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0—721 【介紹】: 唐陜州硤石人,本名元崇,改名元之,避開元年號,又改名。應下筆成章舉,授濮州司倉參軍。武周時,累擢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出為靈武道大總管。張柬之等謀誅張易之,崇參計議。睿宗立,進中書令,以奏請使太平公主出居東都,貶申州刺史。玄宗先天二年,崇奏治政十事,帝皆納之。復遷紫微令,罷冗職,修制度。開元四年,山東蝗蟲大起,崇奏請各道捕蝗,蝗災訖息。后引宋璟自代,史稱姚宋。卒謚文獻。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1—721 字元之,本名元崇,以與突厥叱利同名,武后時以字行,至開元時,避帝號更名崇。陜州硤石(今河南陜縣東南硤石鎮(zhèn))人。高宗時舉下筆成章科,授濮州司倉參軍,入為司刑丞。武后天授中,歷夏官員外郎、郎中、侍郎。圣歷三年(700),進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遷鳳閣侍郎。改司仆卿,猶鳳閣鸞臺三品。出充靈武道大總管。睿宗即位,召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尋遷中書令。出為申州刺史,轉揚州長史、淮南按察使、同州刺史等。玄宗先天二年(713),復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紫微令,封梁國公。開元四年(716),以開府儀同三司,罷知政事。九年卒,贈揚州大都督,謚曰文貞(兩《唐書》本傳曰文獻)。十七年重贈太子少保。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張說《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贈揚州刺史大都督梁國公姚文貞公神道碑》。崇三居相位,為唐代名相之一。工詩善文,《舊唐書·經(jīng)籍志》下、《新唐書·藝文志四》載文集10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6首,《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
唐詩匯評
姚崇(650-721),字元之,本名元崇。其先吳興(今浙江湖州)人,隋末移居硤石(今陜西陜縣),后家于洛陽。應下筆成章舉,授濮州司倉。武后朝,累遷至夏官侍郎、同平章事。出為靈武道大總管,亳、宋、常、越、許等州刺史。睿宗立,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進中書令。復出為申、徐諸州刺史。玄宗開元初復入相,遷紫微令,封梁國公。崇長于吏道,號為名相,與宋璟并稱“姚宋”。有《姚崇集》十卷,己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六首。
全唐文·卷二百六
崇字元之。陜州硤石人。本名元崇。以與突厥叱利同名。武后時以字行。至開元時。避帝號更名崇。為孝敬挽郎。應下筆成章舉。授濮州司倉。五遷夏官郎中。超遷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尋遷鳳閣侍郎。為張易之所譖。改司仆卿。猶同鳳閣鸞臺三品。出充靈武道大總管。神龍元年。預謀誅張易之兄弟。以功封梁縣侯。睿宗立。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進中書令。先天二年改紫微令。進封梁國公。授開府儀同三司。罷知政事。除太子少保。以疾不拜。開元九年薨。年七十二。贈揚州大都督。謚曰文獻。十七年重贈太子太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中宗時人。善畫人物,尤工婦女,多畫宮禁歲時行樂之勝,世稱名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明悉獵。唐時吐蕃人。中宗景龍二年任吐蕃御史,隨宰相尚欽藏使唐。次年為舍人,迎請金城公主歸吐蕃。玄宗開元間,官至吐蕃重臣,又曾多次使唐。名悉獵略通華文,頗曉書記,有才辨,對促成吐蕃與唐在開元時期之和好,頗與有力。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明悉獵。吐蕃(今西藏)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任吐蕃御史,隨宰相尚欽藏使唐。次年為舍人,迎請金城公主歸吐蕃。玄宗開元間,官至吐蕃重臣,又多次使唐。名悉獵略通華文,頗曉書記,有才辨,對促成唐與吐蕃開元時期之和好頗有功績。事跡散見新、舊《唐書·吐蕃傳》與《冊府元龜》卷一一〇、卷九七四、卷九七九、卷九八一?!?a target='_blank'>全唐詩》收其與中宗等景龍四年(710)聯(lián)句詩一首,載中宗名下。
常東名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六
東名。開元十四年官鄠縣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9—744 【介紹】: 唐河內溫人。常袞叔父。玄宗開元元年登進士第,又拔萃登科。補益州新都尉。十年,舉文藻宏麗科,入第二等。擢鄠縣尉,遷萬年尉。守喪后,除潞州上黨令。入為起居舍人,撰《開元注記》三十卷。除屯田員外郎。天寶元年,轉禮部員外郎。卒于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2—793 【介紹】: 唐僧。河南洛陽人,俗姓高。年二十八,投師習學,住洛陽同德寺。精律典,復歸信禪宗,從荷澤神會付授心印。后志歷四方,周游天下名山。德宗時,將精簡僧尼,無名上表直諫,事遂止。貞元六年,往游五臺山。卒于佛光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高氏。其先渤海人。祖有宦游洛陽者。因家焉。年二十八。隸同德寺出家。始研律部。既而以禪宗之盛。獲記莂于荷澤會公。先是會每謂人曰。吾法必待無名者。然后付之。及是而果信。乃周歷遍攬。以極其造詣。而名之志得矣。貞元初。朝士鮮于叔明。令狐峘。勸上。料簡天下僧尼。以利百姓。名聞之遽上疏諫。事遂寢。流叔明峘海南。六年杖錫五臺。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方赴中食于佛光寺。食先畢。凝然趺坐。不動。撼之則已化去矣。春秋七十二。臘四十三。十一年阇維。斂舍利升許。澤潞節(jié)度使李抱真。建塔以葬。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無名。姓高氏。渤海人也。祖宦今西京。乃為洛陽人矣。沖孺之齡舉措卓異??诓粐澬裂圆会蛘潎W。邈矣出塵。故難留滯。年二十八若瘦雁之出籠。投師習學依隨隸同德寺。及精律藏解一字以無疑聞有禪宗思千里而請決舉領整裘開扃見路。辭飛筆健思若涌泉。因隨師游方訪祖師之遺跡。得會師付授心印會先語諸徒曰。吾之付法無有名字。因號無名也。自此志歷四方周游五岳。羅浮廬阜雙峰??公鋁嶺牛頭剡溪若耶天臺四明罔不詢問。風格高遠神操朗澈。博識者睹貌便伏。僻見者發(fā)言必摧時德宗方納鮮于叔明令狐峘料簡僧尼事。時名有表直諫并停。尋時鮮于叔明令狐峘等流南海百姓。至貞元六年往游五臺居無定所。九年十二月十二日于佛光寺。先食訖儼然坐化。春秋七十二。臘四十三。十一年阇維獲舍利一升。澤潞節(jié)度使李抱真。建塔于佛光寺。貞元六年庚午歲也。或云名著疏解彌陀經(jīng)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8—761 【介紹】: 唐宗室。高宗第五子。顯慶元年立為皇太子。性仁厚,賓禮大臣,未嘗有過。因數(shù)拂武后旨,從幸合璧宮,遇酖卒,年僅二十四。追謚孝敬皇帝。
全唐文·卷九十九
宏。高宗第五子。永徽六年封代王。顯慶元年立為皇太子。咸亨二年。高宗幸東都。令監(jiān)國。宏仁孝。未嘗有過。武后將騁志。宏奏請。數(shù)怫旨。上元二年。從幸合璧宮。遇酖薨。年二十四。謚曰孝敬皇帝。中宗踐祚。祔于太廟。號義宗。開元六年。建廟東都。停義宗號。以謚名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8—807 【介紹】: 唐僧。婺州東陽人,俗姓張。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歷參諸禪師,德宗建中二年,謁石頭希遷,得其禪旨,大悟,住天皇寺,精修梵行,大弘禪宗,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等均皈依之。先期告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婺之東陽張氏子。年十四。白其親。求出家。親未即許。乃彌日誓不食。以待命。親患之。聽所欲為。去依明州大德剃發(fā)。年二十五。受具戒于杭州之竹林寺。自爾謹持律撿。妙選行門。乃振錫徑山。禮國一禪師有所領解。大歷十一年。遁居馀姚之大梅山。如是三四年。見馬大師于鐘陵。再坐夏。乃造南岳石頭而致問曰。離卻定慧。和尚以何法示人。答曰。我者里無奴兒婢子。離個甚么。曰如何明得。答曰。汝還撮得虛空么。曰恁么即不從今日去也。答曰。未審汝早晚從那邊來。曰某甲不是那邊人。答曰。我早如汝來處。曰師何以贓濫誣人。答曰。汝身現(xiàn)在。曰雖然畢竟以何示于后人。答曰。汝道阿誰是后人。悟由是盡識從前國一馬師用處。而罙入深沮。俄卜筑澧陽徙澋口。占當陽紫柴山。五百羅漢棲宿之地。以應機感。當是時。右仆射裴公方尹江陵。崇業(yè)寺狀乞請悟住持。公從之。悟至而緇白趨向。施予委積。公亦躬擁徒御。日往省候。悟每以尊宿自居。揖對之際。凡貴賤未嘗起。公尤嘆其知大體。故天皇坊主靈鑒。謂其徒曰。吾寺方有煨燼之患。茍得悟禪師者。庶幾可以起廢。因夜共舁悟。坐方丈上。明日崇業(yè)等嘩爭之。不勝乃已。后天皇棟宇果一新。僧問。如何是玄妙之說。答曰。莫道我解佛法。進曰。爭奈學人疑滯何。答曰。何不問老僧。進曰。問了也。答曰。不是汝存泊處。元和丁亥夏四月晦入滅。壽六十。臘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建塔。葬靈龕于郡之東隅。比丘惠真文賁崇信嗣。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悟。姓張氏。婺州東陽人也。受天粹氣為王子。生而神俊長而謹愿。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啟白尊老將求出家。慈愛之旨不見聽許。輒損薄常膳日唯一食。雖體腹羸餒彌年益堅。父母不獲已而許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以勇猛力扶牢強心。于六度門修諸梵行。常以為療膏肓者資上妙藥。開暗冥者求善知識。不假舟楫其濟渡乎。遂蹶然振策投徑山國一禪師。悟禮足始畢密受宗要。于語言處識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斷諸疑滯無畏自在。直見佛性中無緇磷。服勤五載隨亦印可。俾其法雨潤諸叢林。悟蓄力向晦罙入深阻。實冀一飛摩霄。乃轉遁于馀姚大梅山。是時大歷十一年也。層崖絕壑天籟蕭瑟夐無鄰落。七日不食。至誠則通物感乃靈。猱?豰玃更饋橡栗。異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偶所遭睹。駭動悚息馳諭朋曹。謂為神奇。曾不旬朔詣者成市。憑嵌倚峭且構危棟。貲糧供具環(huán)繞方丈。猛虎耽耽侶出族游。一來座側歛折肢體。其類馴擾可知也。夫語法者無階漸。涉功者有淺深。木踰鉆而見火。鑒勤磨而照膽。理必然矣。是以掃塵累遁巖藪。服形體遺晝夜。精嚴不息趣無上道。其有旨哉。如是者三四年矣。將翔云表慮羽毛之頹鎩。欲歸寶所疑道涂之乖錯。故重有咨訪會其真宗。建中初詣鐘陵馬大師。二年秋謁石頭上士。于戲自徑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矣。至此即造父習御郢人運斤。兩虛其心相與??合。白月映太陽齊照。洪河注大海一味。仲尼謂顏子亞圣。然燈與釋迦授記。根果成熟名稱普聞。如須彌山特立大海。繇是近佛恢張勝因。凡諸國土緣會則答。始卜于澧陽。次居于澋口。終棲于當陽柴紫山。即五百羅漢翱翔地也。檉松蓊郁以含風。崖巘巉巖而造天。駕瀲滟之紫霞。枕清冷之玉泉。鸞鳳不集于蓬藋。至人必宅于勢勝。誠如是也。洪鐘待叩童蒙求我。川流星聚。虛往實歸?;蚪游溆诹珠?。或駢肩于廬舍。戶外之屨爛其室盈矣。荊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動億萬計。莫不擎跪稽首向風作焉。崇業(yè)上首以狀于連帥而邀之。不違愿力聿來赴請。屩及于虛落。錫及于都城。白黑為之步驟。幡幢為之轇轕。生難遭想得未曾有。彼優(yōu)波鞠多者。夫何足云。有天皇寺者。據(jù)郡之左。標異他剎。號為名藍。困于人火蕩為煨燼。僧坊主靈鑒族而謀之。以為滿人攸居必能福我。夫荷擔大事蔑棄小瑕。乃中宵默往肩輿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諍論鋒起達于尊官。重于返復畢安其處。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縉紳清重。擁旄統(tǒng)眾。風望眄睞當時準程。驅車盛禮問法勤至。悟神氣灑落安詳自處。徐以軟語為之獻酬。必中精微洞過肯綮。又常秉貞操不修逢迎。一無卑貴坐而揖對。裴公訝其峻拔徵其善趣。謂抗俗之志當徑挺如是邪。悟以為是法平等不見主客。豈效世諦與人居而局狹邪。裴公理冥意會投誠歸命既見仁者我心則降。如熱得濯躁憒冰散。自是禪宗之盛無如此者。元和丁亥歲有背痛疾。命弟子先期告終。以夏四月晦奄然入滅。春秋六十。僧臘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葬之郡東隅。靈龕建塔從僧禮也。悟身長七尺。神韻孤杰手文魚躍頂骨犀起行在于瓔珞志在于華嚴。度人說法雄健猛利。其一旨云。垢凈共住水波同體。觸境迷著浩然忘歸三世平等本來清凈。一念不起即見佛心。其悟解超頓為若此也先是煙焰之末殿宇不立。顧緇褐且虧瞻禮密。念結構罔知權輿。禪宴之際若值神物。自道祠舍濱江水焉。凡我疆畛富于松梓。悉愿傾倒施僧伽藍。命工覘之宛若符契。于是斬巨棟干修楹。撐崖拄壑云屯井構。時維秋杪水用都涸。徒眾斂手塊然無謀。會一夕雨至萬株并進。晨發(fā)江滸暮抵寺門。剞劂之際動無乏者。其馀廊廡床案。靡非幽贊。事鄰語怪闕而不書其感攝靈祇皆此類也。比丘慧真文賁等禪子幽閑。皆入室得悟之者?;蚶^坐道場。或分枝化導。時太常協(xié)律符載著文頌德焉。世號天皇門風也。又唐澧州龍?zhí)抖U院釋崇信。未詳氏族。信在俗為渚宮胡餅師之子。弱齡宛異神府寬然。昔天皇寺悟禪師。隱耀藏光人莫我測。信家居寺巷。恒曰提餅笥饋悟公齋食。食畢且留一餅曰。吾惠汝以蔭子孫。信一日自念曰。餅是我持去。何以返遺我邪。莫別有旨乎。遂拱手問焉。悟公曰。是汝持來復汝何咎。信聞似有驚怪。因勸出家便求攝受。曰爾昔崇福善今信吾言。故名之也。由是躬于井臼供億服勤。乃問悟云。未蒙指示心要。悟公云。時時相示。信餐稟斯言如游子之還家。若貧人之得寶。直從荊渚乃詣澧陽龍?zhí)稐?。因李翱尚書激揚。時乃出世。后德山鑒師出其門。宗風大盛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張。婺州東陽人。生而神俊。長而謹愿。年十四求出家。慈愛不聽。輒損常膳。日唯一食。父母不獲已許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投徑山國一禪師。密受宗要。于語言處。識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斷諸疑滯。直見佛性。服勤五載。轉遁馀姚大梅山。時大歷十一年。層崖絕壑。天籟蕭瑟。夐無鄰落。七日不食。猱?豰玃。更饋橡栗。野夫伐楚。睹駭悚息。諭為神奇。詣者成市。憑嵌倚峭。且構危棟。資糧供具。環(huán)繞方丈。猛虎耽耽。侶出族游。一來座側。斂折肢體。建中初。詣鐘陵馬大師。二年秋。謁石頭上士。自徑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始卜于澧陽。次居于澋口。終棲于當陽柴紫山。即五百羅漢翱翔地也。檉松蓊郁。崖巘巉巖?;蚪游淞珠??;蝻灱鐝]舍。戶外之履常盈。荊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動億萬計。莫不擎跪。稽首響風。天皇寺者。據(jù)郡之左。標異他剎。號為名藍。一火蕩為煨燼。緇褐且虧瞻禮。禪宴之際。若值神物。祠舍濱江。富于松梓。悉愿傾倒。施僧伽藍。于是斬棟修楹。云屯井構。時值水涸。徒眾斂手。會一夕雨至。萬株并進。晨發(fā)江滸。暮抵寺門。剞劂之際。動無乏者。其馀廊廡床案。靡非幽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9—801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韋述從子。少警悟,工詩,李白異之,授以古樂府。去為道士,更為僧,已而還俗。德宗時累官四門博士。貞元十二年四月,帝誕日,詔儒臣與佛老并對,質問大趣,渠牟有口辯,雖于三家未究解,然答問鋒生,捷口水注,德宗為之意動。遷秘書郎,進詩七百言。尋遷右補闕、諫議大夫,恩寵甚厚。陸贄免相后,德宗倚信裴延齡及渠牟等,時渠牟張恩勢以動天下,權侔人主。官終太常卿。卒謚忠。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9—801 一名塵外,號遺名子、北山子,排行二十四,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11歲能詩,李白授以古樂府之學。代宗大歷四年(769)時已出家為道士。八、九年游湖州,已出家為僧,名塵外,與顏真卿、皎然等聯(lián)唱,后結集為《吳興集》10卷。大歷末還俗。德宗貞元初為浙西節(jié)度從事,八年(792)征為四門博士。十二年奉詔參預三教論衡,為德宗稱賞,拜右補闕,旋遷左諫議大夫。歷太府卿、太常卿。十七年卒,謚忠。生平見權德輿《唐故太常卿韋公墓志銘》、新舊《唐書》本傳。渠牟工詩善書,權德輿稱其詩“儷詞比事,纖密清巧”。(《左諫議大夫韋公詩集序》)《全唐詩》存詩21首。又以塵外之名錄其聯(lián)句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補題1首。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三
渠牟。京兆萬年人。初為道士。復為僧。興元中。韓滉鎮(zhèn)浙西。奏授校書郎。進四門博士。貞元十二年擢右補闕內供奉。歲中至諫議大夫。再擢太常卿。貞元十七年卒。年五十三。贈刑部尚書。謚曰忠。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天竺亡名。未詳何印度人也。其貌惡陋。纏乾陀色縵條衣。穿革屣曳鐵錫。化行于京輦。當韋南康皋之生也。才三日其家召僧齋。此僧不速自來。其日僧必歷寺連名請至。韋氏家僮患其長一人甚怒之以弊席坐于庭中。既而齋畢。韋氏令乳母負嬰兒出。意請眾僧祝愿焉。梵僧先從座起。攝衣升階視之曰。別久無恙乎。嬰兒若有喜色相認之意。眾皆異之。韋君曰。此子才生三日。吾師何言別久也梵僧曰。此非檀越所知也。韋君固問之。梵僧曰。此子乃諸葛亮之后身耳。武候鼎國時為蜀丞相君所知也。緣蜀人受其賜且久。今降生于世。將為蜀帥必福坤維之人。吾往在劍門與此子為善友。既知其生于君門。吾不遠而來。此子作劍南節(jié)度二十年。官極貴中書令太尉。此外非我所知也。父然之。因以武子為字。又單字武也。張鎰出為鳳翔隴州節(jié)度。奏皋權知隴州。及鎰為李楚琳所殺。牛云光請皋為帥。朱泚不得已用皋為鳳翔帥。德宗置奉義軍節(jié)以旌之。續(xù)加禮部尚書。興元中駕還京。徵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貞元元年為成都尹代張延賞。到任和南蠻。并戰(zhàn)功封南康郡王。順宗即位進太尉。南康在任二十一年。末涂甚崇釋氏。恒持數(shù)珠誦佛名。所養(yǎng)鸚鵡教令念經(jīng)。及死焚之有舍利焉。皋又歸心南宗禪道。學心法于凈眾寺神會禪師。在蜀富貴僭差重賦斂。時議非之。然合梵僧懸記焉。
神僧傳·卷第七
釋天竺亡名僧者。未詳何印度人也。其貌惡陋纏乾陀色縵條衣。穿革屣曳鐵錫?;杏诰┹?。當韋皋之生也。才三日其家召僧齋。此僧不召自來。韋氏家僮咸怒之。以弊席坐于庭中。既食韋氏命乳母出嬰兒請群僧群祝其壽。胡僧忽自升階謂嬰兒曰。別久無恙乎。嬰兒若有喜色。眾皆異之。韋氏先君曰。此子生才三日。吾師何故言別久耶。胡僧曰。此非檀越之所知也。韋氏固問之。胡僧曰。此子乃諸葛武侯之后身耳。武侯當東漢之季為蜀丞相。蜀人受其賜且久。今降于世將為蜀門帥。且受蜀人之福。吾往歲在劍門與此子友善。今聞降生韋氏。吾故不遠而來。韋氏異其言。因以武侯字之。后韋皋自少金吾節(jié)制劍南軍累遷太尉兼中書令。在蜀門十八年。果契胡僧之語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絳州聞喜人,字弘中。登進士第。初補美原尉,四遷至考功員外郎。憲宗元和初,歷遷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厲精致治,以小心慎默稱。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請繩不軌,課吏治,分明淑慝,帝降意順納。嚴綬守太原,政一出監(jiān)軍李輔光,垍劾其懦,以李鄘代之。又擢裴度知制誥、李夷簡御史中丞,皆踵躡為輔相,號名臣。自它選任,罔不精明,故元和之治,百度修舉。后以疾罷為兵部尚書,卒。
全唐文·卷六百十六
垍字宏中。河東聞喜人。第進士。貞元中賢良極諫對策第一。元和初為翰林學士。轉考功郎中知制誥。累遷戶部侍郎。三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集賢院大學士。罷為兵部尚書。六年改太子賓客。卒贈太子太傅。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幾本,號名第先生。漳州龍溪(今福建龍海)人。徒步應舉,至錢塘江乏資不得渡,乃題詩公館:“錢塘江口無錢過,又阻西陵兩信潮?!笨つ脸鲆?,乃罪津吏。唐時舟子不取舉選人錢,自此始。登憲宗元和十一年(816)進士第。漳人登進士第亦自此始。憲宗賢之,敕其讀書之處天城山為名第山。后仕至高州刺史。事跡散見《太平廣記》卷一九九引《閩川名士傳》、《唐詩紀事》卷四五、《登科記考》卷一八等?!?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5首,《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
全唐詩補逸
周匡物字幾本,龍溪人。元和十一年進士及第,御試《學殖賦》、《鶯出谷詩》,為世傳誦。讀書天城山,敕改其山為名第山,因號名第先生。仕至高州刺史。補詩一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洺州廣平人。劉伯芻子。憲宗元和十一年進士。穆宗長慶三年官太常博士,以駁韋綬謚議知名。文宗大和中,官至左司、吏部員外郎。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釋亡名者。不知何許人也。居褒城西數(shù)十里。號中梁山。數(shù)峰回負翠碧凝空。處于厥中。行終詭異言語不常。恒見者弗驚。乍親者可怪。平??崾染贫橙?。粗重公行。又綱任眾事且多折中。僧亦畏焉。號為上座。時群緇。伍一皆仿習。唯此無懼。上座察知而興嘆曰。未住凈心地何敢逆行。逆行非諸人境界。且世云。金以火試。待吾一日一時試過。開成中忽作大餅招集徒眾曰。與汝曹游尸陀林去。蓋城外山野多墳冢。人所棄尸于此。故云也。上座踞地舒餅。裹腐爛死尸向口便啖??】熘疇铑H嘉。同游諸僧皆掩鼻唾地而走。上座大叫曰。汝等能喂此肉。方可喂他肉也已。自此緇徒警悟化成精苦焉。遠近歸信。時右仆射柳仲郢任梁府。親往禮重。終時云年可八九十。真影存于山寺。至今梁益三輔間止呼為興元上座云。奇蹤異跡不少。未極詳焉。 系曰。上座始則爾之教矣。后則民胥效矣。曾不知果證之人。逆化于物終作佛事。用警未萌。故若歸其實。乃對法論中諸大威德菩薩示現(xiàn)食力住故也。如有妄云得果此例而行。則如何野干鳴擬學師子吼者乎。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越州(今浙江紹興)人。武宗會昌中登進士第,官終長安縣令。張為《詩人主客圖》曾標舉其詩,并列其為“廣大教化主”之及門者。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五六。《全唐詩》存詩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