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938—989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字子平。太祖開寶六年進士第一。授校書郎,直史館,受詔修定諸道圖經。太宗雍熙中,金部郎中。善談論,辭采清麗,蒞官所至,皆有治聲。
人物簡介
【生卒】:?—998 【介紹】: 遼皇族,字遜寧。始為惕隱。乾亨元年,率兵救南京,與耶律斜軫破宋軍于高梁河。升北院大王。再遷于越。統(tǒng)和初,蕭太后命為南京留守,總南面軍務,四年,復敗曹彬軍于歧溝關。封宋國王。七年,深入宋境,至唐州徐河,為尹繼倫襲敗,傷臂,又被李繼隆追擊,大敗。自此不再南下。
人物簡介
【生卒】:939—997 【介紹】: 即宋太宗。宋太祖弟。初名匡義,后改光義,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開寶六年封晉王。九年即位,改元太平興國。對割據(jù)政權繼續(xù)各個擊破。三年,平海軍陳洪進、吳越王錢俶相繼納土。四年,親征,平北漢。乘勝攻遼,于高梁河大敗而歸。雍熙三年,再命將三路攻遼,大敗,遂行守內虛外政策。在位二十二年,加強中央集權,收節(jié)度使所領支郡,擴大科舉取士,建崇文院,編纂《太平御覽》等書,加強“重文”風氣。淳化中,鎮(zhèn)壓王小波、李順起義。黃鶴樓志·人物篇
趙光義(939—997) 即宋太宗。字廷宜,本名趙匡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公元976—997年在位),宋太祖趙匡胤弟。執(zhí)政21年,勵精圖治,重視文化,史家稱其為一代明君。趙光義好讀書、喜詞賦、善書法,《宋史藝文志》著錄有《太宗御集》120卷(已佚)。世存其草書作品《登黃鶴樓》詩碑帖,論者評為“草法嫻熟,筆勢婉轉,疾徐緩沖,提按頓挫,恰到好處,尤其是氣壯力強,寬博圓融,有帝王之氣概”。全宋文·卷六三
宋太宗(九三九——九九七),太祖弟。初名匡義,后改光義,即位后改名炅。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建隆元年,輔太祖創(chuàng)業(yè)有功,拜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尋領泰寧軍節(jié)度使。征李重進,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封晉王。開寶九年十月,太祖崩,即帝位,改元太平興國。紹太祖混一海宇之志,迫陳洪進納土,錢俶入朝。未幾,滅北漢。乘勝攻遼,欲取幽冀地,敗歸。雍熙三年再攻,又敗。此后行守內虛外之策。罷節(jié)鎮(zhèn)領支郡以強化朝廷之權,置審刑院以統(tǒng)司法之權,設考課院、審官院以清吏治,去考場積弊、增科舉名額以廣取士,建崇文院、敕編《太平御覽》諸書以抑武右文。在位二十二年,紀元五: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著有《御制逍遙詠》十一卷、《御制蓮華心輪回文偈頌》二十五卷、《御制秘藏詮》三十卷、《御制緣識》五卷(均存)。詳《宋史》卷四、五《太宗本紀》。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944—1009 【介紹】: 宋萊州掖縣人,字鵬舉。太祖開寶八年進士。歷國子博士、江南轉運使。真宗即位,遷河東轉運使,在任凡十一年,以干治稱。景德四年,入為戶部副使。進刑部郎中,使契丹,會疾卒。全宋文·卷一○五
宋摶(九四四——一○○九),字鵬舉,萊州掖(今山東掖縣)人。治《毛詩》。開寶八年得第,調補遂寧尉。真宗朝官遷司封員外郎、河東轉運使,在任凡十一年。時邊事未息,摶經制漕運,以干治稱。景德四年,入為戶部副使。大中祥符初,進秩刑部郎中,俄使契丹。二年卒,年六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46—1007 【介紹】: 宋澤州晉城人,字永初。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進士。通判戎州,以善政聞。真宗時,任川、峽四路都轉運使,要切之務,參預規(guī)畫。召權御史中丞。出知杭、廬州,以疾久昏忘,不能治政,連徙汝、光二州。全宋文·卷一○六
宋太初(九四六——一○○七),字永初,澤州晉城(今山西晉城)人。太平興國三年舉進士,歷判戎州、晉州、成都府。淳化間為監(jiān)察御史、京西轉運副使、河東轉運使。至道初,遷兵部員外郎,充鹽鐵副使。真宗嗣位,拜右諫議大夫,知江陵府。咸平中,任川陜四路都轉運使,權御史中丞,出知廬、汝、光等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著有《簡譚》三十八篇?!?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七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