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種頭巾。古人以皂絹三尺裹發(fā),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項,故稱“四腳”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時裁出腳后幞發(fā),始名“幞頭”。初用軟帛垂腳, 隋 始以桐木為骨子, 唐 方以羅代繒。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漸變平直。 宋 制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fēng)等式樣。惟直腳為貴賤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參閱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巾幞》、 宋 沈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
《宋史·輿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圖會·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張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喚 桂心 ,并呼 芍藥 ,與少府脫鞾履、疊袍衣,閣幞頭,掛腰帶。”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七:“偏帶兒是犀角,幞頭兒是烏紗?!?span id="0m2wwwe" class="book">《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應(yīng)天府 尹大人 戴著幞頭,穿著蟒袍,行過了禮?!?br />
襆頭:即幞頭。古代包頭軟巾,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也稱四腳、折上巾。
《隋書·禮儀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謂之襆頭?!?span id="2eewgqa" class="book">《
資治通鑒·后晉齊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龍殿,刻沉香為八龍,飾以金寶,長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為一龍,其襆頭腳長丈餘,以象龍角?!眳⒁姟?幞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