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不復(fù)(不復(fù))  拼音:bù fù
1.不歸返。漢。張衡〈思玄賦〉:「有無言而不酬兮,又何往而不復(fù)。」明。李東陽〈同年祭陸鼎儀文〉:「悲逝者之不復(fù),嘆斯人之共淪。」
2.不再。漢。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fù)鼓琴?!?/div>
《國語辭典》:龔遂(龔遂)  拼音:gōng suì
人名。字少卿,西漢山陽人,生卒年不詳。宣帝時(shí)為渤海太守,渤海多盜,龔遂勸民農(nóng)桑,民皆賣劍買牛,賣刀買犢,境內(nèi)大治,后徵為衡水都尉。
《漢語大詞典》:清卿
(1).對 北齊 太常少卿 袁聿脩 的敬稱。北史·袁聿脩傳:“初, 聿脩 為尚書郎十年,未曾受升酒之遺。尚書 邢邵 與 聿脩 舊款,每省中語戲,常呼 聿脩 為清郎。 大寧 初, 聿脩 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令考校官人得失。經(jīng) 兗州 ,時(shí) 邢卲 為刺史,別后,送白紬為信。 聿脩 不受,與 邢卲 書云:‘今日傾過,有異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貽厚責(zé)?!?邵 亦欣然領(lǐng)解,報(bào)書云:‘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來旨,吾無間然。弟昔為清郎,今日復(fù)作清卿矣。’”
(2).借指清白廉潔的官吏。 清 吳偉業(yè) 《贈(zèng)陽羨陳定生》詩:“茶有一經(jīng)真處士,橘無千絹舊清卿。”
(3).謂顯貴的官職。明史·陸粲傳:“ 南京 太僕少卿 夏尚樸 ,由知府期月遂得清卿?!?/div>
《國語辭典》:亞卿(亞卿)  拼音:yà qīng
職官名:(1)卿之位次于正卿者。《左傳。文公六年》:「先君是以愛其子而仕諸秦,為亞卿焉?!?2)唐代以后太常寺等官署的少卿。唐。韓愈〈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贈(zèng)太傅董公行狀〉:「遷秘書少監(jiān),歷太府太常二寺亞卿?!?/div>
《漢語大詞典》:少常
唐 太常寺少卿的別稱。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biāo)榜官稱……太常卿為樂卿,少卿為少常、奉常?!?/div>
《漢語大詞典》:鴻少(鴻少)
鴻臚寺少卿的省稱。 清 戴璐 藤陰雜記卷二:“員外內(nèi)用九階方得四品,故有九轉(zhuǎn)丹成之號。謂員外、郎中、御史、掌道、給事中、掌科、鴻少、光少、通參也?!?/div>
《漢語大詞典》:清望官
指地位貴顯、有名望的官職。 唐 制中央設(shè)門下及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六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詹事、左右庶子、秘書少監(jiān)、國子司業(yè)等。因這些官職多由進(jìn)士出身有名望的人擔(dān)任,故稱。 宋 制略同。舊唐書·德宗紀(jì)上:“丙午,舉 先天 故事,非供奉侍衛(wèi)之官,自文武六品已上清望官,每日二人更直待制,以備顧問,仍以 延英 南藥院故地為廨。”
《漢語大詞典》:黃賊(黃賊)
唐 代 西原蠻 中的一支,在 黃洞 首領(lǐng) 黃少卿 領(lǐng)導(dǎo)下起事,被稱為 黃 賊。 唐 元稹 《崔方實(shí)試太子詹事制》:“蠻蜑之間,有 黃 賊者,跧竄窟穴,代為侵攘。南人患之,為日固久?!?span id="guu8t3p" class="book">《新唐書·南蠻傳下·西原蠻》:“兵部侍郎 韓愈 建言:‘ 黃 賊皆 洞獠 ,無城郭,依山險(xiǎn)各治生業(yè);急則屯聚畏死?!?/div>
《國語辭典》:辛棄疾(辛棄疾)  拼音:xīn qì jí
人名。(西元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詞人。歷城(今山東省濟(jì)南市)人,生時(shí)北方已陷于金。后歸宋,治軍有聲,官至龍圖閣待制。作品以豪放著稱,具有愛國情操,且融會了經(jīng)、史、子、集,創(chuàng)造出多種的風(fēng)格。著有《稼軒詞》。
《漢語大詞典》:小賓(小賓)
鴻臚寺少卿的別稱。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輕佻:“ 李系 任小儀, 王蕘 任小賓?!?/div>
《漢語大詞典》:太常雅樂(太常雅樂)
唐 雅樂名。 唐 初命太常少卿 祖孝孫 、 張文收 等斟酌古今,參定雅樂,造十二和樂,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調(diào),稱太常雅樂。參閱 宋 王溥 唐會要·雅樂。
《國語辭典》:趙崇祚(趙崇祚)  拼音:zhào chóng zuò
人名。字宏基,后蜀人,生卒年不詳。事孟昶為衛(wèi)尉少卿。編有《花間集》一書,為最早的詞集,收晚唐、五代詞十八家,五百首。
《漢語大詞典》:報(bào)任少卿書
散文篇名。西漢司馬遷作。任安,字少卿,為作者友人,時(shí)因事在獄。作者在文中敘述了自己受宮刑后的痛苦心情,和為了寫作史記而不惜隱忍茍活的決心。文章富于激憤之情,語氣強(qiáng)烈感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等名句常被后人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