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降魔杵
佛教法器。佛寺中金剛塑像手執(zhí)之杵。亦泛指古代的一種棒狀武器。宋史·呼延贊傳:“及作破陣刀、降魔杵;鐵折上巾,兩旁有刃,皆重十數(shù)斤?!?span id="zd82w2j" class="book">《西游記》第四二回:“那 木叉 按下云頭,將降魔杵,如筑墻一般,筑了有千百餘下。”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八大剎佛作,媲美 蘇州 。而 重寧寺 佛作,則照內(nèi)工做法……如華蓋、琵琶、佛魔杵、九環(huán)錫杖?!?/div>
《國語辭典》:座子  拼音:zuò zi
座位?!度辶滞馐贰返谝蝗兀骸赴炎右平?,拿出這張呈子來與馬二先生看?!?/div>
《漢語大詞典》:捏素
亦作“揑素”。 塑像。 唐 顏真卿 《東方先生畫贊碑陰記》:“先生形像,今則捏素為之?!?金 黨懷英 《重修文宣王廟碑》:“先是羣弟子及先儒像畫於兩廡,既又以揑素易之?!?/div>
分類:塑像
《漢語大詞典》:行像
(1).即行樂圖。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巧藝:“ 戴安道 中年畫行像甚精妙?!眳⒁姟?行樂圖 ”。
(2).用寶車載著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種宗教儀式。也稱行城。一般多在佛生日舉行;西域也有在其他節(jié)日舉行的。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屈支國:“每歲秋分數(shù)十日間,舉國僧徒皆來會集……諸僧伽藍莊嚴佛像,瑩以珍寶,飾之錦綺,載諸輦輿,謂之行像?!?span id="ae7vusi" class="book">《法苑珠林》卷四一:“至四月八日, 成都 行像, 碩 ( 邵碩 )於眾中匍匐作獅子形。”參閱 宋 贊寧 大宋僧史略卷二。
(3).塑像的一種方法。先塑成泥胎,再用漆把麻布貼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復(fù)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這種方法塑像不但逼真,而且質(zhì)地輕,故稱“行像”。
《國語辭典》:行樂圖(行樂圖)  拼音:xíng lè tú
以行樂為題材的圖畫。亦指人的肖像畫?!缎咽篮阊浴>砥?。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前日女婿上門,他舉家都看個勾,行樂圖也畫得出在那里。」《儒林外史》第三○回:「宗老爺家一個小廝拿著一封書子,送一幅行樂圖來求題?!购喎Q為「行樂」。
《國語辭典》:裝鑾(裝鑾)  拼音:zhuāng luán
梁柱或塑像的彩繪、裝飾。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三。團行》:「其他工役之人,或名為作分者,如碾玉作,鉆捲作,篦刀作,……裝鑾作?!埂肚迤缴教迷挶尽N骱洝罚骸改茄b鑾的待詔取得這水,去堆青疊綠,令別是一般鮮明?!?/div>
《漢語大詞典》:夾纻(夾紵)
亦作“ 夾紓 ”。 塑像的一種方法。先塑成泥胎,再用漆把麻布貼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復(fù)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故又稱“脫空像”。這種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質(zhì)地很輕,因此又稱“行像”。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永明寺:“ 暉 遂造人中夾紵像一軀,相好端嚴,希世所有?!?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五:“其中大像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小指中容數(shù)十人并坐,夾紵以漆之?!?span id="iotlbty" class="book">《太平廣記》卷二一三引 五代 范資 《玉堂閑話·厲歸真》:“曾游 洪州 信果觀 ,見三官殿內(nèi)功德塑像,是 玄宗 時夾紓。”
《國語辭典》:小人物  拼音:xiǎo rén wù
1.在社會沒有名、沒有影響力的人。
2.小型人物的雕塑像。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七夕》:「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種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tài),謂之『谷板』?!?/div>
《漢語大詞典》:像座
人物塑像的底座。 巴金 《隨想錄·再訪巴黎》:“是同樣的 盧騷 ,但在我眼前像座上的并不是我所熟悉的那個拿著書和草帽的‘ 日內(nèi)瓦 公民’,而是一位書不離手的哲人,他給包圍在數(shù)不清的汽車的中間。”
《國語辭典》:臉上貼金(臉上貼金)  拼音:liǎn shàng tiē jīn
本指在神佛塑像上貼上金箔。后比喻顯能誇耀或虛誇功德。如:「謙虛點!別老往自己臉上貼金?!?/div>
《國語辭典》:敷彩泥塑  拼音:fū cǎi ní sù
涂色彩的泥土塑像。屬于描摹自然的現(xiàn)實藝術(shù)手法,上了色彩的泥塑比不上色的木雕、石雕、陶塑更肖似真實人物的外貌。
《國語辭典》:朝天髻  拼音:cháo tiān jì
一種流行于五代后蜀的女子發(fā)式。先梳發(fā)于頂,編兩個圓柱形發(fā)髻,然后將發(fā)髻朝前反搭,伸向前額??稍邝傧乱r以簪釵等物,使發(fā)髻的前端高高翹起?!端问?。卷六五。五行志。木志》:「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婦女竟治發(fā)為高髻,號『朝天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