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嘔夷(嘔夷)
(1).水名。也叫 漚夷水 或 滱水 。源出 山西 渾源縣 東南 槍鋒嶺 ,東南流入 河北 為 唐河 。周禮·夏官·職方氏:“正北曰 并州 ……其川 虖池 嘔夷 。”
(2).古湖澤名。也叫 昭馀祁 。
《漢語大詞典》:隘門(隘門)
古關(guān)隘名。亦稱 隘口 ,今稱 龍門 。在 山西省 靈丘縣 東南 隘門山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滱水:“ 滱水 自縣南流入峽,謂之 隘門 ,設隘於峽,以譏禁行旅?!?/div>
《國語辭典》:洺河  拼音:míng hé
河川名。源出山西省遼縣太行山,東南流經(jīng)河南武安縣,再東流至河北省大名縣,會衛(wèi)水入運河。也稱為「漳水」。
《漢語大詞典》:雁門山(雁門山)
省稱“雁門”。亦作“鴈門山”。 1.山名。在今 山西省 代縣 西北。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 鴈門之山 ,無草木?!?袁珂 校注:“《海內(nèi)西經(jīng)》云:‘ 鴈門山 ,鴈出其閒。在 高柳 北。’即此山也。”《淮南子·墬形訓》:“ 燭龍 在 雁門 北,蔽于 委羽之山 ,不見日?!?br />(2).山名。在今 江蘇 南京 附近。 唐 李白 《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緑水向 雁門 ,黃云蔽 龍山 ?!?王琦 注:“景定建康志:‘ 雁門山 在城東南六十里,周迴二十里,高一百二十五丈,西連 彭城山 ,南連 大城山 ,北連 陵山 。山勢連綿,類北地 雁門 ,故以為名?!?span id="qo5kio5" class="book">《江南通志》:‘ 雁門山 在 江寧府 上元縣 東南六十里?!?/div>
《國語辭典》:走口  拼音:zǒu kǒu
因說話不小心而泄漏消息。如:「不曉得是誰走口,使這件事曝光?!埂ⅰ溉绻氯俗呖?,就不要把秘密告訴別人?!?/div>
《國語辭典》:呂梁山(呂梁山)  拼音:lǚ liáng shān
山名。位于今山西省西部,黃河與汾河之間。主峰在離石縣東北。昔日大禹治水,鑿呂梁以通黃河,便是指此。也稱為「梁山」。
《國語辭典》:武則天(武則天)  拼音:wǔ zé tiān
人名。(西元624~705)名照,唐文水人(今山西省文水縣)。唐太宗時封為才人,賜號「武媚」,太宗崩后出家為尼。高宗立,復入宮,后立為皇后。高宗崩,臨朝稱制,旋廢中宗,而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恣為淫虐,大殺唐宗室,然富于才略,善用人,故名相輩出。晚年朝政日非,被迫歸政,中宗復位,上尊號曰「則天大圣皇帝」,尋崩。謚「則天順圣皇后」,世稱為「武則天」。也稱為「武后」。
《國語辭典》:元好問(元好問)  拼音:yuán hào wèn
人名。(西元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金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系出元魏,七歲能詩,興定五年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繼承韓柳,結(jié)構(gòu)嚴密。詩主風骨,反對浮艷。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編有中州集。著有《遺山集》、《續(xù)夷堅志》。
《國語辭典》:崞山  拼音:guō shān
山名:(1)位于山西省渾源縣西北。也稱為「橫山」。(2)位于山西省崞縣西南。
《國語辭典》:郘鐘(郘鐘)  拼音:lǚ zhōng
周代的銅器,清同治初年自山西省榮河縣后土祠旁的河岸中出土。
《漢語大詞典》:鑿臺(鑿臺)
臺名。臺址在今 山西 太原 之南 榆次 西。戰(zhàn)國策·秦策四:“ 智氏 信 韓 魏 從而伐 趙 ,攻 晉陽 之城,勝有日矣, 韓 魏 反之,殺 智伯瑤 於 鑿臺 之上?!?高誘 注:“ 晉陽 下臺名。鑿地作渠,以灌 晉陽 城,因聚土為臺而止其上,故曰 鑿臺 也?!?宋 司馬光 《送李揆之序》:“昔 智伯 一會而辱二主一臣,以成 鑿臺 之禍。”
《國語辭典》:大鹽(大鹽)  拼音:dà yán
用海水煎煮或曬制而成的鹽。
分類:山西海水
《國語辭典》:九龍壁(九龍壁)  拼音:jiǔ lóng bì
1.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東大街路南,原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府前的照壁。建于明洪武年間。由須彌座、壁身、斗栱及琉璃瓦頂構(gòu)成。壁身以琉璃磚拼砌而成,九條巨龍翻騰于洶涌的云海之中。構(gòu)圖栩栩如生、造型古樸,為現(xiàn)存九龍壁中最早的一座。
2.位在北平。一在故宮內(nèi)廷東六宮內(nèi),一在北海天王殿西。北海九龍壁建于清乾隆年間,底座為青白玉石臺基,上有綠琉璃須彌座,座上的壁面,前后各有九條形態(tài)殊異、體態(tài)矯健、奔騰在云濤中的蛟龍浮雕。為清代琉璃結(jié)構(gòu)建筑中的杰作。
《漢語大詞典》:懸空寺(懸空寺)
在 山西省 渾源縣 城南。建在 北岳 恒山 下 金龍口 西崖峭壁上。始建于 北魏 晚期,全寺有殿宇樓閣四十間,陡崖上鑿洞穴插懸梁為基,樓閣之間有棧道相通。寺內(nèi)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雕等像八十馀尊,古人題詠鐫刻于壁間。
《漢語大詞典》:脽丘
地名。在今 山西省 萬榮縣 境內(nèi)。 漢武帝 元鼎 四年立 后土祠 于此。史記·封禪書:“於是天子遂東,始立 后土祠 汾陰脽丘 ,如 寬舒 等議?!?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河水四:“《魏土地記》曰: 河東郡 北八十里有 汾陰 城,北去 汾水 三里,城西北隅曰 脽丘 ,上有 后土祠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