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雁門關(guān)(雁門關(guān))  拼音:yàn mén guān
地名。位于山西省代縣西北,據(jù)雁門山上,兩山夾峙,形勢雄險,自古為軍事重地。也稱為「西陘關(guān)」。
《漢語大詞典》:句注
山名。在今 山西 代縣 北,為古代九塞之一。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塞? 大汾 、 冥阸 、 荊阮 、 方城 、 殽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高誘 注:“ 句注 在 雁門 ?!?span id="6urjrn5" class="book">《史記·張儀列傳》:“﹝ 趙襄子 ﹞欲并 代 ,約與 代王 遇於 句注 之塞?!?張守節(jié) 正義:“ 句注山 在 代州 也。” 唐 薛思漁 《河?xùn)|記》:“ 句注 以山形句轉(zhuǎn),水勢注流而名,亦曰 陘嶺 。” 清 趙進(jìn)美 《太原》詩:“天清 句注 連云起,木落 汾河 抱郭流?!?/div>
《國語辭典》:有娀  拼音:yǒu sōng
早期社會的部落,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傳說有娀氏女簡狄,為帝嚳次妃,生契,契后為商朝祖先。見《史記。卷三。殷本紀(jì)》。
《國語辭典》:白居易  拼音:bái jū yì
人名。(西元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陜西渭南縣附近),生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卒于武宗會昌六年。貞元進(jìn)士,官至校書郎、贊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貶江州。長慶時,累遷杭、蘇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緣附黨人,乃移病分司東都。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最后卒于洛陽的香山。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zāi)芙?,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晚年放意詩酒,號醉吟先生。初與元稹相酬詠,號為「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稱為「劉白」。著有《白氏長慶集》等。
《國語辭典》:解縣(解縣)  拼音:xiè xiàn
縣名。屬山西省。在省境西南。姚渠河斜貫其間,東南與安邑縣接界處有大鹽池。有同浦鐵路通過。
《國語辭典》:云岡(云岡)  拼音:yún gāng
地名。位于山西省大同縣西武周山上,以北魏曇曜所建的石窟著稱。石窟開鑿在云岡堡斷崖,內(nèi)有大小佛像無數(shù),建構(gòu)奇?zhèn)?,雕飾工致,在中國歷史、宗教以及東方藝術(shù)上,具有極大的價值。
《漢語大詞典》:雷首
古山名。即今 山西省 的 中條山脈 西南端,介于 黃河 和 涑水 間,主峰在 山西 芮城 西北。書·禹貢:“ 壺口 、 雷首 ,至于 太岳 ?!?孔 傳:“三山在 冀州 太岳 上黨 西?!?孔穎達(dá) 疏:“《地理志》云…… 雷首 在 河?xùn)| 蒲坂縣 南?!?span id="ltgy6vm" class="book">《穆天子傳》卷四:“天子南還,升于 長松 之隥;孟冬壬戌,至于 雷首 ?!卑?,此山綿亙數(shù)百里,隨地異名。水經(jīng)注·河水載俗稱 堯山 。《括地志》通典各載九名。略有差異,有 歷山 、 首陽山 、 蒲山 、 襄山 、 甘棗山 、 豬山 、 渠豬山 、 獨頭山 、 薄山 、 吳山 、 中條山 等稱。
《國語辭典》:解池  拼音:xiè chí
湖泊名。位于山西省解縣和安邑之間,池東西長約三十公里,南北寬約四公里,為著名鹽池。所產(chǎn)的鹽稱為「解鹽」。
《漢語大詞典》:風(fēng)山(風(fēng)山)
(1).謂如風(fēng)吹山。文選·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揚袂風(fēng)山,舉袖陰澤?!?張銑 注:“言侍從眾,揚其衣袂,動山上草木,如風(fēng)吹山也。舉袖則蔽川澤,乃成其陰矣?!?br />(2).古代傳說中的山名。山有穴,風(fēng)從中出,故名。 晉 張華博物志卷九:“ 風(fēng)山 之首方高三百里,風(fēng)穴如電突深三十里,春風(fēng)自此出也。”
(3).山名。在今 山西省 吉縣 附近。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河水四:“ 河水 南逕 北屈縣 故城西,西四十里有 風(fēng)山 ,上有穴如輪,風(fēng)氣蕭瑟,習(xí)常不止?!?
《漢語大詞典》:清涼山
(1).又稱 石頭山 。在 江蘇省 南京市 西。 戰(zhàn)國 楚威王 滅 越 ,于此置 金陵邑 。 三國 吳 筑 石頭城 ,故又稱 石城山 。山上有 清涼寺 、 掃葉樓 、 翠微亭 及六朝、 南唐 遺井等古跡。其支脈 小倉山 即 清 袁枚 隨園 所在地。參閱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jì)要·江南二·江寧府》。
(2). 山西省 五臺山 別稱。參閱 唐 澄觀 《華嚴(yán)經(jīng)疏鈔》。
《漢語大詞典》:黑壤
(1).肥沃而呈黑色的土壤。 前蜀 貫休 《春山行》:“黑壤生紅黍,黃猿領(lǐng)白兒。” 宋 范成大 《勞畬耕》詩:“ 吳 田黑壤腴, 吳 米玉粒鮮?!?br />(2).古地名。即今 山西省 沁水縣 西北與 翼城縣 接界處的 烏嶺 。春秋·宣公七年:“冬,公會 晉侯 、 宋公 、 衞侯 、 鄭伯 、 曹伯 于 黑壤 ?!?/div>
《國語辭典》:法顯(法顯)  拼音:fǎ xiǎn
人名。東晉高僧。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襄丘縣)人。俗姓龔,三歲為沙彌,二十歲受比丘戒。因感于當(dāng)時律典的缺乏。乃于晉安帝隆安三年前往印度求法。至義熙八年才返國,前后共歷十五年,攜回了《摩訶僧祗眾律》、《十誦律》、《雜阿毗曇心》、《大般泥洹經(jīng)》、《彌沙塞律》、《長阿含經(jīng)》、《雜阿含經(jīng)》等,都是當(dāng)時中土所無的大小乘的基本要籍。并和佛馱跋陀羅共譯出《摩訶僧祗律》、《僧祗比丘戒本》、《大般泥洹經(jīng)》等,此外法顯還將他西行求法的經(jīng)歷寫成《歷游天竺記傳》,保存許多寶貴的西域古代史地資料,極為各國歷史學(xué)者和考古學(xué)者所重視。
《漢語大詞典》:風(fēng)陵(風(fēng)陵)
地名。亦名“風(fēng)陵堆”。在 山西省 永濟縣 南。傳說謂因有 風(fēng)后 之陵而為名。一說該處有 女媧 之陵。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河水四:“ 關(guān) 之直北,隔 河 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 河 陽,世謂之 風(fēng)陵 ?!?span id="zrz6bnb" class="book">《新唐書·五行志二》:“ 天寶 十一載六月, 虢州 閺鄉(xiāng) 黃河 中 女媧 墓因大雨晦冥,失其所在,至 乾元 二年六月乙未夜,瀕 河 人聞有風(fēng)雷聲,曉見其墓踴出,下有巨石,上有雙柳,各長丈餘,時號 風(fēng)陵堆 ?!?清 顧炎武 《書女媧廟》詩:“不見 風(fēng)陵 之堆高突兀,沒入 河 中尋復(fù)出,天迴地轉(zhuǎn)無多日?!?
分類:地名山西
《國語辭典》:蒲關(guān)(蒲關(guān))  拼音:pú guān
地名。位于山西省永濟縣西,黃河?xùn)|岸。為蒲津關(guān)的簡稱。
《漢語大詞典》:諸馮(諸馮)
古地名。《孟子·離婁下》:“ 舜 生於 諸馮 ?!?楊伯峻 注:“ 諸馮 ,傳説在今 山東 菏澤縣 南五十里。”一說在 山西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jì)要·山西三·平陽府》:“又 諸馮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孟子云 舜 生 諸馮 ,蓋即此?!?/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