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石善友 朝代:唐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人。昭宗時為河?xùn)|節(jié)度使李克用部將。大順間,克用取云州,以其為云州刺史、大同軍防御使。約于乾寧間,除振武節(jié)度使、安北都護。天復(fù)二年,為部將契苾讓所逐。
《漢語大詞典》:善友
(1).友善,引為友好。三國志·魏志·管輅傳:“ 安平 趙孔曜 ,薦 輅 於 冀州 刺史 裴徽 …… 徽 於是辟為文學(xué)從事,引與相見,大善友之?!?br />(2).指交好友朋。 清 吳敏樹 《與楊性農(nóng)書》:“ 性農(nóng) 非有求託於 吉安 者,非假光寵於 吉安 者,其親賢善友,而欲偕之於道,素意固然也?!?br />(3).指佛教教友。《海龍王經(jīng)》卷一:“初夜后夜,常觀精進(jìn),敬重善友,志懷羞恥,常以大哀護於一切?!?南朝 梁武帝 《游鐘山大愛敬寺》詩:“駕言追善友,回輿尋勝緣。” 宋 秦觀 《法云寺長老然香會疏文》:“肆求善友,同結(jié)勝緣?!?/div>
《分類字錦》:善友應(yīng)徐(善友應(yīng)徐)
張元晏《皇第十一個兒子稹封雅王,第十二個兒子祥封瓊王制》:爾宜簡以蒞眾,儉而在公,善友應(yīng)徐,敬師申白,交修魯衛(wèi)之政,俾成虞芮之風(fēng)。
分類:諸王
《國語辭典》:善知識(善知識)  拼音:shàn zhī shì
佛教用語。佛教稱能引發(fā)他人向上、增善去惡乃至證悟成佛的人。《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四六:「是故善男子應(yīng)求善知識,親近、恭敬、一心供養(yǎng)而無厭足。」《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我這里有個海月禪林,那和尚是個善知識,送先生到那里去住罷?!?/div>
《國語辭典》:三多  拼音:sān duō
1.多福、多壽、多男子的祝頌之辭。語本《莊子。天地》:「華封人曰:『嘻,圣人!請祝圣人,使圣人壽?!粓蛟唬骸恨o』?!菏故ト烁弧!粓蛟唬骸恨o』?!菏故ト硕嗄凶印!粓蛟唬骸恨o』?!?br />2.作文三要事:多看、多做、多商量。宋。陳師道〈后山詩話〉:「永叔謂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br />3.學(xué)者的三件要事:看讀多,持論多、著述多。《通俗編。祝誦》引《玉?!罚骸笚钗那f公言曰:『學(xué)者當(dāng)取三多,乃看讀多,持論多,著述多也。』」
《漢語大詞典》:嘉好
(1).指朝會。左傳·昭公三十年:“唯嘉好、聘享、三軍之事,於是乎使卿?!?span id="ckcqhp0" class="book">《左傳·定公四年》:“若嘉好之事,君行師從,卿行旅從,臣無事焉?!?杜預(yù) 注:“謂朝會?!?br />(2).親善友好者。國語·楚語下:“於是乎弭其百苛,殄其讒慝,合其嘉好,結(jié)其親暱,億其上下,以申固其姓。” 宋 曾鞏 《祭晁少卿文》:“ 鞏 蚤以孤蒙,與託嘉好,自始迄今,踰二十載,繾綣相與,義厚情親?!?/div>
《漢語大詞典》:崇和
修好;親善友好。 漢 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quán)》:“加懷區(qū)區(qū),樂欲崇和?!?span id="0nvxpry" class="book">《左傳·宣公十二年》“ 楚子 又使求成于 晉 …… 楚 許伯 御 樂伯 , 攝叔 為右,以致 晉 師” 晉 杜預(yù) 注:“單車挑戰(zhàn),又示不欲崇和,以疑 晉 之羣帥?!?/div>
《國語辭典》:訪問團(訪問團)  拼音:fǎng wèn tuán
為促進(jìn)文化交流或親善友好關(guān)系而組成的訪問團體。如:「親善訪問團」、「青年友好訪問團」。
阿難前世為佛善友
【佛學(xué)大辭典】
(本生)出經(jīng)律異相十五。
善友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梵語賀里也曩蜜怛羅Kalya%namitra,隨順于我而起善行者。探玄記六曰:「起我行,故名善友?!?/div>
四種法為善友
【三藏法數(shù)】
(出大寶積正法經(jīng))
〔一、求菩提者〕,謂諸眾生,若有發(fā)心樂求菩提之道者,是為菩薩之善友也。(梵語菩提,華言道。梵語菩薩,華言覺有情。)
〔二、作大法師〕,謂人深達(dá)妙義,作大法師,為眾演說;以其正行,令彼進(jìn)修,是為菩薩之善友也。
〔三、聞思修慧〕,謂人以聞思修之三慧,倍策精進(jìn),出生一切善根者,是為菩薩之善友也。
〔四、求佛法者〕,謂人修習(xí)梵行,志求佛法,則能離諸煩惱,超出世間,是為菩薩之善友也。
七事──善友七事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經(jīng)疏)
謂菩薩常為利樂一切眾生,示現(xiàn)世間,而作善友,勸導(dǎo)誘掖,開示教他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一、遭苦不舍〕,謂菩薩運大悲心,憐憫六道眾生,受諸苦惱,故隨類現(xiàn)形,種種開示,令得出離。雖代受其苦,心無棄舍,是為遭苦不舍。(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二、貧賤不輕〕,謂菩薩運平等心,見一切眾生雖乏功德法財以自莊嚴(yán),而知其本有法身,無德不備。是以心常愛念,不生輕慢,是為貧賤不輕。
〔三、密事相告〕,謂菩薩見諸眾生,本性圓明,眾德元具。無始以來,為一切客塵煩惱之所隱覆,不能顯現(xiàn)。故委曲相告,令其斷除,開發(fā)本性,是為密事相告。(客塵者,謂無明之惑,暫自外至,名之為客;以能染污真性,名之為塵也。)
〔四、遞相覆藏〕,謂菩薩見諸眾生,善根未熟,未能深信實道,故覆實理而以權(quán)法示之。及其善根既熟,堪任實化,故覆其權(quán)法而以實理示之,是為遞相覆藏。
〔五、難作能作〕,謂菩薩但為誘掖眾生,人所難為者,悉能為之,故雖著弊垢衣不以為貧,執(zhí)除糞器,不以為賤,是為難作能作。
〔六、難與能與〕,謂菩薩以自己所悟真實之理,方便教化,亦令一切眾生,皆得本有真實之性。猶解髻中明珠而以與人,心無吝惜,是為難與能與。
〔七、難忍能忍〕,謂菩薩見諸眾生,違佛教化,作不善業(yè),生諸惡道,即起哀憫之心,方便度脫,雖經(jīng)多劫,心無退轉(zhuǎn),是為難忍能忍。(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無善友
【三藏法數(shù)】
謂修行之人,雖有精進(jìn)之心,而無善友知識,為其說法開導(dǎo),終不能得佛果菩提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善友同居不退
【三藏法數(shù)】
謂眾生得生凈土者,以由彼國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內(nèi)無煩惱惑業(yè)之累,外無邪魔惡緣之境,故一生之后,即不退轉(zhuǎn)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