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8詞典 23分類詞匯 25
《國語辭典》:大鼓  拼音:dà gǔ
1.一種曲藝。以韻文演唱故事,其間夾有說白,常有三弦、板鼓及響板伴奏。流行很廣,遍及全國。常與地區(qū)方言、曲調(diào)相結(jié)合,而有不同的名稱。如:「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山東大鼓」、「東北大鼓」。
2.樂器名:(1)中式大鼓,木制鼓框,中部略寬,成桶型。兩面蒙牛皮或羊皮,鼓面直徑約一百公分,兩面皆可擊打。演奏時(shí),懸在木制的三腳架上,用于戲曲、歌舞或獨(dú)奏。(2)西式大鼓,構(gòu)造和小鼓一樣,體積較大,無響弦裝置,直徑約四十公分。鼓槌以氈毛、毛片、布或皮革包扎而成。演奏時(shí),掛在胸前,或放于鼓架上。原只用于軍樂中,后來才用于管弦樂上。
《國語辭典》:大鼓書(大鼓書)  拼音:dà gǔ shū
一種說唱藝術(shù)。參見「打鼓說書」條。
《國語辭典》:大鼓書(大鼓書)  拼音:dà gǔ shū
一種說唱藝術(shù)。參見「打鼓說書」條。
《國語辭典》:西河大鼓  拼音:xī hé dà gǔ
流行于河北一帶的大鼓書,用方言說唱。參見「鐵片大鼓」條。
《國語辭典》:鐵片大鼓(鐵片大鼓)  拼音:tiě piàn dà gǔ
一種起源于山東省的大鼓書。樂器除書鼓外,另用兩枚農(nóng)具犁鏵擊拍,后改用鐵綽板,并以三弦、四胡伴奏。一人演唱或二人對唱,二三人伴??。唱詞為七字句和十字句,有說有唱。曲調(diào)纏綿婉轉(zhuǎn)。也稱為「梨花大鼓」、「犁鏵大鼓」、「鐵板大鼓」、「山東大鼓」。
《國語辭典》:木板大鼓  拼音:mù bǎn dà gǔ
一種曲藝。原為流行于河北農(nóng)村的鼓書,后流入北平、天津等地。早期僅演員自擊木板和書鼓演唱,后增加三弦伴奏。清末經(jīng)剃寶全改革,發(fā)展成為京韻大鼓。因演唱者多帶保定、滄州口音,故也稱為「怯大鼓」。
《國語辭典》:山東大鼓(山東大鼓)  拼音:shān dōng dà gǔ
鐵片大鼓的別名。參見「鐵片大鼓」條。
《國語辭典》:滑稽大鼓  拼音:gǔ jī dà gǔ
京韻大鼓的一個(gè)支派。唱腔與京韻大鼓沒什么不同,但內(nèi)容則全為滑稽可笑且?guī)еS刺意味,其表演結(jié)合了各種詼諧的動(dòng)作和表情。
《國語辭典》:犁鏵大鼓(犁鏵大鼓)  拼音:lí huá dà gǔ
鐵片大鼓的別名。參見「鐵片大鼓」條。
《國語辭典》:京津大鼓  拼音:jīng jīn dà gǔ
京韻大鼓的別稱。參見「京韻大鼓」條。
分類:京韻大鼓
《國語辭典》:鐵板大鼓(鐵板大鼓)  拼音:tiě bǎn dà gǔ
鐵片大鼓的別名。參見「鐵片大鼓」條。
《國語辭典》:大鼓陣(大鼓陣)  拼音:dà gǔ zhèn
臺(tái)灣常見的民俗活動(dòng)。系由大陸花鼓表演演變而來。包括車鼓、跳舞兩部分。演出時(shí),人數(shù)由五、六人至十馀人不等,以打擊樂器的節(jié)奏配合舞步,注重舞步的變化與身段特技的表演。節(jié)目內(nèi)容可隨時(shí)間長短而調(diào)整,大致有龍鳳旗對演、雙龍旗對合演、雙龍騎表演舞、女子特技表演等項(xiàng)目。
《高級漢語詞典》:奉天大鼓  拼音:fèng tiān dà gǔ
起源于沈陽(奉天)的一種東北鼓書藝術(shù)
《漢語大詞典》:湖北大鼓
曲藝的一種。 清 代 咸豐 年間由 光州 (今 河南省 潢川縣 )一帶的大鼓傳入 湖北省 發(fā)展而成,流行于 武漢市 和 鄂 東一帶。初用鴛鴦鐵板按節(jié)拍,后改用木板,并以三弦、二胡伴奏。基本曲調(diào)有四平調(diào)等。
分類:曲藝咸豐
《國語辭典》:大鑼大鼓(大鑼大鼓)  拼音:dà luó dà gǔ
1.大肆敲鑼打鼓。形容大肆宣揚(yáng)。如:「你這樣大鑼大鼓、宣揚(yáng)自己得獎(jiǎng)的榮耀,有點(diǎn)惹人厭煩。」
2.大張旗鼓。形容場面浩大。如:「他喜歡大鑼大鼓的辦活動(dòng),以顯示其財(cái)力雄厚。」
《國語辭典》:東北大鼓(東北大鼓)  拼音:dōng běi dà gǔ
一種流行于東北各地的曲藝。通常為一人擊鼓板演唱,另外由二、三人分別以三弦、四胡等樂器伴奏,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常用曲調(diào)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流水板、二六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