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入道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舍世法入佛道也。猶言出家。其人曰入道人?;蚵栽频廊?。寶積經(jīng)三十六曰:「以凈信心于佛法中出家入道?!故≌撈咴唬骸富蛏峒胰氲?。」遺教經(jīng)曰:「入道智慧人?!怪嵌日撛唬骸敢姰嬽实?,魔王亦愁怖。何況入道人,安坐不傾動。」
出家入道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出恩愛之家,入菩提之道也。心地觀經(jīng)四曰:「發(fā)菩提心,舍離父母,出家入道?!惯z教經(jīng)曰:「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钩黾胰氲辣緸橥蝗酥?,后世分為二者,入寺為僧曰出家,在家剃頭著衣者曰入道。
佛法普入道門三昧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維摩經(jīng)之異名。
入道四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正宗記云入道四行:達摩大師謂二祖可大師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
一、謂理入者,則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舍妄歸真,則圣凡一等,無有分別。
二、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等:
(一)報冤行 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時,當念我往昔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yè)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無怨恨。作是觀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是名報冤行。
(二)隨緣行 謂眾生無我,皆由業(yè)轉(zhuǎn),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皆是過去宿因所感,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于道,故名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 謂愚人長迷,處處貪著。智者悟真,安心無為。萬有皆空,無所希冀。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所安?若了達者,息念無求。經(jīng)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是則無求真為道行,故云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 謂性凈之理,因之為法,此理眾相皆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故經(jīng)云:「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怪钦咝沤獯死?,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于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慳惜,達解三空,自利利他,莊嚴菩提之道。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故名稱法行。
四行──入道四行
【三藏法數(shù)】
(出正宗記并稽古略)
達磨大師謂二祖可大師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謂理入者,則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舍妄歸真,則圣凡一等,無有分別。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焉。
〔一、報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時,當念我從往昔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yè)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無怨恨。作是觀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名報冤行。(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二、隨緣行〕,謂眾生無我,皆由業(yè)轉(zhuǎn);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皆是過去宿因所感,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于道,故名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謂愚人長迷,處處貪著;智者悟真,安心無為。萬有皆空,無所希冀。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所安。若了達者,息念無求。經(jīng)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是則無求真為道行,故名無所求行。(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四、稱法行〕,謂性凈之理,因之為法。此理眾相皆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故經(jīng)云: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于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慳惜,達解三空,自利利他,莊嚴菩提之道,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故名稱法行。(三空者,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三相皆空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