。師直聞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見之。公至長沙。師直愿受法訓(xùn)。公為舉其綱。其言光明廣大。如青天自日之易識。其略曰。三乘十二分教。還同說食示人。食味既因他說。其食要在自己親嘗。既自親嘗。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咸是淡。達(dá)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亦復(fù)如是。真性既因文字而顯。要在自己親見。若能親見。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既能了知。真妄生死。返觀一切語言文字。皆是表顯之說。都無實(shí)義。如今不了。病在甚處。病在見聞覺知。為不如實(shí)知。真際所詣。認(rèn)此見聞覺知。為自所見。殊不知此見聞覺知。皆因前塵而有分別。若無前塵境界。即此見聞覺知。還同龜毛兔角。并無所歸。師直聞所未聞。又答韓侍郎宗古問曰。承諭昔時(shí)開悟。曠然無疑。但無始已來習(xí)氣。未能頓盡。然心外無剩法者。不知煩惱習(xí)氣是何物。而欲盡之。若起此心。翻成認(rèn)賊為子也。從上以來。但有言說。乃至隨病設(shè)藥。縱有煩惱習(xí)氣。但以如來知見治之。皆是善權(quán)方便。誘引之說。若是定有習(xí)氣可治。卻是心外有法。而可盡之。譬如靈龜曳尾于涂。拂跡跡生??芍^將心用心。轉(zhuǎn)見病深。茍能明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既無。更欲教誰頓盡耶。公以生長極南。少以宏法。棲息山林。方太平時(shí)代。欲觀光京師。以餞馀年。乃至京師。駙馬都尉王詵晉卿。盡禮迎之。庵于國門之外。久之南還。再游廬山。彭器資之守九江。公見之。器資從容問公。人臨命終時(shí)。有旨決乎。公曰。有之。曰。愿聞其說。公曰。待器資死即說。器資起增敬曰。此事須是和尚始得。蓋于四方公卿。合則千里應(yīng)之。不合則數(shù)舍亦不往。有偈曰。不住唐朝寺。閑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舊一枝藤。乞食隨緣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嶺南能??梢韵胍姽宋?。黃龍南公。道貌德威。極難親附。雖老于叢林者。見之汗下。公之造前。意甚閑暇。終日語笑。師資相忘。四十年間。士大夫聞其風(fēng)。而開發(fā)者眾矣。惟其善巧無方。普慈不間。人未之見?;蚵r。承顏接辭。無不服膺。公既臘高。益移庵深入。棧絕學(xué)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歿。閱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賜號寶覺。葬于 南公塔之東。號雙塔。有得法上首。惟清自有傳。 贊曰。公于南公圓寂之日。作偈曰。昔人去時(shí)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來。今既不來昔不往。白云流水空裴回。誰云秤尺平。直中還有曲。誰云物理齊。種麻還得粟??蓱z馳逐天下人。六六元來三十六。追玩南公曰。隨汝顛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之語。此老為克家之子。嗚呼隕此偉人。世間眼滅。惟此未嘗不心折。讀其陳跡。尚若雨霽之夕。望東南之月。皎然萬星之中。忘其身在唾霧間也。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祖心。南雄始興鄔氏子。少為書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輒復(fù)見物。乃往依龍山寺惠全。明年試經(jīng)業(yè)。獨(dú)獻(xiàn)詩。試官奇之。遂以合格聞。繼住受業(yè)院。不奉戒律。且逢橫逆。棄之謁云峰悅公。難其孤硬告行。峰曰。必往依黃檗南公。居黃檗四年。知有而機(jī)不發(fā)。又辭而上云峰。會峰謝世。因就止石霜。無所參決。后閱傳燈。至僧問如何是多福一叢竹(云云)。此時(shí)頓覺。親見二師。往歸黃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師踴躍自喜。即應(yīng)曰。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百計(jì)搜尋。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即埋沒汝也。往見翠巖真。真與語大奇之。又見泐潭月。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聞諸方同列笑之。以為下喬入幽。師曰。彼以有得之得。護(hù)前遮后。我以無字之學(xué)。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座。公遷化。師繼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學(xué)者益親。謝景溫師直。守潭。虛大溈以致。三辭不往。又囑江西轉(zhuǎn)運(yùn)判官彭汝礪器資。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愿見謝公。不愿領(lǐng)大溈也。馬祖百丈以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于空山寂寞之濱而已。其后雖有住持。王臣尊禮。如天人師。今則掛名官府。若編戶民直。遣五伯追呼之耳。豈可復(fù)為。師直聞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見之。至長沙。師直愿受法訓(xùn)。為舉其綱。師直聞所未聞。后一至京師。尋還廬岳。適器資守九江。問曰。人臨命終時(shí)。有旨決乎。曰有。曰。愿聞其說。曰。待器資死即說。器資起增敬。曰。此事須是和尚始得。蓋于四方公卿。合則千里應(yīng)之。不合則數(shù)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極難親附。雖老于叢林者。見之汗下。師直造前。意甚閑暇。終日語笑。師資相忘四十年間。士大夫聞其風(fēng)。而開發(fā)者甚眾。惟其善巧無方。普慈不間。人未見者?;蚵r。承顏接詞。無不服膺。臘既高。益移庵。深入棧絕學(xué)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冬歿。閱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賜號寶覺。葬于南公塔之東。號雙塔云。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源禪師(?~一○八五),住安吉州廣法院,乃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圓禪師法嗣。神宗元豐八年卒。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二。
朱師道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治平元年(1064)任信州知州,4月18日降監(jiān)當(dāng)差遣。
黃師旦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治平二年(1065)任英州知州。
趙師望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熙寧元年(1068)任廣南東路提點(diǎn)刑獄公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昌軍南城人。道士。字太虛,號真靖,自稱碧虛子。謂游天臺遇鴻濛先生張無夢授秘術(shù),神宗聞其名,召對天章閣,命設(shè)羅天大醮,累遷至右街副道篆,賜號真人。乞歸廬山,行李百擔(dān)皆經(jīng)史。讀書至老不倦,詩書畫皆清婉可喜。卒年七十。著有《四升經(jīng)集注》等。
全宋詩
陳景元(一○三○—一○九九),字太虛,道士,自稱碧虛子,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神宗召對天章閣,賜號真靖。授右街副道箓。熙寧六年(一○七三)為太一宮主(《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四),賜號真人。哲宗元符二年乞歸廬山,卒,年七十。事見《宣和書譜》卷六。
全宋文·卷一五二九
陳景元(一○二五——一○九四),道士,字太虛,自稱碧虛子,賜號真靖大師。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自幼學(xué)道,弱冠棄家,游歷經(jīng)三十年。神宗聞其名,召對天章閣,累遷至右街副道箓,賜號真人。后乞歸廬山,晚年棲茅山。紹圣元年卒,年七十。好讀書,至老不倦,所藏內(nèi)外書數(shù)千卷,皆素所校正,詩書畫皆清婉可喜。著有《道德真經(jīng)藏室纂微》、《南華真經(jīng)章句音義》、《西升經(jīng)集注》、《大洞真經(jīng)玉訣音義》、《度人經(jīng)集注》等多種,俱收入《正統(tǒng)道藏》。事跡見《宣和畫譜》卷六,薛致玄《述道德真經(jīng)藏室纂微開題科文疏》(《道藏》難字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和州歷陽人,一作濮州人,字師雄。神宗熙寧末特奏名。為新淦縣尉。師事石介,介嘗作《三豪詩》贈之,謂其詩歌甚豪,可與石延年之詩、歐陽修之文并稱。所作詩多不合律,后人因稱事不合格者為杜撰。
賈師訓(xùn)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096 【介紹】: 遼遼州遼濱人,字公范。第進(jìn)士。授秘書省著作佐郎。調(diào)恩州軍事判官。鞫獄明敏。歷大理寺丞、正,鴻臚少卿等職,官至中京留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0或1032—1103 【介紹】: 宋僧。歸安人,俗姓丘,字明表,號安閑和尚。通經(jīng)史,善詩書。肄業(yè)吳山解空講院,參龍華齊岳禪師,得悟,因翻身作狻猊狀,世稱端獅子。后住湖州西余山,佯狂不羈,而辯才猛銳,名動四遠(yuǎn),章惇等皆與之游。有《吳山集》。
全宋詩
釋凈端(一○三二~一一○三),俗姓邱,字表明,歸安(今浙江吳興)人。肄業(yè)吳山解空講院,頓契心法,乃從仁岳法師受公《楞嚴(yán)》要旨。參寶覺齊岳禪師得悟。見弄獅子者,叢林號為端師子,自號安閑和尚?;兆诔鐚幎牾米昶呤?。有《吳山集》,已佚。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九、《羅湖野錄》卷一、清光緒《歸安縣志》卷四三、《吳興詩存》卷一四。今錄詩四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凈端(一○三二——一一○三),字明表,俗姓丘,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肄業(yè)吳山解空講院,參龍華齊岳禪師得悟。叢林號稱端師子,自號安閒和尚。崇寧二年卒,年七十二。著有《吳山集》。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九。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九
端師子者。吳興人也。始見弄師子者。發(fā)明心要。則以?帛像其皮。時(shí)時(shí)著之。因以為號。住西余山。嗣姑蘇翠峰月禪師。西余去湖州密邇。每雪朝著?衣入城。小兒爭嘩逐之。從人乞錢。得即以散饑寒者。錢穆父赴官浙東。見之約明日飯。端黎明獨(dú)往。避雨入道旁人家。幼婦出迎。俄其夫至詬逐。竟為邏卒所收。穆父吏速客。見之問故。曰。煩寄聲錢公。本來赴齋中。涂奸情事發(fā)。請自飯。穆父聞之驚。且笑顧客曰。此僧胸中無一點(diǎn)疑事。又嘗見持死雞疾行者。挽衣問何之。曰雞為貍害。法不可食。將棄水中。端苦求之。道路聚觀諷。曰。當(dāng)?shù)觅誓丝膳c。端跪作祭文曰。維靈生有鷹鴉之厄。死有湯鑊之災(zāi)。生時(shí)要汝報(bào)曉。死后無人收埋。奉為轉(zhuǎn)化檀施。施肚為汝作棺材(一本云。阇梨無可布施。施肚為汝作棺材)。言卒攜雞去。以施饑者。能誦法華經(jīng)。湖人爭延之。必得錢五百乃開秩。目誦數(shù)句。即持錢地坐去。缺薄者易之而去。好歌漁父詞。月夕必歌之達(dá)旦。有狂僧號回頭和尚。以左道鼓動流俗。士大夫亦安其妄。方對丹陽守呂公肉食。端竟至指曰。正當(dāng)與么時(shí)。如何是佛?;仡^不能遽對。端捶其頭。推倒乃行。又有妖人號不托。掘秀州城外地。有佛像。建塔其上。傾城信敬。端見揕住曰。如何是佛。不托擬議。端趯之而去。章丞相子厚請升座。使俞秀老撰疏。敘其事。曰。推倒回頭。趯翻不托。七軸之蓮經(jīng)未誦。一聲之漁父先聞。端聽僧官宣至。此以手耶揄曰止。乃坐引聲吟曰。本是瀟湘一釣客。自東自西自南北。大眾雜然稱善。端顧笑曰。我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下座。子厚留飯。端瞋說偈曰。章惇章惇。請我看墳。我卻吃素。汝卻吃葷。子厚為大笑。時(shí)呂太尉吉甫。亦留丹陽。三人者日過從。吉甫誦禪定功德。諸般若中第一。曰惠卿修之十年。子厚獨(dú)稱。鍛可忘憂?;档孟伞>棺鲃?。端說偈曰。章公好學(xué)仙。呂公好坐禪徐六喻擔(dān)板。各自見一邊聞?wù)邆饕詾樾吩v初。圓照禪師自京師慧林。退歸姑蘇見端于甘露曰汝非端師子乎曰是圓照戲之曰。村里師子耳端應(yīng)聲曰。村里師子村里弄眉毛與眼一齊動開卻口。肚里直徿?不愛人取奉直饒弄到帝王宮也是一場乾打鬨圓照粹美。不悟其譏也端客無錫。欲歸湖且行江上問。有湖秀便舡乎篙師曰。我行常潤舡也端欣然曰。亦可。乃附船尾。高郵秦觀少游聞其高道。請升座于廣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無雙月。人間只一僧一堂風(fēng)冷淡。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端高自稱譽(yù)。吐語奇怪。逸人也病牙久不愈謂眾曰。明日遷化去。眾以為戲語。請說偈。端索筆大書曰。端師子。太慵懶。未死牙齒先壞爛。二時(shí)伴眾赴堂。粥飯都趕不辦。如今得死是便宜。長眠百事皆不管。第一不著看官。第二不著吃粥飯。五更遂化。閱世七十二。東吳祠之。以為散圣。 贊曰。予竄海外三年而還。叢林頓衰。耆年物故無馀。所至雛道人成阡陌。皆飽食游談。無根而已。喟然長想。如政黃牛端師子輩。皆三十年前。少叢林者。然高風(fēng)逸韻。且爾。況其傳法度生者乎。因載兩士平生大槩。使后之俊流。得以覽觀焉。
解師錫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七二三
解師錫,神宗時(shí)人。熙寧時(shí)為兵器監(jiān)官,勾當(dāng)皮角四場庫。見《宋會要輯稿》食貨五五之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敦夫。仁宗皇祐五年進(jìn)士。累遷提舉湖北常平、通判河南府,仕至荊湖南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時(shí)役法方行,師厚言四方風(fēng)俗不同,復(fù)有勞逸輕重,不宜概賦。章惇以溪洞蠻擾辰、沅二州,議輸常平粟以備邊,師厚謂當(dāng)使邊卒廣屯田為便,朝議稱是。
全宋詩
周師厚,字敦夫,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jìn)士,為衢州西安令。后由制置條例司即提舉湖北常平、遷轉(zhuǎn)運(yùn)判官,改湖南,又通判保州(《道鄉(xiāng)集》卷三七《高平縣太君范氏墓志銘》)。官至朝散郎。哲宗元祐初卒(《范忠宣集》卷二《祭周朝散文》)。事見《延祐四明志》卷四。
全宋文·卷一五一四
周師厚,字敦夫,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皇祐五年進(jìn)士,為西安令。歷提舉湖北常平、通判河南府及保州,仕至朝散郎、荊湖南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時(shí)役法方行,師厚言四方風(fēng)俗不同,不宜概賦,朝議是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七,延祐《四明志》卷四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大通,號善本,俗姓董,潁州(今安徽阜陽市)人。及長,博極群書而無仕宦之意。與弟善思往京師地藏院,選經(jīng)得度,習(xí)毗尼。東游至姑蘇,禮圓照于瑞光。神宗元豐七年(一○八四),渡淮,留太守巖。久之,出住雙林,遷凈慈,尋徙法云寺。為青原下十二世,慧林本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偈二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九
禪師名善本。生董氏。漢仲舒之后也。其先家太康仲舒村。大父琪。父溫。皆官于穎。遂為穎人。初母無子。禱于佛像前。誓曰。得子必以事佛。即蔬食。俄娠。及生本骨相秀異。方晬而孤。母育于叔祖玠之家。既長博學(xué)。操履清修。母亡哀毀過禮。無仕宦意。辟谷學(xué)道。隱于筆工。然氣剛不屈。沈默白眼公卿。嘉祐八年。與弟善思。俱至京師。藉名顯圣地藏院。試所習(xí)為大僧。其師圓成律師惠揖者。謂人曰。本它日當(dāng)有海內(nèi)名。乃生我法中乎。圓成使聽習(xí)毗尼。隨喜雜華。夜夢見童子。如世所??善財(cái)。合掌導(dǎo)而南。既覺曰。諸佛菩薩。加被我矣。其欲我南詢諸友乎。時(shí)圓照禪師。道振吳中。本徑造姑蘇。謁于瑞光。圓照坐定。特顧之。本默契宗旨。服勤五年。盡得其要。其整頓提撕之綱。研練差別之智??v橫舒卷。度越前規(guī)。一時(shí)輩流。無出其右。圓照倚之。以大其家。以季父事圓通秀公。秀住廬山棲賢。出入臥內(nèi)。如寂子之于東寺。元豐七年春。絕九江游淮山。遍禮祖塔。眷浮山巖叢之勝。有終焉志。遂居太守巖。久之出世。住婺州雙林六年。浙東道俗追崇。至謂傅大士復(fù)生。移住錢塘凈慈。繼圓照之后。食堂日千馀口。仰給于檀施。而供養(yǎng)莊嚴(yán)之盛。游者疑在諸天(或云西天)。時(shí)號大小本 神考(或作哲宗)聞其名。有詔住上都法云寺。賜號大通禪師。又繼圓通之后。本玉立孤峻。儼臨清(或云千眾)眾。如萬山環(huán)天柱。讓其高寒。然精粗與眾共。未嘗以言徇物。以色假人。王公貴人。施舍日填門。廈屋萬礎(chǔ)。涂金鏤碧。如地涌寶坊。住八年。請于 朝。愿歸老于西湖之上。詔可。遂東還。庵龍山崇德。杜門卻掃。與世相忘。又十年。天下愿見。而不可得。獨(dú)與法子思睿俱。睿與余善。為予言其平生。曰。臨眾三十年。未嘗笑。及閑居時(shí)。抵掌笑語。問其故。曰不莊敬。何以率眾。吾昔為叢林。故強(qiáng)行之。非性實(shí)然也。所至見盡佛菩薩行立之像。不敢坐伊蒲塞饌。以魚胾。名者不食。其真誠敬事。防心離過。類如此。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指謂左右曰。止有三日已而。果歿。有異禽翔鳴于庭而去。塔全身于上方。閱世七十有五(或三)。坐四十有五夏。 贊曰。本出云門之后。望雪竇為四世嫡孫。平居作止。直視不瞬。及其升堂演唱。則左右顧。如象王回旋。學(xué)者多自此悟入。方其將終之夕。越僧夢本歸兜率天。味其為人。居處服玩。行己利物。日新其德。不置之諸天。尚何之哉。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善本。族董氏。漢仲舒之后也。其先家大康仲舒村。大父琪。父溫。皆官于穎。遂為穎人。母無子。禱白衣大士。誓曰。得子必以事佛。即蔬食俄娠。及生骨相秀異。方晬而孤。母育于叔祖玠之家。既長博學(xué)。操履清修。母亡哀毀過禮。無仕宦意。氣剛不屈。沉嘿白眼公卿。嘉祐八年。至京師地藏院。試通經(jīng)得度。習(xí)毗尼。隨喜雜華。夜夢見童子。如世所畫善財(cái)。合掌導(dǎo)而南。既覺曰。諸佛菩薩。加被我矣。其欲我南詢乎。時(shí)圓照道振吳中。造焉。照一見知為法器。特顧之。服勤五年。盡得其要。其整頓提撕之綱。研練差別之智。縱橫卷舒。度越前規(guī)。一時(shí)流輩。無出其右。圓照倚之。以大其家。元豐七年。遍游居浮山太守巖。出世住婺州雙林。移錢塘凈慈。繼圓照后。法席冠江浙。時(shí)號大小本云。上聞其名。有詔住上都法云寺。賜號大通禪師。師玉立孤峻。未嘗以言徇物。以色假人。王公貴人。施舍填門。而精粗與眾共。住八年。請于朝。愿歸老西湖。詔可。遂東還。庵龍山崇德。杜門卻掃。與世相忘。天下愿見不可得。師臨眾三十年。未嘗笑。及閑居時(shí)。抵掌笑語。問其故。曰。不莊敬何以率眾。吾昔為叢林。故強(qiáng)行之。非性實(shí)然也。所至見佛菩薩行立之像。不敢坐。伊蒲塞饌。以魚胾名者不食。其真誠敬事。防心離過。類如此。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指謂左右曰。止有三日。已而果歿。有異禽。翔鳴于庭而去。塔全身于上方。閱世七十五。坐四十五夏。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宗本)弟子善本,姓董氏,開封人。母禱佛而生,及長,試《華嚴(yán)經(jīng)》得度,師事圓照,時(shí)稱大本、小本。詔住上都法云寺,賜號“大通”。后歸杭州象塢寺,杜門卻掃,專修凈業(yè)。有僧定中見方丈彌陀佛,示金色身。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指告門人曰:“止有三日耳。”及期趺坐,西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