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白蛉子  拼音:bái líng zi
動物名。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毛蠓科。蟲體微小,呈黃白色,足細長,復眼黑而大,喙能刺皮吮血。吸血對象以人、牛、狗為主。
《國語辭典》:白眉鴃  拼音:bái méi jué
動物名。鳥綱燕雀目鴃科。雄鳥、雌鳥毛色不同,雄鳥腋及腹側淡褐色,眼睛上面有白線,腹部及尾部羽白色。雌鳥為茶褐色,腹部有淺色的條紋,尾部青褐色。分布于日本本州中部以北的林地。
《國語辭典》:白鰭豚(白鰭豚)  拼音:bái qí tún
動物名。哺乳綱鯨目。體形呈紡錘狀,背部淺藍色,腹部帶白色。是中國特有的珍貴動物。
《國語辭典》:白子魚(白子魚)  拼音:bái zǐ yú
動物名。硬骨魚綱硬鰭目鱈科。身體狹長,兩側扁平,無鱗,色白,體表分泌一種黏液。于秋季產(chǎn)卵。
《國語辭典》:白鼻心  拼音:bái bí xīn
動物名。靈貓科。形似家貓而大,尾粗長,體背為棕褐色或灰黑色。因自鼻端至頭后及兩眼上下各有一條白紋,故稱為「白鼻心」。居住森林地,晝伏夜出。食性廣泛,屬小食肉獸,植物亦吃。分布于西藏、華南、臺灣、印度南部、馬來、印尼等地。也稱為「果子貍」、「花面貍」、「玉面貍」。
《國語辭典》:白鯧魚(白鯧魚)  拼音:bái chāng yú
動物名。硬骨魚綱鯧目鯧科。體為側扁橢圓形,有鱗,上下頜有細齒,主鰓蓋骨有鋸齒緣,或光滑。有背鰭一枚,尾鰭深分叉。非純白色,背部為淡淡的青黑色,腹部色較淡。鱗易脫落,體長約二十至三十五公分,大的可達六十公分。主要分布于中部以南、韓國、中國東海及東印度群島等地。
《國語辭典》:白唇鹿(白唇鹿)  拼音:bái chún lù
動物名。哺乳綱偶蹄目。背毛倒生,兩腮及唇邊毛呈白色,活動于高寒地區(qū),為中國特有的動物。
《國語辭典》:白帶魚(白帶魚)  拼音:bái dài yú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帶魚科。體特長,兩側扁平,如同帶子,色銀白,無腹鰭。分布于紅海及印度到日本的海域。也稱為「白魚」、「帶魚」。
《國語辭典》:白頂鶴(白頂鶴)  拼音:bái dǐng hè
動物名。鳥綱鶴目鶴科。嘴與腳特長,體長約一百二十七公分。頸部以上為白色,其馀則為灰色或深灰色羽毛,眼睛周圍為紅色。產(chǎn)于東亞各地,臺灣亦有。也稱為「鸧鴰」。
《國語辭典》:白額雁(白額雁)  拼音:bái é yàn
動物名。鳥綱雁形目。體形與鵝類似。嘴、腳呈淡紅色,頭、背及翅膀為黃褐色,尾、腹及翅膀邊緣為灰白色,其特徵是腹胸間有一大塊黑斑狀羽毛。為一種候鳥,性喜居涼爽地區(qū)。當它們遷移飛行時,常排成人或一字形。
《國語辭典》:白粉蝶  拼音:bái fěn dié
動物名。昆蟲綱鱗翅目。幼蟲稱為「青蟲」,取食葉肉,成長后咀食葉片,僅留粗大葉脈。成蟲為白色,后翅外緣白色,有黑色斑紋。喜愛十字花科植物,常產(chǎn)卵于菜葉反面。也稱為「菜白蝶」。
《國語辭典》:梆兒頭(梆兒頭)  拼音:bāng ér tóu
1.前額突出的人。
2.動物名。一種蟋蟀。節(jié)肢動物。頭呈方形而大。也稱為「梆子頭」。
《國語辭典》:斑飛虱(斑飛虱)  拼音:bān fēi shī
動物名。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同翅目虱科。成蟲和幼蟲以吸取水稻汁液為生,是水稻的一種害蟲。受害稻株常比較矮小、分葉減少、不抽穗,即使偶爾抽穗,穗也甚短,往往不飽滿。
《國語辭典》:斑節(jié)蝦(斑節(jié)蝦)  拼音:bān jié xiā
動物名。節(jié)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因身體上有黑褐色和白色斑點,尾鰭上亦有藍色和黃色條紋,故稱為「斑節(jié)蝦」。肉質(zhì)鮮美,蛋白質(zhì)豐富。
《國語辭典》:斑頸鳩(斑頸鳩)  拼音:bān jǐng jiū
動物名。鳥綱鴿形目。體型在鳩類中為較小者。頜色淡,頭為頂灰色,嘴呈暗褐色,腳呈紫紅色,后頸部分有紫色的斑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