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8—683 【介紹】: 唐朝皇帝。字為善。太宗第九子。太宗貞觀五年,封為晉王。十七年,立為太子。即位后,多承太宗舊制。曾出兵擊平西突厥,又命李績率六總管兵攻高麗。后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在位三十四年,卒謚天皇大帝。
全唐文·卷十一
帝諱治。太宗第九子。貞觀二年生。五年封晉王。十七年四月冊為皇太子。二十三年六月即位。年二十二。咸亨五年八月稱天皇。在位三十四年。年五十六。謚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追尊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集八十六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35—約689,一說約636—695后 【介紹】: 唐幽州范陽人,字升之,號幽憂子。初授鄧王府典簽,王甚愛重之。高宗乾封初,出為益州新都尉。秩滿,漫游蜀中。后患風痹,居長安附近太白山中,因服丹藥中毒,手足致殘。疾轉(zhuǎn)篤,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shù)十畝,預筑墳墓,偃臥其中,作《釋疾文》、《五悲文》等自傷。后終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潁水而死。工詩文,與王勃、楊炯、駱賓王齊名,并稱王楊盧駱,后人又稱初唐四杰。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4—686,一說635—689 字升之,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讀詩書,嘗從曹憲、王義方學《蒼》、《雅》及經(jīng)史。年弱冠,調(diào)鄧王府典簽(據(jù)張鷟《朝野僉載》卷六)。高宗龍朔末(663),拜益州新都縣尉??傉露?669)底,二考秩滿去官。《舊唐書》、《新唐書》本傳皆謂因染風疾去官,不確。其染風疾當在咸亨三年(672)居洛陽時。上元元年(674)秋冬,入太白山服餌,中毒,風疾轉(zhuǎn)篤。后轉(zhuǎn)少室山中之東龍門山,再徙陽翟具茨山。武后垂拱二年(686)前后,自投潁水而卒。生平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今人傅璇琮有《盧照鄰簡譜》,張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譜》。其詩以抒發(fā)仕宦不遇、貧病交加之憂憤為主,亦有揭露上層統(tǒng)治者之驕奢淫逸,嘲諷其權(quán)勢榮華不可久恃之作。盧照鄰為“初唐四杰”之一,擅長七言歌行。與駱賓王同創(chuàng)初唐近體歌行破奇為偶,四句一轉(zhuǎn),上下蟬聯(lián),以賦為詩之基本體式。代表作為《長安古意》。五言排律用力亦勤。其詩風格典重清峻。詩集以明張燮輯《幽憂子集》為最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本,中華書局1980年排印本題《盧照鄰集》。今人任國緒有《盧照鄰集編年箋注》,祝尚書有《盧照鄰集箋注》,李云逸有《盧照鄰集校注》。《全唐詩》存詩2卷
唐詩匯評
盧照鄰(約630—約680后),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貞觀二十三年前后,為鄧王(元祐)府典簽,王愛重,比之相如。高宗總章二年,拜新都尉,因染風疾去官,處太白山中,以服藥餌為事。調(diào)露年間遷居陽翟(今河南禹縣)具茨山下,疾益篤,不堪其苦,遂自投潁水而死。照鄰長于七言歌行,詞采富艷,境界開闊,與王勃、楊炯、駱賓王齊名,并稱“四杰”有《盧照鄰集》二十卷,又《幽憂子集》三卷,已佚。今《幽憂子集》七卷乃明張燮所輯?!?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卷。今人任國緒有《盧照鄰集編年箋注》。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六
照鄰字升之。幽州范陽人。初授鄧王府典簽。調(diào)新都尉。因風疾去官。沈痼攣廢。不堪其苦。投潁水死。年四十。

作品評論

《唐詩品》
升之河朔英生,盛年振藻,典簽之日,即擅相如之譽,可謂彬彬?qū)W士矣。然神情流蕩,早痾傷困,廢居太白山中,殆欲采掇若華,曜靈駐節(jié),竟以不堪,自沉潁水,悲夫!壯士激志,而橫骨朔野;忿妻感淚,而魂逐飄蓬。若生之死,謂之何哉?生感時尚法,作《五悲文》掎摭其志。作《幽憂子》三卷,皆出詞賦之上。
《藝苑卮言》
七言歌行長篇須讓盧、駱。怪俗極于《月蝕》,卑冗極于《津陽》,俱不足法也。
詩藪
盧、駱五言,骨干有馀,風致殊乏。至于排律,時自錚錚。
唐音癸簽
范陽較楊微豐,喜其領韻疏拔,時有一往任筆不拘整對之意。
《竹林答問》
六朝之為有唐,四杰之力也。中間唯盧升之出入風騷,氣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盈川“愧在盧前”,非虛語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江記室,間以奇氣,振其豐采,唯貪排對,致氣格不凝。夫其雅情幽怨,凄清自寫,雖繁弦損調(diào),固無泛音?!堕L安古意》宛轉(zhuǎn)芊綿,則七言佳體不讓子山,開闔往來,猶以氣勝。
《詩學淵源》
(照鄰)與駱賓王、王勃、楊炯,天下稱為“四杰”,而盧居首。詩有奇氣,實出陳隋之上。詠史諸作高古,幾窺魏晉之藩。七言長篇,頗似子山。七絕則為李、杜所宗者也。當時近體為唐律之漸,未變陳隋之遺,敁其《送梓州高參軍還京》、《大劍送別劉右史》等篇,其第七句每用四平四仄,迨亦四子之創(chuàng)也。又有連用仄仄乎平仄、平平仄仄平數(shù)聯(lián)者,與虞世南應制詩同一機杼,為齊梁與唐律逗變之初。
唐紹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3 【介紹】: 唐長安人,字遵業(yè)。唐臨孫。博學,善《三禮》。中宗神龍時,為太常博士,歷遷左臺侍御史、度支員外郎。睿宗立,數(shù)言政損益,擢給事中。玄宗先天二年,帝講武驪山,紹以典儀坐失軍容,被斬。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一
紹。尚書臨孫。神龍時歷官侍御史員外郎。睿宗即位。累轉(zhuǎn)給事中兼太常少卿。先天二年。元宗講武驪山。紹以典儀失軍容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6—710 【介紹】: 唐朝皇帝。高宗第七子。既嗣位,母武后臨朝稱制,廢之為廬陵王,遷均州,又遷房州。武周圣歷二年,復為太子。神龍元年,張柬之等以羽林兵討亂,始復帝位及唐國號。復位后,皇后韋后與武三思等專權(quán),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前后在位七年,為韋后及安樂公主毒死。謚孝和皇帝。
全唐文·卷十六
帝諱顯。高宗第七子。顯慶元年生。二年封周王。儀鳳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永隆元年八月立為皇太子。宏道元年十二月即位。嗣圣元年。武后廢帝為廬陵王。房州安置。圣歷元年復立為皇太子。仍名顯。神龍元年正月復辟。十一月上尊號應天皇帝。三年八月加尊號應天神龍皇帝。立二年被廢。復位四年。年五十五。謚曰孝和皇帝。廟號中宗。追尊太和大圣大昭孝皇帝。集四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齊州人。登進士第。武則天時歷官御史、構(gòu)陷唐宗室頗多,時稱酷吏。武周萬歲通天元年,以比部郎中充榆關道安撫大使武三思之掌書記。神功元年,以給事中為河北行軍長史,從武懿宗討契丹。累官兵部尚書,遷夏官侍郎。久視元年,以夏官尚書,充天兵中軍大總管,以備突厥。中宗神龍元年,因酷吏配流。工書翰,尤擅八分書。
唐貞休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并州晉陽人。武則天時,累遷華州司倉參軍。改岐州扶風令,以異政聞,遷雍州奉天令。中宗神龍初,為安國相王府咨議參軍,遷比部郎中,改洛陽令。為政冰清,詔嘉之。擢萊州刺史,有善政,州立德政碑。官至鄜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2—716 【介紹】: 唐朝皇帝。高宗第八子。初名旭輪,改名輪,又更現(xiàn)名。通訓詁,工草隸書。始封殷王,改豫王。母武后廢其兄中宗,立為皇帝。及改國號周,賜姓武,以為皇嗣。中宗自房州還,復為皇太子,封其為安國相王。及中宗被殺,其子李隆基起兵誅韋后,遂擁其即帝位。在位三年,傳位于太子隆基,自為太上皇。卒謚大圣真皇帝。
全唐文·卷十八
帝諱旦。高宗第八子。龍朔二年生。封殷王。乾封元年徙封豫王??傉露赆惴饧酵酢3趺褫?。改名輪。上元三年徙封相王。永淳二年又封豫。改今名。嗣圣元年二月即位。武后臨朝。天授元年降為皇嗣。仍名輪。圣歷元年又封相。復今名。神龍二年改封安國相王。唐隆元年六月復辟。延和元年八月傳位元宗。在位三年。年五十五。謚曰大圣貞皇帝。廟號睿宗。加尊元真大圣大興孝皇帝。集十卷。
唐九徵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中宗神龍初,為侍御史,監(jiān)靈武諸軍。吐蕃入侵蜀境,九徵率兵出永昌郡以討之,累戰(zhàn)皆捷。又擊敗姚州叛蠻,于其處刻石紀功。累遷汾州刺史。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中宗時人。生平無考?!?a target='_blank'>全唐詩》錄其《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紹】: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擢進士,官秘書省校書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呂科登第,授左拾遺,遷左補闕。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稱賢相。二十四年為李林甫所讒,罷相,出為荊州長史。卒謚文獻。有文名,其《感遇詩》以格調(diào)剛健稱。有《曲江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78—740 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武后神功元年(697),登進士第,授校書郎。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后歷官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桂州都督、集賢院學士、中書侍郎等職。開元二十一年(733)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翌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為著名賢相。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擠,罷相。次年貶為荊州長史,在州以文史自娛,不戚戚于懷。二十八年病卒。年63歲(兩《唐書》本傳均作68歲,誤)。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及近年于韶關發(fā)現(xiàn)之《張九齡墓志銘》。九齡工詩能文,文長于碑志,詩格調(diào)清雅,興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與陳子昂詩齊名。施補華《峴傭說詩》云:“唐初五言古,猶沿六朝綺靡之習,唯陳子昂、張九齡直接漢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復古之功大矣。”至其古近體寫景抒情諸作,清淡和雅,興象玲瓏,前人以為實開王、孟、儲、韋一派?!?a target='_blank'>詩藪》內(nèi)編卷二云:“張子壽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神者也?!苯翊妗肚瓘埾壬募?0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4首。
全粵詩·卷七
張九齡(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龍元年(七〇七)進士,始授校書郎。又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遷左拾遺,調(diào)左補闕、司勛員外郎。以才鑒為宰相張說所親重,進中書舍人。玄宗開元十四年(七二六),張說罷官,改九齡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養(yǎng)母,請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攝御史中丞、嶺南按察兼選補使。以擬奏章稱旨,詔擢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遷工部侍郎,知制誥。二十一年冬,晉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固辭,不許。次年,遷中書令,知院事。為李林甫所忌,又以諫阻進用張守圭、牛仙客而遭潛構(gòu),罷為尚書右丞相,尋再貶荊州長史。開元二十八年,請拜掃南歸,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追贈荊州大都督,謚“文獻”。有《曲江集》二十卷。事見徐浩撰碑銘?!?a target='_blank'>舊唐書》卷九九、《新唐書》卷一二六有傳。
唐詩匯評
張九齡(673-740),—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武后長安二年(702)擢進士第,又連登材堪經(jīng)邦及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玄宗開元十一年,累遷至中書舍人。尋出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轉(zhuǎn)桂州都督,充嶺南道按察使。召拜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再遷中書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興縣伯。因李林甫排擠,于開元二十五年眨荊州長史。卒,謚文獻。九齡為開元賢相之一,其詩詞采富艷,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全唐詩》編詩三卷。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進士。始調(diào)校書郎。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開元十一年拜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中書令。累封始興縣伯。左遷荊州大都督長史。卒年六十八。贈荊州大都督。謚曰文獻。建中元年加贈司徒。

作品評論

《唐詩品》
曲江藻思翩翩,體裁疏秀,深綜占意,通于遠調(diào),上追漢魏而下開盛唐,雖風神稍劣而詞旨沖融,其源蓋出子古之平調(diào)曲也。自馀諸子、馳志高雅,則峭徑挺出,游泳時波,則蘼蕪莫剪,安能少望其風哉?近體諸作,綺密閑澹,復持格力,可謂備其眾美。雖與初唐作者駢肩而出,更后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況節(jié)義相先,稱古之遺直者耶!
唐音癸簽
張曲江五言以興寄為主,而結(jié)體簡貴,選言清冷,如玉磬含風,晶盤盛露,故當于塵外置賞。
《唐詩觀瀾集》
曲江長律,鳴鸞佩瓊,萬象咳吐,與明皇詩賡歌倡答,如律呂之相應,可謂一德一心。
《唐詩別裁》
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洛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xù)而詩品乃醇。
《四庫全書總目》
九齡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稱開元賢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許諸人下?!?a target='_blank'>新唐書·文藝傳》載徐堅之言,謂代文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而窘邊幅。今觀其《感遇》諸作,神味超軼,可與陳子昂方駕;文筆宏博典實,有垂紳正笏氣象,亦具見大雅之遺,堅局于當時風氣,以富艷求之、不足以為定論。
石洲詩話
曲江公委婉深秀,遠出燕、許諸公之上、阮、陳而后,實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論。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張曲江襟情高邁,有遺世獨立之意,《感遇》諸詩,與子昂稱岱、華矣。
昭昧詹言
張曲江以風雅之道,興寄為上,故一篇一詠,莫非興寄,此意是矣。然僻者為之,則又入于空泛,捕風捉影,似是而非。夫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兼之,奈何獨主風與興二端乎?大約天下義理及古今載籍文字,惟變所適,無所不備,但用各有當耳。不能觀其會通而偏提一端,即為病痛,知味者鮮,所以末流多歧也。
白華山人詩說
赤堇氏云:讀張曲江詩,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詩如蜘蛛之放游絲,一氣傾吐,隨風卷舒,自然成態(tài)。初視之,若絕不經(jīng)營;再三讀之,仍若絕不經(jīng)營。天工言化,其庶幾乎?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鮑明遠、江文通,次敘連章,見鋪排之跡?!陡杏觥分T篇,猶為高調(diào),情詞芬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遺,每以非條傷干。至如漢上游女,遙襭古馨,清江白云,蔚發(fā)明秀,哀梨爽口,不必與橄欖同功,若斯之類,亦其獨至也。
唐若山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五
若山。魯郡人。先天中歷官尚書郎。開元中出為潤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3—713 【介紹】: 唐中宗次子。初封唐昌王,徙封平恩王,進封譙王,歷遷國子祭酒、左散騎常侍。以韋后譖貶濮州、均州,不視事,中宗大赦,仍不得歸京師,尤為郁快。睿宗即位,轉(zhuǎn)集州刺史,未行,謀圖天下,稱制改元。兵敗,投河而死。卒年三十一。
全唐文·卷九十九
重福。中宗第二子。初封唐昌王。圣歷三年徙封平恩。長安四年進封譙。神龍初。韋庶人譖與張易之兄弟陷太子重潤。貶濮州員外刺史。徙合均二州。不領事。睿宗立。徙集州。未行。用張靈均謀。潛募勇敢士。詐乘驛趨東都。欲襲殺留守。劫左右屯營兵為亂。事敗。投漕渠死。年三十一。詔以三品禮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5—762 【介紹】: 亦稱唐明皇。唐朝皇帝。睿宗第三子。善騎射,通音律、歷象之學。始封楚王,后為臨淄王。中宗景龍四年,密謀匡復,起兵誅韋后,奉父睿宗即帝位。旋受禪為帝,在位四十四年。初以姚崇、宋璟為相,革除弊政,國力強盛,史稱開元之治。后寵楊貴妃,用李林甫、楊國忠相繼執(zhí)政,吏治腐敗,又好聲色,奢侈荒淫,至天寶十四載,爆發(fā)安史之亂,避難奔蜀。太子李亨即位靈武,被尊為太上皇。返京居西內(nèi),左右悉遭貶逐,抑郁而卒,謚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85—762 即唐玄宗,謚曰明,故亦稱唐明皇。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封臨淄郡王。因誅韋后有功,立為太子。先天元年(712)繼位,在位45年,前期勵精圖治,以張九齡、姚崇、宋璟為相,形成“開元之治”;后期沉湎酒色,奸相李林甫、楊國忠執(zhí)政,國事日非,終于引發(fā)“安史之亂”。后因受肅宗監(jiān)視,悒郁而死。事跡見新、舊《唐書》本紀。玄宗多才多藝,知音善書,工詩能文。王世貞云:“明皇藻艷不過文皇(太宗),而骨氣勝之?!庇衷疲骸半m使燕許草創(chuàng),沈宋潤色,亦不過此。”(《藝苑卮言》卷四)《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8首,詩序1首。
唐詩匯評
李隆基(685—761),即唐玄宗,世稱唐明皇。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睿宗第三子。景云初,以誅韋氏功,立為皇太子。延和元年即帝位。天寶末安祿山叛亂,潼關失守后奔蜀,冊太子亨即位靈武。兩京收復后,還京。上元二年卒。隆基多才藝.知音律,善書法,工詩能文,有《玄宗集》,己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詞學圖錄
李隆基(685-762)廟號玄宗。隴西成紀人,睿宗第三子。《舊唐書·本紀》稱"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有《好時光》詞云:"寶髻偏宜宮樣,蓮臉嫩,體紅香。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 莫倚傾國貌,嫁取個、有情郎。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
全唐文·卷二十
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垂拱元年生。三年封楚王。長壽二年降封臨淄郡王。韋后矯詔稱制。帝定策討亂。拜殿中監(jiān)。唐隆元年進封平王。睿宗即位。立為皇太子監(jiān)國。延和元年七月即位。累加尊號開元天地大寶圣神文武孝德證道皇帝。至德元載七月禪位。冊為上皇天帝。在位四十五年。年七十八。謚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廟號元宗。

作品評論

《唐詩品》
或曰:“唐自神龍以還,品格漸高,頗通遠調(diào)?!狈蛏嫌泻谜撸卤厣跹?,其于詩義,亦固然爾。玄宗內(nèi)智明朗,睿心疏暢,既新國步,遂拾詞華。開元之際,君臣悅豫,餞別臨游,動紓文藻,而感舊矚芳,探奇校獵,情欣所屬,輒有命賦。一時賡歌之盛,上武虞皇,下收葑藻,詞人競進,六藝爭長,固已陵夸建安之跡,而泳貞觀之馀波矣。然貞觀之初,浮靡雖去,而綺麗猶揚。殆乎垂拱之后,法章陳具,吏事深刻,人懷密志,無復疏節(jié),先時風軌,為之一變。故感惕之言,易流于激,悲憤之調(diào),不吐其華,骨氣頓高,風神遂委,而藻思麗情漸異往時矣。天寶之后,治人凋謝,而亂梗外集,飄零奔潰,無復治朝之風,求之風人閑雅之意,蓋亦徵(微)矣。三變之端,殆有出于此乎!
《藝苑卮言》
明皇藻艷不過文皇,而骨氣勝之。語象,則“春來津樹合,月落戍樓空”;語境,則“馬色分朝景,雞聲逐曉風”;語氣,則“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語致,則“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雖使燕、許草創(chuàng),沈、宋潤色,亦不過此。
唐詩歸
鐘云:六朝帝王鮮不能詩,大抵崇尚纖靡,與文士競長,偏雜軟滯,略于文字中窺其治象。至明皇而骨韻風力一洗殆盡,開盛唐廣大清明氣象,真主筆舌與運數(shù)隆替相對。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曾任殿中侍御史、兼內(nèi)供奉,司勛員外郎。玄宗開元中,卒于鄭州。事跡散見《太平廣記》卷三八九、《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卷二、《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八?!?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唐穎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潁。唐京兆始平人。唐休璟從子。玄宗開元間,罷臨汾尉,上所撰《稽典》一百三十卷。張說奏留史館修史,兼集賢待制。與張說合撰《今上實錄》,記玄宗開元初事。二書均佚。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唐潁。京兆始平(今陜西興平)人。邵州刺史唐正心之子,宰相唐休璟之從子。玄宗開元間罷臨汾尉,進其所撰《稽典》130卷。張說奏留史館修史,撰《今上實錄》13卷,后由張說足成之。二書皆佚。事跡散見《新唐書·藝文志二》、《宰相世系表四下》、《玉海》卷四八引《集賢注記》?!?a target='_blank'>嚴陵集》卷二收詩1首,《全唐詩外編》據(jù)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