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3—1583 【介紹】: 明山東蒙陰人,字共甫,號東塘。隆慶五年進士。授編修。論張居正奪情。吳中行、趙用賢被謫又遣子送行。觸怒居正,被謫為澤州判官,遷廣平府推官。
維基
公家臣(1533年3月24日—1583年),字共父、共甫,號東塘,山東青州府蒙陰縣人,軍籍。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山東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登辛未科二甲第七十七名進士。選庶吉士,萬歷元年(1573年)授翰林院編修。萬歷五年(1577年),因反對張居正“奪情”,貶山西澤州判官,十年升直隸廣平府推官。萬歷十一年(1583年)張居正卒,召南京戶部主事,赴任途中病卒于滁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6—1604 【介紹】: 明山西大同山陰人,字忠伯,別號對南。隆慶二年進士。授編修。萬歷初,進修撰,充日講官,帝頗敬之。十二年,以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xué)士,入預(yù)機務(wù)。在閣中居末,每議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隨。以繼母憂歸。及還朝,神宗已深居不出,家屏一年間僅見帝顏兩次,乞休,不報。十八年,閣臣因冊立太子事,以去就力爭,被切責(zé)。申時行等皆乞去,獨家屏在閣,請速決大計。帝諭二十年春舉行,意在搪塞。家屏即宣示外廷,帝意頗恚。次年為首輔。請臨朝,請豫教皇儲,皆不納,引疾罷,柄國僅半年。卒于三十一年歲末。有《王文端奏疏》、《王文端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忠伯,大同山陰人。隆慶戊辰進士,歷官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贈少保謚文瑞有復(fù)宿山房集
維基
王家屏 (1536年—1603年),字忠伯,號對南,山西大同府應(yīng)州山陰縣古城人,明朝官員,萬歷年間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謚文端。王家屏生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丙申。隆慶二年(1568年)的廷試高中二甲第二名,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預(yù)修《世宗實錄》。權(quán)臣高拱之兄高捷時任江都御史,貪贓枉法,民怨沸騰,王家屏不顧老友勸阻,直陳其事。明神宗萬歷元年(1573年),王家屏擔(dān)任修撰,充日講官,升侍講學(xué)士。神宗以其博學(xué)多才和端莊氣質(zhì),譽之為“端人”。王家屏為人正直,還表現(xiàn)在對宰臣張居正的態(tài)度上。張居正從萬歷元年(1573年)到十年(1582年),一直擔(dān)任首輔,深得神宗器重,權(quán)傾朝野。誰要想得到高官,必先得居正垂青。就是這樣一位顯赫人物,王家屏也能秉公相待。張居正生病時,朝內(nèi)大臣都去看望,有的還到寺院祈禱,奉迎至極,唯獨王家屏未去。萬歷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后,群臣對他一反常態(tài),倒張的浪潮甚囂塵上,神宗也撤銷了他生前的太師頭銜,籍沒其家產(chǎn),而王家屏又能夠秉公直言,給予張居正公正的評價。萬歷十二年(1584年),王家屏升任禮部右侍郎,一個月后,升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xué)士,入閣輔理朝政,每議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隨。萬歷十七年時,評事雒于仁進四箴諫神宗,神宗大怒并預(yù)備把他重重問罪,王家屏上書進言:「人主出入起居之節(jié),耳目心志之娛,庶官不及知、不敢諫者,輔弼之臣得先知而預(yù)諫之,故能防欲于微渺。今于仁以庶僚上言,而臣備位密勿,反緘默茍容,上虧圣明之譽,下陷庶僚蒙不測之威,臣罪大矣,尚可一日立于圣世哉!」神宗聽聞后很不高興,但還是把雒于仁的上書留中不發(fā),從輕發(fā)落,雒于仁故而得以善去。萬歷十九年(1591年)秋,出任內(nèi)閣首輔,但后因立儲之事與萬歷帝鬧翻。王家屏執(zhí)閣六月,時間雖短,但給朝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貪權(quán)武斷,“推誠秉公,百司事一無所擾”,又“性忠讜,好直諫”,故而頗得朝野贊譽。萬歷二十年(1592年)三月,給事中李獻上疏言國本事,被震怒的神宗罷黜,王家屏不惜封還御批力諫而被責(zé)罵,后其為群臣求請的上疏中「若徒犯顏觸忌,抗爭僨事,被譴罷歸,何名之有!」「更使臣棄名不顧,逢迎為悅,阿諛取容,許敬宗、李林甫之奸佞,無不可為,九廟神靈必陰殛臣,豈特得罪于李獻可諸臣已哉!」「言涉至親,不宜有怒。事關(guān)典禮,不宜有怒。臣與諸臣但知為宗社大計,盡言效忠而已,豈意激皇上之怒哉?」等言論屢屢激怒神宗,最終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致仕歸里。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卒,葬于山陰縣河陽堡桑乾河畔。
朱家仕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維基
朱家仕(?—1644年),字翼明,陜西承宣布政使司臨洮府河州(今甘肅省臨夏市)人,進士出身。謚節(jié)憫。天啟元年(1621年),鄉(xiāng)試中舉。崇禎元年(1628年),登進士,任懷隆兵備道。后升任大同兵備副使、分巡冀北道兵備副使。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進犯大同,總兵姜鑲開門投降。朱家仕率領(lǐng)全家自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4 【介紹】: 明福建莆田人,字開美,號尊王。天啟二年進士。授開化知縣。擢刑科給事中,彈擊權(quán)貴無所避忌。崇禎四年,請釋大學(xué)士錢龍錫于獄。又疏陳馬政之弊。巡京營,請免班軍工役,盡歸行伍。累遷戶部右侍郎。清軍入近畿,家彥雪夜攜燈,步巡城堞,協(xié)理戎政,寢處城樓半年。十七年,農(nóng)民軍逼京師,守安定門,城破,自縊死。
清州搜玉
王家彥,字燦三,天啟進士,官至戶部侍郎,曾參與纂修康熙《青縣志》。
維基
王家彥(1588年—1644年),字開美,號尊五,福建莆田人。明末政治人物。天啟壬戌進士,崇禎末官至戶部尚書。李自成破北京,王家彥自縊殉國。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授開化知縣,四年本省同考,五年調(diào)蘭溪縣。崇禎元年考選,擢刑科給事中。袁崇煥誅毛文龍,有人歸咎于大學(xué)士錢龍錫,家彥為他辯解,龍錫得免死。四年升工科右,五年巡視皇城,管工程。七年管王恭廠,加俸一級,升戶科左。八年升戶科都給事中,九年丁憂歸。崇禎十二年(1639年)起為吏科都給事中,此時流寇紛起,民生日蹙,家彥上疏:“催科急者書上考,督責(zé)嚴者號循良,不肖而墨者以束濕濟其饕餮,一二賢明吏束于文法,展布莫由。惟稍寬文網(wǎng),壹令撫綏,盜之聚者可散,散者可不復(fù)聚。又舊制捕蝗令,吏部歲九月頒勘合于有司,請實意舉行?!被实弁?。擢大理寺右寺丞,十四年進本寺左少卿。十五年遷太仆寺卿,本年擢戶部右侍郎。清軍進犯京畿,改任兵部右侍郎,協(xié)理京營戎政。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升戶部尚書,帝曰:“戎政非家彥不可。”遂留任。不久李自成大軍迫近京師,王家彥分守安定門。城破,家彥從城上跳下,不死,又自縊于民舍,尸身被賊焚毀,殘其一臂,家仆收埋其尸。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忠端。清朝時賜謚忠毅?!?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5—1647 【介紹】: 明廣東東莞人,字元子。崇禎十六年進士。李自成破京師時被執(zhí),勸自成收人望。自成敗,南歸。隆武帝授翰林侍講,監(jiān)鄭彩軍。隆武帝敗,回東莞。永歷元年,舉鄉(xiāng)兵攻克東莞城,旋失。永歷帝任之為兵部尚書。又結(jié)連草澤豪士,集兵數(shù)千,轉(zhuǎn)戰(zhàn)歸善、博羅等地,旋為清重兵所圍,力盡投水死。永歷帝謚文烈。
全粵詩·卷六五七
張家玉(一六一六—一六四七),字玄子,號芷園,東莞人。明思宗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鼎革后南歸,仕弘光、隆武兩朝。紹武帝立于廣州,以禮、兵二部侍郎招,辭不拜。永歷元年(一六四七),毀家起兵于東莞,與南海陳子壯、順德陳邦彥互為倚角,抗擊占據(jù)廣州之清兵。永歷帝授以兵部尚書、提督嶺東軍務(wù)右副都御史。后為清將李成棟擊敗,赴水死。永歷帝追贈太保、武英殿大學(xué)士、增城侯,謚文烈。著有《張文烈遺集》?!?a target='_blank'>明史》卷二七八有傳。張家玉詩,以民國二十一至二十三年東莞張伯楨纂《滄海叢書》本《張文烈遺集》為底本,參校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東莞寓園刻《張文烈公遺詩》。
維基
張家玉(1615年—1647年),字玄子,一字元子,號芷園,廣東廣州府東莞縣人,明末及南明政治人物。永歷年間任兵部尚書,兵敗自盡殉國。少年時好習(xí)武藝。十九歲考取秀才,為廣州儒學(xué)生員。崇禎十六年(1643年),考取進士。李自成陷京師,被執(zhí)。自成敗,南歸。隆武年間,授翰林院侍講,兼編起居注。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破南京,弘光帝隨即被俘。張家玉逃往杭州。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即位于福州,改元隆武,張家玉授翰林院侍講,兼編起居注。七月初一,隆武帝親征江西,命張家玉為兵科給事中,監(jiān)督御右營永勝軍。十一月,清軍圍困撫州,張家玉率軍馳援,埋伏誘敵,先后在許灣(今江西臨川區(qū))、在千金坡大敗清軍,解撫州之圍。江西淪陷后,張家玉擁立永歷帝。晉兵部尚書。兵敗投水塘死。永歷帝加贈奉天翼運中興宣猷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國柱、少保兼太子太師武英殿大學(xué)士、吏部尚書、增城侯,謚文烈。
張家驤 朝代:晚清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家驤(1827年—1885年),字子騰,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晚清政治人物。卒謚文莊。同治元年(1862年)殿試第二甲第十二名,賜進士出身,時年三十五歲。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1867年出督山東學(xué)政,尋調(diào)山西(與于建章對調(diào))。1868年因父喪解職,守喪后重新上任舊職。歷升翰林院侍講(同治十年,1874年8月)、南書房行走(同治十三年,1874年9月)侍讀、侍講學(xué)士等。光緒元年(1875),任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12月,任日講起居注官,光緒二年,任國子監(jiān)祭酒,光緒七年(1881),任詹事府少詹事,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光緒八年,任詹事府詹事,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銜,署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wù),任稽察科事內(nèi)閣學(xué)士,經(jīng)筵講官,光緒九年(1884),任直隸省舉人復(fù)試閱卷大臣,殿試讀卷官,朝考閱卷大臣,授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wù),任武闈會試正考官,慈禧太后50壽慶,賞賜張家驤“砥德礪才”牌匾,并賜紫禁城騎馬,終官吏部右侍郎。光緒十一年(1885年),張家驤病逝于吏部侍郎任上,歸葬于鄞縣龍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28—1909 【介紹】: 清安徽壽州人,字燮臣。咸豐九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光緒間毓慶宮行走,與翁同龢同為帝師。歷工、禮、吏、戶各部尚書。戊戌新政時為管學(xué)大臣,管理官書局,開辦京師大學(xué)堂。以反對廢立,引病解職。辛丑議和后拜武英殿大學(xué)士,任學(xué)務(wù)大臣,充資政院總裁。卒謚文正。
維基
孫家(1827年—1909年),字燮臣,號容卿、蟄生,別號澹靜老人,安徽省鳳陽府壽州(今淮南市壽縣)人,晚清狀元、政治家。咸豐九年(1859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出湖北學(xué)政,升侍講、侍讀。入值上書房。光緒四年(1878年),命在毓慶宮行走,與翁同龢同任光緒帝師。歷升侍講學(xué)士、侍讀學(xué)士、侍郎等職。光緒二十年(1894年),孫家鼐反對為朝鮮的宗主權(quán)與日本開戰(zhàn),力言「釁不可啟」,主張妥協(xié),與李鴻章的見解不謀而合。二十四年,京師大學(xué)堂(今北京大學(xué))成立,任第一任管學(xué)大臣。三十三年,與溥倫同任資政院總裁,妥擬院章,籌畫立憲事宜。 戊戌變法期間,孫家鼐主張向歐美學(xué)習(xí),指出「中國以禮教為建邦之本,綱常名義,萬古常新」,變法乃維護清廷統(tǒng)治的工具,固有制度不可打破,與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的主張不同。二十四年,慈禧發(fā)動戊戌政變,停止新政,囚禁光緒帝,殺「戊戌六君子」。孫家鼐變法立場較溫和,遂未被追究。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fā),帝后西行陜西,孫家鼐被啟用為禮部尚書。還京后,任體仁閣大學(xué)士,歷轉(zhuǎn)東閣、文淵閣、武英殿大學(xué)士,充學(xué)務(wù)大臣,注重實學(xué),并與張百熙等制定《奏定學(xué)堂章程》,開展教育改革。后與慶親王奕劻、軍機大臣瞿鴻禨總責(zé)核定改革官制。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賞太子太傅。宣統(tǒng)元年,孫家鼐病逝,晉贈太傅,謚文正?!?a target='_blank'>清史稿》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