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再宥
指古代審理刑獄可減輕從寬處理的第二種情況。周禮·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贊司寇聽獄訟……再宥曰過失?!?鄭玄 注:“過失,若舉刃欲斫伐而軼中人者。”參見“ 三宥 ”。
《漢語大詞典》:三宥
(1).指古代對(duì)犯罪者可從輕處理的三種情況。周禮·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贊司寇聽獄訟……壹宥曰不識(shí),再宥曰過失,三宥曰遺忘?!?span id="1xe5an0" class="book">《孔子家語·刑政》:“ 孔子 曰:‘成獄成於吏,吏以獄成告於正,正既聽之,乃告大司寇。聽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參聽棘木之下,然后乃以獄之成疑於王。王三宥之以聽命而制刑焉?!?王肅 注:“君王尚寬宥,罪雖以定,猶三宥之?!?span id="cvrzwob" class="book">《隋書·刑法志》:“ 周 王立三刺以不濫,弘三宥以開物?!?清 沈育 《皋陶祠》詩:“主德寬三宥,臣心慎五章。”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寬恕三次之制。禮記·文王世子:“公族無宮刑,獄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則曰:‘某之罪在大辟?!湫套铮瑒t曰:‘某之罪在小辟?!唬骸吨?。’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兴居衷唬骸诒??!叭叮粚?duì),走出,致刑于甸人?!?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后漢書·張酺傳》:“臣聞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義,過厚不過薄。” 宋 蘇軾 東坡志林·趙高李斯:“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br />(3).古代天子、諸侯勸食的禮儀。宥,同“ 侑 ”。周禮·春官·大司樂:“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鄭玄 注:“宥,猶勸也?!?南朝 梁 蕭子云 《雍雅》詩之二:“百禮斯洽,三宥已行?!卑?,天子、諸侯于每月初一、十五日加牲進(jìn)食,稱大食。
《漢語大詞典》:堂斷(堂斷)
舊時(shí)官吏審理訴訟案件的判決書。 清 林則徐 《關(guān)防告示》:“至上控案件,除府州縣批語堂斷,應(yīng)準(zhǔn)鈔黏外,其有鈔録屬詳者,該民人何由得見?”
《漢語大詞典》:讞治(讞治)
審理案件。 明 沈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司農(nóng)署銓:“又是年刑部有大獄數(shù)事,則又命 梁 署印讞治,事竣而后還印。”
《漢語大詞典》:讞員(讞員)
審理案件的官員。《黑籍冤魂》第十八回:“讞員即命他速去辦事?!?/div>
《漢語大詞典》:讞駁(讞駁)
審理案件,駁正是非。 明 李東陽 《劉公墓志銘》:“其為大理在 天順 、 成化 間,讞駁詳慎?!?/div>
《漢語大詞典》:讞局(讞局)
古代審理案件的機(jī)關(guān)。 清 黃軒祖 《游梁瑣記·文悌佳話》:“ 河內(nèi) 令來謁,勒扣其印,留讞局學(xué)習(xí)?!?/div>
《漢語大詞典》:訊案(訊案)
審理案件。 清 王昶 《使楚叢譚》:“八月初一日辰刻,遇 胡云坡 司寇自 山東 訊案回,晤語久之。”《冷眼觀》第七回:“其時(shí)那位 真大老爺 正值午堂訊案,忽聽頭門外有人喊寃?!?/div>
《漢語大詞典》:刑事審判庭(刑事審判庭)
亦稱“ 刑事法庭 ”。省稱“刑庭”。 我國人民法院審理刑事案件的組織機(jī)構(gòu)。
《國語辭典》:審囚刷卷(審囚刷卷)  拼音:shěn qiú shuā juàn
審理刑獄,查卷辦案。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隨處審囚刷卷,體察濫官污吏?!乖?。王仲文《救孝子》第四折:「我奉郎主的命,著我審囚刷卷,便宜行事。」
《國語辭典》:少年法庭  拼音:shào nián fǎ tíng
專門調(diào)查及審理少年保護(hù)事件與審理少年刑事案件的法庭。
《國語辭典》:高等法院  拼音:gāo děng fǎ yuàn
審理由地方法院上訴案件,以及內(nèi)亂、外患和妨害國交之刑事第一審訴訟案件等之司法機(jī)關(guān)。簡稱為「高院」。
《國語辭典》:軍事審判(軍事審判)  拼音:jūn shì shěn pàn
以軍事犯為審理對(duì)象的審判。
分類:審理審判
《國語辭典》:勞工法庭(勞工法庭)  拼音:láo gōng fǎ tíng
依《勞資爭議處理法》規(guī)定,為審理權(quán)利事項(xiàng)之勞資爭議,必要時(shí)應(yīng)設(shè)勞工法庭。惟依據(jù)《勞動(dòng)事件法》,自西元2020年1月1日起,為處理勞動(dòng)事件,各級(jí)法院應(yīng)設(shè)立勞動(dòng)專業(yè)法庭,簡稱為「勞動(dòng)法庭」。
《國語辭典》:公門里好修行(公門里好修行)  拼音:gōng mén lǐ hǎo xiū xíng
舊時(shí)人們認(rèn)為官府內(nèi)的官吏審理案件,可操縱人民的生死大權(quán),因此在官府內(nèi)做事的人,比較便于隨時(shí)行善助人,修成正果。《儒林外史》第一三回:「我們公門里好修行,所以通個(gè)信給他,早為料理,怎肯壞這個(gè)良心?」也作「公門修行」、「公門之中好修行」。
《國語辭典》:直接審理主義(直接審理主義)  拼音:zhí jiē shěn lǐ zhǔ yì
法院對(duì)于當(dāng)事人及證據(jù)須親自審理推究,作為裁判基礎(chǔ)的訴訟資料。相對(duì)于間接審理主義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