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變化法身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五種法身之一。(參見:法身)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五種法身之一。(參見:五種法身)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法身,無感不形,無機不應(yīng),如千江月,隨水現(xiàn)影,影雖有殊,月本是一,故名變化法身。
法身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佛之真身也。其釋名性相二宗各異其義。相宗據(jù)唯識論謂法身有總相法身與別相法身二種,總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與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謂為法身之義同,是以所證之真如與能照之真覺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則自性身與自受用報身之二身合見。依此義釋之,則法身為理智顯現(xiàn),有為(智)無為(理)一切功德法體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莊嚴(yán)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識論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yán)故。(中略)此法身五法為性,非凈法界獨為法身,二轉(zhuǎn)依果皆攝此故。」別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為清凈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無為也),為一切有為無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莊嚴(yán)功德法,故名為法身,何則?以此法唯為理之法身,不含攝有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識論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狗鸬卣撈咴唬骸噶o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故鲇浭┰唬骸鸽x所知障,具無邊德,名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識樞要上本曰:「出纏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沽x林章七本曰:「成唯識說,清凈法界為自性身。莊嚴(yán)論等說,自性身本性常故。贊佛論說,佛自性身無生滅故?!谷粢佬宰谥x,則真如之理性,有真實覺知之相,理智不二,與真如之無為同,真智亦無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則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隱,謂之如來藏,積始覺之功,顯其法性,謂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蜓砸苑ㄐ燥@現(xiàn)之有為無為一切功德法成就莊嚴(yán)之身,故名法身。勝鬘經(jīng)曰:「世尊!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同寶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實相真如法也。此實相正法隱,名如來藏。此實相法顯,故名身。唯是一實相法,約隱顯不同,故有藏之與身。又法者,謂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攝論云:與功德法相應(yīng),名法身?!辜蜗榉ㄈA疏四曰:「以正法為身,故曰法身?!蛊鹦耪撛唬骸笍谋疽褋?,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凈心義故,常樂我凈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中略)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同義記下本曰:「隱時能出生如來,名如來藏。顯時為萬德依止,名為法身?!咕S摩經(jīng)慧遠(yuǎn)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狗ㄈA玄義七曰:「本有四德隱名如來藏,修成四德顯名為法身。」大乘義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yán)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凈法界,獨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變化身。義見后章,茲不復(fù)及。
【三藏法數(shù)】
法身者,謂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動,無有變易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始從初住,顯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覺極果,理聚方圓,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理聚方圓者,妙覺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圓滿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法性真常,湛然清凈,周遍法界。經(jīng)云:佛以法為身,清凈如虛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數(shù)】
法身者,謂所證無漏法界之體,而為法身也。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也。(無漏者,謂惑業(yè)凈盡,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變化通力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通)
【三藏法數(shù)】
謂佛、菩薩以神通力,則能種種變現(xiàn),乃至現(xiàn)諸身相,或勝或劣;現(xiàn)諸國土,或凈或穢等,是名變化通力。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作用自在無礙,謂之通。佛、菩薩、外道、仙人之所得者也。即通力、神通等是也。瓔珞經(jīng)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乘義章二十本曰:「作用無壅,名之為通?!勾擞腥N之別:一報得通力,三界諸天皆有五種之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此神通皆依果報而自然感得者。二修得通力,三乘圣者修三學(xué)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禪定而現(xiàn)得五通者。三變化通力,三乘圣者以神通力變現(xiàn)種種者。見華嚴(yán)大疏三。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作用自在無礙的意思,指通力、神通。通有三種,即一、報得通力,三界諸天都有五種的神通,乃至鬼神也有小神通,這些神通都是依靠果報而自然感得;二、修得通力,三乘圣人修習(xí)三學(xué)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禪定也能得五通;三、變化通力,三乘圣人以神通的力量變現(xiàn)種種的境界事物。
變化無記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四無記之一。(參見:無記)附錄。
四禪變化
【三藏法數(shù)】
(出大智度論)
變即轉(zhuǎn)變,化即幻化。謂此四禪諸天,于五欲勝妙之境,悉能次第種種變化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一、初禪天二變化〕,初禪天二變化者,一者能于初禪天中變化,二者能于欲界變化也。
〔二、第二禪天三變化〕,第二禪天三變化者,一者能于二禪天中變化,二者能于初禪天中變化,三者能于欲界變化也。
〔三、第三禪天四變化〕,第三禪天四變化者,一者能于三禪天中變化,二者能于二禪天中變化,三者能于初禪天中變化,四者能于欲界變化也。
〔四、第四禪天五變化〕,第四禪天五變化者,一者能于四禪天中變化,二者能于三禪天中變化,三者能于二禪天中變化,四者能于初禪天中變化,五者能于欲界變化也。
八種變化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一、能作小〕,謂菩薩以變化力,能化自他之身,而作小身;或化世界內(nèi)所有小物,皆如微塵,是名能作小。(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能作大〕,謂菩薩以變化力,能化自他之身,而作大身;或化世界內(nèi)所有大物,乃至滿虛空中,是名能作大。
〔三、能作輕〕,謂菩薩以變化力,能令自己身輕,亦能令人身輕;或使世界及所有物,悉令輕如鴻毛,是名能作輕。
〔四、能作自在〕,謂菩薩以變化力,能以大為小,以小為大。以長為短,以短為長。如是等相,種種自在無礙,是名能作自在。
〔五、能有主〕,主,即主宰也。謂菩薩以變化力,能化為大人,而作主宰,降伏攝受一切眾生,而得自在,是名能有主。
〔六、能遠(yuǎn)到〕,謂菩薩以變化力,而能遠(yuǎn)到。凡有四種:一、飛行遠(yuǎn)到。二、此沒彼出。三、移遠(yuǎn)令近不往而到。四、一念遍到十方,是名能遠(yuǎn)到。
〔七、能動地〕,謂菩薩以變化力,能令大地六種震動,是名能動地。(六種震動者,一動、二起、三漏、四震、五吼、六擊也。)
〔八、隨意所欲盡能得〕,謂菩薩以變化力,能令一身作多身,多身作一身,通巖透石,履水蹈空,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風(fēng),風(fēng)作火;金作石,石作金,是名隨意所欲盡能得。
初禪天二變化
【三藏法數(shù)】
初禪天二變化者,一者能于初禪天中變化,二者能于欲界變化也。
第二禪天三變化
【三藏法數(shù)】
第二禪天三變化者,一者能于二禪天中變化,二者能于初禪天中變化,三者能于欲界變化也。
第三禪天四變化
【三藏法數(shù)】
第三禪天四變化者,一者能于三禪天中變化,二者能于二禪天中變化,三者能于初禪天中變化,四者能于欲界變化也。
第四禪天五變化
【三藏法數(shù)】
第四禪天五變化者,一者能于四禪天中變化,二者能于三禪天中變化,三者能于二禪天中變化,四者能于初禪天中變化,五者能于欲界變化也。
變化身依變化土
【三藏法數(shù)】
變化身者,改轉(zhuǎn)不定,名之為變;無而忽有,名之為化。即劣應(yīng)身也。變化土者,謂佛以大慈悲力,隨諸有緣眾生所宜,化為佛土,或大或小,或凈或穢,佛變化身依之而住,是名變化身依變化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