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70,分132頁顯示  上一頁  108  109  110  111  112  114  115  116  117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萬德洪名
戒之各名義
名色(二)
緣起得名
七種定名
雁塔題名
一名
三名──律有三名
三名──文殊三名
三名──阿難三名
三名──沙彌三名
三衣名義
四名──論藏華梵四名
四實──一名四實
六聚戒名義
萬德洪名
【佛學常見辭匯】
謂在一佛的名字上最具有萬種之德。
戒之各名義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由戒名上說,名詞有種種,曰戒禁、戒律、律儀。
戒禁 依宗規(guī)而定之戒律禁制,名曰戒禁。
戒律 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為防止邪非之法律,名曰戒律。
律儀 律者法律,儀者儀則。所制之法律,以防遏過非,則曰律儀也。又無表(舊為無作)之戒體,名曰律儀。謂此戒體,在人身中,不他表示,謂之無表,不動身口意之作用,謂之無作。又得此戒體,有防非止惡而自順律儀之功能,故謂之律儀。
由戒義上說,名詞有種種,曰戒體、戒相(又曰律相)、戒品。
戒體 防非止惡之功能名曰戒體。
戒相 又曰律相,現(xiàn)戒行三業(yè)之相,即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名曰戒相。又曰律相者,謂戒律之法相也。
戒品 戒之品類也,即五戒十善戒等,名曰戒品。
由戒行上說,名詞有種種,曰戒德、戒力、戒善、戒忍、律懺。
戒德 戒律之功德,名曰戒德。
戒力 持戒之功力,名曰戒力。如持五戒,則能生于人間。持十善戒,則能生于天上。
戒善 持戒之善根,名曰戒善。如前生持五戒,今生生人間。前生持十善戒,今生生天上是也。
戒忍 觀色陰不犯禁制,所得之戒忍,名曰戒忍。
律懺 戒律之懺悔法,名曰律懺。
由壞戒行上說,名有戒垢。
戒垢 女人為垢戒法之原因,故因中說果,稱女人為戒垢。
由非戒行上說,名有戒取、戒取見。
戒取 如外道之狗戒牛戒,取著修行非理之戒禁。非戒謂戒,但是取著,名曰戒取。
戒取見 戒取所生之見惑,名曰戒取見。
由戒學上說,名詞有種種,曰戒學、戒門、律行、律法、律乘、律藏(或曰戒藏、戒律藏)。
戒學 戒律之修學,名曰戒學。
戒門 戒律之法門,名曰戒門。
律行 戒律之行,名曰律行。
律法 戒律之法,名曰律法。
律乘 戒律之教法,名曰律乘。
律藏 又曰戒藏,戒律藏。三藏之一,明戒之經(jīng)典,名曰律藏?;蚪洳?、戒律藏。
由贊戒功德上說,名詞有種種,曰戒珠、戒香、戒海。
戒珠 戒律潔白而莊嚴人身,譬如珠玉,故曰戒珠。
戒香 言戒德薰于四方,譬如香也,故曰戒香。
戒?!⊙越渎芍鍍羧绾?,故曰戒海。
名色(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界次第云:「行者初受一期妄報,歌羅邏時,但有名色二法。當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攝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諸大圣,說一切法門,皆約名色而分別之。無有一法,出于名色故。」智度論偈云:「一切諸法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雖癡心多想,分別于異事。更無有一法,出于名色者?!?br />云何為名?即是心及相應數(shù)法。雖有能緣之用,而無質礙可尋。既異于色而有心意識及諸數(shù)法,種種之別名,故謂之名也。
云何為色?即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有形質礙之法,并無知覺之用,既異于心意識法,故稱為色也。
由此名色,開為蘊處界三科。
緣起得名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瑜伽論中釋緣起名,有其五釋:
一、由煩惱系縛,往諸趣中,數(shù)數(shù)生起,故名緣起,是依緣所起之處釋名。
二、依托眾緣速謝滅已,續(xù)和合生,故名緣起。此依剎那義釋名。
三、眾緣過去而不舍離,依自相續(xù)而得生起。故名緣起。
四、數(shù)數(shù)謝滅復相續(xù)起,故名緣起。此依數(shù)壞數(shù)滅義釋。
五、于過去世覺緣性已等相續(xù)起,故名緣起。如世尊說我已覺悟等起宣說,即由此名展轉傳說,故名緣起。
七種定名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翻譯名義云七種定名:定即禪定也。禪有二種:一者、世間禪,二者、出世間禪。而定名不出此七種也。
一、三摩呬多 梵語三摩呬多,華言等引,遠離沈掉曰等,發(fā)生功德曰引,謂能修此定,則離諸煩惱,而引發(fā)勝妙功德也。
二、三摩地 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又云正心行處。謂眾生心行,從無始來,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也。
三、三摩缽底 梵語三摩缽底,華言等至,謂能修此定,正受現(xiàn)大發(fā)光明,慶快殊勝,處染不染,無有退轉也。
四、馱那演那 梵語馱那演那,華言靜慮,謂澄神息慮,專思寂想也。
五、質多醫(yī)迦阿羯羅多 梵語質多翳迦阿羯羅多,華言心一境性,謂攝心一境,策勵正勤而修習也。
六、奢摩他 梵語奢摩他,華言止,謂止息諸根惡不善法,能滅一切散亂煩惱故也。
七、現(xiàn)法樂住 現(xiàn)法樂住者,謂修習禪定,離一切妄想,身心寂滅,現(xiàn)受法喜之樂,而安住不動也。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定,即禪定也。禪有二種,一者,世間禪;二者,出世間禪。而定名不出此七種也。(世間禪者,即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無色定等也。出世間禪者,即八背舍、八勝處等也。)
〔一、三摩呬多〕,梵語三摩呬多,華言等引。遠離沉掉,曰等;發(fā)生功德,曰引。謂能修此定,則離諸煩惱,而引發(fā)勝妙功德也。(沉,即昏沉。掉,即掉舉,謂動也。)
〔二、三摩地〕,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又云正心行處。謂眾生心行,從無始來,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也。
〔三、三摩缽底〕,梵語三摩缽底,華言等至。謂能修此定,正受現(xiàn)前,大發(fā)光明,慶快殊勝,處染不染,無有退轉也。
〔四、馱那演那〕,梵語馱那演那,華言靜慮。謂澄神息慮,專思寂想也。
〔五、質多翳迦阿羯羅多〕,梵語質多翳迦阿羯羅多,華言心一境性。謂攝心一境,策勵正勤而修習也。
〔六、奢摩他〕,梵語奢摩他,華言止。謂止息諸根惡不善法,能滅一切散亂煩惱故也。
〔七、現(xiàn)法樂住〕,現(xiàn)法樂住者,謂修習禪定,離一切妄想,身心寂滅,現(xiàn)受法喜之樂,而安住不動也。(法喜者,謂因聞法而得歡喜也。)
雁塔題名
【俗語佛源】
雁塔,亦名大雁塔,在今長安慈恩寺,是唐永徽三年(652)由玄奘法師所建。據(jù)《大唐西域記》卷九說,當年慈恩寺僧眾修習小乘法,喜食三種凈肉(即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我而殺),時有比丘見天空雙雁飛鳴,遂思念:「若得此雁可充饑食。忽有一雁墮地下自殞。眾曰:『此雁垂誡,宜旌彼德。』(遂)于瘞雁為塔。」長安為唐代首都,自神龍年(705)以來,凡進士及第,皆列名于慈恩寺塔,謂之「雁塔題名」,遂成為考中進士的代稱。五代·王定?!?a target='_blank'>唐摭言》卷三:「進士題名,自神龍之后,過關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題名?!埂?a target='_blank'>南部新書》說:「韋肇,初及第,偶于寺塔題名,后進慕效之?!购髞硖K軾、蘇轍等登科第者皆曾題名于塔上。唐代進士于曲江宴賞之暇,也有題詩于塔上的,如楊載《送完者都知同》:「姓名題雁塔,譜牒記龍沙」;林光新《次韻奉酬趙校書子直》「雁塔新題墨未干,去年燈火向秋闌?!顾杂钟小秆闼}詩」之說。唐杜甫、岑參等大詩人賞唱和題詩于塔上,至今仍傳為美談。(無名氏)
一名
【三藏法數(shù)】
(出涅槃經(jīng))
名即名字。謂理雖是一,假言施設,種種不同。如經(jīng)中只一涅槃之名。如來隨機演說,亦名無生,亦名無作,亦名無為,亦名解脫,亦名彼岸,亦名無退,亦名安處,亦名寂靜,亦名無相,亦名無二,亦名一行,亦名清涼,亦名無諍,亦名吉祥,雖立多種之別,只是涅槃一名,是為一名。
三名──律有三名
【三藏法數(shù)】
(出大藏一覽并華嚴經(jīng)疏)
〔一、毗尼〕,梵語毗尼,華言善治。謂能治貪瞋癡等惡也。又言調伏,謂能調練三業(yè),制伏過非也。(三業(yè)者,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也。)
〔二、尸羅〕,梵語尸羅,華言止得。謂能止惡、得善也。又名戒,戒以防止為義,以能防止身口意諸不善業(yè)故也。
〔三、波羅提木叉〕,梵語波羅提木叉,華言解脫。謂能遠離惑業(yè)系縛,而得自在也。
三名──文殊三名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一、文殊師利〕,梵語文殊師利,華言妙德。謂具不可思議種種微妙功德,故名妙德。
〔二、滿殊尸利〕,梵語滿殊尸利,華言妙首。謂具不可思議微妙功德,在諸菩薩之上,故名妙首。
〔三、曼殊室利〕,梵語曼殊室利,華言妙吉祥。謂具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最勝吉祥,故名妙吉祥。
三名──阿難三名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阿難是斛飯王之子。佛成道日生,以其能持法藏,有三種不同,隨德受稱,故有三名也。
〔一、名阿難〕,梵語阿難,華言慶喜。生時合國欣慶歡喜故也。以其親承佛旨,傳以化人,即傳持聲聞藏也。
〔二、名阿難跋陀〕,梵語阿難跋陀,華言喜賢。以其住于有學之地,得空、無相、無愿三解脫門,即傳持緣覺藏也。(空者,謂了達自性本空,無我、我所也。無相者,謂一切法空無男女相也。無愿者,謂了達諸法無相,無所愿求也。以能空此三者,即得自在無礙,故云解脫門也。)
〔三、名阿難迦羅〕,梵語阿難迦羅,華言喜海。以其解了如來說法,無說而說,說即無說;所謂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即傳持菩薩藏也。
三名──沙彌三名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梵語沙彌,華言息慈。謂息惡行慈也。
〔一、驅烏沙彌〕,謂能驅遣烏鳥,即七歲至十二三歲者,皆名驅烏沙彌也。
〔二、應法沙彌〕,謂能與出家之法相應,即十四歲至十九歲者,皆名應法沙彌也。
〔三、名字沙彌〕,謂能止息諸惡,勤行眾慈,可以沙彌名字稱之。即二十歲已上,皆號名字沙彌也。
三衣名義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一、僧伽梨〕,梵語僧伽梨,華言合,又云重;謂割之而合成也。義凈法師云:梵語僧伽胝,華言重復衣。宣律師云:此三衣名,皆無正翻。今以義譯之:大衣名雜碎衣,以條數(shù)多故也。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王宮衣,又曰入聚落衣;謂于王宮說法時著,及聚落乞食時著也。薩婆多論云:大衣分三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名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名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名上品。
〔二、郁多羅僧〕,梵語郁多羅僧,華言上著衣。即七條也。宣律師云:七條名中等衣;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眾時衣,禮誦齋講時著也。
〔三、安陀會〕,梵語安陀會,華言中宿衣。謂宿睡時常近身衣也。宣律師云:五條,名下衣;若從用為名,則曰院內行道雜作衣也。
四名──論藏華梵四名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疏)
〔一、摩怛理迦〕,梵語摩怛理迦,華言本母。謂反覆論議,則能出生一切義理故也。
〔二、奢薩怛啰〕,梵語奢薩怛啰,華言議論。謂評議辯論空有假實等法故也。
〔三、鳥波你舍〕,梵語烏波你舍,華言近說。謂從近從略,說經(jīng)中要義故也。
〔四、阿毗達磨〕,梵語阿毗達磨,華言對法。謂能對所問之法故也。
四實──一名四實
【三藏法數(shù)】
(出涅槃經(jīng))
一名謂先陀婆,四實謂水、鹽、器、馬。如是四法,皆同此一名,此是大王密語。經(jīng)云:譬如大王告諸群臣,先陀婆來。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心欲水時,口索先陀婆者,智臣善知王意,即以水奉之。索后三物,亦稱先陀婆。智臣即以三物隨意奉之。以譬如來密語,甚深難解,諸大乘經(jīng)亦復如是。若說四無常,大乘菩薩應當善知,此是如來為諸眾生說無常、苦、空、無我之相,今得證于涅槃解脫之道。(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水〕,經(jīng)云:若王欲洗時,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水。謂水無定性,在方器則方,在圓器則圓,以譬如來為諸眾生說入涅槃,大乘菩薩即知此是如來為計常者說無常相,欲令眾生修無常想也。
〔二、鹽〕,經(jīng)云:若王欲食時,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鹽。謂鹽味苦,以譬如來或說正法當滅,大乘菩薩即知此是如來為計樂者說于苦相,欲令眾生多修苦想也。
〔三、器〕,經(jīng)云:若王食已,將欲飲漿,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器。謂器中本空,以譬如來或說空者是正解脫,大乘菩薩即知此是如來說正解脫,欲令眾生修學空想也。
〔四、馬〕,經(jīng)云:若王欲游,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馬。謂馬由人策,不得自在,以譬如來或說我今病苦,大乘菩薩即知此是如來為計我者說無我相,欲令眾生修無我想也。
六聚戒名義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聚者,集也。由眾生罪有重輕故,佛制諸戒,結罪不一,因隨其重輕,集分六類,故云六聚也。
〔一、波羅夷〕,梵語波羅夷,華言棄。謂犯此罪者,永棄于佛法之外也。又云極惡。釋義有三:一者由犯此戒,道果無分;二者不與僧中共?。蝗呱岽松硪?,當墮地獄;故名極惡。
〔二、僧伽婆尸沙〕,梵語僧伽婆尸沙,華言僧殘。謂犯此罪者,如人被他所殘,命雖未盡,形已殘廢,小有可救之理,僧為作法,除此之罪,故名僧殘。
〔三、偷蘭遮〕,梵語偷蘭,善見律云:偷蘭名大,遮是華言,謂遮障善道。此華梵兼舉也。謂犯此罪者,大障善道,墮于惡趣也。(善道者,人、天也。惡趣者,餓鬼、畜生、地獄也。)
〔四、波逸提〕,梵語波逸提,華言墮。謂犯此罪者,當墮八寒八熱地獄也。(八寒者,頞浮陀獄、泥賴浮陀獄、阿吒吒獄、阿波波獄、嘔喉獄、郁波羅獄、波頭摩獄、芬陀利獄。八熱者,想獄、黑繩獄、堆壓獄、叫喚獄、大叫喚獄、燒炙獄、大燒炙獄、無間獄也。)
〔五、波羅提提舍尼〕,梵語波羅提提舍尼,華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應對眾發(fā)露懺悔。是也。
〔六、突吉羅〕,善見律云:梵語名突吉羅,華言惡作。謂身口所作之惡也。四分律本云:梵語名式叉迦羅尼,華言應當學。謂此戒難持易犯,常須念學,故不列罪名,但云應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