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掛朝衣
塵冠掛
掛冠服
掛兩梁冠
掛觸邪冠
掛冠裂冕
掛冠侶
掛冠貞白
逢萌解冠
掛官辭朝
華陽掛冠
相關(guān)人物逢萌
《太平御覽》卷九百四十八〈蟲豸部五·蜘蛛〉~4339~2~
《金樓子》:「楚國龔舍初隨楚王朝,宿未央宮,見蜘蛛焉。有赤蜘蛛大如栗,四面縈羅網(wǎng),有蟲觸之而死者,退而不能得出焉。舍乃嘆曰:『吾生亦如是耳,仕宦者人之網(wǎng)羅也,豈可淹歲?!挥谑菕旃诙?。時人笑之,謂舍為蜘蛛之隱?!?/span>
《后漢書》卷四十四〈鄧張徐張胡列傳·胡廣〉~504~
胡廣字伯始,南郡華容人也。六世祖剛,清高有志節(jié)。平帝時,大司徒馬宮辟之。值王莽居攝,剛解其衣冠,縣府門而去,遂亡命交阯,隱于屠肆之閒。后莽敗,乃歸鄉(xiāng)里。父貢,交阯都尉。
《后漢書》卷八十三〈逸民列傳·逢萌〉~2759~
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家貧,給事縣為亭長。時尉行過亭,萌候迎拜謁,既而擲楯嘆曰:「大丈夫安能為人役哉!」遂去之長安學(xué),通春秋經(jīng)。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辜唇夤趻鞏|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簡釋
掛冠:詠辭官歸隱,唐杜甫《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客則掛冠至,交非傾蓋新。”
例句
設(shè)醴降華幡,掛冠守空谷。
圣朝思直諫,不是掛冠時。
掛卻衣冠披薜荔,世人應(yīng)是笑狂愚。
名在儀曹籍,何人肯掛冠。
遲爾同攜手,何時方掛冠。
即事遂幽賞,何心掛儒冠。
君子滿清朝,小人思掛冠。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掛冠東都門,采蕨南山岑。
掛冠謝朝侶,星駕別君門。
客來不用呼清風(fēng),此處掛冠涼自足。
自于南國同埋劍,誰向東門便掛冠。
昔人懷井邑,為有掛冠期。
掛冠知止足,豈獨(dú)漢疏賢。
博平真人王志安,沉吟至此愿掛冠。
常稱掛冠吏,昨日歸滄洲。
有計冠終掛,無才筆謾提。
故國何年到,塵冠掛一枝。
看著掛冠迷處所,北山蘿月在移文。
客則掛冠至,交非傾蓋新。
惆悵都南掛冠吏,無人解向此山居。
即事遂幽賞,何心掛儒冠。
借問檐前樹,何枝曾掛冠。
南北東西無所羈,掛冠目在勝分司。
掛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
七旬才滿冠已掛,半祿未及車先懸。
臥憶郊扉月,恩深未掛冠。
每挹掛冠侶,思從初服旋。
行當(dāng)掛其冠,生死君一訪。
《梁書》卷五十一〈處士列傳·陶弘景〉~742~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宮,名金壇華陽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漢有咸陽三茅君得道,來掌此山,故謂之茅山。」
《太平御覽》卷九百六十八〈果部五·李〉~4426~2~
《列異傳》曰:「袁本初時,有神出河?xùn)|,號『度索君』。人共立廟。兗州蘇氏母病,往禱。見一人著白單衣,高冠,冠似魚頭,語度索君曰:『昔廬山下,共食白李;未久,已三千年。日月易得,使人悵然!』去后,度索君曰:『南海君也?!弧?/span>
典故 山中相
華陽處士
陶山相
華陽計
山中陶弘景
相關(guān)人物陶弘景
參考典故陶隱居
《南史》卷七十六〈隱逸列傳下·陶弘景〉~897~
永明十年,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詔許之,賜以束帛?!谑侵褂诰淙葜淝健!涞奂仍缗c之游,及即位后,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冠蓋相望?!瓏颐坑屑獌凑饔懘笫?,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南史》卷七十六〈隱逸列傳下·陶弘景〉~899~
弘景既得神符秘訣,以為神丹可成,而苦無藥物。帝給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后合飛丹,色如霜雪,服之體輕。及帝服飛丹有驗,益敬重之。每得其書,燒香虔受。帝使造年歷,至己巳歲而加朱點(diǎn),實太清三年也。帝手敕招之,錫以鹿皮巾。后屢加禮聘,并不出,唯畫作兩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籠頭,有人執(zhí)繩,以杖驅(qū)之。武帝笑曰:「此人無所不作,欲?曳尾之龜,豈有可致之理?!箛颐坑屑獌凑饔懘笫?,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簡釋
山中宰相:指處士議政。唐徐寅《嵐似屏風(fēng)》:“山中宰相陶弘景,谷口耕夫鄭子真?!?/p>
例句
山中宰相陶弘景,谷口耕夫鄭子真。
旨趣陶山相,詩篇沈隱侯。
《新五代史》卷二十八〈唐臣傳·盧程〉~304~
程奉皇太后冊,自魏至太原,上下山險,所至州縣,驅(qū)役丁夫,官吏迎拜,程坐肩輿自若,少忤其意,必加笞辱。人有假驢夫于程者,程帖興唐府給之,府吏啟無例,程怒笞吏背。少尹任圜,莊宗姊婿也,詣程訴其不可。程戴華陽巾,衣鶴氅,據(jù)幾決事,視圜罵曰:「爾何蟲豸,恃婦家力也!宰相取給州縣,何為不可!」圜不對而去,夜馳至博州見莊宗。莊宗大怒,謂郭崇韜曰:「朕誤相此癡物,敢辱予九卿!」趣令自盡,崇韜亦欲殺之,賴盧質(zhì)力解之,乃罷為右庶子。莊宗入洛,程于路墜馬,中風(fēng)卒,贈禮部尚書。
典故華陽真逸銘
瘞鶴立碑
相關(guān)人物陶弘景
《歐陽修全集·集古錄跋尾》卷十〈瘞鶴銘〉
右《瘞鶴銘》,題云華陽真逸,撰刻于焦山之足,常為江水所沒,好事者伺水落時,模而傳之?!A陽真逸是顧況道號,今不敢遂以為況者,碑無年月,不知何時,疑前后有人同斯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