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文殊說名義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jīng)之略名。
名義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名者體上之名稱,義者體上之義理。如言諸行無常,諸行為名,無常為義。又呼召之名目,謂之名,為名所顯之法體謂之義,依此義則名義者,與所謂名體或名法同。然就其名與義言之,有名即于義者,有不即者,名即于義,如呼火而出熱,諸佛之名號及陀羅尼是也,此云真言。名不即于義,如火之名無熱之用,世間一切之名字是也,此云假名。智度論二十五曰:「問曰:義之與名為合耶為離耶?若合名,說火時應(yīng)燒口。若離,說火時水應(yīng)來。答曰:亦不合,亦不離。古人假為立名,以名諸法。后人因此名字識是事,如是各各有名字。」肇論曰:「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dāng)名之實。」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戒壇 又曰戒場,授戒之戒場也。梵名曼陀羅,譯作壇,名曰戒壇,為授受戒之道場,亦曰戒場。
戒師 又謂之戒和尚,即授戒師也。
律師 善解戒律者,稱曰律師。
戒牒 受戒之證書,名曰戒牒。
戒臘 受戒之年數(shù),謂之戒臘。比丘之坐次,依戒臘之多少而定。
齋月 年三齋月,一月、五月、九月。
齋日 月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或二十八、二十九)。
名義不離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世間一切之事法,雖皆名義乖離,而諸佛菩薩之名號及陀羅尼等,則皆名義不離。又謂之名體不二。如阿彌陀佛,以阿彌陀為名,以光明為義,為體為法,此名與義,相即不二,故稱阿彌陀之名即已攝取光明矣。往生論注下曰:「問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愿者,指月之指應(yīng)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稱佛名號亦何能滿愿耶?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梵咒音辭等是也。如禁腫辭云: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等句,假令酉亥行禁不關(guān)日出而腫得差。(中略)有名異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定善我傳通記三曰:「光之與名即是名義,名義具足,有不舍益。」
名義集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翻譯名義集之略稱。
秘密名義儀軌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之略名。
諸教決定名義論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一卷,宋施護譯。明一切教中諸根本字之如實義。唵字為最上首及吽字阿字等即三身。
翻譯名義集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宋姑蘇景德寺僧法云編,共二十卷,六十四目。以經(jīng)典所用之語,分類編列。如系梵語,則釋以華言,并詳?shù)妹杉捌溲馗?。誠讀內(nèi)典者不可少之書也。
戒之各名義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由戒名上說,名詞有種種,曰戒禁、戒律、律儀。
戒禁 依宗規(guī)而定之戒律禁制,名曰戒禁。
戒律 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為防止邪非之法律,名曰戒律。
律儀 律者法律,儀者儀則。所制之法律,以防遏過非,則曰律儀也。又無表(舊為無作)之戒體,名曰律儀。謂此戒體,在人身中,不他表示,謂之無表,不動身口意之作用,謂之無作。又得此戒體,有防非止惡而自順律儀之功能,故謂之律儀。
由戒義上說,名詞有種種,曰戒體、戒相(又曰律相)、戒品。
戒體 防非止惡之功能名曰戒體。
戒相 又曰律相,現(xiàn)戒行三業(yè)之相,即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名曰戒相。又曰律相者,謂戒律之法相也。
戒品 戒之品類也,即五戒十善戒等,名曰戒品。
由戒行上說,名詞有種種,曰戒德、戒力、戒善、戒忍、律懺。
戒德 戒律之功德,名曰戒德。
戒力 持戒之功力,名曰戒力。如持五戒,則能生于人間。持十善戒,則能生于天上。
戒善 持戒之善根,名曰戒善。如前生持五戒,今生生人間。前生持十善戒,今生生天上是也。
戒忍 觀色陰不犯禁制,所得之戒忍,名曰戒忍。
律懺 戒律之懺悔法,名曰律懺。
由壞戒行上說,名有戒垢。
戒垢 女人為垢戒法之原因,故因中說果,稱女人為戒垢。
由非戒行上說,名有戒取、戒取見。
戒取 如外道之狗戒牛戒,取著修行非理之戒禁。非戒謂戒,但是取著,名曰戒取。
戒取見 戒取所生之見惑,名曰戒取見。
由戒學(xué)上說,名詞有種種,曰戒學(xué)、戒門、律行、律法、律乘、律藏(或曰戒藏、戒律藏)。
戒學(xué) 戒律之修學(xué),名曰戒學(xué)。
戒門 戒律之法門,名曰戒門。
律行 戒律之行,名曰律行。
律法 戒律之法,名曰律法。
律乘 戒律之教法,名曰律乘。
律藏 又曰戒藏,戒律藏。三藏之一,明戒之經(jīng)典,名曰律藏?;蚪洳?、戒律藏。
由贊戒功德上說,名詞有種種,曰戒珠、戒香、戒海。
戒珠 戒律潔白而莊嚴(yán)人身,譬如珠玉,故曰戒珠。
戒香 言戒德薰于四方,譬如香也,故曰戒香。
戒海 言戒律之清凈如海,故曰戒海。
三衣名義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一、僧伽梨〕,梵語僧伽梨,華言合,又云重;謂割之而合成也。義凈法師云:梵語僧伽胝,華言重復(fù)衣。宣律師云:此三衣名,皆無正翻。今以義譯之:大衣名雜碎衣,以條數(shù)多故也。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王宮衣,又曰入聚落衣;謂于王宮說法時著,及聚落乞食時著也。薩婆多論云:大衣分三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名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名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名上品。
〔二、郁多羅僧〕,梵語郁多羅僧,華言上著衣。即七條也。宣律師云:七條名中等衣;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眾時衣,禮誦齋講時著也。
〔三、安陀會〕,梵語安陀會,華言中宿衣。謂宿睡時常近身衣也。宣律師云:五條,名下衣;若從用為名,則曰院內(nèi)行道雜作衣也。
六聚戒名義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聚者,集也。由眾生罪有重輕故,佛制諸戒,結(jié)罪不一,因隨其重輕,集分六類,故云六聚也。
〔一、波羅夷〕,梵語波羅夷,華言棄。謂犯此罪者,永棄于佛法之外也。又云極惡。釋義有三:一者由犯此戒,道果無分;二者不與僧中共??;三者舍此身已,當(dāng)墮地獄;故名極惡。
〔二、僧伽婆尸沙〕,梵語僧伽婆尸沙,華言僧殘。謂犯此罪者,如人被他所殘,命雖未盡,形已殘廢,小有可救之理,僧為作法,除此之罪,故名僧殘。
〔三、偷蘭遮〕,梵語偷蘭,善見律云:偷蘭名大,遮是華言,謂遮障善道。此華梵兼舉也。謂犯此罪者,大障善道,墮于惡趣也。(善道者,人、天也。惡趣者,餓鬼、畜生、地獄也。)
〔四、波逸提〕,梵語波逸提,華言墮。謂犯此罪者,當(dāng)墮八寒八熱地獄也。(八寒者,頞浮陀獄、泥賴浮陀獄、阿吒吒獄、阿波波獄、嘔喉獄、郁波羅獄、波頭摩獄、芬陀利獄。八熱者,想獄、黑繩獄、堆壓獄、叫喚獄、大叫喚獄、燒炙獄、大燒炙獄、無間獄也。)
〔五、波羅提提舍尼〕,梵語波羅提提舍尼,華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應(yīng)對眾發(fā)露懺悔。是也。
〔六、突吉羅〕,善見律云:梵語名突吉羅,華言惡作。謂身口所作之惡也。四分律本云:梵語名式叉迦羅尼,華言應(yīng)當(dāng)學(xué)。謂此戒難持易犯,常須念學(xué),故不列罪名,但云應(yīng)當(dāng)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