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咸同
清 代年號 咸豐 與 同治 的并稱。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的家庭》:“ 咸 同 之季, 中國 近代史極可注意之一頁?!?/div>
《漢語大詞典》:共理
指共同治理政事。 唐 白居易 《賀平淄青表》:“臣名參共理,職忝分憂,抃舞歡呼,倍萬常品?!?宋 柳永 《木蘭花慢》詞之三:“凝眸,乃睠東南,思共理,命賢侯?!?/div>
《國語辭典》:共治  拼音:gòng zhì
共同治理。《文選。曹元首。六代論》:「先王知獨治之不能久也,故與人共治之?!?/div>
《國語辭典》:同光  拼音:tóng guāng
1.同放光輝?!痘茨献?。俶真》:「鏡太清者視大明,立太平者處大堂,能游冥冥者,與日月同光?!固?。錢珝冊淑妃為皇后文〉:「處大倫而克正,與元化而同光?!?br />2.五代后唐莊宗的年號(西元923~926)。
《國語辭典》:書局(書局)  拼音:shū jú
古代指官府中修纂書籍的地方。亦為官職名。今指書店。宋。王明清《揮塵前錄。卷一。皇朝列圣搜訪書籍》:「元祐中,重寫御前書籍,又置校對黃本,以館職資淺者為之,……又置重修晉書局。」
《漢語大詞典》:柳林
(1).柳樹林。 唐 許渾 《泛五云溪》詩:“魚傾荷葉露,蟬噪柳林風?!?宋 晁補之 《閻子常攜琴入村》詩:“ 薛老村 西十里地,旱日燎原無柳林?!?老舍 《老張的哲學》第二:“一陣陣的熱風吹來的柳林蟬鳴,荷塘蛙曲,都足以增加人們暴燥之感?!?br />(2).古地名。在今 北京市 通縣 南。原為 元 代皇帝游畋之地,建有行宮。1358年 毛貴 領導的紅巾軍進迫 大都 ,與 劉哈喇不花 率領的 元 軍大戰(zhàn)于此。
(3).古地名。在今 山東省 臨清縣 南。 清 同治 二年(公元1863年), 宋景詩 領導的黑旗軍曾在此打敗地主武裝柳林團。
《漢語大詞典》:同經(同經)
同試一經;同治一經。經,指儒家經典。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蘇大璋:“﹝ 大璋 ﹞治有聲。戊午鄉(xiāng)舉,夢為第十一人,數(shù)為人言之,以為必如夢告。既試,將揭榜,同經人訴於郡?!?明 李贄 《與方伯雨柬書》:“ 本鈳 與公同經,欲得公為之講習。”
《國語辭典》:同文館(同文館)  拼音:tóng wén guǎn
1.宋代四方館之一。專門接待高麗使臣的別館?!端问贰>硪灰痪?。禮志二十二》:「紹興二年,高麗遣使副來貢,并賜酒食于同文館?!埂端问贰>硪涣?。職官五》:「同文館及管勾所,掌高麗使命。」
2.清咸豐十年(西元1862)在北京所創(chuàng)立的外語專門機構。分為英、法、德、俄、日文等科,造就外交、翻譯人才?!赌鹾;ā返诙兀骸肝覅s曉得去年三月,京里開了同文館,考取聰俊子弟,學習推步及各國語言?!埂肚迨犯?。卷一○七。選舉志二》:「震于列強之船堅炮利,急須養(yǎng)成翻譯與制造船械及海陸軍之人才。故其時首先設置之學校,曰京師同文館,曰上海廣方言館?!?/div>
《漢語大詞典》:共國(共國)
謂同治國事。史記·燕召公世家:“誠得賢士以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 唐 方干 《途中逢孫輅因得李頻消息》詩:“正憶同袍者,堪逢共國人?!?/div>
《國語辭典》:西后  拼音:xī hòu
清朝慈禧太后。參見「慈禧太后」條。
《漢語大詞典》:參治(參治)
共同治理。明史·西域傳二·西番諸衛(wèi):“又遣 西寧 等四衛(wèi)土官與 漢 官參治,令之世守?!?/div>
《國語辭典》:馬調(馬調)  拼音:mǎ diào
一種蘇州彈詞唱腔流派。為清同治年間馬如飛所創(chuàng)。其腔調質樸、爽利,韻味深長,可大段敘事,一氣呵成,而疊句式的唱腔亦為其特色之一。對后來彈詞唱腔的發(fā)展影響很大,不少流派的唱腔即從其衍變而成。
分類:同治唱腔
《國語辭典》:馬吊(馬吊)  拼音:mǎ diào
一種賭具。共四十張,分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四門。因其局有四門,如馬之有四足,故稱為「馬吊」。現(xiàn)在的紙牌類、麻雀牌或即由此演化。也作「馬吊」。
《漢語大詞典》:同光體(同光體)
清 同治 、 光緒 年間的詩歌流派。其作品刻意模仿 宋 詩的江西派。代表作家有 陳三立 、 陳衍 等。 游國恩 等《中國文學史》第九編:“在詩壇上,和‘新派詩’發(fā)展的同時,出現(xiàn)了以 陳三立 、 陳衍 為代表的‘同光體’。這是 宋 詩運動的一個發(fā)展?!?錢鍾書 《圍城》三:“我做的詩,路數(shù)跟家嚴不同……他到如今還不脫 黃仲則 龔定庵 那些 乾 嘉 人習氣,我一開筆就做的同光體?!眳⒁姟?同光 ”。
《國語辭典》:郘鐘(郘鐘)  拼音:lǚ zhōng
周代的銅器,清同治初年自山西省榮河縣后土祠旁的河岸中出土。
《國語辭典》:捻匪  拼音:niǎn fěi
清代咸豐、同治年間(西元1852~1868)活動于北方的盜匪。原為安徽、河南、山東一帶的鄉(xiāng)民,為了驅疫避災,點燃油紙捻玩龍戲,稱之為「捻」,參加的多為游手好閒、不事生產的地痞無賴,后來愈聚愈多,遂成股匪,而橫行鄉(xiāng)里,為害甚大。也稱為「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