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承露  拼音:chéng lù
1.頭巾。漢。揚雄《方言》卷四:「覆結(jié),謂之幘巾,或謂承露?!?br />2.承接露水?!段倪x。班固。西都賦》:「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div>
《漢語大詞典》:承露盤(承露盤)
漢武帝 迷信神仙,于 建章宮 筑 神明臺 ,立銅仙人舒掌捧銅盤承接甘露,冀飲以延年。后 三國 魏明帝 亦于 芳林園 置承露盤。漢書·郊祀志上:“其后又作 柏梁 、銅柱、承露僊人掌之屬矣?!?顏師古 注:“《三輔故事》云: 建章宮 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div>
《國語辭典》:巾幗(巾幗)  拼音:jīn guó
古代婦女用以覆發(fā)的頭巾和發(fā)飾?!缎绿茣>矶?。東夷傳。高麗傳》:「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幗。」《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孔明乃取巾幗并婦人縞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內(nèi),修書一封,遣人送至魏寨?!购笥媒韼酱Q女子?!读凝S志異。卷二。巧娘》:「此丈夫而巾幗者,何畏之?」《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你看!他不過是個巾幗,還曉得看詩。怎有個鶯脰湖大會大作詩的呢?」
《漢語大詞典》:烏巾(烏巾)
黑頭巾。即烏角巾。古代多為隱居不仕者的帽子。 南朝 宋 羊欣 《采古來能書人名》:“ 吳 時 張弘 好學不仕,常著烏巾,時人號為 張烏巾 ?!?唐 杜甫 《奉陪鄭駙馬韋曲》詩之一:“何時占叢竹,頭戴小烏巾?!?仇兆鰲 注:“《南史》:‘ 劉巖 隱逸不仕,常著緇衣小烏巾?!?宋 張孝祥 《念奴嬌·欲雪再和呈朱漕元順》詞:“忍凍推敲清興滿,風里烏巾獵獵。”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偵戲》:“草堂圖裡烏巾岸,好指點銀箏紅板?!?/div>
《國語辭典》:平頭(平頭)  拼音:píng tóu
1.一種短發(fā)發(fā)型,從腦后到兩鬢的頭發(fā)全部推光,上端頭發(fā)稍長齊平。
2.仆隸所戴的頭巾,引申作奴仆。南朝梁。蕭衍〈河中之水歌〉:「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提履箱?!埂段骱肪硪灰唬骸甘帐傲思氒浳锛瑤ьI(lǐng)了平頭、鍋邊秀,一徑而來?!?br />3.平凡的、一般的?!敦撈亻e談》第三回:「我們當老爺?shù)亩甲隽速\,那些平頭百姓,不一個個都該做強盜么?」
4.不帶零頭的整數(shù)。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七出:「(旦)敢問師母尊年?(末)目下平頭六十。」也作「齊頭」。
5.詩歌聲律的「八病」之一,南朝梁沈約所倡。謂五言詩第一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與第七字同聲,如:「今日歡宴會,歡樂難句陳?!菇瘛g同屬平聲調(diào),目、樂同屬入聲調(diào)。
《漢語大詞典》:平頭小樣巾(平頭小樣巾)
頭巾名。新唐書·車服志:“文官又有平頭小樣巾,百官常服,同於庶人?!?/div>
《國語辭典》:平頭奴子(平頭奴子)  拼音:píng tóu nú zǐ
稱古代頭戴平頭巾的奴仆。南朝梁。蕭衍〈河中之水歌〉:「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提履箱?!固?。李白梁園吟〉:「平頭奴子搖大扇,五月不熱疑清秋。」
《漢語大詞典》:巾箱
(1).古時放置頭巾的小箱子,后亦用以存放書卷、文件等物品。太平御覽卷七一一引《漢武內(nèi)傳》:“ 武帝 見 西王母 巾箱中有一卷書?!?晉 葛洪 《〈西京雜記〉序》:“后 洪 家遭火,書籍都盡,此兩卷在 洪 巾箱中,常以自隨,故得猶在?!?span id="olea15i" class="book">《南史·范云傳》:“﹝ 江祏 ﹞求 云 女婚姻,酒酣,巾箱中取剪刀與 云 曰:‘且以為娉。’”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廳之陳設(shè)頗極精異,巾箱、妝奩、冠蓋、首飾之盛,非人間之物。” 清 趙翼 《李郎曲》:“捆載巾箱過嶺來,昔是玉人今玉客?!弊宰ⅲ骸皶r販玉玩至 粵 ?!?br />(2).見“ 巾箱本 ”。
(3).指學問著述。 宋 陸游 《冬夜讀書》詩:“小兒可付巾箱業(yè),未用逢人嘆不遇?!?清 趙翼 《王樓村先生十三本梅花書屋圖為其曾孫少林賦》詩:“君家故事吾能説,文采風流自古昔。巾箱家學七葉中,人人有集光史冊。”
《國語辭典》:巾箱本  拼音:jīn xiāng běn
小版本的古書。因南齊衡陽王蕭鈞手寫五經(jīng),其外形體積不大,可放置巾箱中,便于攜帶,故稱為「巾箱本」。見《南史。卷四一。齊宗室傳。衡陽元王道度傳》。
《漢語大詞典》:脫巾
脫下頭巾,改戴官帽。指開始入仕。《文選·顏延之〈秋胡〉詩》:“脫巾千里外,結(jié)綬登王畿?!?李善 注:“巾,處士所服。綬,仕者所佩?!?span id="0btay2e" class="book">《梁書·范云傳》:“脫巾來仕,清績?nèi)灾??!?唐 劉禹錫 《故荊南節(jié)度推官董府君墓志》:“脫巾為弘文館校書郎,再遷至大理評事。”明史·王元翰傳:“平居凍餒,脫巾可虞?!?/div>
《漢語大詞典》:折角
(1). 漢元帝 時,少府 五鹿充宗 治 梁丘 ,以貴幸善辯,諸儒莫敢與抗論。人有薦 朱云 者, 云 入,昂首論難,駁得 充宗 無言以對。諸儒為之語曰:“ 五鹿 岳岳, 朱云 折其角。”事見漢書·朱云傳。后以“折角”喻指雄辯。 宋 周邦彥 《汴都賦》:“雖有注河之辯,折角之口,終日危坐,抵掌而譚,猶不能既其萬一?!?清 黃景仁 《送容甫歸里》詩:“此日眾中推折角,他年殿上待重茵。”
(2).指在爭論中被人駁倒。舊五代史·周書·馮道傳:“復有 梁 朝宰臣 李琪 ,每以文章自擅,曾進《賀平中山王都表》云:‘復 真定 之逆城。’ 道 讓 琪 曰:‘昨來收復 定州 ,非 真定 也?!?琪 昧於地理,頓至折角。” 清 惜秋 旅生 《維新夢·外交》:“看諸卿聞命即行,絶無繫戀,似此皇華之選,必無折角之虞?!?br />(3).謂折迭其邊角。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升庵集》:“余嘗愛 趙子昂 《書跋》云:‘聚書藏書,良非易事。善觀書者……勿捲腦,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碧刂刚鄣^巾之角。 清 沈育 《郭有道墓》詩:“士林爭折角,仙侶羨同舟?!眳⒁姟?折角巾 ”。
《漢語大詞典》:折角巾
即林宗巾。 東漢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時。一日道遇雨,頭巾沾濕,一角折迭。時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稱“林宗巾”。見《后漢書·郭太傳》。 宋 張耒 《贈趙景平》詩之一:“定知 魯國 衣冠異,盡戴 林宗 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書·武帝紀下:“初服常冠,以皂紗為之,加簪而不施纓導,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span id="daypxtw" class="book">《水滸傳》第九八回:“忽見一秀士,頭戴折角巾,引一個緑袍少年將軍來,教 瓊英 飛石子打擊?!币嗍∽鳌?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詩:“荒徑遙開叢菊淚,折巾欹落短毛霜?!?/div>
分類:名重一時
《漢語大詞典》:冠巾
(1).冠和巾。古代用以區(qū)別士和庶人。釋名·釋首飾:“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币喾褐割^巾。 唐 韓愈 《送僧澄觀》詩:“向風長嘆不可見,我欲收斂加冠巾。” 明 高啟 《丁孝廉惠冠巾》詩:“知試山人服,冠巾遠寄重?!?br />(2).指官職。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二引 呂映薇 《簾鉤》詩:“ 嚴公 幕下憐才甚,三掛冠巾是也非。”
《漢語大詞典》:岸巾
謂掀起頭巾,露出前額。形容態(tài)度灑脫或衣著簡率不拘。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極諫》:“ 中宗 愈怒,不及整衣履,岸巾出側(cè)門?!?宋 楊萬里 《和章漢直》:“岸巾過我燈前語,贈句清於月底梅?!?明 宋濂 《南澗子包公碣》:“性嗜酒,雖百觴不亂。當酣適之際,岸巾獨坐,高歌八韻律賦?!?清 陳維嵩 《念奴嬌·季滄葦宅夜看歌姬演劇》詞:“重逢難必,岸巾且吸船玉?!?/div>
《國語辭典》:裹頭(裹頭)  拼音:guǒ tóu
以巾包頭,也指頭巾。唐。杜甫兵車行〉:「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div>
《漢語大詞典》:紗巾(紗巾)
紗制頭巾。 唐 劉長卿 《贈秦系》詩:“向風長嘯戴紗巾,野鶴由來不可親。” 唐 白居易 《香山避暑二絕》之二:“紗巾草履竹疏衣,晚下 香山 蹋翠微。” 宋 陸游 《風入松》詞:“自憐華髮滿紗巾,猶是官身?!?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一章:“出獄后因為怕穿壞,她才脫下來不再穿它,而用一條極華美的紗巾包起它藏在箱底?!?/div>
分類:紗巾頭巾
《國語辭典》:巾幘(巾幘)  拼音:jīn zé
1.頭巾?!侗笔?。卷一二。隋煬帝本紀》:「武官平巾幘,褲褶,三品已上,給瓟槊。」《三國演義。第四五回〉:「干戴上巾幘,潛步出帳,喚了小童,徑出轅門?!?br />2.戴上頭巾。唐。蔣防《霍小玉傳》:「其夕,生浣衣沐浴,修飾容儀,喜躍交并,通夕不寐。遲明,巾幘,引鏡自照,惟懼不諧也?!?/div>
《國語辭典》:絡(luò)頭(絡(luò)頭)  拼音:luò tóu
套在馬、驢等牲畜頭上,以便控禦牲畜的器具。唐。杜甫高都護驄馬行〉:「青絲絡(luò)頭為君老,何由卻出橫門道?!挂卜Q為「籠頭」。
《漢語大詞典》:巾舄
(1).頭巾和鞋。 唐 楊炯 《大唐益州新都縣學先圣廟堂碑文序》:“圓冠列侍,執(zhí)巾舃於西階;大帶諸生,受詩書於北面?!?明 金實 《方竹軒賦》:“明月入戶,涼在巾舃?!?br />(2).指人的行蹤。 宋 梅堯臣 《送回上人》詩:“山川生眼界,巾舃徧區(qū)中?!?/div>
分類:頭巾行蹤
《漢語大詞典》:絳幘(絳幘)
紅色頭巾。 漢 代宿衛(wèi)之士著絳幘,傳雞唱。見漢官儀。后泛指傳更報曉者之服色。 唐 王維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天雨花》第十五回:“須臾滴盡蓮花漏,絳幘鷄人報曉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