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趙國俊,號少柏,陜西西安府華州蒲城縣人。進(jìn)士出身。萬歷元年(1573年)癸酉科陜西鄉(xiāng)試舉人,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進(jìn)士,授河南固始縣知縣,留意天文地理,亦善談兵。有《感懷詩》曰:「漢儒陋訓(xùn)詁,宋事云亦誤。坐令鱗介橫,吾黨詎無故。我思古俊杰,所識在時務(wù)。仲尼俎豆聞,左右司馬具?!埂?/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542—? 【介紹】: 明廣東瓊州定安人,字少傳,號忠銘。嘉靖四十四年進(jìn)士。選庶吉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初釋褐,值海瑞廷杖下詔獄,力調(diào)護(hù)之。張居正當(dāng)國,作《火樹篇》、《春雪歌》以諷。有《天池草》、《尚友堂稿》。全粵詩·卷三七九
王弘誨(一五四二—一六一七),字忠銘,一字紹傳,又作少傳,自號天池居士。瓊州安定縣(今屬海南?。┤恕L煨月敺f,過目成誦,博極群書,以宏博淹貫名重于時。九齡就童子試,年十三游庠。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以解額登進(jìn)士,選庶吉士。穆宗隆慶四年(一五七○)授翰林檢討,充實錄纂修。旋丁母憂。神宗萬歷五年(一五七七)晉翰林編修。時張居正當(dāng)國用事,弘誨作《火樹篇》、《春雪歌》譏之。十一年升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旋晉南京吏部侍郎,改南京禮部右侍郎、會典副總裁兼經(jīng)筵講官,又改本部左侍郎。會典成,加太子賓客,充日講三品。掌詹事府,教習(xí)庶吉士。十七年會試任副考,七月升南京禮部尚書。十九年以勞瘁屢乞休,得旨還籍。二十六年,復(fù)職北上,從南昌把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入南、北二京。二十八年致仕。卒于神宗萬歷四十五年。追贈太子少保。著有《尚有堂集》、《吳越游記》、《來鶴軒集》、《南溟草》、《奇甸草》、《天池草》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有傳。王弘誨詩,以清康熙刻編修吳典家藏本《太子少保王忠銘先生文集天池草重編》為底本,參校民國二十四年瓊州海南書局鉛印本《天池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維基
王弘誨(1542年—1615年),字紹傳,號忠銘。廣東瓊州府定安縣(今屬海南省)人。明朝官員、教育家。嘉靖辛酉解元,乙丑進(jìn)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祖父王禧,被譽(yù)為范蠡之師計然。王弘誨幼時聰穎過人,5歲入私塾讀書,嘉靖四十年(1561年)高中廣東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乙丑科進(jìn)士,禮部觀政,改選翰林院庶吉士。隆慶四年(1570年)四月授本院檢討,丁憂歸。萬歷四年(1576年)八月復(fù)除原官,五年八月升編修。七年五月升國子監(jiān)司業(yè),萬歷十年(1582年)七月升右諭德,掌南翰林院事。張居正死后,十一年二月升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十二年二月升南京吏部右侍郎,十月改任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xué)士。十四年六月升左侍郎,兼官照舊。十五年二月加太子賓客,十二月掌詹事府事,十六年四月教習(xí)庶吉士,十一月改吏部左侍郎,照舊掌詹事府事,十七年二月為會試主考官,又充讀卷官,六月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再疏告休,得旨回籍調(diào)理候召”。萬歷二十三年十一月起復(fù)南京禮部尚書,二十七年(1599年)十二月致仕回鄉(xiāng),創(chuàng)立尚友書院,“重實踐力行,生平不作空談無益之言”。四十三年五月卒,贈太子少保。
人物簡介
李英(一五四四—一六〇九?),字少芝。順德人。少因家貧無以自資,乃以青衣給事歐大任。英天資俊穎,善詩能文,尤工五七言近體。始藉《席上賦明月》一詠,傾倒歐公眾詩友,時有“青衣詩人”之譽(yù)。歐大任愛其清才,視若己出,置之左右,執(zhí)御宦游二十馀載。而英之詩名隨之日興,向所吟詠膾炙都人士口,一時豪賢無不重其詩。及歐大任喪逝,英乃歸憩桑梓,隱居龍津,結(jié)壚賣酒,交游一時之彥,有臨邛之風(fēng)。有詩集《餐霞》、《歷游》、《當(dāng)壚》等。清咸豐《順德縣志》卷二四有傳。李英詩,以明穆宗隆慶、明神宗萬歷間刊清印本歐大任《歐虞部集·李英集》為底本,參校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本。
人物簡介
侯先春(1545-1611年),字元甫,號少芝,無錫人,萬歷庚辰進(jìn)士,除太常博士,贈中議大夫太仆寺少卿原任兵科都給事中。維基
侯先春(1545年—1611年),字元甫,號少芝,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人,民籍。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五十六名,萬歷八年(1580年)庚辰科進(jìn)士。授太常寺博士,擢禮科給事中,十七年升兵科右給事中,十八年升吏科左給事,十九年升戶科都給事中,尋以病乞終養(yǎng)。起復(fù)兵科都給事中,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因疏救遼東總兵馬林,觸怒神宗,降廣西按察司知事,在謫籍七年,轉(zhuǎn)萊州府推官,升南京吏部主事。孫侯鼎鉉,崇禎十年進(jìn)士。
人物簡介
【生卒】:1548—1616 【介紹】: 明山東諸城人,字汝安,號少濱。嘉靖四十四年進(jìn)士。授清苑知縣,遇事敏練,無留牘,舉治行第一,入為御史。真定有白蓮教獄,株連千余人。惟寧按之,悉為寬釋。后官鄖襄兵備副使,節(jié)裁宗藩獄祠過半。撫臣嫁禍,遂拂衣歸。年始逾四十,益折節(jié)自修。維基
丁惟寧(1542年12月7日—1611年),字汝安,又字養(yǎng)靜,號少濱。明朝官員,山東諸城人。四川按察御史丁純之次子。祖籍海州,后遷居藏馬山下(今青島市黃島區(qū)大村鎮(zhèn)一帶)。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聯(lián)捷乙丑科進(jìn)士,刑部觀政,本年六月授直隸(今河北?。┣逶分h,丁憂。隆慶四年(1570年)八月復(fù)除長治縣,五年八月考選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六年八月差巡按真定。萬歷二年(1574年)二月升河南僉事,三年八月丁憂。八年二月復(fù)除陜西,九年九月升江西左參議,十年三月患病致仕。十四年三月起補(bǔ)陜西,十月官至湖廣鄖襄兵備副使,十五年十一月調(diào)陜西,十二月以湖廣軍嘩降三級用。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卒。
人物簡介
李培,字少春,山東濟(jì)南府濱州利津縣灶籍。萬歷己丑進(jìn)士。少穎異不群,為文下筆立就。萬歷十六年(1588年)中式戊子科山東鄉(xiāng)試第三名,萬歷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三甲進(jìn)士,授浙江秀水縣知縣,在任九年,利興弊革,以卓異著稱,邑人于通衢立石稱頌,百年猶存。不久,擢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剛果有為,多所建明,嘗一疏彈劾二十余人,皆當(dāng)路權(quán)貴,直聲震天下。后出巡真定,墨吏聞風(fēng)竟解綬去。復(fù)轉(zhuǎn)應(yīng)天府巡按,丁憂歸里,不久卒。
人物簡介
吳棐,號少溪,直隸淮安府山陽縣人。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jìn)士。授聊城縣知縣,聊城有巨猾,富而暴,棐甫下車,告者踵至。同年某,猾姻家也,屬棐使勿治,棐不可,焚書責(zé)其仆,卒抵于法。歷升大理寺評事。
人物簡介
【介紹】: 明陜西涇陽人,字少涇。雒遵子。萬歷十一年進(jìn)士。歷知肥鄉(xiāng)、清豐二縣,有惠政。十七年入為大理寺評事。疏獻(xiàn)酒、色、財、氣四箴以諫。帝怒,斥為民。維基
雒于仁(1550年5月19日—?),字依仲,號少涇,陜西西安府三原縣軍籍涇陽縣人,官至大理寺評事,因諫言神宗怠政而罷官。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陜西鄉(xiāng)試第二十一名舉人,十一年(1583年)聯(lián)捷癸未科進(jìn)士。歷知肥鄉(xiāng)、清豐二縣,有惠政。萬歷十七年(1589年),入為大理寺評事。十二月,上《酒色財氣四箴疏》:「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財氣也。夫縱酒則潰胃,好色則耗精,貪財則亂神,尚氣則損肝」。由于雒于仁此折頗多臆測,以致神宗覺得過于無視尊卑信口開河,原本將予以重處。但首輔申時行的建議下,最終采用留中不發(fā),等待數(shù)日,雒于仁引疾,于是罷斥為民。多年后卒。天啟初,贈光祿寺少卿?!?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550—1616 【介紹】: 明撫州府臨川人,初字義少,改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yuǎn)道人、繭翁。早有文名,不應(yīng)首輔張居正延攬,而四次落第。萬歷十一年進(jìn)士。官南京太常博士,遷禮部主事。以疏劾大學(xué)士申時行,謫徐聞典史。后遷遂昌知縣,不附權(quán)貴,被削職。歸居玉茗堂,專心戲曲,卓然為大家。與早期東林黨領(lǐng)袖顧憲成、高攀龍、鄒元標(biāo)及著名文人袁宏道、沈茂學(xué)、屠隆、徐渭、梅鼎祚等相友善。有《紫釵記》(《紫簫記》改本)、《還魂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或《臨川四夢》。另有詩文集《紅泉逸草》、《問棘郵草》、《玉茗堂集》。詞學(xué)圖錄
湯顯祖(1550-1616) 字義仍,號若干,又號海若、清運道人。祖籍臨川縣云山鄉(xiāng),后遷居撫州湯家山。劇作家、文學(xué)家。21歲中舉,34歲中進(jìn)士,后歷任太常博士、詹房事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有《紫釵記》、《南柯記》、《牡丹亭》、《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又有詩集《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棘郵草》二卷。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義仍,臨川人。萬歷間官祠部。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義仍,臨川人。萬歷癸未進(jìn)士,除南太常博士遷南禮部主事謫徐聞典史遷知遂昌縣有玉茗堂集維基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晚號繭翁,別署清遠(yuǎn)道人,室名玉茗堂。江西臨川縣人。明代政治家、文學(xué)家、戲曲家、教育家。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進(jìn)士,歷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南京刑部主事、南京禮部祠祭清吏司主事,謫廣東徐聞縣典史、浙江遂昌縣知縣。其戲曲非常知名,乃與莎士比亞同期及影響力相若的偉大劇作家。除了戲曲之外,又擅長八章文,與王鏊、唐順之、瞿景淳、歸有光等并稱明朝舉業(yè)八大家。湯顯祖出生于書香門第,祖父湯懋昭好老莊、喜談神仙,父親湯尚賢為人嚴(yán)正,從小便飽讀詩書,性格剛正不阿。隆慶四年(1570年)江西鄉(xiāng)試第八名舉人,萬歷五年(1577年)湯顯祖進(jìn)京趕考,因不肯接受首輔張居正的拉攏,結(jié)果兩次落第。萬歷八年(1580年)湯顯祖第四次往北京參加春試。張居正三子張懋修去看望湯顯祖,湯顯祖也曾回訪而不遇。直到萬歷十一年(1583年)他33歲時,即張居正死后次年,才考中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進(jìn)士。湯顯祖中了進(jìn)士后,仍不肯趨附新任首輔申時行,故僅能在南京任虛職。在職期間,與顧憲成、高攀龍等東林黨人交往甚密。萬歷十九年(1591年)他又寫了《論輔臣科臣疏》,揭發(fā)時政積弊,抨擊朝廷,彈劾大臣,因而觸怒了明神宗。之后被謫遷廣東徐聞典史。后又調(diào)任浙江遂昌知縣。湯顯祖在地方為官清廉,體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終還是因不滿朝政腐敗,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棄官回鄉(xiāng),在臨川建了一座閑居,號玉茗堂,從此致力于戲劇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活動,終其一生。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文在中(1552年—?),字德充,號少白,陜西西安府邠州三水縣(今旬邑縣)人,軍籍,明朝解元、官員。御史文振八世孫。治詩經(jīng),行一,隆慶四年(1570年)庚午科陜西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萬歷二年(1574年)甲戌科會試十九名,三甲二百二名進(jìn)士。在廷試時本擬定為狀元,張居正以其對策中有“一氣未通,兩孽未除”之語,抑置第三甲。初授淮安府教授,升國子監(jiān)博士,官至禮部主客司、祠祭司主事。復(fù)以忤馮保降調(diào),尋遷長沙府別駕。未三十歲掛冠而歸,在豳山建樂育書院。日講內(nèi)圣外王之學(xué),負(fù)笈從游者甚眾。所著有觀宇、觀宙、天經(jīng)、天雅、天典、天引、天朔、天極各三十六帙。生平孝友,周恤族閭。時三水賦重,民貧不克充額,在中申請減糧一萬,邑人為建減糧永思碑,稱關(guān)西夫子。
人物簡介
文在茲,字少元,陜西西安府三水縣(今旬邑縣)人,軍籍。萬歷甲戌進(jìn)士文在中胞弟,癸未進(jìn)士文運熙之侄,父文運開。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陜西鄉(xiāng)試舉人,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進(jìn)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二載以終養(yǎng)歸,卒于家。墓在縣北雞紅嶺下,祔父運開側(cè)。侄文翔鳳,萬歷三十八年進(jìn)士。
人物簡介
字張之,東陽人。萬歷庚辰進(jìn)士,除績溪知縣累官南兵部尚書維基
許弘綱(1554年—1638年),字張之,號少薇、少微,浙江金華府東陽縣人。浙江鄉(xiāng)試第六十一名,萬歷八年(1580年),登庚辰科三甲179名進(jìn)士。初授績溪知縣,調(diào)任金壇縣,十五年擢授刑科給事中,十七年丁憂歸,二十年二月起補(bǔ)刑科給事中,四月升吏科右,再升吏科左、兵科都,二十一年五月調(diào)任吏科都,二十二年三月升太常寺少卿。二十六年六月起復(fù)太常寺少卿原職,二十七年十二月升右通政,二十九年六月進(jìn)左通政,三十年三月官順天府府尹,三十三年十二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等處地方兼理軍務(wù),三十四年以父艱告歸,舉薦陸長庚、王佐自代,不復(fù)候命解紐而去,以此被劾,命于服闋日降一級調(diào)外任。三十七年九月降補(bǔ)陜西榆林道右參政,十二月升左副都御史,四十年因東林黨爭,連疏乞休,四十一年七月出城候旨,遂被允致仕。四十五年三月起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wù)巡撫廣東地方。明光宗即位,改兵部尚書、協(xié)理京營戎政,天啟元年(1621年)七月進(jìn)京赴任。天啟五年(1625年)十月為南京兵部尚書。因與魏忠賢不合,去職還鄉(xiāng)。崇禎六年(1633年),弘綱八十大壽,朝廷特遣使慰問。卒贈太子少保。著有《群玉山房集》、《三垣疏草》。
人物簡介
【生卒】:1556—1627 【介紹】: 明陜西長安人,字仲好。馮友子。萬歷十七年進(jìn)士。官御史,以上章言帝失德,帝大怒,欲廷杖之,因閣臣勸解得免。后被削籍。居家杜門謝客,鉆研理學(xué)。光宗立,起尚寶卿。天啟時官至工部尚書。卒謚恭定。有《元儒考略》、《馮少墟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仲好,長安人。萬歷己丑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歷官副都御史謚恭定有少墟集維基
馮從吾(1556年—1627年),字仲好,號少墟,陜西長安(今西安市)人,同進(jìn)士出身,官至工部尚書。萬歷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進(jìn)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八月授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巡視中城,有宦官求見,但被他拒絕。禮科都給事中胡汝寧奸詐狡猾,多次彈劾不去。馮從吾揭發(fā)他作奸犯科之事,遂被調(diào)往外地。當(dāng)時正值考核外官政績之時,馮從吾嚴(yán)格巡查,賄賂受請之事便不再發(fā)生。萬歷二十年(1592年)正月,馮從吾上疏告戒明神宗:“陛下郊廟不親,朝講不禦,章奏留中不發(fā)。試觀戊子以前,四裔效順,海不揚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變?nèi)搜B出累告。勵精之效如彼,怠斁之患如此。近頌敕諭,謂圣體違和,欲藉此自掩,不知鼓鐘于宮,聲聞于外。陛下每夕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必怒。左右一言稍違,輒斃杖下,外庭無不知者。天下后世,其可欺乎!勿以天變?yōu)椴蛔阄?,勿以人言為不足恤,勿以目前宴安為可恃,勿以將來危亂為可忽,宗社幸甚?!鄙褡谑⑴胍诖蟮钪险蓉?zé)馮從吾。恰逢仁圣太后壽辰,加上閣臣們竭力化解才得以倖免。隨即便告老還鄉(xiāng),后被起用為巡查長蘆等地鹽政。馮從吾潔身自好,任內(nèi)惠利商人,違法亂紀(jì)之事均有所收斂。不久,馮從吾返回京師,適逢神宗因軍政之事大罷諫官。馮從吾也因而被革職,仍然是因為之前上疏諫言的緣故。馮從吾生性純樸誠實,有志于濂、洛之學(xué),受業(yè)于許孚遠(yuǎn)。罷官歸鄉(xiāng)后,閉門謝絕客人來訪,拿來古代賢人可以作為人們行為規(guī)范的言簡意賅的語句,體察考驗自己的身心,學(xué)問造詣更加精深。在家閑賦了整整二十五年。萬歷四十八(1620年)明光宗登基。馮從吾被起用為尚寶卿,后晉升為太仆寺少卿,因為兄長去世而未赴任。不久改任大理寺少卿。天啟二年(1622年)擢左僉都御史。不到兩個月,又升任左副都御史。廷議梃擊、紅丸、移宮等三大案,馮從吾說:“李可灼以至尊嘗試,而許其引疾,當(dāng)國何心!至梃擊之獄,與發(fā)奸諸臣為難者,即奸人也?!弊源艘院蟪腥盒〗晕窇炙2痪?,與鄒元標(biāo)共同創(chuàng)建了首善書院,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在這里講學(xué),給事中朱童蒙上疏詆毀書院。馮從吾說:“宋之不競,以禁講學(xué)故,非以講學(xué)故也。我二祖表章《六經(jīng)》,天子經(jīng)筵,皇太子出閣,皆講學(xué)也。臣子以此望君,而己則不為,可乎?先臣守仁,當(dāng)兵事倥傯,不廢講學(xué),卒成大功。此臣等所以不恤毀譽(yù),而為此也?!庇谑邱T從吾再次稱病求歸,明熹宗溫言安慰挽留。但是給事中郭允厚、郭興治又相繼努力詆毀鄒元標(biāo)。馮從吾又說:“臣壯歲登朝,即與楊起元、孟化鯉、陶望齡輩立講學(xué)會,自臣告歸乃廢。京師講學(xué),昔已有之,何至今日遂為詬厲?”于是再次上疏請求歸鄉(xiāng)。天啟四年(1624年)春,起任南京右都御史,都接連推卻不任。被熹宗召見授予工部尚書。恰逢趙南星、高攀龍等人相繼離開朝廷,馮從吾連續(xù)上疏,極力請辭,熹宗遂同意其致仕。天啟五年(1625年)秋,魏黨張訥上疏詆毀馮從吾,馮從吾被革職。同鄉(xiāng)人王紹徽向來對馮從吾懷恨在心,等到他成為吏部官員,就立刻派遣喬應(yīng)甲任陜西巡撫,想搜集各種罪證獲罪于他,但都沒有收穫。于是便毀掉了書院,推倒了圣賢塑像,將其扔到了城墻邊角。馮從吾不能忍受心中怒火,得病去世。崇禎初年(1628年)明思宗恢復(fù)馮從吾官職,并追贈其太子少保,謚恭定。與鄒元標(biāo)、鐘羽正等人并稱“西臺三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