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都表如意輪觀音
【佛學(xué)大辭典】
(菩薩)此為如意輪觀音入于日輪三昧之尊。如意金輪之德勝于馀尊,故名。見都表如意輪軌。
精進如意足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四如意足之一。(參見:四如意足)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四如意足之一。
【三藏法數(shù)】
精進者,無雜曰精,無間曰進。謂惟專觀理,使無間雜,故曰精進。凡所修習(xí)一切諸法,若無精進,事必不成;若能精進,所愿皆得,是為精進如意足。
四如意足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名四神足。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種之禪定也。前四念處中修實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進,精進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種之定以攝心,則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總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義,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種之定而起,故名定為足,又神者靈妙之德,此定為能生靈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智度論十九曰:「問曰:四念處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雖有定,智慧精進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四種定者:欲為主得定,精進為主得定,心為主得定,思惟為主得定。」然四如意足之稱目,異說頗多,智度論及法界次第,列欲,精進,心,思惟,輔行七列欲,精進,一心,思惟,是同一也。俱舍論則列欲勤心觀,四教儀則列欲念心慧。俱舍光記二十五曰:「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一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發(fā)而起。二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發(fā)而起。三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專住依心之力,故定引發(fā)而起。四觀神足,于加行位觀察理,依觀之力,故定引發(fā)而起。加行位中雖有多法,而此四法資益最勝,故從此四者而名?!咕闵嵴摱逶唬骸负尉売诙⑸褡忝?,諸靈妙德所依止故。(中略)神謂受用種種神境,分一為多,乃至廣說。足謂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說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種禪定,謂修此四者,則能如意開發(fā)神通。一、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的欲望增進。二、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進如意足,謂精進直前,功無間斷。四、慧如意足,謂真照離妄,心不散亂。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處中,修實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進。精進智慧增長,定力小故。今得四種之定以攝心,則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一、欲 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樂,莊嚴彼法,故名為欲。謂凡所修習(xí)一切諸法,若無樂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樂欲,所愿皆得,是為欲如意足。
二、念 念如意足。念者專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謂若非一心,觀法斷絕,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為念如意足。
三、進 精進如意足。精進者,無雜曰精,無間曰進。謂惟專觀理,使無間雜,故曰精進。凡所修習(xí)一切諸法,若無精進,事必不成。若能精進,所愿皆得,是為精進如意足。
四、慧 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馳散也。謂凡所修習(xí),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一、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樂,莊嚴彼法,故名為欲。謂凡所修習(xí)一切諸法,若無樂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樂欲,所愿皆得,是為欲如意足。(莊嚴彼法者,謂修希即心,令四念處身受心法之觀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念者,專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謂若非一心,觀法斷絕;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為念如意足。
〔三、精進如意足〕,精進者,無雜曰精,無間曰進。謂惟專觀理,使無間雜,故曰精進。凡所修習(xí)一切諸法,若無精進,事必不成;若能精進,所愿皆得,是為精進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馳散也。謂凡所修習(xí),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數(shù)】
謂所修之法,如愿滿足也。一、欲如意足,謂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滿足也。二、精進如意足,謂于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如愿滿足也。三、念如意足,謂于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愿滿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謂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滿足也。
隨求如意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消除一切閃電障難隨求如意陀羅尼經(jīng)之略名。
觀世音菩薩秘密藏如意輪陀羅尼神咒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唐實叉難陀譯。與如意輪陀羅尼經(jīng)同本稍略。
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唐寶思惟譯。與如意輪陀羅尼經(jīng)同本稍略。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一卷,唐不空譯,閱藏知津謂之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念誦法。先有偈頌,次說種種之印咒,終說如意輪之根本與心及隨心之三印咒。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誦課法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一卷,宋仁岳撰,記法式觀想禮贊等者。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唐義凈譯。即如意輪陀羅尼經(jīng)序品第一之別譯。此中之咒為流通十小咒中之第一首。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一卷,唐金剛智譯。與不空譯之如意輪瑜伽同。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法軌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如意輪菩薩念誦法之別名。
吉祥如意
【俗語佛源】
「吉祥」與「如意」的復(fù)合詞,謂諸事吉利順遂。吉祥,梵語Sri,音譯作室利、師利,又稱為吉羊。據(jù)說釋尊成道時即坐于吉祥草上,系由吉祥童子刈割并敷陳于釋尊的座位上(見《
中阿含經(jīng)》卷五十回、《華嚴經(jīng)疏卷》十二等)。如意,為說法及法會之際,講師手持之器具。此物原為印度古時之爪杖,巴利語為anuruddha(阿那律)系由骨、角、竹、木等所制,柄長三尺,形狀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癢所用,以其能補手不能到之處,而搔抓如意,故稱為如意(見《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五)。后一般多用作祝福之辭。北齊·張成《造像題字》:「為亡父敬造觀音像一區(qū),合家大小八口人等共養(yǎng),吉祥如意」,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二折:「再休想吉祥如意,多管是你惡限臨逼。」(李君岡)
稱心如意
【俗語佛源】
如意,梵語阿那律Aniruddha的音譯,即爪杖,是出家僧侶百一用具之一。柄端作手指形,替手不能到之處搔癢,所以名為如意。又有柄端作「心」字形的,如《釋氏要覽》卷中說:「『如意』之制,蓋心之表也;故菩薩皆執(zhí)之,狀如云葉,如此方篆書『心』字故?!雇瑫终f:「今講僧尚執(zhí)之,多私記節(jié)文祝詞于柄,備于勿忘,要時手執(zhí)目對,如人之意,故名如意」。這一種如意,即如舊時官吏的手版?zhèn)溆谶z忘的笏子。但佛家還有如意杖、如意珠、如意輪等不同名詞和用具。近代多以玉石制作,長一二尺,柄端作「芝」形、或「云」形以供玩賞,取其名為吉祥,又稱吉祥如意。今以「稱心滿意」謂心滿意足,如愿以償。(常正)
三種如意通──如意通有三種
【三藏法數(shù)】
(出大智度論)
謂菩薩智慧具足,神變莫測,凡所作為,舉念即成,無有障礙,故名如意通。
〔一、能到如意〕,謂具此通者,雖長江大海,重關(guān)復(fù)嶺,千萬里之遠,俱無間隔,意欲到處,身即隨到,故名能到如意。
〔二、轉(zhuǎn)變?nèi)缫狻?,謂具此通者,能令世間所有諸物,大者作小,小者作大;一變?yōu)槎?,多變?yōu)橐?,故名轉(zhuǎn)變?nèi)缫狻?br />〔三、圣如意〕,謂具此通者,化現(xiàn)無方,應(yīng)變不測,雖無生滅,而有機則生,無機則滅;雖無去來,而有感則現(xiàn),無感則寂。如意自在,不可思議,故名圣如意。
能到如意
【三藏法數(shù)】
謂具此通者,雖長江大海,重關(guān)復(fù)嶺,千萬里之遠,俱無間隔,意欲到處,身即隨到,故名能到如意。
轉(zhuǎn)變?nèi)缫?/div>
【三藏法數(shù)】
謂具此通者,能令世間所有諸物,大者作小,小者作大;一變?yōu)槎?,多變?yōu)橐?,故名轉(zhuǎn)變?nèi)缫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