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省稱“ 紅巾 ”。 1. 南宋 初年北方抗 金 義軍。因以紅巾為標(biāo)志而得名。后來 河北 、 淮北 地區(qū)也有。
《續(xù)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元年》:“先是 河?xùn)| 之民,所在出攻城邑,皆用 建炎 年號。又有紅巾軍,於 澤 潞 間嘗劫 宗翰 寨,故 金 捕紅巾甚急;然真紅巾不可得,多殺平民亡命者?!?br />(2). 元 末(公元1351年--1366年) 劉福通 等所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軍,因頭包紅巾而得名。:“堂堂大 元 ,姦佞專權(quán),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明 黃溥
《閑中今古錄摘抄》:“﹝ 元 ﹞到末年,數(shù)當(dāng)亂,任非其人,酷刑橫歛, 臺 溫 處 之民,樹旗村落,曰:‘天高皇帝遠(yuǎn),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謀叛者各起, 黃巖 方谷珍 因而肇亂, 江 淮 紅巾徧四方矣?!?清 褚人穫
《堅瓠七集·元末紅軍》:“ 張仲舉 在都,寄 浙 省參政 周玉坡 云:‘天子臨軒授鉞頻,東南無地不紅巾?!眳㈤?span id="n3tbpvf" class="book">《
明史·韓林兒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