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善法
(1).好的法令。管子·任法:“今天下則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br />(2).佛教指修善果之法。后漢書·西域傳論:“至於佛道神化,興自 身毒 ,而二 漢 方志,莫有稱焉…… 班勇 雖列其奉浮圖,不殺伐,而精文善法導(dǎo)達之功靡所傳述?!?span id="eq2as2m" class="book">《師子經(jīng)》:“即於現(xiàn)世斷諸不善,得眾善法,修習(xí)作證?!?br />(3).好的方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三回:“你還沒有看見滿街上貼的招紙,還有出賣婦科絶孕丹的呢,那更是弭患於無形的善法了?!?魯迅 《書信集·致孟十還》:“現(xiàn)在的譯詩,真是出力不討好,尚無善法?!?/div>
《漢語大詞典》:善法堂
佛教語。 帝釋天 講堂名。在 須彌山 頂 喜見城 外之西南角。《涅槃經(jīng)·圣行品二》:“復(fù)見白色猶如白云,復(fù)問大臣:‘彼是何色?’大臣答言:‘是 善法堂 ,忉利諸天常集其中,論人天事?!?span id="ys2c2qy" class="book">《俱舍論》卷十一:“外西南角有 善法堂 ,三十三天時集於彼,詳論如法不如法事?!?唐 劉禹錫 《送深法師游南岳》詩:“師在白云鄉(xiāng),名登 善法堂 ?!?/div>
《國語辭典》:息心  拼音:xí xīn
摒除雜念。《文選。王巾。頭陁寺碑文》:「息心了義,終焉游集?!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4000' target='_blank'>岑參 〈終南山雙峰草堂作〉詩:「斂跡歸山田,息心謝時輩。」
《國語辭典》:陀羅尼(陀羅尼)  拼音:tuó luó ní
一串幫助記憶的語言或聲音。為梵語dh?。颍?ī的音譯。意譯為總持。一般認為它具有神秘的力量,使持誦者獲得功德和對佛法不忘的作用。在漢、藏佛經(jīng)中,陀羅尼皆采音譯。其篇幅長短不一。
《國語辭典》:白法  拼音:bái fǎ
佛教用語。指善法?!斗ㄔ分榱帧肪矶骸溉缒鶚劷?jīng)云:『有二白法:一慚、二愧。』」
《國語辭典》:五根  拼音:wǔ gēn
佛教用語:(1)指能產(chǎn)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作用的感官?!栋⑴_磨俱舍論》卷一:「言五根者,所謂眼、耳、鼻、舌、身根?!?2)指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根是力量的意思,指進入圣道,調(diào)伏煩惱的力量。信根是對三寶生起清凈的信心。精進根是努力的長善除惡。念根是對當(dāng)下每個念頭、感覺都清清楚楚。定根指修習(xí)四禪。慧根指如實知四圣諦?!峨s阿含經(jīng)》卷二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弧?/div>
《漢語大詞典》:徒政
語本《孟子·離婁上》:“徒善不足以為政?!焙笠蛞钥沼泻眯亩鵁o善法之政為“徒政”。 嚴(yán)復(fù) 《原強》:“且往往當(dāng)其補救之時,本弊未去而他弊叢然以生,偏於此者雖袪,而偏於彼者闖然更見。甚矣,徒政之不足與為治也?!?/div>
有漏善法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有漏之業(yè)因有善惡,五戒十善,是善地,五逆十惡,是惡法。有漏之善法,招有漏之樂果,即人天之果報。有漏之惡法,招有漏之苦果,即鬼畜之果報。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帶有煩惱的善法,如五戒十善是。
帝釋善法堂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喜見城外角有善法堂,諸天集此商量四天下之善惡。
善法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五戒十善為世間之善法,。三學(xué)六度為出世間之善法,淺深雖異,而皆為順理益己之法,故謂之善法。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間的善法,三學(xué)六度是出世間的善法。
善法堂
【佛學(xué)大辭典】
(堂塔)帝釋天講堂名。在須彌山頂喜見城外之西南角。于此論人中之善惡。俱舍論十一曰:「外西南角有善法堂,三十三天時集于彼,詳論如法不如法事?!鼓鶚劷?jīng)十二曰:「是善法堂忉利諸天常集其中,論人天事?!刮饔蛴浰脑唬骸肝羧鐏砥鹱詣倮仙鞂m,居善法堂為母說法?!?/div>
善法罵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罵人有二種,汝是下賤生等,以惡法罵之,云惡法罵,汝是大圣人等,假善事毀辱之,云善法罵。見行事鈔中三之一。
菩薩善法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坐禪三昧經(jīng)之異名。
攝善法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作接善戒。三聚凈戒之一。攝一切之善法而使行于吾身為戒者。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聚凈戒之一。(參見:三聚戒)
【三藏法數(shù)】
攝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攝一切善法也。謂身口意所作善法及聞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無不聚攝,故名攝善法戒。(三慧者,一聞慧,謂聞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謂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謂修習(xí)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聚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聚凈戒之略,(參見: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一攝律儀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三攝眾生戒。又云饒益有情戒。以饒益一切眾生為戒者。是華嚴(yán)梵網(wǎng)占察瓔珞等經(jīng),瑜伽唯識等論所說。此三者積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輕戒三聚戒等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別。五戒八戒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為出家,三聚戒。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薩無論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薩,凡受此三聚以為心者,謂之通受。出家之菩薩,其初別受攝律儀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攝律儀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別受。次乃總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種:一者從他得,唯對于師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識論九曰:「戒學(xué)有三:一律儀戒,謂正遠離所應(yīng)離法。二攝善法戒,謂正證應(yīng)修證法。三饒益有情戒,謂正利樂一切有情?!?br />【三藏法數(shù)】
(出菩薩戒義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種戒,能攝一切大乘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莊嚴(yán)論云:初律儀戒以禁防為體,后攝善、攝生二戒,以勤勇為體。
〔一、攝律儀戒〕,攝律儀戒者,謂一切律儀,無不聚攝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義;儀即儀式,是軌范之義。法苑珠林云:攝律儀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為利養(yǎng)故,自贊毀他。二者不得故慳,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罵眾生。四者不得謗大乘經(jīng)典。持此四法,無惡不離,故名攝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攝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攝一切善法也。謂身口意所作善法及聞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無不聚攝,故名攝善法戒。(三慧者,一聞慧,謂聞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謂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謂修習(xí)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攝眾生戒〕,攝眾生戒者,謂能攝受一切眾生也。能攝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愛念,能與眾生樂故;悲名憐憫,能拔眾生苦故;喜名喜慶,慶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故;舍名無憎無愛,常念眾生,同得無憎無愛故。以此等法,攝諸眾生也。
大地善法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謂信、不放逸、輕安、舍、慚、愧、無貪、無瞋、不害、勤等十法,與一切善心,相應(yīng)而起,故名大地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