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因果  拼音:yīn guǒ
1.原因和結(jié)果。指事情演化的前后關(guān)連。如:「知道事情的始末因果,就容易下判斷了?!?br />2.佛教基本理論之一,謂因和果。佛教認(rèn)為一切的生命形態(tài)和生活遭遇,都是過去意志行為的果,而過去意志行為則是造成果的因。因和果之間是相對的關(guān)系。《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六:「果有為離系,無為無因果?!埂赌鲜?。卷五七。范云傳》:「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貴貧賤?」
3.緣由?!都t樓夢》第六五回:「又還有一段因果,我們家的規(guī)矩,凡爺們大了,未娶親之先,都先放兩個人伏侍的?!?/div>
《國語辭典》:因果報應(yīng)(因果報應(yīng))  拼音:yīn guǒ bào yìng
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佛教謂生死輪回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有因果關(guān)系。一切有意志的行為,不論善惡或中性,都必導(dǎo)致未來世的樂、苦或中性的生活經(jīng)驗和生命形態(tài)。換言之,一切眾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生命形態(tài)都是過去意志行為的結(jié)果。這種因果關(guān)系,在未解脫之前,永不休止。
《國語辭典》:因果報應(yīng)(因果報應(yīng))  拼音:yīn guǒ bào yìng
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佛教謂生死輪回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有因果關(guān)系。一切有意志的行為,不論善惡或中性,都必導(dǎo)致未來世的樂、苦或中性的生活經(jīng)驗和生命形態(tài)。換言之,一切眾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生命形態(tài)都是過去意志行為的結(jié)果。這種因果關(guān)系,在未解脫之前,永不休止。
《國語辭典》:三世因果  拼音:sān shì yīn guǒ
佛教用語。佛教解釋眾生為何有形象、生活環(huán)境之種種差別的學(xué)說。謂由于過去世的行為,決定現(xiàn)在的狀況,而現(xiàn)在世的行為決定了未來世的處境?,F(xiàn)在的果報,是過去因所造成,而現(xiàn)在所作的一切,又成為未來果報的因。如此不斷的行為造作,構(gòu)成眾生輪回的現(xiàn)象?!?a target='_blank'>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一六:「三世因果名為處,我第自性為非處。」《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一:「三世因果,輪轉(zhuǎn)不息?!?/div>
《國語辭典》:因果關(guān)系(因果關(guān)系)  拼音:yīn guǒ guān xi
事件或現(xiàn)象形成必有的前后關(guān)連。先發(fā)生的因?qū)е潞笮纬傻墓?。兩者的關(guān)連密切而恒定,相同的因必會導(dǎo)致相同的果。
《國語辭典》:因果律  拼音:yīn guǒ lǜ
歸納推理的基礎(chǔ)原則之一。指事件的發(fā)生必有一定的原因,且有因必有果。就先后順序而言,因必定先于果,并且相似的原因必產(chǎn)生相似的結(jié)果。此種規(guī)律,稱為「因果律」。
《漢語大詞典》:互為因果
指兩件事情,互相促成,循環(huán)不已。例如:老師教得十分盡力,希望他繼承自己的事業(yè),再攀藝術(shù)高峰;學(xué)生非常刻苦,進步之快超出教師的逆料。于是,二者互為因果?!?ins>韓振波《多余的人》
《國語辭典》:故事  拼音:gù shì
舊例、老規(guī)矩?!稘h書。卷五四。蘇建傳》:「衛(wèi)將軍張安世薦武明習(xí)故事,奉使不辱命?!鼓铣?。劉協(xié)《文心雕龍。章表》:「然闕而不篡者,乃各有故事,而在職司也?!?/div>
《國語辭典》:故事  拼音:gù shi
1.傳說中的舊事,或杜撰的事情。如:「小朋友聽老師說故事?!埂段饔斡洝返谝蝗兀骸赣帜钜痪砜兹附?jīng),及談苾芻洗業(yè)的故事。」
2.事故。《紅樓夢》第六一回:「吃膩了膈,天天又鬧起故事來了?!?/div>
《國語辭典》:流轉(zhuǎn)(流轉(zhuǎn))  拼音:liú zhuǎn
1.傳布?!抖Y記。仲尼燕居》唐??追f達。正義:「以禮周旋流轉(zhuǎn),無不偏于天下?!?br />2.圓轉(zhuǎn)流暢。《南史。卷二二。王曇首傳》:「好詩圓美,流轉(zhuǎn)如彈丸?!?br />3.轉(zhuǎn)換消逝。唐。白居易 秋晚詩:「光陰流轉(zhuǎn)忽已晚,顏色凋殘不如昨?!?br />4.流動轉(zhuǎn)移?!逗鬂h書。卷六七。黨錮傳。張儉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轉(zhuǎn)東萊,止李篤家?!?/div>
《漢語大詞典》:明驗(明驗)
明顯的證驗或應(yīng)驗。后漢書·袁安傳:“ 安 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獄,理其無明驗者,條上出之?!?唐 王勃 《三國論》:“以知 曹孟德 不為人下,事之明驗也?!?span id="6eho50q" class="book">《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晦翁 見此明驗,豈得不信?”《花月痕》第五回:“ 藴空 接著,瞧了一瞧道:‘頭一籤,上二句居士自然明白了,下二句后來自有明驗,大約居士與“ 陶 家菊”另有一番因果?!?梁啟超 《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一章:“其后 阿剌伯 人西漸,十字軍東征, 歐亞 文明再交媾一度,乃成近世震天鑠地之現(xiàn)象,皆此公例之明驗也?!?/div>
《漢語大詞典》:無余(無餘)
(1).沒有剩余、殘留。《詩·秦風(fēng)·權(quán)輿》:“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漢 班固 《西都賦》:“草木無餘,禽獸殄夷?!?許地山 《綴網(wǎng)勞蛛·換巢鸞鳳》:“ 和鸞 和 祖鳳 雖有主仆底名分,然而在他們底心識里,這種階級底成見早已消滅無馀?!?br />(2).指沒有余留之物。 三國 魏 曹植 《贈丁翼》詩:“肴來不虛歸,觴至反無餘?!?唐 溫庭筠 《登盧氏臺》詩:“臺高秋盡出,林?jǐn)嘁盁o餘?!?br />(3).指沒有多余資財。 宋 秦觀 《題彭景山傳神》:“﹝ 景山 ﹞年四十不幸喪明,家居無餘,而目不可治。”
(4).佛教語。謂“生死”的因果泯滅,不再受生于三界。 唐 王維 《大唐故大德凈覺禪師碑銘》序:“忽謂眾人,有疑皆問,我于是夜,當(dāng)入無餘。”
《漢語大詞典》:受記(受記)
(1).亦作“ 受紀(jì) ”。指接受祭享。漢書·司馬遷傳:“五年而當(dāng) 太初 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於明堂,諸神受記?!?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以元新改,立明堂,朝諸侯及郡守受正朔,各有山川之祀,故曰諸神受記?!?明 唐順之 《觀中州進賀長至表箋恭述時寓信陽》詩:“諸神將受紀(jì),四海共迎祥?!?br />(2).佛教語。稱佛記弟子來生因果及將來成佛之事為記別,接受記別,叫做受記。 唐 李邕 《嵩岳寺碑》:“密意所傳稱十方之首,莫不佛前受記,法中出家?!?span id="2cpsex0" class="book">《古今小說·梁武帝累修歸極樂》:“長老知是 范道 要求受記,故此晝夜啼哭?!?span id="wyly260" class="book">《老殘游記續(xù)集遺稿》第六回:“佛經(jīng)上常説:‘受記成佛?!隳苁苡?,就能成佛;你不受記,就不能成佛。”
《漢語大詞典》:邪見(邪見)
佛教指無視因果道理的謬論。泛指乖謬不合理的見解。大乘起信論:“所謂不殺、不盜、不婬、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遠(yuǎn)離貪嫉、欺詐、諂曲、瞋恚、邪見?!?span id="swo6ksk" class="book">《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jīng)講經(jīng)文》:“邪心不要亂施程,邪見直須旋改更。” 清 沈大成 《讀〈通典·職官〉》:“ 末摩尼 法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宜嚴(yán)加禁斷?!?/div>
《國語辭典》:因由  拼音:yīn yóu
1.原因?!洞笏涡瓦z事。元集》:「付吏張大年勘問因由?!埂都t樓夢》第四八回:「若有提起因由的,你只帶口說我?guī)Я四氵M來作伴兒就完了?!?br />2.理由、借口?!队罉反蟮鋺蛭娜N。小孫屠。第九出》:「我待去它家走一遭,又無因由。真?zhèn)€是眉頭一點愁?!乖T稹读粜?。楔子》:「他把這脂粉作因由,……我見他趨前退后。待言語卻又早緊低頭?!?br />3.因緣?!毒劳ㄑ?。卷二。莊子休鼓盆成大道》:「向莊生指出夙世因由,那莊生原是混沌初分時一個白蝴蝶?!?/div>
《漢語大詞典》:記別(記別)
亦作“ 記莂 ”。 佛教語。指佛為弟子預(yù)記死后生處及未來成佛因果、國名、佛名等事。《菩薩處胎經(jīng)·諸佛行齊無差別品》:“佛復(fù)告菩薩 摩訶薩 :汝等欲見如來神力,化不思議道,法性純熟,無男無女,善權(quán)義説,受女人身,無佛記別,魔釋梵王無真實相,汝等欲知此四眾者受別成佛乎?”集一切福德三昧經(jīng)卷中:“爾時 那羅延 菩薩語 浄威 力士:‘汝住何法得無生忍而受記別?’ 浄威 答言:‘我以生起諸凡夫法得受記別。’” 南朝 梁簡文帝 《善覺寺碑銘》:“已於 恒 沙佛所,經(jīng)受記莂?!?隋煬帝 《重與智者請義書》:“ 南岳禪師 ,親所記莂,説法第一,無以仰過?!?清 汪琬 《〈洞庭詩稿〉序》:“ 鐙公 本儒家子,少讀書知名,長而遯之釋氏。徧參尊宿,遂受記莂,為曹洞家(宗)大師。”
《國語辭典》:四諦(四諦)  拼音:sì dì
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釋迦牟尼總括一切生死涅槃的因果及應(yīng)取應(yīng)舍之道,提出苦、集、滅、道四諦的教法。因這四項教法是真實、無錯亂,所以稱為「四諦」??嘀B謂生死輪回是痛苦、不圓滿;集諦謂產(chǎn)生痛苦的原因;滅諦謂痛苦的息滅;道諦謂息滅痛苦的方法。四諦間的關(guān)系:苦諦是結(jié)果,集諦是原因,滅諦是結(jié)果,道諦是原因,苦、集應(yīng)舍棄,滅、道應(yīng)取應(yīng)行?!?a target='_blank'>中論》卷四:「以無四諦故,見苦與斷集,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挂沧鳌杆氖ブ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