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目多伽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又作一曰多伽。(參見:十二部經(jīng))
一多相容不同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十玄門之一。(參見:玄門)下。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十玄門之一。(參見:十玄門)
【三藏法數(shù)】
謂一佛土與十方一切佛土,互相容納而不壞一多之相,名為不同。經(jīng)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馀。是也。
一那由多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數(shù)名。(參見:那由他)
那由他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術(shù),那述。數(shù)目名,當(dāng)于此方之億。億有十萬,百萬,千萬三等。故諸師定那由多之?dāng)?shù)不同。本行經(jīng)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數(shù)千萬?!剐?yīng)音義三曰:「那術(shù),經(jīng)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當(dāng)中國十萬也。光贊經(jīng)云:億,那述劫是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數(shù)目字,相等于今天的億數(shù)。
一念義多念義
【佛學(xué)大辭典】
(流派)又曰一念往生,多念往生。日本源空上人立念佛往生之宗,出其門者非一人,異解頗多。幸西立一念義。一念義者,凡夫之信心與佛智之一念相應(yīng),往生之業(yè)事自然成辨,不須多念之念佛也。隆寬立多念義。積念佛之功,往生之業(yè)事始為成辨,故一生之間念念相續(xù),以待臨終,百萬遍之類也。
一佛多佛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大乘有多世界一時出現(xiàn)多佛之論,在小乘則有異說。(參見:佛)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大乘許于一時有多佛出世,且勿論。小乘則于俱舍十二有二說:薩婆多師之義,無邊之世界,唯一佛出世,無二佛于同時出世者。馀師之義,則一三千大千世界,雖無二佛于同時出世,而其他三千大千世界,佛之出世,非無與之同時者;故無量之世界,同時有無量之佛出世。智度論九,同舉此二義,以前義為不了義,后義為了義。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圖、浮頭、勃陀、勃馱、部陀、母陀、沒馱。譯言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覺察煩惱,使不為害,如世人之覺知為賊者,故云覺察,是名一切智。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謂之覺悟,是名一切種智。自覺復(fù)能覺他,自他之覺行窮滿,名為佛。自覺者,簡于凡夫,覺他者簡于二乘,覺行窮滿,簡異于菩薩。何則?以凡夫不能自覺,二乘雖自覺而無覺他之行,菩薩自覺覺他而覺行未為圓滿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覺知一切諸法,了了分明故也。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云佛陀,或云浮陀、佛馱步他、浮圖、浮頭。蓋傳者之訛耳。此無其人,以義翻之為覺?!棺谳喺撌鲇浽唬骸阜鹜予笠?,此云覺者,隨舊略語,但稱曰佛。」佛地論一曰:「于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醒,如蓮華開,故名佛?!怪嵌日摱唬骸阜鹜忧匮灾?,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為覺,于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故,名為覺?!狗ㄈA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覺者、知者,對迷名知,對愚名覺。」大乘義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覺知,就斯立稱。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之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圣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涅槃云:如人覺賊,賊無能為,佛亦如是。覺悟之覺對其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既能自覺,復(fù)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言其自覺簡異凡夫,云覺他者明異二乘,覺行窮滿彰異菩薩。」善見律四曰:「佛者名自覺亦能覺他,又言知,何謂為知?知諦故,故名為佛?!谷释踅?jīng)上曰:「一切眾生,斷三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梵語佛陀的簡稱,華譯為覺者,也就是正覺和遍知的大覺大悟者。遍知是說對于宇宙事理無所不知覺,正覺是說所知正確真實而無外道那樣邪見妄執(zhí)的錯誤,所以佛的另一尊號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覺。覺有三義,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自己遍知正覺以超越三界凡夫;覺他是先覺覺后覺,以修菩薩行而超越二乘,使眾生皆得如自己一樣的大覺大悟;覺行圓滿是自他兩覺兩利功德圓滿,以超越菩薩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俗語佛源】
佛陀(Buddha)簡稱「佛」,意譯為「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對于凡夫的不覺,稱為「自覺」;對于二乘(聲聞、緣覺)只求自覺,稱為「覺他」;對于菩薩自覺、覺他而未完美,稱為「覺行圓滿」。在「四圣」(聲聞、緣覺、菩薩和佛)中,佛是最高的果位。佛有許多別稱,如:如來、善逝、天人師、世尊等。佛又有種種「身」,如法身、報身、應(yīng)身等。佛往往專稱應(yīng)現(xiàn)于婆娑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也泛指三世十方一切佛,如阿彌陀佛、藥師佛、燃燈佛、彌勒佛等。此外,學(xué)佛之「佛」,指佛法;念佛之「佛」,指佛號;拜佛之「佛」,指佛像……均是觸類引申之義。佛教徒以為念佛可以消除業(yè)障、修身修福。在現(xiàn)代詩中如蘇曼殊《有懷》詩之二:「生天成佛我何能,幽夢天恁恨不勝。」(李明權(quán))
【三藏法數(shù)】
佛,梵語具云佛陀,華言覺。覺具三義:一者自覺,謂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者覺他,謂運無緣慈,度有情眾;三者覺行圓滿,謂歷劫修因,行滿果圓,是名為佛。(無緣慈者,謂無心攀緣一切眾生而能自然現(xiàn)益也。)
【三藏法數(shù)】
佛即就人得名,覺照為義。謂覺斯玄妙,開解一切,悟大夜之重昏,朗萬法之幽邃也。
【三藏法數(shù)】
佛,梵語具云佛陀,華言覺。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三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一即多多即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一即十)
一即十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所謂一即十者。乃一至十之?dāng)?shù)。均由一相疊而成。若以一為本數(shù),即單位。則舍一而不能有二至十。此所以一即二,一即三以至一即十也。易言之。二乃由本數(shù)之一為始。漸次成而為二。一之外別無二之本體也。由此以推。十亦由本數(shù)之一為始。漸次成而為十。一之外別無十之本體也。由是論之。一乃組成他數(shù)之一。非自性之一。若果為自性之一。則一終為一。不能成二至十之?dāng)?shù)。即能成二至十之?dāng)?shù)。其為組成他數(shù)之一可知矣。故此時所論之本數(shù)之一。為有體數(shù)。二至十為無體數(shù)。即空也。故一十相即。又一為有力數(shù)。二至十為無力數(shù)。故一十相入。根據(jù)此法而詳論之。一塵為主。一切佛土。悉在此中。一念為主。無量之時劫。亦盡在其中。此即大陀羅尼緣起之法門。華嚴(yán)一家之盛談?wù)咭?。又一即多之意義。與上相同。見五教章中。
一殺多生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殺一人救多人也。殺生雖為罪惡之業(yè),然殺一人,得生多數(shù)之人,則卻為功德。瑜伽論第四十一曰:「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或復(fù)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fù)欲造多無間業(yè),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思維,以憐憫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云。涅槃經(jīng)第十二,記仙豫王殺害世惡婆羅門,以其因緣卻不墮地獄。行愿品疏鈔五,引報恩經(jīng)文以明一殺多生之因緣。報恩經(jīng)七曰:「有一婆羅門子,聰明黠慧,受持五戒護持正法。婆羅門子緣事他行,有五百人,共為徒侶。前至崄路,五百群賊,常住其中。賊主密遣一人,歷伺諸伴,應(yīng)時欲發(fā)。爾時賊中復(fù)有一人,先與是婆羅門子,親善知識,故先來告語。爾時婆羅門子,聞此語已,譬如人噎,既不得咽,又不得吐。欲告語伴,懼畏諸伴害此一人;若害此人,懼畏諸伴沒三惡道,受無量苦;若默然者,賊當(dāng)害伴;若害諸伴,賊墮三惡道,受無量苦。作是念已,我當(dāng)設(shè)大方便利益眾生,三惡道苦,是我所宜。思惟是已,即便持刀斷此賊命,使諸同伴安隱無為。」
七多羅樹
【佛學(xué)大辭典】
(植物)多羅樹Ta%La者,多羅葉之樹,高木也,故譬物之高,輒曰七多羅樹,言比多羅樹高七倍也。法華經(jīng)藥王品曰:「坐七寶之臺,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智度論二曰:「千阿羅漢,聞是語已,升虛空高七多羅樹?!?/div>
八多羅樹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多羅樹為高大之樹,故凡形容物之高者曰八多羅樹。言有多羅樹八本之高也。法華經(jīng)分別功德品曰:「以赤旃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參見:多羅)
十二摩多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名十二轉(zhuǎn)聲。摩多譯作點或韻。一(阿),二(阿長),三(伊),四(伊長),五(烏),六(烏長),七(藹),八(愛),九(奧),十(奧長),十一(闇),十二(?。┮?。此十二摩多攝于三門之發(fā)音,則如圖。一切之音聲,盡攝于此三門,其中前二字為根本字,是男聲,智慧字也。又伊等八字為增加字(謂增加于阿迦等根本字之點畫也),是女聲,三昧字也。此十二摩多,若依世法,則為十二支,十二月,十二宮,人身之十二纏絡(luò)等。若依出世法,則為菩薩佛果之十二地,流轉(zhuǎn)之十二因緣。若依真言門,則胎藏之十二真言,金剛界之十二供養(yǎng),并十二火天等,皆其標(biāo)幟也。見悉曇三密鈔二。又以此十二摩多配于因行證入之四轉(zhuǎn)則前之二阿為因,伊等八字為行,暗為證,惡為入也。見吽字義顯宗記。更依大日經(jīng)等,則加哩之四摩多,總為十六摩多。
摩多通別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十二摩多中前十字為別摩多,后二字為通摩多。別摩多者,以局于體文而負(fù)之故也。通摩多者以于負(fù)體文之別摩多上,復(fù)加此二點故也。如等。或于十摩多直加此二點,故名為通,如等。或云十二摩多總為通摩多,其他貍四字為別摩多。
摩多自他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以上十二或十六為自摩多,其他若等五字,變?yōu)檠鲈曼c,或為半月點(即大空點也),為他摩多。此時五字之體文為點也。故體文有摩多,摩多有體文,如字者,摩多成為體文而受通摩多。如字者,摩多受體文也。見梵漢對映集上。
三文陀達多
【佛學(xué)大辭典】
(人名)六群比丘之一。無譯語。
【三藏法數(shù)】
又云難陀。
三末多
【佛學(xué)大辭典】
(人名)Sammata,劫初之王名。俱舍光記十二曰:「三末多,此云共許,眾人共許為好人也?!?/div>
三多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多近善友,多聞法音,多修不凈觀也。又多供養(yǎng)佛,多事善友,多問法要也?;蛞悦炫_之三觀等,三多不一種也。輔行序曰:「三多之妙運遽階?!顾哪钐幰辉唬骸溉啾峨H?!怪[曰:「或云:三止三觀所蘊法多;或云三種止觀,所蘊法多,故曰三多?!顾慕碳庵性唬骸秆匀嗾?,長阿含(九卷十上經(jīng))云:三多成就:一近善友,二聞法音,三惡露觀。大般若云:多供養(yǎng)佛,多事善友,于多佛所請問法要。妙經(jīng)亦云:有福供佛求法等三(序品曰:若人有福,曾供養(yǎng)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或以福田時節(jié)種子名為三多。是則三多大小皆有,然三多義解者鮮矣。余今所示,其必然耶?」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多近善友、多聞法音、多修不凈觀。2。多供養(yǎng)佛、多事善友、多問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